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杂释 » 读书杂释全文在线阅读

卷五 三禮

关灯直达底部

芹菹《說文·艸》:“菦,菜,類蒿。從艸,近聲。《周禮》有

菦菹。”今作“芹”。按:唐《石經》暨諸本同作“芹”。《釋文》雲:“《說文》作菦”,是許所見古文作菦。

黑羔裘

羊皮裘,古有貴有賤。《周禮》:“掌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鄭司農雲:“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質。”又黑羔裘通乎上下,諸侯視朝及卿大夫等同用黑羔裘。《玉藻》雲:“羔裘緇衣以裼之。”鄭注《論語》雲:“緇衣羔裘,諸侯視朝之服是也。”是古以黑羔裘為重也。《爾雅》:“牡分。”郭注謂:“吳羊白羝。”“牝牂”,毛傳:“牂羊,牝羊也。”《說文》雲:“分,牂羊也。”“牂,牡羊也。”許氏以白羊統名牂羊,故以分為牂羊也。古以牂羊之裘為惡衣,故《墨子·兼愛篇》雲:“晉文公好士之惡,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是古以黑羔裘為貴,白羊裘為賤。今吏胥、牙儈、臧獲之人皆服黑羊裘,是以古朝祭之服,為賤者衣也。

《說文·玉部》:“瑁,諸侯執圭朝天子,天子執玉以冒之,似牂冠。《周禮》曰:‘天子執瑁四寸。’從玉、冒,冒亦聲。目,古文省。”今作“冒”。按:鄭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蓋天下。”若本瑁字,不必言名玉曰冒矣。然按《白虎通》:“瑞贄,瑁之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書·顧命》亦作瑁。知瑁、冒義同,而許、鄭所見本異耳。

攻駒

《周禮》:“攻駒。”鄭司農雲:“謂騬之。”《說文·馬部》雲:“騬,犗馬也。”今謂之“扇”。《五代史·郭崇韜傳》,崇韜素嫉宦官,嚐謂繼岌曰:“當盡去宦官,至於扇馬亦不可騎。”“扇”字僅見於此。偶讀王念孫《廣雅疏證》,徵引詳博,用錄之於左。《釋獸》雲:“桀、曷、羯、巿、豶、猗、孱刂、攻,曷也。”《疏證》雲:“《說文》:‘桀,犗馬也。’‘犗,桀牛也。’《玉篇》:‘犗,加敗切。’犗之言割也,割去其勢,故謂之犗。《莊子·外物篇》五十:‘犗以為餌。’郭象雲:‘犗,犍牛也。’犍與曷同,其聲轉則為羯。《說文》:‘羯,羊羖犗也。’《急就篇》雲:‘牂、羖、羯、夷、兆、旦、俞。’注雲:‘羖之犗者為羯,謂虔刂虔刂也。’《史記·貨殖傳》:‘羯、夷不均。’徐廣注雲:‘羯、夷皆健羊也。’按:健當為犍字之誤也。《廣韻》:‘巿,古羊也。’古與羖同。《眾經音義》卷五引《三倉》雲:‘羖,羯也。’《爾雅》說豕雲:‘<豕>,豶。’《說文》:‘豶,夷豕也。’《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劉表注雲:‘豕去勢曰豶。’《說文》:‘猗,犗犬也。’《釋言》:‘孱刂,攻也。’曹憲音:止善、鋤限二反。《廣韻》:‘孱刂,以槌去牛勢也。’孱刂之言钅亶也。《說文》:‘钅亶,伐擊也。’《玉篇》:‘之善切,割也。’今俗語謂去畜勢為扇,即孱刂聲之變轉矣。《周官·校人》:‘頒馬,攻特。’鄭眾注雲:‘攻特,謂騬之。’曷曹憲音:居言切。字或作犍,或作虔刂。《眾經音義》卷十一引《通俗文》雲:‘以力去陰曰虔刂。’卷十四引《字書》雲:‘犍,割也。’《廣韻》:‘虔刂,以刀去牛勢也。’虔刂之言虔也。《方言》:‘虔刂,殺也。’義與割通。今俗謂牡<豕者>去勢者曰犍,<豕者>聲如建。”

九藪

《說文·艸部》:“藪,大澤也。從艸,數聲。九州之蔞:楊州,具區;荊州,雲構;豫州,甫田;青州,孟諸;沇州,大野;雝州,弦圃;幽州,奚養;冀州,楊紆;并州,昭餘。祁,是也。”此引《周禮·夏官·職方氏》而省其文也。今本楊作揚,夢作瞢,甫作圃,孟作望,沇作袞,雝作雍,圃作蒲,奚作貕。按:《爾雅·釋地》雲:“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又雲:“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諸,楚有雲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餘祁,鄭有圃田,周有焦穫。”較此,則有徐州、營州,無青州、并州;有大陸、海隅、焦穫,無弦蒲、貕養。楊陓,疑即楊紆,而屬雍州。《呂氏春秋》、《淮南子》所載九藪,無大野、焦穫,而以趙之钜鹿、晉之大陸,分為二藪,均與《說文》異,知所引為《周禮》也。《說文》無兗字,《口部》:“{八口},讀若沇州之沇,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釋名·釋州國》雲:“兗州,取兗水以為名也。”《史記》作“濟河惟沇州。”鄭司農雲:“弦或為洴,蒲或為圃。”知司農所見古文無作圃者。今《說文》皆李燾、徐鉉之本,或非許氏原文,從司農作“蒲”,近是。《爾雅疏》引《地理誌》雲:“汧山,北蒲穀鄉、弦中穀、雍州藪。”則當如司農注釋為“弦之蒲”也。“貕養”注雲:“杜子春讀貕為奚。”知古文本作“貕”,《說文》從杜氏易之也。餘當作餘,《爾雅》曰:“燕有昭餘祁。”《淮南子》作“燕之昭餘”,無祁字。金壇段玉裁《周禮漢讀考》亦雲:“徐鍇本《說文》作昭餘祁。”按作“餘”是也。

石室

《說文·示部》:“祏,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為主。從示,從石,石亦聲。”此引經解本字也。今《周禮》無此句,段玉裁曰:謂周有此禮耳,非謂經有此文也。

五歲一禘三歲一祫

《說文·示部》“禘”字下,引《周禮》曰:“五歲一禘。”“祫”字下,又引《周禮》曰:“三歲一祫。”今《周禮》無此語,邵晉涵曰“疑此《禮緯》之文”是也。《詩·宮》、《禮·王製》《正義》俱引《禮緯》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宋庠《國語補音》亦引《禮緯》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孫瑴《古微書》載《禮稽命徵》文相同,無作“歲”字者。《禦覽》、《初學記》、《藝文類聚》引許氏《五經異義》曰:“三歲一祫,此周禮也。五歲一禘,疑先王之禮也。”亦作“歲”,不作“年”,則或叔重別據他書,故兩書均作歲字也。

《說文·示部》:“祃,師行所止,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從示,馬聲。《周禮》曰:‘祃於所征之地。’”按今《周禮》無此文,出《禮記·王製》。《周禮》“祃”字皆作“貉”。《大司馬》:“有司表貉。”司農注雲:“祃謂師祭也。”《詩·桓·序》箋:“類也,祃也。”疏雲:“祃,《周禮》作貉,又或為貊字,古今之異也。”

鉶毛牛藿羊苦豕薇

《說文·艸部》:“苄,地黃也。從艸,下聲。《禮記》:‘鈃毛:牛,藿;羊,苄;薇。’是。”今公食大夫《禮記》“鈃”作“鉶”,“苄”和“苦”。按《禮記》“鈃羹”,《釋文》雲:“鈃,本又作鉶。”《詩·宮》傳、《采蘋》箋、《釋文》並雲“鈃又作鉶”。是鈃、鉶通也。鄭注雲:“今文苦為苄。”今文者,高堂生所傳之本也。古文者,魯恭王壞孔子宅,得亡《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以篆書之也。鄭注參用古今文。從今文而不從古文者,則今文大書,古文附注;從古文而不從今文者,則古文大書,今文附注。凡鉶芼之用“苦”者三見:《士虞禮記》、《特牲饋食禮記》,並此而三,鄭皆附注雲:“今文苦為苄。”又雲:“苄乃地黃,非也。”賈公彥疏雲:“非者,以其與薇、葵等菜為不類。”故知非也,是苦、苄義難通,當是音相近而字訛,《詩》雲:“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苦、下為韻,是音近也。

醋酢

《說文》雲:“醋,客酌主人也。從酉,昔聲。”“酢,僉也。從酉,乍聲。”又雲;“酸,酢也。從酉,聲。關東謂酢曰酸。”“胾,酢漿也。從酉,聲。”“僉,酢漿也。從酉,僉聲。”古經典有酢為醋者,自唐以後,始互誤,以酢為酬醋字,反以醋為酢字,時俗相承,幾於夢夢,賴古人書籍具在,可考而知也。按《玉篇》雲:“醋,報也。進酒於客曰獻,客答主人曰醋。”“酢酸也。”《儀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屍以醋主人。”注雲:“醋,報也。”又“有司徹屍以醋主婦”。注雲:“今文醋曰酢。”《易·係辭》:“可與酬酢。”《釋文》雲:“京本作醋。”是“醋”為本字,“酢”為音轉借字。故《特牲饋食禮》古文亦作酢,展轉借,故並作為酢。《禮記·少儀》:“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注雲:“酢或為作”,是也。然以酢為酬酢字古人有之,至以醋為酢漿字,則唐以前實未之有,自《唐韻》妄作也。按應劭《漢官儀》:“光武封泰山,上壇見酢梨酸棗。”史遊《急就篇》:“酸鹹酢淡辨濁清。”又庚信《小園賦》:“棗酸梨酢。”《隋唐·酷吏傳》:“長安語曰:‘甯飲三鬥酢,不見崔宏度。’”是周、隋間人,尚未有以醋為醬醋字者。今人承《唐韻》之訛而不之辨,不可也。

恭敬撙節

《曲禮》“恭敬撙節”之撙,注雲:“撙,猶趨也。”疏雲:“節法度也,言恒趨於法度也。”撙字古亦訓聚,段玉裁雲:“趨,同趣。音促,疾也。非趨走之趨。”鼒謂:趨、趣、促一聲之轉,聚字亦有促、疾之意,故馳驟之驟,從馬,聚聲也。錢氏大昕曰:“撙當為尊刂,《說文》雲:‘尊刂,減也’”,是也。《說文》無“撙”字。

不離禽獸

按《淮南·汎論訓》雲:“猩猩知往而不知來。”高誘注雲:“《禮記》曰:‘猩猩能言,不離走獸。’”今《禮記》作“禽獸”。按陸德明《禮記釋文》雲:“禽,盧本作走。”高所引與盧植本同。

若不得謝

《曲禮》:“若不得謝。”注雲:“謝,猶聽也。君必有命,勞苦辭謝之;其有德尚壯,則不聽耳。”疏雲:“謝,猶聽許也。君若許其罷職,必辭謝雲:‘在朝日久,劬勞歲積。’是許其致仕也。”鼒謂:謝不可訓聽。注:“謝八成聽也”,當作“得謝,猶聽也”。《說文·言部》雲:“<謝矢>,辭去也。”《玉篇·言部》雲:“謝,辭也,去也。”《廣雅·釋詁》二:“謝,去也。”《漢書·陳餘傳》集注引晉灼雲:“以辭相告曰謝。”《蒯通傳》注雲:“謝,謂告辭也。”楚詞《橘頌》、《招魂》、《大招》王逸注並雲:“謝,去也。”今官府有告病、告老、告假之例去官,曰謝事。則謝字訓告、訓去,俱可。勞苦辭謝之說,殊迂。

恒言不稱老

《曲禮》:“恒言不稱老。”注雲:不稱老,“廣敬”。疏雲:“老是尊稱,稱老是己自尊大,非孝子卑退之情。”黃勉齋雲:“教人子對父母,常言須避老字。一則傷父母之心,一則孝子不忍斥言,非謂人子自身稱老也。”勉齋意欲求深,故以注、疏為不然,其實注、疏為不然,其實注、疏之說不可易也。《坊記》雲:“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歎。”陳澔《集說》曰:“古人所以斑衣如戲者,欲安父母之心也。”又王伯厚《困學紀聞》釋此節,引漢胡廣年已八十,繼母在堂,言不稱老為證,與注、疏義同。

視於無形聽於無聲

宋儒說經,往往為理學所蒙溷,如《曲禮》:“視於無形,聽於無聲。”鄭注雲:“視、聽恒若親之教使已然。”簡切有味,真西山謂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抑何迂闊可知。

入戶奉扃

《曲禮》:“入戶奉扃。”《釋文》引何注雲:“扃,關也。”又雲:“扃,門扇上鐶鈕。”《正義》雲:“禮有鼎扃,所以關鼎。今關戶之木與關鼎相似,亦得稱扃。凡當奉扃之時,必兩手向心而奉之;今入戶,雖不奉扃木,以其手對戶若奉扃然,言恭敬也。”此與“扃,關也”義同,較“門扇鐶鈕”之義為確矣。按《呂覽·君守》、《淮南·主術》並雲:“中欲不出謂之扃,外欲不入謂之閉。”《說文·戶部》雲:“扃,外閉之關也。”《門部》雲:“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左氏宣十二年傳》:“脫扃。”服虔注雲:“扃,橫木校輪間。一曰,車前橫木也。”《文先·西京賦》:“旗不脫扃。”薛注雲:“扃,關也。謂建旗車上,有關製之,令不動搖曰扃。”無雲“門扇上鐶鈕”者。

奉席如橋衡

《曲禮》:“奉席如橋衡。”注雲:“所奉席,頭令左昂右低,如有首尾聲然。橋,井上桔槔,衡上低昂。”鼒謂:此康成衣於古訓。《莊子·天地》:“其名為槔。”《釋文》雲:“本又作橋。”司馬注雲:“桔槔也。”又《說苑·文質》雲:“為機重其前,輕其後,命曰橋。”《淮南·本經》:“橋直,植立而不動。”注雲:“橋,桔槔上衡也。”衡與橫通,取於平者如:上衡、中衡,取於橫者如“夏而楅衡”。經籍如此者難可枚舉。蓋衡、橫音義並同。《匡謬正俗》曰:“衡即橫也。”不勞借音是也。胡銓、應鏞、朱申之徒,妄以橋梁、權衡為訓。胡謂:“‘如橋衡’,取中平而兩頭下。”應謂:“‘橋橫’,於水至平,而橋之橫木尤平。奉席者正平無欹,其狀亦然。”朱申謂:“如橋,言高;如衡,言平。”不如古橋梁未有名橋者。禹“山行乘橋”,字亦作“檋”,直轅車也。殷紂“钜橋之粟”,積粟倉也。其名梁為橋者,則自秦昭王作河橋始。蓋橋字從木,與槔字音相近,故亦轉為槔。其名粱為橋者,亦象其形而轉名之。今訓《禮經》者,將依於古訓乎,亦依秦以後之言乎?則改之者,妄也。又寶應劉台拱《經傳小記》謂鄭注“井上桔槔”,遠而不切。橋,當即《士昏禮》“笄,緇被纁裏,加於橋”之橋。其言曰:“《士昏禮》‘笄,緇被纁裏,加於橋’。注雲:‘橋,所以屐笄,其製未聞。’據經雲:‘奠於席’,則橋蓋設於席上者,取譬於近也。橋以木為之,奉席欲其平正,故謂若橋之橫。”此義實優於“桔槔”之訓,但曰“其製未聞”,則無可與質耳。

萲拜

《曲禮》:“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萲拜。”注:“萲則失容節。萲,猶詐也。”疏雲:“萲,挫也。戎容暨暨,著甲而屈拜,則坐損其戎威之容也。一雲:萲,詐也。言著鎧而拜,形儀不足,似詐也。虛作矯萲,則失容節,是萲猶詐也。”《釋文》雲:“萲,挫也。盧本作蹲。”朱子曰:“萲,猶言有所枝拄,不利屈伸也。為字讀平聲。解者謂介者之不拜,非全不拜也;特其所為拜者,直其身不俯其首,若有所枝拄而不得屈伸者然。《左傳》‘三肅使者’,此萲拜,即肅拜也。”按《周禮》:“九:九曰肅。”司農注雲:“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介者不拜,故曰為事之故,敢肅使者。”疏雲:“‘賓客入門有撎。’入門之法,推手曰揖,引手曰撎。”又引《左·成十六年》雲雲。是肅拜即揖拜之一證也。又按《僖三十三年公羊傳》:“子揖師而行。”何休學雲:“揖其父於師中,介胄不拜,為其拜如蹲。”疏雲:“出《曲禮》上篇,彼文蹲作萲字。《少儀》亦雲:‘介者不拜’,鄭注雲:‘軍中之拜,肅拜是也。’”據《公羊》注、疏所雲,是肅拜即揖之二證也。又按《儀禮》“賓客入站,撎入門”。《曲禮》雲:“肅客而入。”是肅拜即揖之三證也。今雲其所為拜者,直其身不俯其首,若有所枝柱而不利屈伸者。然試思直其身不俯其首,有此拜法乎?古人為此不可成拜禮也。故曰如此則萲矣。萲字從莝,從攵。《說文》解“攵”字雲:“行遲曳攵,象人兩脛有所躧也。”與“蹲”字義近。合盧植、何休說觀之,知萲乃蹲之俗字,有挫曲不成禮之義,難於形容又以為如蹲耳。《說文·新附》:“萲字,省艸作爰,從坐,從攵。”坐而“兩脛有所躧”,則直是蹲之象形字耳,安得雲“萲拜即肅拜乎?”鄭以為猶詐者,蓋軍中無拜禮,而忽下拜,跡似於詐。此詐字,與《左傳》“偽固而授之末”義相近也。然此為鄭之餘義,自以“失容節”為正解也。蓋肅拜之禮漢初猶存,《史記·條侯世家》:“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此即《周禮》注所謂“持節持戟,身倚之以拜”者,皆軍中拜也。《公羊·成二年》鞍之戰,獲齊侯,“晉郤至,投戟逡巡,再拜稽首”。軍中得拜者,將軍不介胄時,有拜法也。援據各書,“肅拜”定為今之“揖”無疑,而杜元凱《左傳》注雲:“肅手至地”,大謬矣!

國中以策彗┰勿驅塵不出軌

漢以前,經文字多以聲音改字。蓋聲音在文字之先,因聲音而文字生,因文字而訓詁生,有於文字中求其義不得者,就其聲音之轉求之,則得矣。如《韓詩》“密勿”即“黽勉”之轉音,《論語》“文莫”,劉台拱以為亦“黽勉”之轉音,是也。鼒按《曲禮》雲:“國中以策彗┰勿驅,塵不出軌。”鄭注曰:“┰勿,搔摩也。”此亦因聲音而文字異也。蓋“┰”為“搔”之入音,“勿”為“摩”之入音,陸德明《釋文》雲:“┰,蘇役反。勿音沒”是也。以《釋文》推之,知唐以前無有與鄭異說者,但孔穎達疏雲“┰勿者,以策微近馬體,不欲令疾也。但仆搔摩之時,其形狀┰勿然。”分“搔摩”與“┰勿”為二,“┰勿”始為不可解之詞。此自疏之誤,非注意敢。至元吳草盧讀“彗┰”為句,“勿驅”二字為句。明姚舜牧更為之說曰:“彗,掃也。┰,恤也。彗掃而加存恤焉。勿急策以驅前。”淺儒妄語,不直一笑。鼒謂“┰勿”、“搔摩”一聲之轉。偶為全椒金君禺穀望欣、寶應劉君楚楨寶柟言之,禺穀、楚楨謂:“此草盧說為長。上文雲‘入國不馳’,此字得驅?且驅矣,安得塵不出軌?自以勿驅為是也。”鼒按:《說文》:“驅,馬馳也。”“馳,大驅也。”馳為大驅,則驅馬馳也。當是較行加疾,較馳稍緩,而執策者已有馳之之意耳。故上文“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鄭注雲:“調試之。”疏雲:“驅之者分轡既竟,而試驅行之也。”又雲“車驅而騶”。此皆國中之驅與馳自異。馳字有弛義,直前不顧;驅則不然。故《載馳》之詩,上雲:“載馳載驅,歸言衛侯。”下雲:“驅馬悠悠,言至於漕。”“載馳載驅”,謂將馳驅以言衛侯,急辭也。下雲“驅馬悠悠”者,謂道路悠遠,不可即至,辭稍緩矣。故“以策彗┰勿驅”者,謂┰勿驅之,非遽驅之也。下雲“塵不出軌”,正以足“┰勿驅”之義,且以明“┰勿驅”之法。蓋古者禦為六藝之一,疾、徐、緩、急,皆有法度,所謂“鳴和鶯、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如組而如舞者,原非粗莽人役所為,且即以今驅車之法驗之,其在國中之驅,與郊外之驅,猶可察而微會之也。申明前說,他日質之禺穀、楚楨以為何如也。己亥六月二十四日。

子卯不樂

《檀弓》:“子卯不樂。”注雲:“紂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謂之疾日,不以舉樂為吉事,所以自戒懼。”陸德明《釋文》雲:“賈逵雲:‘桀以乙卯日死,受以甲子日亡,故以為戒。’鄭同。《漢書》翼奉說則不然。張晏雲:‘子刑卯,卯刑子,相刑之日,故以為忌。而雲夏、殷亡日,不推湯、武以興乎?’”孔疏引鄭司農注《春秋》,以為“五行子卯自刑”。鼒謂此以翼奉、司農說為是。按:翼奉上封事曰:“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甲子主之。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貪狼必待陰賊而後動,陰賊必待貪狼而後用,二陰並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禮經》避之,《春秋》諱焉。”孟康注曰:“水性觸地而行,觸物而潤,多所好則貪而無厭,故為貪狼也。”“木性受水氣而生,貫地而出,故為怒。以陰氣賊害土,故為陰賊也。”李奇注曰:“北方陰也,卯又陰賊,故為二陰,王者忌之,不舉樂。”按:此即八卦以陰為凶之義也。張晏曰:“夏、殷亡日,不推湯、武以興乎?”《北史》拓跋珪亦雲:“紂以甲子亡,武王不以甲子興乎?”是亦無足忌也。

叔譽即叔向

《檀弓》:“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正義》曰:“知叔譽是叔向者,按《韓詩外傳》雲:‘趙文子與叔向觀於九原’,故知叔譽是叔向也。”不引《國語》“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而引《韓詩外傳》,可謂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