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元学案 » 宋元学案全文在线阅读

《宋元学案》第047卷 卷四十七 艾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关灯直达底部
  艾軒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艾軒學案表

  林光朝    林亦之  陳藻     林希逸

  (陸子正門人。

  和靖、震澤再 劉翼

  傳。)    劉夙  (子)彌正  (孫)克莊  洪天錫  丘葵(別見《北溪

  學案》。) 

  (孫)克遜

  (伊川三傳。)    (子)彌邵

  (安定、濂溪、涑    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水、百源四傳。)    劉朔  (子)起晦

  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陳士楚

  黃芻

  林阿盥

  黃叔盥

  魏幾

  陳俊卿(別見《武夷學案》。)

  吳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趙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陸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方翥(別見《震澤學案》。)

  陳昭度    黃鐘

  (并艾軒講友。)

  艾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和靖高弟,如呂如王如祁,皆無門人可見。鹽官陸氏獨能傳之艾軒,于是紅泉、雙井之間,學派興焉。然愚讀艾軒之書,似兼有得于王信伯,蓋陸氏亦嘗從信伯遊也。且艾軒宗旨,本于和靖者反少,而本于信伯者反多,實先槐堂之三陸而起。特槐堂貶及伊川,而艾軒則否,故晦翁于艾軒無貶詞。終宋之世,艾軒之學,別為源流。述《艾軒學案》。(梓材案:艾軒傳錄自黃氏補本,洲原本或有之。其學派則謝山修補頗詳。)

  ◆子正門人(尹、王再傳。)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

  林光朝,字謙之,莆田人。自少聞吳中陸子正學于尹和靖,因往從之,由是專心聖賢踐履之學。隆興元年,年五十,始進士及第,調袁州司戶參軍。與劉朔咸以名儒薦對,論龍大淵、曾覿罪,改左承奉郎、知永福縣。累官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兼史職。因不往賀樞密張說,出為廣西提點刑獄。廣東、荊、襄茶寇為亂,先生乃自將郡兵,檄摧鋒統制路海、鈐轄黃進各以軍分控要害。會徙轉運副使,留屯不去,督二將遮擊之,賊驚懼,宵遁。帝聞,嘉其儒生知兵,加直寶謨閣,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淳熙四年,除中書舍人,封還曾覿所薦謝廓然內批。改工部侍郎,不拜,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因引疾,提舉興國宮。卒,年六十五,謚文節,學者稱艾軒先生。先生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亡慮數百人,然未嘗著書,(雲濠案:先生著有《艾軒集》九卷,附錄一卷。)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嘗曰:「道之本體,全于太虛。《六經》既發明之,後世注解已涉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又曰:「日用是根株,言語文字是注腳。」(梓材案:《艾軒家傳》一卷,其從子成季所述,見《直齋書錄解題》。)說者謂南渡後倡伊洛之學于東南者,自先生始云。

  艾軒語

  「不亦說乎」,說,不餒也。「時習」,如車輪運轉時,此尚未見得如何,讒頃刻推不去,便覺前者為說之義。起居語默,運轉不停,此為時習。讒一失節則餒矣,乃知不餒即為說。

  忠恕者,謂夫子之道乃如是。忠恕,有足者皆可至也。非是以忠恕說一貫。忠恕違道不遠,要當如是發語耳。

  有才藻之人,讒有一分簡忽氣象,要做甚!吾夫子謂雖「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即「不足觀」。此語久久,乃如一泓秋水,鬚眉自見。

  (梓材謹案:以上三條,蓋皆艾軒《與楊次山書》中語。)

  世間惟有榮辱毀譽所不到者,為建德之國。

  附錄

  公與龜山之孫楊次山書有云:某幼聞李太白、石曼卿之為人,即踴躍道其事。又讀《晉書》,見一樣人物,如寒蟬孤潔,不入俗調,心甚樂之。一日,對方次雲及六兄談:(六兄乃夾漈也。)「古人如此,終是不俗。」六兄云:「此數人來孔子之門,一日著腳不定。」某乃悟夫子之門,為人物準的,千歲人物,要得入此窠樣中,乃無愧。千歲而上,有多少豪傑可以共學入道,恨不令聞此語。陳寔、管寧、元德秀,姿稟如許,數百年中乃一見,又卻不聞道,此大可惜。

  答人問「忠恕而已矣」曰:南人偏識荔枝奇,滋味難言只自知。剛被北人來借問

  ,香酣兩字且酬伊。

  自喻有曰:「修水佳人白玉蘭,花前何似妾容顏。從來未省傷春意,猶自樓頭畫遠山。」又曰:「莫怪騷人太頡頏,曾聞阿母語劉郎。神仙本是無言說,尸解由來最下方。」

  林竹溪《鬳齋學記》曰:《詩序》不出于子夏,亦未必出于毛公。非溪西、艾軒二先生,未有具此眼者。(補。)

  ◆艾軒講友

  正獻陳先生俊卿(別見《武夷學案》。)

  知州吳先生松年(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忠定趙先生汝愚(別見《玉山學案》。)

  文安陸象山先生九淵(別為《象山學案》。)

  正字方次雲先生翥(別見《震澤學案》。)

  縣令陳西軒先生昭度

  陳昭度,字元矩,仙遊人。與林艾軒、方次雲友善,自號西軒子。為藤州教授,以致知謹獨教學者。終長樂令。(補。)

  ◆艾軒門人(尹、王三傳。)

  文介林網山先生亦之

  林亦之,字學可,福清人。(一作龍江人。)艾軒嘗講學于莆之紅泉,及卒,學者請先生繼其席。趙忠定帥閩,嘗以先生之行業上于朝。未幾卒,學者稱網山先生。景定間,贈迪功郎,有集。(雲濠案:《網山集》非復原本,《四庫書目》稱「掇拾叢殘,姑備插架」。)

  (梓材謹案:《閩書》言先生師艾軒三十餘年,為學一本躬行,能繼其師說。趙忠帥閩,辟入東井書堂。又云:景定間林希逸追舉其賢,賜謚文介。)

  著作劉先生夙

  劉夙,字賓之,莆田人也。生毀齒,日讀千字,嘗時時習誦其所記憶者。同門黃芻笑曰:「患健忘邪﹖」答曰:「我心樂此。誦久,樂益深矣。」偕其弟朔受業艾軒之門。以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累官溫州教授。永嘉人才正盛,陳止齋、葉水心方為諸生,先生一見即奇之。召試館職,策問薦舉之敝,對曰:「此執政大臣為惠而不知為政致之也。陳執中、章子厚,人知其為小人也,然能不以官私其親。今將告執政曰:『子為執中乎﹖為子厚乎﹖』則艴然怒矣。至其行事,則有為二人所不為者。」時傳誦之。除正字,移樞密院編修,兼國史院編修,乞侍養不就。陳良祐、周操合疏留之,除著作佐郎。孝宗銳意恢復,內廷設射馳毬,大雨水蝗害稼,而曾覿、龍大淵挾聲勢,陰進退,士大夫皆相顧莫敢言,言輒逐。隆興二年七月,先生輪對,奏曰:「群臣不以堯、舜事陛下,臣不識忌諱,竊深憤之。」上曰:「天下事可言者,第言勿隱。」對曰:「自去夏至今,日再食,東南三地震,比又積陰彌月,所至水潦,蝗食雨中,為異尤大。在廷謂陛下宜避殿損膳自責矣,而至今不聞德音。左右近習盜陛下權。且長淮無一兵之戍,而陛下乃親技擊,騁銜轡,豈緩急欲為自將地乎﹖閻德、陳敏近墮馬失臂,梁珂亦摧折瀕死,陛下所親見也。」上為改容,遂下詔曰:「政事不修,災異數見,江、浙水潦,害于秋成,朕甚懼焉。其自八月朔,不御正殿,減常膳,令侍從至館職疏朕闕失及當今急務。」先生又上封事曰:「陛下引舊寮謀政事,得如張闡、王十朋可也,乃與覿、大淵輩觴詠唱酬,字而不名,罷宰相,易大將,待其言而後決。嚴法守,裁徼倖,自宮掖近侍始可也。梁珂一年三受醲賞,他內目一日遷四使,而但減卿監郎曹數十員。昔姚崇以十事要其君,曰:『能用則就,不用則去。』今陛下以五事要其臣,曰:『不能如是則去,能如是則留。』然則安用大臣﹖孔道輔首論曹利用、羅崇勳使罷去,呂誨、范純仁力諫濮王不可稱親。今麼如楊倓輩,尚熟視不敢議,然則安用臺諫﹖」又言:「國初僭叛雖平,人情未一,故設邏卒。今徒用之以監謗,豈可不畏!」又曰:「禹惡旨酒,湯不邇聲色。夫宴遊無度,甚則有流蕩戲狎之患。御幸無節,其終為人獸雜亂之禍。願陛下罷行前事,應天以實,庶可消弭災變。」疏入,亟求罷。留之數日,不可;以為湖北安撫參議,不行。乾道元年,奉祠。三年,覿、大淵出,起先生知衢州,復奏君子小人之辨,曰:「人主不示天下以所好,而常禁其所偏。上然之。在州期年,政平訟簡,州人繪像祠之。曾覿副賀金正旦使,道衢,入謁,先生不內。移知溫州,會旱,全家淡食請命,雖奉母亦以素饌。已而以病奉祠,州人為之出涕。其歸也,莆亦大旱,手條捄荒十餘事行之,得以不饑。孝宗之志恢復也,士無不以此說進,雖朱子亦言之。嘗遇先生于李侍郎浩座上,先生弗是也,侍郎亦如先生意。他日,朱子謂人曰:「吾乃為賓之、德遠夾攻。」南軒張子尤重先生,曰:「王龜齡弗逮也。」先生兄弟并以名德重于朝,顧皆不得大用。乾道六年,其弟卒,年四十四。先生以次年亦卒,年四十八,四方悲之如親戚,艾軒皆為位而哭,周益公因率諸朝士哭之于其邸。艾軒曰:「吾為國受吊也。」又曰:「賓之愛君均于愛親,憂國過于憂身。古有遺直,今難其人。」所著有《春秋》解。(修。)

  附錄

  乾道五年,曾覿召歸,過衢州,守臣劉賓之諭以入城決不相見,覿乃取道城外。

  真西山序《春秋講議》曰:昌黎公寄玉川子詩有「《春秋》三傳束高閣」之語,學者疑之,謂未有舍傳而可求經者。今觀著作劉公講義,一以聖筆為據依。其論秦穆公以人從死者,晉文之召王,宋襄之用人于社,皆以經證傳之失,所謂偉然者也。昔歐陽子患偽說之亂經,著為論辯,自謂時雖莫同,千歲之後必有予同。曾未二百年,而劉公之論《春秋》,蓋與之合。公而有知,當不恨後世之無子雲矣。所講纔十有二條,《麟經》大旨,略盡于此。其言曰:「吾聞法 吏以一字輕重矣,未聞聖人以一字輕重《春秋》也。」旨哉言乎!足以破世儒之陋學者。其深味之!

  正字劉先生朔

  劉朔,字復之,(雲濠案:先生名一作翔。攷閩書,翔字圖南,福州水口人,紹興十五年進《易解》者,別一人。)著作弟也。天下稱為「二劉」。以紹興三十年進士,為溫州司戶。少治《易》,其兄謂曰:「《春秋》為王氏茅塞久矣!」由是更治《春秋》,名其家。溫州大饑,繼以大疫,先生計口受祿,以其餘散糜粥,日有常數,同僚以及富人爭效之。親為病者切脈施藥,晨往晏罷,徑入徐出。或謂之曰:「將毋為堂上憂﹖」曰:「此吾老母意也。」所全活數萬人。聚道旁棄兒常百計,募乳嫗飼之,聽無子者擇取。比滿秩,災疫尚未盡消,民泣曰:「司戶去,吾儕且死。」先是,著作以先生迎養于溫,故亦求其教授于溫。既召試,先生攝學事。永嘉學術之盛,兄弟皆與有力焉。召對,奏曰:「陛下何不延納憤激敢言之士,而聽訐直難堪之言,因以自考成敗得失﹖」因言曾覿、龍大淵罪狀。以是不得留,先生乞奉嶽祠。孝宗念之,猶得知福清縣。福之支邑,月責羨錢而無經賦,先生盡罷之,復請緩輸數月。大帥感其言,為并旁縣俱寬之。聽訟,使兩辭自詣,無追呼者。市食挂錢于門,民當其物持錢而去。縣庭常空,不復知械索所在。王參政之望為帥自尊,僚屬卑屈甚,先生以友誼責之,之望不悅也,于是復請祠歸。再召對,虞允文贊恢復銳甚,希進者趨和之,先生諫曰:「臣觀今日,通和未為失策。昔富弼累增歲幣,今減十萬矣;往時兩淮不許備守,今江北諸城增陴浚隍矣;前此江上教兵,彼輒呵問,今沿淮分屯,鼓聲達泗、潁矣。敵或示我弱,殆不可測。宜選兵將,廣儲峙,責成于端重堪事者,從容以待其變。若募彼人嚮導,挾異國濟師,合中原響赴而兵不必眾,就敵人儲聚而粟不必多。憑虛蹈空,過為指料,將有臨危失據之憂。此所謂決天下于一擲者也。」上竦然。除正字。時朝列之以持重觀釁為詞者,惟先生兄弟,既而允文卒無功。先生又言歸附人宜散處州縣,不當聚畿甸,從之。以疾求福建參議,行至信安,卒。自先生去溫,其兄復守溫,惠政相埒,溫人念念不置,每見莆人,輒問二劉公安否。聞其相繼卒也,哭之失聲。先生與其兄齊名,著作挺特,不肯輕以聲色假人,先生稍濟以和易。至于輕祿位而重出處,厚名分而薄勢利,盡言于朝,盡心于官,公是非,勵廉隅,則所同也。嘗謂朋友講習,為古今至樂。又曰:「天下至大也,千歲至遠也,所不可一日無者,公論也。朋友群居,敬畏之心所由生,而公論之所由出也。窮山永夕,篝燈共語,嘗聞鐘聲未已。」其卒也,家無留貲。所著有《春秋紀年圖》。著作三子,其著者曰彌正、彌邵;正字三字,其著者曰起晦。(修。)

  附錄

  林謙之、劉復之以名儒薦對,及曾、龍罪惡,皆補縣,自是無敢言者。

  侍講陳先生士楚

  陳士楚,字英仲,莆田人。早從林艾軒遊。乾道中登第,淳熙末召為國子監簿。光宗立,除司封郎,兼嘉王府直講。遷軍器少監,出使江東。寧宗朝,歷起居舍人。明年,除侍講。嘗講《周書》《無逸篇》,喻小人在朝、君子在野之意,上嘉納之。未幾,卒。(補。)

  縣丞黃先生芻

  黃芻,字季野,艾軒門人。志行高古,同遊士自劉夙、劉朔、林亦之而下,皆推讓焉。一第而夭,竟止懷安縣丞。(修。)

  林先生阿盥

  陳先生叔盥(合傳。)

  林阿盥,字載德,福清人。與同邑陳叔盥并遊艾軒之門,閩人謂之「二盥」。阿盥問《六經》根源,無所入,而欲投江,艾軒稱之為漁鹽中膠鬲。叔盥少從于紅泉,出揖客,面容然。艾軒曰:「心不負人,面無容。」叔盥悟而自力,遂以行義名。(參《福清儒林傳》。)

  魏先生幾

  魏幾,字天隨,福清人。受學艾軒,以「克己復禮」問,答曰:「五湖明月。」因以穎悟,賦《丹霞夾明月》,有「半白在梨花」之句,人以「半白梨花郎」目之。(同上。)

  ◆西軒門人

  縣尉黃定齋先生鐘

  黃鐘,(雲濠案:鐘一作鍾。)字器之,興化人。號定齋,從陳昭度遊。乾道中登第,待次德化尉,講學授徒,里人服其教。調漳州錄事參軍。先生喜著述,有《周禮集解》、《荀楊續註》、《杜詩註釋》、《史要》諸書。(補。)

  ◆網山門人(尹、王四傳。)

  文遠陳樂軒先生藻

  陳藻,字元潔,號樂軒,居福清之橫塘。初,網山師艾軒,網山之徒又推樂軒為高弟。開門授徒,不足自給,至浮游江湖,崎嶇嶺海。歸買田數畝,輒為人奪去。士之窮,無過于此矣,而以樂軒自扁。此固先生所聞于師者與﹖著有《論語解》。雲濠案:(先生尚有《樂軒集》八卷,《論語解》佚。)

  (梓材謹案:《福州府志》言先生家貧篤學,不求人知,課妻子耕織務本。師林網山,得艾軒經學之傳,一時學者多從之遊。既卒,門人林希逸請于朝,贈迪功郎,謚文遠。

  附錄

  後村劉氏作《三先生祠堂》,有曰:「里中前一輩,及艾軒之門者眾矣。然數十年更相推讓,卒以傍邑二士接艾軒之傳。所謂公論在人心者邪!」

  (雲濠謹案:三先生,謂艾軒、網山、樂軒也。)

  林竹溪《鬳齋學記》曰:退之《送文暢序》,先師樂軒云:「退之只是說得,亦未必盡知之。」(補。)

  又曰:虞翻以坤艮為虎,馬融以兌為虎,郭璞以兌艮為虎。坤為虎。坤交乾也;艮為虎,寅位也;天文尾為虎,艮也;兌為虎,參伐之次也;龍德所衝為虎,亦兌也。《易》之取象果如是乎﹖獨樂軒以理言象,八卦之外,不喜穿鑿,曰:「乾為馬,坤為牛,而『牝馬地類』,《坤》《彖》辭也。」論《易》象者當以為法。(補。)

  又序樂軒《詩筌》曰:在昔隆、乾間,士之師道立,浙有東萊呂氏,建有晦庵朱氏,湘有南軒張氏,江西有象山陸氏,莆有艾軒林氏,皆以道師授,并世而立名者也。艾軒于時猶為前輩,號南夫子,獨不喜著書,門人又益微。黃懷安芻最高弟,最先夭;二劉著作正字雖暫顯,亦蚤卒。世其學者,網山一人。再傳樂軒,又皆以布衣死。艾軒在,網山以艾軒名;網山在,樂軒以網山名。近二十年,鄉井聞見日陋,張、呂諸儒,以其書在,可磔裂欺世,故人能言之。言象山者,疑信已半。至若艾軒姓氏,則問之晚少年,漫不省。樂軒雖得壽,後網山死四十年,衰白窮槁,人以為常人矣。且面背譏笑不小,其文既不適時,間出語又驚世駭俗,至于今譏笑未已也。樂軒卒十年,予請于宗伯而祠之,或詈或排,幾不就役。昨之日,猶有難予者曰:「子之師,何如人也!」笑而應之曰:「人矣乎!」「烏乎長!」曰:「奚短哉!」「烏乎學!」曰:「奚道哉!」「以文名乎!」曰:「玉質金相,春明秋潔,絕出群言,探入微賾,先生之文若是已。名則吾不知。」「以詩名乎﹖」曰:「洗削穠華,完復素樸,群誚鄙里,自謂奇崛,先生之詩若是已。名則吾不知。」「然則至道矣乎﹖」曰:「玩神遺形,甘約保獨,傲睨乎鬼神,兄老而弟佛,撓挑浮游,至死不厭。道邪非邪,予亦不知也。」客艴然而去。予方追歎未已,躔文甫適以《詩筌》來,覽之泣下,遂志諸卷首,而系之曰:師學之傳,豈直以詩。詩又不傳,學則誰知。後千年無人,已而已而!後千年有人,留以之。柰何乎,噫!

  ◆著作家學

  侍郎劉退翁先生彌正

  劉彌正,字退翁,著作夙之長子也。幼率諸弟勤苦為學,貧不能得膏火,旁嫗夜績,有光射牖,輒攜書就之。以進士入官。方靜簡質,與人不苟立同異。至臨事骾峭,除民疾痛,剛果立發,必達其志而後已。知臨川縣,太守責畸零之稅,先生以為于法不當徵,不奉行也。太守械其胥而廷詬之,先生曰:「以喜怒罪令則可,稅不可得!」入為太常寺簿,累遷寺丞。時方啟邊禍,使先生行兩淮,議用鐵錢,返言:「無故而先發,天理不順;無豫而輕舉,人謀不從。」宰相怒,不聽,已而果敗。先生言:「今金頓兵要我復和,急之則權在人矣。緩敵莫難于財,若今任帥守監司管軍,以上貲豪其地者,皆有以佐軍需,而宮掖之奉,吏胥之蠹食,悉加裁撙,使國用未甚屈,則金可力持,而計可徐定也。」陳自強惡其不附己,時方以軍敗復議和,欲陷之死地,乃以為賀金國生辰使。議和未定,詔使者留潤州,以俟傳言。金且復犯淮,于是通、泰提舉鹽運官皆遯,乃即京口用先生為淮東提舉,亦自強困之也。先生曰:「鹽在北,而移司于南,即金不至,亦剽盡矣。」遂渡江,貸亭戶積舟,相接數千里賣之,而鹽運之利得如故。乃為淮東諸城具樓櫓,儲粟麥,而真州以北漸安集。明年,即用為運判,議和亦定,以運司留錢護使者往來至再,又以先生為接送伴留遣使。召入朝,累遷左司郎中、直寶謨閣。出為兩浙運判,遷運副。自渡江後,帥漕二司為應辦官,日不暇給,先生一清如水,無敢以私相干者。內臣往來,不與相見。又入朝,累遷起居舍人,遂為使部侍郎,甫一月,以病乞身,朝議方向用之,不許,然竟卒。自先生二父以盛名不竟其施,先生兄弟世其家學,稍躋通顯者惟先生,而亦未究其用,君子惜之。(補。)

  祖望謹案:退翁定朱子謚。

  劉習靜先生彌邵

  劉彌邵,字壽翁,夙之子。中歲棄科舉,務向上事,業行義,為鄉先生。家貧,食于學。晚舍去,并學俸卻之。郡守楊棟即學創尊德堂以處先生,僅一至。後棟使本道,又論薦于朝,未報,卒。有《易稿》、《漢考》、《讀書日記》諸書。學者稱習靜先生。(補。)

  ◆著作門人

  運判孟先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正字家學

  正字劉先生起晦

  劉起晦,字建翁,正字朔之子。登弟,歷貴溪令,召為秘書省正字。蔚有時望

  ,識者謂其材行不忝其父云。(補。)

  ◆正字門人

  運判孟先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樂軒門人(尹、王五傳。)

  舍人林竹溪先生希逸

  林希逸,字肅翁,號竹溪,福清人。端平進士,淳祐中遷秘省正字,景定中官司農少卿,終中書舍人。有《鬳齋集》、《易義》、《春秋傳》、《考工記解》。(雲濠案:《鬳齋前集》六十卷、《易義》、《春秋傳》,俱佚。《鬳齋續集》三十卷,《考工記解》二卷,行世。)

  鬳齋學記(補。)

  和靖曰:「事當為者,豈可不為﹖廢事便是廢人道。」乃引莊子「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和靖語自正,莊子意又別。

  和靖嘗以《易傳序》「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如太洩露天機,問于伊川。伊川曰:「如此分明說破,人猶不解!」愚因此語,深知和靖質實之意。使和靖在今日,見《字義》、《語錄編類》諸書,又不知如何太息也。雖然,天機 正何曾漏洩得!

  馮忠恕嘗問于和靖曰:「某父晚年不信陰陽拘忌之說,更不擇日,亦無辟忌,恐是伊川家風。」和靖曰:「不須異。『人之所畏,不得不畏。』從俗何害!」此更見和靖質實不自異處。

  祖望謹案:此說雖是,然卻啟人沉溺術數之學。

  和靖曰:伊川不言人短,每見人論前輩,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此語甚有益于後學。亦有論伊川于滎陽者,滎陽曰:「何不談他好處!」意與此同。

  和靖曰:孟子論仲子曰:「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此極本之言。以小信大,只是啟詐偽之端,今人正有此弊。

  (梓材謹案:謝山補錄《鬳齋學記》十二條,今移為艾軒附錄一條,樂軒附錄二條,又移入《震澤學案》一條,移入《新學略》二條,移入《蜀學略》一條。)

  劉先生翼

  劉翼,字躔文,福唐人。與鬳齋同登樂軒之門。著有《心遊摘稿》。(從黃氏補本錄入。)

  ◆退翁家學

  文定劉後村先生克莊

  劉克莊,字潛夫,彌正子。官至工部尚書、龍圖閣學士,謚文定。(補。)

  (梓材謹案:先生嘗受業于真西山。《萬姓統譜》載先生生有異質,日誦萬言,為文援筆立就。真西山以「學貫古今,文追騷雅」進之。著有《後村文集》,名《大全集》。)

  知州劉先生克遜

  劉克遜,字無競,彌正字。以父任入官,知潮州。初。銀賈未昂,每丁賦錢五百,後以賈昂,加至四倍。下令蠲之,曰:「以此得罪,無恨也。」終于知泉州。清貧有守,工詩,為水心、南塘所稱許。(補。)

  ◆後村門人(尹、王六傳。)

  文毅洪陽巖先生天錫,

  洪天錫,字君疇,晉江人。寶慶二年進士,授廣州司法。長吏盛氣待僚屬,先生糾正為多。丁內艱。免喪,調潮州司理。改知古田縣,行鄉飲酒禮。通判建寧府,擢諸司料院,拜監察御史,兼說書。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謝堂、厲文翁。天雨土,先生以其異為蒙,力言陰陽、君子小人之所以辨,又言修內司之為民害者。蜀中地震,浙、閩大水,又言:「上下窮空,遠近怨疾,獨貴戚宦閹享富貴耳!舉天下窮且怨,陛下能獨與數十人者共天下乎﹖」會吳民仲大論等列愬宋臣奪其田,先生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舉所移文謂田屬御莊,不當白臺,儀鸞司亦牒常平。先生謂:「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貴人得以擅之,則內外臺可廢,猶為國有紀綱乎﹖」乃申劾宋臣併盧允升,而枚數其惡,上猶力護之。疏上至六七,最後請還御史印,謂:「明君當為後人除害,不當留患以遺後人。今朝廷輕給舍臺諫,輕百司庶府,而北司獨重。倉卒之際,臣實懼焉。」言雖不果行,然終宋世閹人不能竊弄主威者,皆先生之力也。而先生亦自是去朝廷矣。改大理少卿,再遷太常,皆不拜。改廣東提點刑獄,五辭。起知潭州,戢盜賊,尊先賢,踰年大治。遷廣東轉運判官,召為秘書監兼侍讀,以聵辭。升秘閣修撰、福建轉運副使,又辭。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讀召,累辭不許,在道間,監察御史張材劾罷之。進工部侍郎,加顯文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改漳州,皆力辭。又改福建安撫使,力辭,不許。召為刑部尚書,不起。屢進華文閣直學士。致仕,加端明殿學士,轉一官。疾革,草遺表以規君相,上震悼,特贈正議大夫,謚文毅。先生言動有準繩,居官清介,臨事是非不可回折。所著:《奏議》、《經筵講義》、《進故事》、《通禮輯略》、《味言廢墨》、《陽巖文集》。(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誌劉後村墓,自稱門人,又為後村謚議,稱先師,則先生後村弟子也。)

  ◆陽巖門人(尹、王七傳。)

  隱君丘釣磯先生葵(別見《北溪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