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天,约旦的国家元首阿卜杜拉二世给自己的叙利亚朋友巴沙尔·阿萨德打去了一个电话。国王此举充满善意,是想给总统提个醒。他的话语虽然没有摆脱外交辞令的套路,却明显传达出了对叙利亚形势的担忧。总之,他试图给老朋友发出警告—他的房子着火了,而这幢着火的房子恰恰又与自己的房子比邻。
原本,阿卜杜拉想委婉一些。他打算派出一个私人使团前往大马士革,与叙利亚总统及其阁僚见面会谈。但是,现在国王决定亲自出马,当面向巴沙尔提出警告。在这一地区的国家领导人之中,阿卜杜拉是唯一一位看出叙利亚正陷入一场连年内战的人。他很清楚,这场内战不但会导致国家分裂,还将严重威胁中东地区的安全。但是,如能在深思熟虑后采取妥善的应对之策,也仍然可能阻止灾难的到来。很显然,目前大马士革没有表现出任何深思熟虑的迹象,阿卜杜拉有责任为其提供最佳的建议。
其实,阿卜杜拉和巴沙尔并不熟络,尽管两人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他们的父亲都是铁腕人物,也都很有领袖魅力;上任之前,他们都不是父亲的第一选择;他们都曾在伦敦求学,也都娶了美丽迷人、极度西化的老婆。两位第一夫人都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各自都有各自的事业。他们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不错,两家人互访的时候,孩子们总是聚在一起大玩“超级马里奥”(Super Mario)。当然,两位领袖也有巨大分歧。面对“阿拉伯之春”,他们的看法可谓天壤之别。
在突尼斯和埃及,大批民众涌上首都街头,根本原因是想寻求变革。这样的局势,给约旦还有同一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都提了个醒。对于潜在的动乱,阿卜杜拉也不得不防。他罢免了保守的前任首相,转而将倾向改革的退役军人马鲁夫·巴基特(Marouf Bakhit)任命为政府首脑。然后,在国王的要求下,巴基特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并着手加强地方自治。而后,阿卜杜拉二世启动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他加速了国家和地方选举进程,又准备将权力过渡给首相和内阁。由于国王主动出招,约旦国内的反对势力一下子失去了立足基础。日后,阿卜杜拉甚至表示,对于“阿拉伯之春”,自己颇为乐见。毕竟,这场风波给了国王一个理由,让他可以大刀阔斧改革国内政策。约旦的政治体系一向偏袒精英,教士与王室因此获得了很多利益,他们自然不想轻易放弃自己的特权。
现在,国王想和总统好好谈谈。根据在场的各位官员回忆,阿卜杜拉打算劝说巴沙尔稳步跟进,推行类似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这有利于巩固总统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改革对于地区稳定也大有裨益。一开始,两位领袖寒暄了一番,聊了聊各自的家庭近况。然后,阿卜杜拉把话题转到了叙利亚国内的局势上面。他现身说法谈到了约旦的情况,并准备仔细说一说自己下一步的施政想法。
这时,巴沙尔打断了国王的话:“我看,您还是先关心一下约旦的局势,关心一下您自己好了。”“叙利亚人”语气生硬。此言一出,这场对话也走到了终点。
阿卜杜拉的意见,对方完全不想听。本来,国王对于巴沙尔总统寄望很高。巴沙尔的父亲是个固执的“强人”,他出身贫困,一步一步爬到了国家总统的位置。这个过程,自然需要他精于算计、冷酷无情。不过,巴沙尔和父亲完全不同。执政以来,他曾给阿卜杜拉留下过深刻印象。国王记得,总统身旁的几位顾问才智过人,而且非常世俗化。他们曾是国际银行高管,或者从事过跨国机构的领导工作。美国人曾经认为,巴沙尔一旦站稳脚跟、彻底降服操控国家安全机构的那些将军和情报官员之后,就会启动改革。这样的想法,阿卜杜拉也曾有过。
“当时,国王陛下朝巴沙尔总统伸出了援手。他觉得自己可以拉他一把。”阿卜杜拉的一位臣子表示,“我们也都认为巴沙尔·阿萨德能够改变叙利亚,他拥有扭转局势的能力。没想到,抗议就这么爆发了,而且爆发得如此剧烈。我们都有些不敢相信。”
邻国有难,自是非同小可。约旦和叙利亚接壤,两国边境线长达500公里。国界之间,还分布着十余个口岸,专供两边的部落民众通行来往。叙利亚一旦崩溃,约旦势必受到影响,这一点,阿卜杜拉的顾问们再明白不过。汹涌的难民潮将是一个大问题。说不定,一些犯罪集团会趁机兴起。他们可能在边境城市建立据点,专门走私武器和兜售违禁品。约旦的商品若想远销欧洲,必须经过叙利亚境内,才能抵达土耳其南部地区。如果叙利亚境内发生暴乱,这条交通要道势必横遭切断,而约旦生产的商品也将失去重要的海外市场。叙利亚武器库一旦闹出乱子,则会酿成最为惊悚的危机。巴沙尔政权拥有的地对空导弹足以威胁民航班机,而且,叙利亚总统也许还囤积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其中的沙林毒气,足以导致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万一恐怖分子获得这些杀人武器,后果实在难以设想。
那个时候,还是2011年的秋天,大多数情报分析专家听到国王的担心,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从耶路撒冷到华盛顿,几乎所有的情报官员谈起叙利亚问题时,基调都异常统一:“巴沙尔政权时日无多”。当时,巴沙尔政权似乎确实已经众叛亲离。许多军官转投反对派旗下,士兵更是一个营一个营地选择反叛。而且,国家的资金储备正在步步见底,如此一来,巴沙尔政权可能无力采购军需,向亲近的武装团体提供飞机部件的业务也不得不宣告暂停。巴沙尔的几位高级将领承认,自己已经禁止某些逊尼派师团接触武器,以防他们临阵倒戈。
但是,巴沙尔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阿卜杜拉可不敢轻易断言。每一天,国王和安全顾问都要阅览大量的情报资料。很多时候,大家聚在阿卜杜拉二世的山巅别墅,一直待到夜半三更。有时候,国王干脆穿着牛仔裤或者运动衫出现在阁僚面前。他会审看报告,钻研得异常仔细。啜饮咖啡、茶饮的时候,阿卜杜拉也忘不了向属下咨询问题。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出,叙利亚的总体局势正向着有利于反对派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仔细研究了那一位阿拉伯领导人看似疯狂的各种举动之后,阿卜杜拉渐渐看出了这个精心策划的计谋中的端倪。
“叙利亚的僵局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一点会超出人们的估计。”阿卜杜拉向手下的大臣们表示。
约旦方面觉得,叙利亚反对派和亲政府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人口,此外,还有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处于恐惧之中。中间阶层大多来自少数族群,或是隶属少数教派。商人和技术人员,也是其中的中坚分子。这些人的政治立场并不坚定,他们只打算观望下去,看看总统和“叛方”最终谁会得胜。假如巴沙尔能够充分利用中间阶层的恐惧心理—例如他能够成功地在反对派身上贴上恐怖分子或宗教极端分子的标签,把他们的行为定性为种族清洗和宗派清洗,他就可以把大批骑墙派人士转变为自己的盟友。届时,全国支持现政权的人数将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样一来,巴沙尔就能牢牢控制住大马士革和阿勒颇这两个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是叙利亚在地中海沿岸上至关重要的海港,那么他也就控制住了整个国家的命脉,即便舍弃沙漠中的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城镇,让反对派暂时盘踞在那里,也已经无妨大局。
巴沙尔的银行存款正在流失,这是事实。但是,他的“存货”倒不像外人看起来的那么可怜。何况,巴沙尔还有海外强援可供求援。伊朗和叙利亚向来就是盟友,因此一定会倾囊相助。伊朗支持的真主党(Hezbollah)游击队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活动,为了保证军需物资一路畅通送抵那里,伊朗方面也不会对巴沙尔政权的危机坐视不管。此外,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一定乐于提供武器装备,毕竟,叙利亚政府和俄罗斯之间的军购贸易由来已久。俄军在中东唯一的海军基地,正好也位于叙利亚境内。
那个秋天,阿卜杜拉一直冷眼旁观,关注着这场危机。显然,巴沙尔一定不会轻易放权。叙利亚总统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么脆弱。他还有足够的武力、金钱和部队,足以支持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战争,国际各方都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有人向叙利亚总统表示,可以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舒适的避难场所,保护他们的安全。也许,这就是将叙利亚拉出战争泥潭的办法。不过,巴沙尔对此没有一点兴趣。
“那个国家,”约旦国王告诉顾问,“很快就会一片腥风血雨。”
那个秋天,还有一件事情同样令人忧惧。叙利亚反对派的构成,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如此变化,国际社会似乎毫无觉察,唯有一些关注叙利亚局势的情报官员能够看出端倪。众所周知,叙利亚爆发示威之后不久,政府便宣布了一次大赦。不过,好些示威者并未立即重获自由,普通监狱里的囚犯却被放归社会之上。渐渐地,叙利亚人发现形势不对了。巴沙尔的大赦令也许是出自好心,不过结果却让人生疑。那个春夏之交获释出狱的囚犯之中,有好些都是来自各大恐怖组织的宗教极端分子。其中,有些宗教极端分子曾企图借由叙利亚潜入伊拉克境内参与当地的暴乱,并因此落入法网。另一些人则上了中情局的黑名单,被怀疑与“基地”组织难脱干系。由于叙利亚情报当局的“非常规引渡”[1]政策,他们被抓到叙利亚蹲了监狱。当然,获释的宗教极端分子人数很少,并不足以威胁社会稳定,但是,他们的存在正好印证了总统对于反对派涉嫌散播宗教极端思想的谴责。如今,确有一些宗教极端分子加入了反对派的阵营。这样的策略,似乎是在模仿利比亚前领袖卡扎菲(Muammar Qaddafi)的故技。当年,这位“利比亚人”眼见大敌当前,便敞开狱门,把其中的囚徒释放一空。他这么做,显然是要给自己的敌人添乱。
相关的报告,约旦与美国的情报人员都认真研读过,对于其中反映的情况,他们半信半疑。叙利亚总统释放的囚徒之中,颇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其中,有不少都是扎卡维的手下。他们曾为“约旦人”运送物资和人员,穿梭在几国领土之间。现在,他们重获自由,也许马上就会故态复萌,甚至重操旧业。
当然,那个时候中东的危机实在太多。也许,几个恐怖分子重归社会,只是一个小问题而已。
“那里面也没有几个真正的‘基地’组织级的恐怖分子。”2011年末,一位中东情报官员如是说。当时,重获自由的宗教极端人士,已经聚在叙利亚国内蠢蠢欲动。不过,官员并不担心。“我们清楚他们的身份、他们的住址。要怎么把他们抓回监狱,我们更是清楚得很。”
同一时间,有几个“局外人士”正怀着一点疲倦、几分绝望,关注着叙利亚局势的发展。他们就好像饥饿的秃鹫,对着一头公牛虎视眈眈。这些人所属组织曾经的名号,叫作“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al-Qaeda in Iraq)。他们过去是扎卡维身边的股肱之臣,如今却只能躲到摩苏尔等地的偏僻郊区,缩在阴暗的角落中苟且偷生。他们之间少有联系,因为害怕联系会招来打击。他们的组织也改了新名—“伊拉克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以此造成一种假象—这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它不仅拥有一个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还拥有自己的国旗。不过,连他们的家人也都清楚,这个“国家”其实只是过家家。“你们说那个‘伊拉克伊斯兰国’在哪里?我们现在都在沙漠里面苟活着呢!”这段抱怨载于伊拉克的法庭记录当中,出自某位“伊斯兰国”领袖的妻子之口。不过,组织的领袖仍然坚信:“伊斯兰国”不但真实存在,而且还会发展壮大—当然,这需要上天庇佑。
“伊斯兰国”新的领袖刚刚得到提拔。本来,他只是集团中的三号人物。前两把交椅上的大哥都在美伊联军的突袭行动中丢了性命,晋升的机会才落到了他的头上。他的前任都算得上是斗士,可是这位新领袖却更像一个学者。他曾是教授,甚至还拥有博士学位。他今年32岁,性格沉郁。他特别在意细节,演讲中一点小小的差错、服饰上细微的不妥,他都会耿耿于怀。他原名易卜拉欣·阿瓦德·巴德里(Ibrahim Awad al-Badri),来自伊拉克萨迈拉,出身保守的教士家庭。投身“圣战”之后,他自行更名为“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
他相貌平凡、身材中等,头发有些稀疏,年轻时的胡须密度也属一般水平。当然,随着人过中年,他的这把胡须会变得有如灌木丛一样密密匝匝。巴格达迪坚信命运会青睐自己,笃定得就像个预言家—世界的命运如此,他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此。2011年春天,“阿拉伯之春”如火如荼。那时候,巴格达迪仿佛看见了一只神灵之手,正在操控世事的变幻。这只手握住历史这棵大树的树枝使劲晃动,直到成熟鲜美的果实掉在他巴格达迪的脚下。没错,命运终将选择他。但是,他也打算加快行动步伐,让梦想早点儿成真。2月,巴格达迪通过“伊斯兰国”的舆论武器,向开罗的广大示威者们提出了建议。他觉得,既然他们已经驱逐了“叛教”的穆巴拉克,下一步,他们应该有继续“革命”的义务—要向着西奈半岛推进、向着更远的地方前进。
“各位的眼前,圣战的大门已经打开。圣战的前景是如此光明!”如此的宣言同样出自巴格达迪的手笔。当年2月,他在宗教极端分子聚集的网络上大发感慨:“思想成熟、身体健康的君子都没有退缩的理由。你们决不能和那些畏惧圣战的人畏缩在一起。”在同一张帖子里,巴格达迪还提出一个主意:打开埃及的监狱,释放其中的囚犯。在埃及,监狱几乎成了资深宗教极端分子的家园。实际上,“伊斯兰国”的所有高层人员,几乎都在中东各地的监狱里蹉跎过不短的时间。巴格达迪本人也不例外。“释放囚犯,是各位的首要义务。”巴格达迪呼吁道,“不把监狱变得空空荡荡,你们就不要罢休。”
他发出了呼吁,可是,一时间却无人响应。无论在埃及的开罗还是在利比亚的班加西,守在政府门前游行抗议的人们似乎没有任何表示。对此,世界各地的宗教极端分子都有些失望。可能,人们并不想在赶走一位世俗派强人之后,又迎来一群宗教狂人上台掌权。开罗的“胜利广场”(Tahrir Square)上面,呼唤改善生活质量的口号不绝于耳—“要面包!要自由!要社会公平!”呐喊国家荣誉的呼声,也能得到人们的响应—“抬起头来,以做埃及人为自豪!”当年5月,本·拉登殒命的时候,也没人高喊“圣战”,更没有人打出标语支持“基地”组织,又或者挂出恐怖分子的画像表示纪念。民意调查显示,2004年以来,穆斯林世界对于本·拉登的评价越来越低。那个时候,正是扎卡维制造割头视频和自杀式袭击的高峰期。支持对平民发起恐怖袭击—“伊拉克伊斯兰国”的这张王牌,也在渐渐失去效力。
扎卡维的继承者们藏了起来。但是,他们随时可能再度发难。说不定,一名“人弹”会在不经意间窜入巴格达,制造杀戮、带来恐惧。巴格达迪掌权以来,“伊拉克伊斯兰国”已经主动认领过多次袭击事件:他们袭击过银行客户,也袭击过宗教场所的服务人员,征兵站外排队等候的男青年,也成为过他们的行动目标。不过,美军已经远离伊拉克,而新组的伊拉克政府的精力又集中在议会的内部斗争上面,在这样的局面下,恐怖分子纵然屡屡发难,却又好像在无的放矢。
制造汽车炸弹的“手艺”,巴格达迪的手下并未荒废。而且,他们拥有足够多的“愣头青”,足以发起一轮又一轮的“人弹”攻势。不过,扎卡维留下的团伙早已外强中干,就如巴格达迪等人口中吹嘘的泛阿拉伯“伊斯兰国”一样虚弱无力。当时,“伊斯兰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巴格达迪等人既无庇护所,也不能自由行动,要想联络通讯、组织人马、获取武器,完全就是痴人说梦。而且,他们吹嘘的那种意识形态,似乎不再能够引起回响。扎卡维死去5年了,对于他的后继者来说,“伊拉克伊斯兰国”梦想的逝去,似乎比自身的覆灭还要可怕。
“梦想”,正在一步步远去。扎卡维死后,组织就走上了下坡路。当然,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并未意识到困境正在逼近。
扎卡维的毙命,让他领导的恐怖团伙失去了一位充满魅力的领袖。团伙主要的战略专家也由此一去不返。不过,“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仍然保持了制造恐袭的高频率。继承者制造暴乱的能力,似乎还要超过“约旦人”一筹。扎卡维死后的一年之内,美国军队在伊拉克的死亡率也达到了历史顶峰。当年,共有904名美军丢了性命。2006年7月,伊拉克平民死于袭击的数字也创下了纪录。当月,共有3266名伊拉克平民不幸丧生。那个时候,扎卡维已经被美军炸死一个多月了。
但是,战场的氛围正在变化。逊尼派部落早已厌倦了暴力和恐惧,于是,他们团结一致,自称“伊拉克之子”(Sons of Iraq)并结成武装组织。“伊拉克之子”驱逐了村落中的宗教极端分子。2007年,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向伊拉克增兵。几千名新到的美军被投放到伊拉克全境。当然,“熔炉行动”[2]的大获成功,才是恐怖分子偃旗息鼓的主要原因。“熔炉行动”由情报人员和特种部队配合参与,他们对于宗教极端分子的猎杀准确率创下了新高。曾经,所谓的“逊尼三角区”是扎卡维等人的庇护所和活动基地。现在,恐怖分子在那里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有时候,扎卡维的继承人甚至会在那里落入危险境地。无论白天黑夜,皆是如此。
麦克里斯特尔在美国的特种部队基地巴拉德(Balad)制订的作战计划,几乎天天都在获得实际的成效。有时候,一天之内的收获便有许多件。整个2008年,各部门工作都进展顺利。当年,麦克里斯特尔荣升四星上将,并被提拔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参谋部主任。他的接班人威廉·麦克雷文(William McRaven)继续着他的政策,直到2010年,美军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完全结束。
每一天的搜索工作,都从使用电子监视仪器开始。这种仪器功能强大,几乎能够侦测伊拉克境内所有的电话、电邮和短信记录。巴拉德基地内设有一个记录宗教极端分子资料的数据库。随着资料的完善,数据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中的任何人一旦拨打电话,技术团队便立即开始追踪工作。他们可以定位疑犯的位置,也能跟踪他的行动。美军的战机和无人机,可以起到天线塔台的作用。同时,只要搜到可疑信息,飞机可以立即跟进追踪。有了这些空中监视器,即便疑犯登上汽车或卡车等交通工具,美国情报人员也不会失去对他们的监控。
“海豹”突击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的表现也同样出色。他们常常在半夜出击,突袭宗教极端分子的庇护所。行动之前一天,疑犯的藏身地点已经通过监控遭到查获。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特战队员们的经验也是越来越丰富。因此,即便小队只有六七名队员,也可能在一个晚上大有收获。约瑟夫(Joseph)就是这样一位特种部队成员。如今,他已经退役,却仍能记起当时的各种情形。扎卡维死去之后的那个月,是约瑟夫和同伴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当时,五角大楼几乎拼尽全力,想要彻底摧毁“约旦人”留下的恐怖网络。
“2007年,我们的行动正式开始。”约瑟夫表示,媒体答应将他的姓名隐去,他才愿意在采访中发声,“我们要竭尽全力,打击‘基地’组织。我们的任务很明确:杀死或生擒,而不是生擒或杀死。我们给予了他们沉重的打击,每个晚上都有‘基地’组织分子被我们杀死。”
一日之计,往往要从日落开始,此时,负责监视的同事已经下班。“我们的早餐就是人家的晚餐。”约瑟夫表示,“而后,大家会得到简要的指令。出击的时候,我们会带上消声器和夜视仪。那个时候,每天晚上几乎都有枪战发生。抓捕完成后,我们会先行审讯,建立自己的情报资料库。而后,根据已知情报,小队就可以着眼下一步的行动。这就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内容。”
这种战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效。由于美军夜间行动的高速、高效,对手根本没有反应余地,更不能发起任何反攻。而且,每次突袭,美军都能获取海量的新鲜情报。恐怖分子招募新人、诱骗“人弹”的手法,自然也在情报之中。约瑟夫还记得,自己审讯过不少误入恐怖组织的年轻人。他们有的被人洗脑,所以才加入恐怖组织;有的则看起来呆滞又迟钝。“笨得连数都不会数。”约瑟夫这么形容。
而且,特战队员还找到诀窍,可以轻易击穿恐怖分子的心理防线。当时,暴乱组织已经不是伊拉克最为致命、最为神出鬼没的军事力量了。于是,轮到恐怖分子人心惶惶了。约瑟夫和同伴们很快知悉了一个事实:“伊拉克伊斯兰国”的诸位斗士的能耐仅限于滥杀无辜,在战场上则不大管用。
“他们擅长恐吓手无寸铁的人,仅此而已。”约瑟夫表示,“他们觉得自己英勇善战。但是,每到夜半我去敲他们的门的时候,他们都吓得屁滚尿流。”
“黑暗之中,他们也会抵抗一阵子。不过,战斗往往耗时很短,总体而言也很平静。若论时间,顶多也就3分钟而已。有些人一觉醒来,发现床头围着胡子拉碴、肌肉发达的黑衣西方人,看见对方手上仿若未来武器的枪支和脚下凶神恶煞的军犬,马上就做出了明智选择,举手投降。后来,在伊拉克的一些村落里,开始流传‘带着狮子的忍者’的故事。据说,这些‘忍者’会趁着黑夜降临村里,又在黎明之前悄然而去。”审讯当中,约瑟夫总是忍不住想和审讯对象说,传说中的“忍者”,其实就在他们眼前。
“你以前和美国人打过交道吗?”约瑟夫常常这样发问。
“打过。”这是那些俘虏的标准答案。
“你打过交道的那些美国人,有没有我这么牛?”
“没有,他们没你厉害。”
“那就对了。”约瑟夫如是说,“我就是你的克星,我就是魔鬼。”
战局,非常明显。看一看有多少叛乱分子遭到消灭和逮捕,就能猜出结局。而且,对方的损失,不是胜利的唯一标识。从2007年到2008年,驻伊美军的死亡率从904人跌至314人。到了2009年,又下降了几乎一半。同时,伊拉克平民的死亡率也从2007年的近3900人,降到了2008年的1700人。直到2010年,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大幅度降低。
多重打击之下,扎卡维留下的组织已经岌岌可危。严密的监视网络、美军兵员的增加、逊尼派的觉醒,还有高效的突击团队,如此种种,都给了扎卡维的组织以沉重打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迈克尔·海登(Michael Hayden)公开宣称:到2008年,这个组织在战略层面上将被打败。他们曾经肆虐伊拉克长达4年时间,现在虽然并没有把他们彻底消灭,但是美国人终于找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住他们的疯狂行为。
“熔炉行动”开始之前,一名军官曾经表示:“我们不是要像恐怖分子一样行事。我们要变成恐怖分子最为恐惧的东西—‘黑夜的影子’。”
每个人都很清楚,高压反恐,绝非长久之计。侵入、占领、重建和稳定,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开销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加上各种非直接的支出,美国的纳税人还得再掏腰包,付出另外1万亿美元才够付清费用。一方面,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再支持政府出兵伊拉克,另一方面,伊拉克人也希望美军早点离开。2007年年底,美军开始从伊拉克逐步撤离。2011年8月,最后一批美军穿过伊拉克与科威特接壤的边境,彻底撤出了伊拉克,这场战争由此结束。战争中,共有4500名美军士兵付出生命,另有3200多人在战争中负伤。至于伊拉克人民的牺牲,则可能达到美军伤亡数字的20倍—这还是最为保守的估计。
美国人离开之后,伊拉克政府必须自行负责国家安全。对于任何国家而言,维护国家安全都是一项艰难任务。当时的伊拉克宗派骚乱四起,种族仇杀也正猖獗,要想自行负责国家安全,谈何容易。尽管多方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伊拉克的社会环境仍然难言稳定。逊尼派民众对于总理努里·马利基(Nouri al-Maliki)很不信任。2007年,不信任的情绪升级成为公开骚乱。随后,数名逊尼派政治家遭到逮捕,而一些出身逊尼派家庭的军队将领和安全人员也先后遭到罢黜。第二年,政府更是一步一步将曾经驱逐恐怖势力的“伊拉克之子”悉数解散。对此,政府表示,绝不容许伊拉克境内有任何拥兵自重的行径。但是,什叶派背景的武装组织,却没有遭受半点儿损失。显然,他们得到了政府的纵容,甚至支持。不少逊尼派民众,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反恐方面,美军也向伊拉克政府提供了许多帮助。2008年和2010年,美军两次出击,端掉了“伊拉克伊斯兰国”的阵地,而恐怖团伙的领导层也先后两次遭到彻底清洗。第一次突袭的地点位于叙利亚境内,距离伊拉克不过几公里。得到布什总统的批准之后,特种部队展开秘密行动。他们驾着直升机,彻底摧毁了宗教极端武装组织的基地。事后,美方官员确认:死去的一名极端分子名叫阿布·哈迪亚,来自叙利亚,原是一名牙医。此人曾经担任扎卡维的军需总管。恐怖组织获取金钱、招募成员,皆要通过哈迪亚的运筹和操作。18个月之后,美、伊联军再度出击,袭击了提克里特附近沙漠中的一处据点。当时,“伊拉克伊斯兰国”的各位头目正在此地开会。事后,联军从建筑废墟中搜出了两具尸体。伊拉克政府方面将其留影存照,而后无不兴奋地公之于众。由此,“伊拉克伊斯兰国”的两位最高领袖阿布·奥马尔·巴格达迪(Abu Omar al-Baghdadi)和阿布·阿尤布·迈斯里(Abu Ayyub alMasri)都已殒命。扎卡维死后,恐怖组织再次陷入无首的境地。
那次袭击过后,叛乱分子也承认“两位勇士已然死亡,正式加入殉道者的行列”。同一篇声明之中,他们也发出报复宣言,誓言要带来“漫长而黑暗的血腥日子”。不过,“伊斯兰国”到底有没有能力报复伊拉克政府,实在让人心存疑虑。哪怕这个政府内部已四分五裂,能力也十分低下。
“圣战”分子的新领袖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是个野心勃勃的人。2011年是巴格达迪上任之后的第二个年头,当时,他的组织口袋空空,而他的豪言自然也是空谈。“伊拉克伊斯兰国”一无资源、二无人手、三无地盘。要命的是,巴格达迪甚至没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完全不足以激励手下,更无法唤得广大信众前来投奔。
不过,叙利亚的乱局很快让巴格达迪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1] 非常规引渡(extraordinary rendition): 某国将在本土逮捕并怀疑与恐怖活动相关的人员转移到另外一国并在该国以非正常法律手段对其进行审讯的行为。
[2] 熔炉行动(fusion cell):美国军方与情报部门针对伊拉克境内恐怖组织而展开的专项联合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