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再次出任宰相,对于空缺的刑部侍郎兼盐铁副使职务,冯道毫不犹豫地向石敬瑭推荐了史圭。
冯道为什么要推荐史圭?
有公心与私心两种政治视角不同的解释。
冯道是曾经与史圭发生分歧,但那是因为公事,他们之间并没有私怨。公私分明,是一个职场中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公报私仇,利用公权力对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大肆打击报复,只能拉低一个人的道德层次。
这方面的反例,是赵匡胤。
赵匡胤特别记仇,这位史上最幸运的篡位者篡位成功后,对曾经因为私事得罪过他的老将王彦超和董遵诲连番敲打,逼得王彦超奉表请罪于庭下,董遵诲伏地请死。当然王、董二人从内心深处还是不服赵匡胤的,只不过赵匡胤占着那个位置罢了。周世宗柴荣随便找个十几岁的少年当皇帝,都没有赵匡胤篡位的任何可能。
而不因私废公的正能量例子,则是晋国大夫祁黄羊。
祁黄羊的父亲被解狐杀死,后来晋悼公让祁黄羊推荐中军尉的人选,祁黄羊毫不犹豫的推荐了杀父仇人解狐。晋悼公非常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杀父仇人么?礼黄羊正色回道,国君只是让我推荐中军尉,因为解狐有能力出任中军尉,并没让我说杀父的私事。
冯道深知史圭的才干,为国荐贤,看到自己推荐上去的人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其实也是自己的成功。职场上产生分歧很正常,有反对意见也可以公开发表,但不要因公及私。
从私心上讲,冯道突然推荐史圭,也许在一解胸中积郁七年的那口闷气。史圭和冯道发生冲突是官场人尽皆知的,很多人把史圭列入冯道不喜欢人的黑名单上。从《史圭传》的记载来看,史圭本人对曾经与宰相争执而心存不安,时刻担心冯道利用公权力对自己打击报复。
因为有了这种人为的舆论导向,反而更加有利于冯道利用这件事情给自己贴上“胸怀宽大”的道德标签。所以当史圭得知是因为冯道力荐,自己才能回到官场高位时,史圭大为感动,并为自己的小肚鸡肠而深感惭愧。“愧其(冯道的)度量(自己)远不及也”。
严格来说,冯道与史圭不但不是私敌,甚至是公敌也是算不上,不过在公事上发生了一点小摩擦,远不够让冯道咬牙切齿记恨终身的程度。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放不下,把这样的人物推荐上来,官场中一片叫好,也有利于自己的道德形象建设。
冯道是高层职员,而史圭的职务远逊于冯道,二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权力竞争关系。最重要的是,石敬瑭并没有要任史圭为宰相的任何意思,史圭完全冲击不到冯道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反而能捞金贴黄花老脸,为什么不做?
公开推荐自己的“敌人”进入本公司低于自己的职位,也不仅是脸上贴金的事情,还有一层战略上的解释——给其他同事写下安全保证书。
如果冯道利用公权力对史圭打击报复,固然得到一时之快意,但会使身边的同事,包括老板感觉到心寒。史圭得罪你,你就要把人整死,那我们要得罪你,也将落得同样的下场。如果大家都这么看冯道,那么出于自保心理,大家就会对冯道敬而远之。
身边的同事因为你报复仇家而疏远你,你又如何开展好自己的工作?相反,冯道力荐史圭,让大家都看到冯道的宽大胸怀。客观上也减轻了自己在工作上有可能遇到来自同事的阻力。
利人利己,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