首页 »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 »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全文在线阅读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34 因果 有各种可能性的小说

关灯直达底部

长大以后读了那歌词,觉得好失望啊。

只不过是关于墨西哥的歌嘛。我觉得国境之南应该有更不得了的东西呀。

——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在戏剧节目里,我们常常听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或者“乱我兄弟者,必杀之”这一类的话。这类话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因果关系无比的清晰——A 重重伤害了 B,所以 B(或其子女、兄弟)必须使尽全力向 A(或其子女、兄弟)讨回来。

但有一种小说,它想讲的刚好跟上面的例子完全相反。甲人做了乙事,但动机不明,目的也不明,也就是甲人与乙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比的暧昧,令人费解。

举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为例,小说里提到有一种病叫“西伯利亚歇斯底里”,那是住在西伯利亚的农夫会得的病。独自一人住在西伯利亚的农夫,每天耕着田。太阳从东方升起,他就到田里工作;太阳升到头顶,就停下工作吃午饭;太阳沉入西方就回家睡觉。突然有一天,农夫体内的某个东西忽然啪的一声断掉死去了。于是他把锄头丢了,着了魔似的,一连好几天不吃不喝,朝着太阳之西走去,最后倒在地上,死了。

活得好好的农夫为什么要抛弃一切,朝不明不白的“太阳之西”走去?他体内究竟是什么东西忽然“啪的一声断掉死去”?

“忽然啪的一声断掉死去”→动机不明:“太阳之西”→目的不明。

如果我们把“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之间的因果相关系数定为“l”,那么“西伯利亚歇斯底里”之间的因果相关系数大概就是“0”了。

跟大家分享一篇因果相关系数大约为“0.3”的小说《离家少年》,故事如下: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因为父亲早死,所以年纪轻轻就挑起家里的生计重担。有一天,少年工作的工厂突然出了一点状况,所以少年得以提早一个小时回家。提早回家的少年,看见屋子里的母亲正在做晚饭,她背上的婴儿哭个不停,地上的弟弟妹妹打成一团,母亲没空管教一屋子的孩子,只好任由他们大声哭闹。没有人知道少年回来了,少年这时完全不想进屋去,所以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前的台阶,愣愣地望着屋前一条弯弯曲曲不知通往何处的小路,以及路的尽头之上的夕阳。再过半小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天色已经一点一滴地开始变暗了。望着屋前弯弯曲曲的小路,看看即将西沉的夕阳,少年的背后依旧是日复一日母亲身上永远挥之不去的难闻的油烟味,以及似乎永远停不下来的弟弟妹妹吵闹、哭泣声。看着看着,少年突然站了起来,头也不回地朝着即将落下的夕阳走去。

从此,少年再也没有回来过。

《离家少年》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小说,但我完全不知道作者是谁,虽然我曾多次试着寻找这篇小说的出处,但终究徒劳。

所以,我有时会阿Q式地把它当成我潜意识里自己创造出来的小说。

我之所以如此喜欢这篇小说,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空白”的动机和目的地(离开的动机→身后嘈杂的一切”→象征了□□;前往的目的地→“即将消失的夕阳”→象征了□□),好让每个读者都能依照自己的生命经验,填入只有读者自己知道,并且满意得不得了的答案。

我自己的答案是——少年身后那些恼人的声音是好的,是对的,是作为一个好人必须默默忍受、承担的,但他累了、倦了,他希望过的是充满可能性的人生,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抛弃家人)。从此,他就由世俗的善转为恶了……

正因为《离家少年》这篇小说的因果关系微弱,所以读者才有机会坐上机长的位置,当起故事的驾驶员,将小说的机头往上拉起,想象各式各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