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出版社能够出版我这本书,感谢为我出书的朋友们给我的热情帮助,使我能借着这个平台,展现我生命历程里的一些难忘碎片。虽说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等我坐下来回忆七十余年往事的时候,确实有许多值得怀念的故事。多少情感,多少慨叹,像一波波海浪在我的心头涌起。
我生于1943年的北京,小时候由于家里生活困难,11岁到天桥卖牙刷,15岁初中毕业就去学徒,再后来当兵,又复员当工人。可以说,在我1979年去北京曲艺团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是一名合格的首钢卷线工。然而,我一个没有学过什么中文写作专业的年近不惑之人,后来竟成为了国家一级编剧,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以前有不少年轻人总问我:您怎么出的名啊?说实话,这个话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回想过去,我在首钢当工人写点什么都靠业余,我身体不好,妻子反对我搞创作,每次我都偷着写。
夜里我先躺在床上假装睡觉,等妻子睡着了,我才偷偷地把灯打开,趴在床上写。家里用的是拉线开关,我把灯绳拉开不等出响就压在胳膊肘上,然后开写,只要我妻子有动静,我一松胳膊肘电灯就灭了,不会出响,等确认她没醒,我再一次把灯绳拉到快要出响的时候继续写,这可以说是我的专利。
那些年我为了写作,吐过两次血,住了14次医院,因此有的朋友管我叫拼命三郎。我觉得,要想干事没点拼劲恐怕不行,我所认识的编者们基本都是夜里欢。记得我小儿子每到夜里两三点钟起夜,都能看到我在那里爬格子,有一天可能受了感动,说:“我知道怎么出名了!”
以前,北京曲艺团编导组在西单剧场,中午吃完饭大家都要在一起聊天,我却躺在值班的床上睡一个眨巴眼觉,只要醒来扒拉开桌上的东西就写,如入无人之境,当时有一位叫贾文华的老师说:“他能不出名吗?”
搞创作那会儿,我脑子总不闲着,想起来什么坐下来就写。有一次我坐在民族宫附近的一棵树下写起来,被一位同行老师看见了,说:“这么乱你也能写?你看,屁股底下都是绿色的肉虫子。我低头一看可不是,不知道树上什么时候掉这么多肉虫子?”而且把我裤子都染了,后来洗都洗不掉。现在一想,真应该把那条裤子留作纪念。
我认为做事业,就应该到一种执迷的地步。否则,半爱不爱终究会半途而废。
我没上过大学,但我看过许多书,很多大部头都是在我住院时啃下来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书是看不到的,幸好,我们厂宣传队有个叫陈小康的,他父亲是电影《南征北战》主演陈戈。他父亲那里有好多书,每次他都给我拿许多让我看。可想而知,一个口渴的人找到了清泉那是个什么心情!
有一年,戏剧学院搞了一届编导班,就是牛群、冯巩念的那一班。我非常想去进修,就报了名,局里同意了,团里却不让我去。没办法,我把教材搞来,心想,你们学什么我学什么得了。就这样我一个科一个科地自学。那时候工作忙没时间学,我是忙里偷闲,为了学习看书,我坐地铁见了熟人就躲,怕别人跟我聊天;晚上坐337路公共汽车回石景山,因为车里的灯光很暗,我就借街上的灯光,汽车在行驶中快到电线杆子的时候光才能进来,我可以趁机看几眼,等到下一个电线杆子到来再看几眼。就这样我坚持把进修课程学完了,想起来也真不容易。
一个人要事业有成,光靠自己的努力还不行,还得有人提携,就是我们常说的贵人相助,我遇到的贵人就是马季老师。想得到真传就得跟高人学,这是一条成功的捷径。我在业余的时候写了一段相声《师傅和我》,这段相声在当年轰动一时,但是大家并不知道,这段相声是马季老师亲自动手给改的。我也因为这段相声,在相声界挂上了号。1979年,我的另一段家喻户晓的相声《指妈为马》也是马季老师一句一句给改的;1983年我的相声集《约会》更是马季老师鼓励我出的,他给找的出版社并写了序。
马季老师为了让我写好相声,把相声秘籍送给了我。我所说的相声秘籍实际就是广播说唱团出的传统相声集,内部叫四大本。这四大本都是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郭全保等老师凭口述、用蜡版篆刻、油印后装订出来的,在当时来讲非常宝贵。马季老师告诉我,要想把相声写好,就要好好向传统学习。
得到这四大本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相声秘籍对我后来的相声创作无论是段子结构上,还是组织包袱上,无疑注入了不可缺少的营养。那几年我写的《武松打虎》《包公传奇》《三厢情愿》《风灾》等,包袱多,演出火爆,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声老前辈王长友悟出其中奥妙,他说:“你的相声包袱,我都能在老相声里找出来!”
马季老师还告诉我一个秘诀,他说:“你现在什么也不要写,就写相声,等出了大名了,你爱写什么写什么。”我听了他的话,就攻这一门,甚至连快板、数来宝都不沾,果真奏效。我们团也有高人,这一秘诀被曲艺团王素稔老先生看破了,他说:“做事就得像廉春明,他别的什么也不写,就写相声,写出名来了!”
后来,我写了电影,也写了电视剧,那时候我还怕马老师说我。结果,马季的弟弟马树明对我说:“先生说你现在成了,爱写什么写什么吧,先生不管了!”不但不管,而且还鼓励我,让我把传统相声“八大棍儿”改成电视剧。
我写相声有了一点小名气,不代表什么都懂了,我知道我住在北京得天独厚,守着中央电视台,周围净是国家一流的相声演员,所以不是我能耐比别人大多少,而是我的机会比别人多,就是这么回事儿。
山外有山,比自己强的大有人在,比如,我们曲艺团的王增贤老师就是一个。他组织包袱的能力非常优秀,我一向视同行为老师和朋友,便经常向王老师请教,得到了王老师的信任,在关键的时候王老师帮了我的大忙。相声《武松打虎》在创作中始终没有一个理想的结尾,有一天王增贤老师跟我一起熬夜找底,脑浆子都快流出来了也没找着,急得王老师说:“这底太难找了,急得我都快下小老虎了!”我一听拍手称快,说底有了!他说什么底,我说就是下小老虎!你看,多个朋友多条路,能人背后有能人。
这些年来,我还悟出一个道理:做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千万不可自以为是。和演员之间的团结尤为重要。我常说,没有演员就没有作者,为什么?如果没有演员把这块活儿立起来,观众谁能认识你的作品?我的文字相声只不过是个载体,演员把它搬上舞台要进行二度创作。李金斗为了演好《武松打虎》四次到李万春老师家去请教。刘洪沂为了演好《包公传奇》怕嗓子坏了,把酒都戒了。
我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告诉读者什么呢?我希望能从我这本书里找出一点有用的东西给大家。哪怕是一点点,一丢丢也好。我现在上了年纪了,常常遇到一些人谈起过去,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年轻时,有多么美好的憧憬和抱负,可是,当到了天命之年才发现时间匆匆,自己仍一事无成。随着一声哀叹,只剩浮想联翩:假如,当年我要怎么怎么;如果,当初我要如何如何,可能就是另一种辉煌。
然而,历史不相信假如,也没有如果。一个人的历程就是一个点一个点积累起来的一条线,这些点是自己点的,等到自己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时才恍然大悟,我怎么是这么一条线呀!?
各位朋友,如果您身体还可以,还有什么念想一直在心里,那就赶紧行动吧,时间是最宝贵的,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廉春明 2016年9月29日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