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元学案 » 宋元学案全文在线阅读

《宋元学案》第046卷 卷四十六 玉山學案(全氏補本)

关灯直达底部
  玉山學案(全祖望補本)

  玉山學案表

  汪應辰        (子)伯時

  (武夷、紫微、橫   (子)逵

  浦、湍石門人。     尤袤(別見《龜山學案》。)

  (元城、龜山、廌    呂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山、了翁、和靖、震澤再傳。)

  (安定、泰山、焦    章穎

  氏、荊公、涑      張杰

  水、百源、二      趙焯

  程、橫渠、清敏     鄭僑       (子)寅

  三傳。)       (附從父厚、樵)  王介(別見《麗譯諸儒學案》。)

  高平、盧陵、濂溪、鄞江、西湖

  四傳。)

  呂大同(別見《紫微學案》。)

  趙汝愚    (子)崇憲         (孫)必愿  (曾孫)良淳(別見

  (父善應。) (子)崇度                 《雙峰學案》。

  (子)崇模

  (子)崇實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陸九齡(別為《梭山復齋學案》。)

  (并玉山學侶。)

  陳峴     (子)昉          (孫)均(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忠定同調。)

  玉山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玉山汪文定公少受知于湍石,其本師為橫浦,又嘗從紫微。然橫浦、紫微并佞佛,而玉山粹然一出于正,斯其為幹蠱之弟子也。述《玉山學案》。(梓材案:《玉山學案》亦謝山所特立,其稿尚存。)

  ◆呂張門人(劉、楊再傳。)

  文定汪玉山先生應辰

  汪應辰,字聖錫,信州玉山人也。本農家子。喻湍石為玉山尉,一見奇之,許以女,以書充,遂聞伊洛之學。已而趙豐公鼎帥江西,辟喻為僚,先生從之,豐公亦奇焉,置之館塾。先生由湍石以從諸前輩,胡南則胡文定公,浙東則呂舍人居仁,皆奇之,勉以正學。年十八,成進士。高宗覽其對,以為:「陛下勵精圖治,求復父兄之仇,亦歷年,而駐蹕無一定之地,戰守無一定之策,進退無一定之人,所施行事無一定規畫,何以奏功﹖是在陛下反求諸己而決定之。」高宗意以為老儒,擢置第一,及唱名,則少年,大喜,特書《中庸》以賜。豐公出班謝。先生本名洋,至是改賜名。將即除館職,豐公請且歷外任,以老其才,乃授鎮東簽判,待闕。狀元故事無待闕者,而先生省試亦居前列,合以陞甲轉官,豐公又令姑已之,先生感豐公意厚。聞張橫浦講學,又往從之。橫浦故與湍石善,見先生來,喜曰:「少年登上第,乃急忙來就學邪﹖」豐公出帥紹興,先生始之任,幕府事皆諮焉。方旱,令先生禱之而即應,越人歌之曰:「此相公雨。」豐公笑曰:「此狀元雨也。」召為秘書省正字。時金人方歸河南地,先生上疏謂:「和議不諧非所患,和議諧而因循無備之可患!異議不息非所患,異議息而上下相蒙之可患!今雖通好,疆場之上宜各戒嚴,以備他盜。乃方且肆赦褒寵,以為遂休兵息民矣!縱忘積年之恥,獨不思異日意外之患乎﹖此所謂因循無備者也。力排群議,大則竄逐,小則罷黜,于是輕躁者阿諛以取寵,畏懦者循默以固位,忠臣正士無以自立于群小之間,此所謂上下相蒙者也。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此其時矣。」秦檜大怒,出為建州判,遂請祠,寓居常山之蕭寺,饘粥不給,處之裕如,益以講學為事。已改判袁州,以趙豐公喪經其郡,遣兵三十人護行,祭文有忌諱,為衢守章傑所發,被訊,祭文已火。胡致堂為言之檜,得不竟。及為廣州判,檜將興大獄以誣張魏公,連逮者數十家,先生與焉。獄甫具,檜死,先生幸免。明年,召為尚書吏部郎,遷右司。先生流落嶺嶠十有七年,至是賜環,方向用,顧以親老乞外,知婺州。丁艱,服除,以秘書少監權吏部侍郎,尋權吏部尚書,奏駮李顯忠冒賞。尋權戶部侍郎,兼侍未可,謂魏公曰:「相公不如且為上正心誠意,以固其本,然後議邊事。」魏公不能用。會議上皇尊號,先生謂元豐所罷,不當復舉,又謂「光堯」二字之非,堯豈可光﹖上皇聞之不喜,先生乞外,知福州。未幾,召為敷文閣待制,請以朱子自代。二年,以敷文閣直學士充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時蜀困于徵求,民力且竭,先生撫循甚至,益除百方,詳見樓宣獻公所作行實,文繁不載。(雲濠案:宣獻《攻媿集》無文定行實。)同知樞密院事劉珙進言「應辰與陳良翰、張栻,臣所不及」,有旨召還。道中再乞祠,不許。入對,以畏天愛民為言,并為上言蜀弊政之未盡去者,請并除之。除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并侍讀。敷陳六事,廟堂議者多不合,皆忌之。而先生嘗為上言陳良祐在蜀多誕,良祐聞而譖之。良祐故亦負時名,至是,以私憾進間言,上遂疑之。先生多革夙弊,中貴人尤側目。德壽宮方甃石池,以水銀浮金鳧魚于上,上皇指以示上曰:「水銀正乏,此買之汪尚書家。」上怒曰:「應辰力言朕置方廊,與民爭利,乃自販水銀邪!」先生知之,力求去。已而復出發運均輸之旨,嘆曰:「吾不可留!」乃力爭之,遂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韓玉以揀馬過平江,先生簡其禮,玉歸,復譖之,遂以平江米綱有歉貶秩。先生力請祠,自是臥家不起。尋復端明殿學士。淳熙三年,卒。又七十三年,賜謚文定。先生于學,博綜諸家。其知福州也,延致李延平講道,甫至而卒。其骨骾極似橫浦,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似紫微,而未嘗佞佛,粹然為醇儒。高、孝二宗皆知之,而卒不能竟其用,為可惜。學者稱為玉山先生,有《文集》五十卷。(雲濠案:先生文多散佚,《四庫》重輯為二十四卷。)

  玉山文集

  君子不願乎外,是以不怨天;盡其在我,是以不尤人。禍福得喪,在天而不在人,我何怨!是非毀譽,在人而不在我,又何尤!惟行法以俟命,推誠以待物。(《答徐漢英》。)

  聖人仰觀俯察,制禮作樂,皆有至義存乎其間。不然,則是紛紛者贅矣。故曰:「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孔子觀于蜡,而曰「仁之至,義之盡」;觀于鄉飲,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論郊社之禮,禘嘗之義,而曰「治國其猶示諸掌乎」。季札觀(韶箾》之舞,而知帝德之廣大;韓宣子見《易象》、《春秋》,知周公之德與周所以王。此豈拘著于刑名度數與文字之間哉!(《與汪叔嘉》。)

  天下之事,常傷于銳而無漸。弊之在人者,固不可以不革,然使其有忠信誠愨之心,則當究弊之所從來,慮其始而及其終,行之以漸,消之以晦,而持之以久。固未有初不考究,但見其于人情不合,率然以為非是,不俟終日而盡罷之者。美則美矣,然出于銳氣,非出于誠心。「先甲三日,後甲三日」,革弊之難如此。今人于交友間,苟見其過,猶為掩覆保全,諫之于密,況君臣乎!(《答徐知止》。)

  文潛《性論》謂性為善惡混,固非,然彼蓋質之心,以為誠然而後言者也。今之謂

  性善者,蓋尊信孟子而云耳,未必心見其誠然也。曷求見其誠然者乎!謂格物為扞格,竊恐未安。克伐怨欲不行,孔子不以為仁,此可見矣。(《答葉南美》。)

  天下之禍,有養成者,有激成者。西漢張禹、孔光之流,此養成者也;東漢之君子,此激成者也。為君子者豈無中道于其間﹖伊川嘗曰:「中則正矣,正或未必中也。」世嘗有正而未必中者,不可以其未中而謂之不正。(《答梁子輔》。)

  學問之道,止是揆于心而安,稽于古而合,措于事而宜。所以體究涵養,躬行日用,要以盡此道而已。若家務人事,以至應舉從仕,終不相妨。(《與方叔興》。)

  示喻于平易處蹉過,益見體道之功,久而日親。道無遠近高卑之異,但見有不同。然方其未至,雖欲便造平易,而勢有未能。(《與朱元晦》。)

  陰陽隔屏,理有常數,修庶政以召和氣,罄誠意以求多福。弭禍于未形,起福于將來。(《與程尚書》。)

  世之自謂得道者,以前言往行為糟粕芻狗,以治天下國家為緒餘土苴,迄之放棄典刑,闊略世務,至于為西晉之禍。或者出而矯之曰:「吾之道,固所以經世也。」然而天人異觀,物我殊歸,高明中庸,析為二致。其行事,則私智之鑿而已。道果如是乎﹖(《讀滎陽公書》。)

  (梓材謹案:謝山節錄《玉山文集》二十九條,今移二條為家學立傳于後,又移入《安定學案》一條,移入《高平學案》一條,又一條移入案語,又移入《盧陵學案》一條,移入《涑水學案》二條,移入《伊川學案》二條,移入《范呂諸儒》一條,移入《元城學案》 一條,移入《景迂學案》一條,移入《龜山學案》一條,移入《陳鄒諸儒》一條,移入《豫章學案》一條,移入《橫浦學案》一條,移入《蜀學略》二條,又一條分作兩條,移入《高平》、《濂溪學案》各一條。)

  附錄

  呂東萊與端明書曰:侍郎丈出處進退之際,實消長否泰之端。儻誠意交孚,元氣可復,則固當身任天下之重,先後本末,自有次第,不必徇匹夫之小諒,避世俗之小嫌。苟或未然,則道不可輕用,物不可苟合,謂宜明去就之義,以感悟上心,風示天下。

  朱子祭之曰:惟公學貫九流,而不自以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為名;道高德備,而不自以為德;位高勢重,而不自以為榮。蓋玩心乎文、武之未墜,抗志乎先民之所程。巍乎其若嵩、岱之雄峙!浩乎其若滄海之涵渟!

  ◆玉山學侶

  呂先生大同(別見《紫微學案》。)

  忠定趙先生汝愚(父善應。)

  趙汝愚,字子直,宗室漢恭憲王七世孫,居餘干縣。父善應,官終修武郎、江西兵馬都監,性純孝,篤行聞于世。先生早有大志,每曰:「丈夫得汗青一幅紙,始不負此生。」擢進士第一,歷遷校書郎,轉著作郎,知信州、台州,除江西運判。入為吏部郎,兼太子侍講,遷柲書少監,兼權給事中。奏撤內侍陳源總戎之任,自是內侍不復兼兵職。權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論知閤王抃招權預政,出抃外祠。以集英殿修撰帥福建,分羌勢以弭邊患。孝宗謂其有文武威風,召還。光宗受禪,趣召未至,殿中侍御史范處義論其稽命,除知潭州,改太平州。進敷文閣學士、知福州。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上以貴妃黃氏暴薨,得疑疾,不朝重華宮。先生往復規諫,帝、后皆悟,乃詣北內,從容竟日。四年,知貢舉,與監察御史汪義端有違言。先生除同知樞密院事,義端言宗室不為執政,詆先生植黨沽名,臺諫陰附。疏入不報,上為黜義端補郡。未幾,遷知樞密院事。五年,孝宗崩,先生以上有疾,乞太皇太后垂簾,且請攝行祭禮。又以國本係乎嘉王,奏正儲位以安人心。御批:「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留正懼,佯仆于庭,密為去計。先生與徐子宜、葉水心謀,遣韓侘冑以內禪之意請于憲聖,憲聖乃命皇子即位,即喪次召還留正長百僚,命朱子待制經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以先生兼權參知政事,先生乞免兼職,乃除特進、右丞相。辭不拜,乃以特進為樞密使。侘冑自以有定策功,且依託肺腑,出入宮掖,居中用事。朱子與彭忠肅皆以言去。侘冑勢益張,引其黨,謀擯先生,指當時賢者姓名為先生之黨,上意不能無疑,于是陳止齋、吳畏齋、劉後溪各先後斥退,而衣冠之禍始矣。正言李沐奏先生以同姓謀危社稷,遂罷右相,除觀文殿學士、知福州。臺臣合辭乞寢出守之命,博士楊敬仲、太府丞呂子約亦以為言,太學生楊宏中等六人伏闕,訴先生之忠。侘冑忌先生益甚,謂不重貶,人言不已。以中丞何澹、御史胡紘連疏妄劾,責永州安置。先生怡然就道,謂諸子曰:「觀侘冑之意,必欲殺我。我死,汝曹尚可免也。」至衡州,病作,為守臣錢鍪所窘,暴卒,天下聞而冤之。先生學務有用,常以司馬溫公、富鄭公、韓魏公、范文正公自期。凡平昔所聞于師友如張南軒、朱晦翁、呂子約、汪玉山、王梅溪、胡澹庵、李巽巖、林艾軒之言,欲次第行之,未果。所著詩文十五卷,《太祖實錄舉要》若干卷,類《宋朝諸臣奏議》三百卷。先生既沒,黨禁寖解,復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已而贈少保。侘冑誅,盡復元官,賜謚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理宗詔配享寧宗廟廷,追封福王,進封周王。子九人,崇憲其長子也。(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于朱、張行輩相等,大愚已後之玉山以至艾軒,其年皆長于朱、張。先生于玉山里居為近,雖難斷為汪氏弟子,列為學侶可也。又案:謝山《劄記》:「南宋宰輔趙忠定公家登《學案》者四世六人。」先生四子及孫必愿見本卷,其一人則先生曾孫良淳也,見《雙峰學案》。)

  附錄

  呂東萊《與周子充書》曰:子直庶幾善道,而于事物似未盡諳。如陸務觀疏放封駮,豈為過當﹖方人才難得之時,其辭翰雋發,多識典故,又趨向實不害正,棄瑕使過亦何妨﹖公與子直厚,胡不語之。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南塘挽趙忠定公云:「空令考亭老,垂白注《離騷》。」楊楫跋《楚辭集注》云:「慶元乙卯,治黨人方急,趙公謫死于道。先生憂時之意,屢形于色,一日,示學者以所釋《楚辭》一篇。」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文達陸復齋先生九齡(別為《梭山復齋學案》。)

  ◆忠定同調

  宣奉陳東齋先生峴

  陳峴,字壽南,溫之平陽人。以祖遺澤補官,調邵武南尉。淳熙十四年,以博學宏辭科賜第,歷遷秘書郎。後省封還除書,指先生為故相趙公黨,黜知全州。最聞,以秘郎召。累進顯謨閣待制、知泉州。未上,以兵部侍郎兼直院召。卒,贈宣奉大夫。開禧初,韓侂冑將啟兵端,欲用其親吏蘇師旦為節度使,密諭詞臣使草制。時先生以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語人曰:「節鉞以待將臣之功高者。師旦何人,可辱斯授!必以此見命,吾有去而已。」未幾,中貴人有以特旨躐遷遙郡者,先生復論之。中貴人者,侂冑之所主也。御史探權臣意,遂假駮死獄事劾之以免,士論高之。著有《東齋集》三十卷。(參《真西山集》。)

  ◆玉山家學(劉、楊三傳。)

  汪先生伯時

  汪伯時,玉山子。其在官也,玉山與之書云:「惟公與正,乃萬事之本。又須行之以恕,居之以寬,庶幾久而無愧。」又云:「韓忠憲公家書曰:『笞罪亦不可輕用,明則有人非,幽則有鬼責。』忠憲八子貴盛,其報也。今豈求干福,但求免禍,用刑尤宜哀矜。」

  尚書汪先生逵

  汪逵,字季路,玉山子。乾道進士,官國子司業。韓侂冑用事,斥偽學,善類皆不自安,劉德秀因乞考核邪正真偽,所逐多名士。先生入劄子辯之,德秀以先生為妄言,并斥之,閒居七年。參政李壁力言于朝,嘉定初,召為太常卿。遷至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參《江西人物志》。)

  (梓材謹案:先生為玉山次子,樓攻媿題其所藏高宗宸翰,言其能繼世科,恪守家法,博學多識,綽有父風。)

  ◆玉山門人

  文簡尤遂初先生袤(別見《龜山學案》。)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文肅章先生穎

  章穎,字茂獻,新喻人。以兼經中鄉薦。孝宗嗣服,下詔求言。先生為萬言書附驛以聞,禮部奏名第一,孝宗稱其文似陸贄。調道州教授,作周濂溪祠。以平宜章寇,召對,除太學錄。禮部正奏第一人,初任即召對者,自先生始。累遷左司諫。時右相葛邲當國,先生論邲不足任大事。從官議欲超除先生,俾去言職。光宗曰:「是好諫官,何以遷之!」寧宗立,韓侂冑用事,先生以侍御史兼侍講。論趙汝愚無聽其去,御史劾先生阿黨,罷。先生家居,久之,侂冑誅,累遷禮部尚書。考訂《甲寅龍飛》誣筆。丐去,奉祠。以嘉定十一年卒,年七十八。先生操履端直,生平風節不為窮達所移。黨論方興,朱子遺以書曰:「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猶未已。然宗社有靈,公論未泯,異日必有任是責者。非公,吾誰望邪﹖」贈光祿大夫,謚文肅。(參史傳。)

  附錄

  張南軒答先生書曰:汪端明以「正大」二字奉告,此意固美,然要須有下手處。「弘毅」,乃學者下手處也。學者用功,常患于偏,弘則懼夫肆,毅則懼夫拘,是非弘毅也,氣習之所乘也。在學者初用功,亦無怪其有此,然要知其為病,而致吾存養窮索之功。

  縣令張先生杰

  張杰,字孟遠,衢州人也。大父澄,從韓蘄王討閩,死王事。先生明雋閎達,才氣橫厲。嘗遊張魏公之門,魏公奇之。乾、淳間,遍與張、朱、呂三公交,而師事者為玉山。以上書見忤于趙衛公。知安吉,大水,蠲民租,太守不可,先生力與之抗。太守上章求避,先生亦請祠,終身不出,亦不媿師門者也。觀東萊所以稱先生,其人大類同甫一流。

  司直趙先生焯

  趙焯,字景昭,開封人也。東萊介之以見玉山曰:「新太平州司戶趙焯,舊與從遊,有志于正學,練達世故,于輩流中不易得。願一聽謦欬,儻有以語之,想必能佩服。亦季路同年也。」先生復師事玉山,最與張杰善,官司直。

  忠惠鄭先生僑(附從父厚、樵。)

  鄭僑,字惠叔,莆田人也。從父曰厚,曰樵,世所稱溪東、溪西二先生者也。溪東、西兄弟以稽古之學傳其家,而先生又婿于玉山之門,故其踐履醇如也。乾道五年,進士第一。高宗崩,孝宗在德壽宮,欲行終喪之禮,群臣表請還內。先生疏爭之曰:「喪不離次,禮也。」孝宗為之泣下。使金,以其主有疾,欲令于閤門投進國書,先生以敵國禮爭之,訖得成禮。累官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朱子之罷,四入劄留之,不報。黨禁起,高似孫作《右道學圖》,以先生為巨首,謂其庇之也。出知福州,陛辭,請「平國論而無偏聽,嚴邊防而無輕信」。說者以為侂冑始于錮道學,終于用兵,先生兩言,盡其生平。以觀文殿學士卒,贈太師,謚忠惠。

  ◆趙氏家學

  安無趙先生崇憲

  趙崇憲,字履常,忠定長子。淳熙八年,以取應對策第一。時忠定侍立殿上,降,再拜以謝。孝宗顧近臣曰:「汝愚年幾何,已有子如此!」越三年,復以進士擢甲科,上謂執政曰:「此汝愚子,豈即前科取應對第一人者邪﹖」忠定帥蜀,辟書寫機宜文字,改江西轉運司幹辦公事。忠定既貶卒,先生闔門自處。後復忠定官,升先生為籍田令,先生拜命感泣,陳疏力辭,以為「先臣之冤未白,而其孤先被寵光,非公朝所以勸忠孝、勵廉恥之意。」復引陳了翁論司馬溫公、呂申公復官事申言之,乞下三省集議,辯其誣衊,昭示中外,使先臣之讒謗既明,而憲聖擁佑之功德益顯,并請改正誣史,垂萬世之公。累遷著作佐郎,兼權考功郎。因閔雨上封事,勉聖學以廣聰明,教儲貳以固根本,防左右近習竊弄之漸,察奸憸餘黨窺伺之萌,皆懇懇為上言之。請外,知江州,疏蠲和糴,以紓民困。瑞昌民負茶引錢,新舊累積,追及子孫,亟請以新券一償舊券二,詔從其議。遷轉運判官,兼帥漕司事。初,忠定捐私錢百餘萬創養濟院,俾四方賓旅之疾病者得藥與食,歲久寖移為他用。先生至,尋修復,立規約數十條,以愈疾之多寡為賞罰,并收鞠棄兒。更定社倉利弊。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減平賦稅,嚴民夷交通之禁,條上朝廷,頗釆其言,然未及盡用也。先生天性篤孝,父歿,終喪不飲酒食肉,比御猶弗入。都監而後,累世以孝行聞,時人難之。(參史傳。)

  朝請趙節齋先生崇度

  趙崇度,字履節,號節齋,忠定子。由承務郎為右曹郎中,提舉湖南常平,改江西,終朝散大夫。先生自少聰穎,年十六,謁朱文公于考亭,文公器之,授以《大學》一編,曰:「修己治人之法,不出此書。」後忠定歸臥里門,又授以《通鑑》,曰:「讀是,可以見古今興壞存亡之故。」先生天才逸發,落筆娓娓動人,而文公迪之以經,欲其知道以立本也;忠定博之以史,欲其知變以致用也。先生衣被父師之教,自勵如玉雪,不忍秋毫點污。真西山銘其墓,稱先生勁氣直節,實似忠定,儗諸忠宣昆季,各得文正之一體。著有《磬湖集》、《左氏常談》、《史髓》、《節齋聞記》等書。(參《真西山集》。)

  機幕趙先生崇模

  趙崇模者,忠定子也。劉後溪帥荊襄,辟為機幕。時亦辟趙師劭之弟,先生以師劭官藥局時請斬忠定以謝天下,義不與其子弟接,草箋辭謝。後溪遽勒師劭之弟。

  京幕趙先生崇實

  趙崇實者,忠定少子也。誠樸出于天性。遊京幕,為元寮有聲。早卒。

  直閣趙先生必愿

  趙必愿,字立夫,忠定孫,安撫子,勉齋之徒也。初以恩補承務郎。登進士,知崇安縣,修學政,鄉選善士。授湖廣總所幹辦公事。居父喪,從學于勉齋。服除,知全州,訪立周濂溪後。後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建陳了翁祠,政教兼舉。累遷至戶部侍郎、同詳定敕令,請立國本。兼給事中、權戶部尚書。抗言「全蜀遺燼,靡有孓遺」,「君臣動色,太平自賀」,又以言忤丞相史嵩之,司諫鄭起潛論罷,以寶謨閣直學士奉祠。淳祐五年,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以平易近民,忠信厚俗,行鄉飲酒禮,旌賢士,獎高年,裁僧寺。尤留意武備,以軍禮見戎帥,申明左巽軍節制事宜。凡四年,卒,贈銀青光祿大夫。先生才周器博,心平量廣,而又早聞家庭忠孝之訓,師友正士之言,淵源有自,故所立卓然可稱。(參史傳。)

  知州趙先生良淳(別見《雙峰學案》。)

  ◆陳氏家學

  清惠陳先生昉

  陳昉,字叔方,宣奉峴之子。以父任知浦城縣。盜起鄰郡,先生措置得宜,迄不犯境。繼而老弱阻饑,極力賑救,境內以安。真西山薦之朝,與劉克莊等號「端平八士」。遷司農丞,累權吏部侍郎。丐去,知福州,重士愛民,威惠兼至,蠲宿逋,卻例冊。去郡之日,帑庾充牣。閩人論良牧,必以先生為首。召為工部侍郎。景定初,知建寧府,屬邑產禾一本四十餘穗,人以為善政所感。除吏部尚書,拜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謚清惠。(《參溫州舊志》。)

  承旨陳公齊先生均(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鄭氏家學(劉、楊四傳。)

  直閣鄭先生寅

  鄭寅,字子敬,忠惠子也。累官知吉州。召對,以言濟王冤狀忤權臣,黜。端平初,召為左司郎,兼權樞密副都承旨。首請為濟王立廟,又力陳三邊無備,宿患未除,正紀綱,抑僥倖,裁濫賞,汰兵,以張國勢。出知漳州,進直寶章閣。先生博習典故,得其外王父玉山之傳,李燔、陳宓皆重之。

  ◆鄭氏門人

  忠簡王渾尺先生介(別見《麗澤諸儒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