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琦迹517
经验说:说句“对不起”,从此我们不计前嫌。
实验说:我们常常高估了道歉的意义,辛苦要来的“对不起”反而让错的一方博得了更多同情。
你必须向我道歉!不然这事儿没完!对不起,你太高估道歉的重要性了。道歉不但不能帮你解决麻烦,反而帮罪人博得了同情,让坏事做得更加理直气壮。别以为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不计前嫌了,有诚意的话,就拿出点儿实际行动吧!
因片场意外爆破烧伤了俞灏明、任家萱(Selina)两位明星,《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导演陈铭章于2011年1月15日在微博发文向两人道歉。此文一出,沸腾了许久的网友要求道歉的声音渐渐淡去,而对陈铭章道歉的批评声却开始沸反盈天。一时间,“道歉”也成了网络的热索红词。
说到道歉,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广大爱果壳的极客们也许不大会喜欢《流星花园》这种偶像剧,但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不止一次地引用了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没错!就是道明寺说的那句:“如果道歉有用的话,那还要警察干吗?”那么,道歉到底有没有用呢?
“道歉”实验
说来也巧,戴维·克里默(David De Cremer)、马丹·皮鲁特拉(Madan M.Pillutla)和克里斯·雷因德斯·福尔摩(Chris Reinders Folmer)三位来自伊拉斯姆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的教授在最近一期的《心理科学》上就发表了一篇关于“道歉”研究的文章,阴差阳错地成了道明寺的“后台”。
文章指出,如果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都会希望对方能够道歉,但就目前来看,人们在预测“道歉”到底有多少价值时总是很不靠谱——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道歉在现实中的效果与重要性。举个例子,室友开迅雷软件下载文件影响了你浏览网页的速度,你念叨了几句表示谴责,本以为室友向你道个歉这事也就过去了,但当室友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依旧毫无负罪感地继续毫不顾忌地下载时,你心中的无明业火似乎一点也没有减弱……这样的道歉还不如没有。
为了证明人们是如何思考“道歉”的,戴维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让实验参与者坐在电脑前,并持有研究者提供的10欧元作为“启动资金”,他们可以选择自己保留10欧元,或者把这钱“投资”给与他们通过电脑交流的搭档。游戏规则是,参与者给搭档的钱会被翻三倍,然后他们的搭档可以自行决定还给他多少钱作为回报。
参与者大多选择把10欧元全部投资给自己的搭档,因此搭档们几乎都有了30欧元的收益,然后就到了搭档决定回报多少给参与者的时候了,真正关键的步骤现在开始——很显然,这些搭档都是研究者找来的“托”,他们“残忍”地只拿出5欧元给参与者作为回报。你可以想象这是件多么让人愤怒的事!然后,有一部分参与者会因为这种资本家般的“剥削”而得到来自搭档真诚的道歉,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则只能被研究者要求想象一下搭档们已经向自己道了歉。实验的最后,研究者会让参与者评估“道歉”到底有多大的效果。
结果发现,想象道歉的这一组在评估“道歉”价值时明显比实际得到道歉的那组高得多。这或许是因为没有真实得到道歉的那一组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反正惊人的结果就是,“画饼充饥”的这一组对“饼”——道歉的价值评价远远高于真实得到道歉的参与者。
戴维还指出,人们总是想象道歉能让双方都感觉很好,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更确切地说,“道歉”会让旁人相信,犯错一方感觉糟糕的程度远远高于让旁人相信受委屈一方感觉变好的程度。而且,道歉只是和解过程中的第一步,你必须表现出真诚的改进态度才能真正促进和解过程的深入。
对于道歉的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道歉的效力和接受道歉后产生的影响力,认为“道歉”是“无懈可击”王牌,但打出来以后才发现它抵挡不了现实残酷的“杀”。⑴生活中的道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效,在围观群众的眼里更是如此,他们更会认为道歉只是让犯错的人感觉到不好意思,并不会让受害者舒服多少。所以,不要以为你愿意拉下脸皮道歉就能得到别人的原谅,更不要觉得自己宽宏大量到只要别人道歉就能尽释前嫌,道歉没那么大的分量!
当然,道歉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并不意味着道歉就是一无是处。虽然道歉只是犯错者退让的一小步,却也是和解过程中的一大步,只要犯错者能表现出还会有所改进的态度,就能大大促进另一方的原谅。所以,道明寺的口头禅并非完全正确,“道歉”没有想象的那样强大,但也是和解必经的过程。
陈铭章的道歉,无解!
2011年1月15日之前,无数的粉丝和网友强烈要求陈铭章道歉,以为他亲口说出“对不起”就能暂缓广大群众的不满情绪,可当陈铭章千呼万唤始出来地发文道歉后,人们才发现道歉并没有平息他们哪怕半点的怒气,对于陈铭章导演的指责反而越来越多:叫你这么晚才道歉!叫你道歉时偏袒Selina!叫你当导演!叫你不戴帽子!
“道歉”没我们想象得那么有用,所以当粉丝们经历这种期望的落差后,陈铭章会经历这一波又一波的公愤也就在所难免了。为了让群众能够真正原谅你,陈导,你可要好好拿出点实际行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