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第九章 教养

关灯直达底部

“莫扎特效应”的神话

如何给孩子取个好名字

能预测孩子命运的棉花糖

为何要赞美孩子付出的努力而非赞美他天生具备的能力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1756年,他创作了一些闻名世界的古典音乐,最后于1791年死于急性风湿热。莫扎特是一个天才。有人认为,他的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的某个部位,让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而这是其他音乐作品所无法做到的。除此之外,这些人似乎认为,这种莫扎特效应对处于少年阶段、心智尚未定型的人来说特别有用,并且建议婴儿从小就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从而达到健脑的效果。这些人所持的观点流传甚广——但是,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真的能促进孩童的大脑发育吗?

1993年,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弗朗西斯·劳舍尔与其同事发表了一篇改变世界的论文。他们招募了36名大学生,然后随机地将他们分为三个小组,接着要求每个小组的参与者在十分钟内进行各不相同的“锻炼”。第一组参与者聆听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第二组的参与者聆听一般的放松音乐,第三组的参与者极为安静地坐着。在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每一名参与者都要完成一个旨在衡量他们某方面智力的标准测试,也就是他们操控空间信息的能力(可以看下面的阐述)。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聆听莫扎特音乐的人的得分要比聆听放松音乐与极为安静地坐着的人都要高。研究人员还注意到,这样的效果是暂时的,只能持续10到15分钟左右。

(这样的图表可能会在测验空间信息操控能力时用到。上面一排有一张对半折叠的纸,在纸张折叠后,剪去两个角。参与者可以对下面一排四种不同形状的图案进行观察并选择,以验证是否符合折纸展开后的形状。)

两年后,同一组研究人员就之前的研究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一次研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时间持续了十天。这一次,研究人员随机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在研究的第一部分里,一个小组的学生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另一个小组安静地坐着,第三个小组聆听菲利普·格拉斯的唱片《变换的音乐角色》。研究结果再一次出现了巨大的不同,那些聆听莫扎特音乐的人在“心灵折纸”游戏中要比另外两组的学生表现得更好。在接下来的研究里,聆听菲利普·格拉斯音乐的学生开始聆听一盘讲故事的磁带与迷幻音乐。此时,聆听莫扎特与安静坐着的学生在“心灵折纸”游戏中几乎得到相同的分数,而听故事或是迷幻音乐的学生的得分则垫了底。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可能会对人们的智商产生一些微小却短暂的影响。

记者很快就报道了这些研究发现。《纽约时报》的音乐评论人阿历克斯·罗斯认为,他们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莫扎特是一位比贝多芬更伟大的音乐家。但是,一些写手很快就开始夸大这个结果,宣称只需聆听几分钟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就能给智商带来长期且巨大的提升。

这样的观点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传播的故事已经完全脱离了之前的研究结果。此时,还没有一个研究验证过莫扎特的音乐对婴儿的智商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一些记者根本不愿意让这些事实影响到一个好的新闻头条,便宣称婴儿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后会变得更聪明。这些报道并不是敷衍了事的新闻业的唯一例证。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约有40%的媒体都报道了莫扎特对婴儿智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新闻媒体对“莫扎特效应”的持续夸大,甚至影响到了社会政策。在1998年,佐治亚州支持向孕育了新生婴儿的母亲免费发送古典音乐的CD;佛罗里达州则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政府资助的护理中心每天都要播放古典音乐。

这种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已经变成了一种都市传奇,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聆听莫扎特的音乐能提升他们各方面的智力,并且认为这样的积极影响是长期持续的,即便是婴儿都能从中获益。而人类走入21世纪后,形势发生了大逆转。

首先,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收集了各种试图复制劳舍尔的初始实验的研究结果,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莫扎特效应即使真的存在,其影响也比人们一开始想的要小得多。

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便莫扎特效应存在,那么也不是因为D大调奏鸣曲功能独特,而是因为古典音乐基本都能引发快乐的感受。在一次研究里,研究人员将莫扎特音乐带来的影响与那些更为悲伤的音乐(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相比,结果再一次发现,莫扎特的古典音乐的确要比其他的音乐有更明显的效果。但是,当研究团队对这些音乐给聆听者带来什么感受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后,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突然消失了。在另一场实验里,心理学家将聆听莫扎特音乐与聆听斯蒂芬·金的短篇故事《最后的阶梯》做比较。当参与者表示自己更喜欢莫扎特的音乐的时候,他们在其后的智力测试比单纯的听音乐表现要好,但是,当他们表示和音乐相比他们更喜欢斯蒂芬·金的故事时,他们在其后的智力测试中表现更好。

公众对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的看法不过是一种心灵神话。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找到足够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婴儿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会对智商起到长期且有价值的影响。要是说任何类型的音乐都无法提升孩子的智商,这是否公允呢?事实上并非如此,给人带来好处的音乐的确存在,但这不限于莫扎特,我们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那些从小参加音乐课程的孩子要比他们的同学更聪明。但是,我们很难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有可能是孩子上的音乐课让他们变得更聪明,也有可能他们是天生聪明,或是有条件的学生本身就更喜欢上音乐课。几年前,心理学家格伦·舍伦贝格就决定进行一项实验,研究这个问题。

舍伦贝格一开始在当地一份报纸上做广告,宣称要为六岁左右的孩子在周末提供免费的艺术培训。超过140名孩子的父母报了名。接着,每个孩子都被随机分在四个小组中,其中三个小组的孩子在长达数月里,都是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里接受培训的,而第四小组的孩子则作为一个实验对照组,他们在音乐课程结束后就没有接受更多的培训。在参加培训的孩子当中,三分之一学习电子琴,另外三分之一进行声学训练,剩下三分之一则参加戏剧课程。在他们接受这些课程训练前后,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一份标准的智商测验。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接受了电子琴与声学训练的孩子在智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而接受戏剧课程培训的孩子与实验对照组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舍伦贝格认为,学习音乐需要孩子掌握几种重要的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自律性与思考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专注力、不断练习以及记忆的能力。

无论是使用哪一种解释,如果你想要提升后代的智力,是时候将莫扎特的音乐CD放在一边,让你的孩子更广泛地去接触各种音乐了。

名字游戏

很多父母会觉得为自己的孩子起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名字将伴随孩子漫长的一生。研究表明,父母们在给孩子起名时谨慎认真是正确的,因为名字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比方说,在我之前的一本书《怪诞心理学》里,我就讲述了人们选择在哪里居住与他们的名字有很大关联,比如很多住在佛罗里达州的人叫弗洛伦斯,住在佐治亚州的人叫乔治,住在肯塔基州的人叫肯尼思,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人叫维吉尔等,而且叫这些名字的人居住在这些地方的比例相较其他名字的人要高出许多。同时,在选择婚姻伴侣方面,相较偶遇的缘分,那些共同分享家庭姓氏某个字母的夫妻比例更多一些。人们的政治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他们名字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对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研究后发现,那些姓氏上以字母“B”开头的人更愿意把票投给布什,而那些姓氏以字母“G”开头的人则更愿意把票投给戈尔。

从那之后,我进行了一次额外的实验,这次实验揭示了姓氏在其他方面对你的人生产生的影响。我与《每日电讯报》科学版面编辑罗杰·海菲尔德合作,试图研究那些姓氏首字母排在字母表前面的人,是否要比那些姓氏首字母排在字母表后面的人更成功。换言之,是否名叫阿博特斯(Abbotts)与亚当希思(Adamses)的人要比那些名叫杨格斯(Youngs)与约克斯(Yorks)的人更成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利兰·安纳夫与里艾特·亚里夫分析了那些在美国著名大学从事经济领域研究的学者的姓氏。结果表明,那些姓氏首字母排在字母表前面的学者,更容易在最受好评的部门里任职,成为计量经济学会的成员,并且最终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将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经济展望期刊》上,文章表示“字母歧视”可能与学术期刊以姓氏字母的先后来排列论文有关,这意味着那些姓氏首字母排在字母表前面的人,要比其他人更显眼一些。

让我好奇的是,相同的效应是否也发生在经济领域之外?毕竟,无论是在学籍管理、工作面试还是考场上,那些姓氏首字母排在字母表前面的人都习惯性地被安排在先。我们也习惯性地将获胜者排在前面,将失败者放在后面。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是否会累积成一种长期的影响呢?

每名参与实验的人都要写出自己的性别、年龄与姓氏,然后评估自己在人生各方面取得成功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姓氏首字母排在字母表前列的人,自我评分要比排在字母表后面的人要高。这种情况在事业方面更加显著,表明了“字母歧视”在职场里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奇怪的效应呢?实验数据中显示的某种模式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姓氏效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即这并不是孩童成长时期的经历所导致的,而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慢慢累积下来的。看来,经常看到自己的名字因为姓氏首字母的缘故而排在名单前列或底部,这会对人们看待自身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研究结果会让那些姓氏首字母排在字母表后面的人感到悲伤吗?而我就姓怀斯曼(Wiseman),有很多次名字被排在名单后列的经历。虽然名字效应在理论上让人担心,但在现实情况下影响却非常小,这多少让我有点安慰。

很多父母为孩子挑了一连串的名字,并不停征求亲戚朋友的意见,但不少人心里还是一团乱麻。到底选一个传统的名字还是更现代的名字呢?让孩子与某位名人同名,这是好的选择吗?给孩子起一个顺口的名字,还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对于这些困惑,或许心理学能给你一些帮助。

之前的许多研究工作已经表明,要是人们的名字与某些积极的因素存在联系,会让他们在人生中表现得更好一些。比方说,老师更倾向于给那些名字有趣的孩子打高分(比如罗斯)等。很多名字会让人联想到不快事物的大学生,会承受不同程度的社会孤立,而那些姓氏具有消极含义的人[比如Short(小的)、Little(卑微)、Bent(弯曲的)]更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

我与爱丁堡国际科学研究中心进行合作,想发现21世纪有哪些特别成功与具有吸引力的名字。这项研究通过网络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有超过6000名网民参与,他们分别说明英国有哪些名字最成功、最具吸引力。调查结果出现了许多强烈的共同倾向。带有皇家味道的传统名字(比如詹姆斯与伊丽莎白)普遍被视为成功且具有智慧的。女性最吸引人的名字一般都是发音听起来比较柔和的,以“ee”音结尾的(比如露西与苏菲)。最性感的男性名字则是简短且带有一些短促的发音(比如杰克与莱恩)。而研究同时表明,让人感到最不成功的男女名字分别是布莱恩与丽莎,而乔治与安则被视为最不具有吸引力的男女名字。

这同时也是一个关乎姓氏首字母的问题。正如《怪诞心理学》一书里提到的,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坦菲尔德认为,一个人名字的首字母可能关乎生死。在对加州死亡名单里数以百万计的名字进行分析之后,他们发现,那些名字首字母有积极内涵(比如A.C.E与J.O.Y)的人,都要比其他人多活四年半左右,而那些名字里首字母包含消极内涵(比如P.I.G、B.U.M与D.I.E等)的人,则比一般人少活三年时间。

列夫·尼尔森与约瑟夫·西蒙斯在2007年进行的一项全新研究表明,这些影响并不局限于少数名字首字母恰好具有积极或是消极内涵的人。根据他们的研究工作,即便由首字母引申出来的积极或是消极的联想,都足以对当事人的人生带来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单个字母可能与成功或是失败有联系。也许,这方面最为著名且最重要的,就数考试的打分了。在绝大多数考试里,考得好的人都会得A或是B,成绩排名倒数的学生一般都会得C或是D。尼尔森与西蒙斯好奇的是,若是学生名字的首字母或尾字母与A或是B一样,是否会无意识地驱使他们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而那些名字首字母是C或D的学生,是否就缺少动力去取得好成绩呢?为了查出这一大胆的假设是否成立,尼尔森与西蒙斯分析了一所美国著名大学过去15年来学生的平均成绩。研究结果让人吃惊,那些名字以A或B开头的学生的平均成绩确实高于以C或D开头的学生。

受到这个研究成果的鼓励,尼尔森与西蒙斯决定将研究重心转向这种效应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他们认为,如果那些名字以A或B开头的学生考试时成绩要比名字以C或D开头的学生好,那么前者可能更容易进入更好的大学深造,从而拥有更成功的事业。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他们需要发现一个可搜寻且容量庞大的数据库,里面要包含学生名字的首字母以及他们日后进入的大学。在经过一番艰苦的搜索之后,他们最终找到了最完美的资源——美国律师协会的网络在线数据库。研究团队设置了一个电脑程序,能够对170所列入榜单的法学院学生的首字母进行搜索,同时还借助美国《新闻世界报道》提供的排名信息,对包含40多万名律师的数据库进行搜寻。尼尔森与西蒙斯终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随着大学的排名不断下降,这些学校里毕业的学生名字首字母包含A或B的比例也在下降。他们在研究报告的结尾处写道:“看来,相较于那些名字为切斯特(Chester)与德怀特(Dwight)的学生,诸如阿德莱(Adlai)与比尔(Bill)等名字的学生进入一流法学院的概率更大。”■

用行动转化“能量”如何给孩子取个好名字

研究表明,姓氏首字母在字母表靠前的人,往往要比那些姓氏首字母在字母表靠后的人更成功。显然,选择一个更具成功潜质的姓氏是受限的,除非你准备改姓。如果你是一位女性的话,可以嫁给一位姓氏在字母表中靠前的男性。但是,在为孩子取名这个问题上,研究结果可以帮你一些忙。那些带有积极含义、能够跟皇家有关联或是听起来特别具有吸引力的名字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后,千万不能低估名字首字母的巨大影响力,要尽量避免选一些带有消极含义的首字母,让你的孩子名字以A或B开头,从而帮助他日后在考试中有不错的成绩。■

慎用赞美

几乎每一本教育孩子的手册都会提倡赞美。一些自我激励大师也表示,你对孩子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持续地给予赞美,从而帮助他树立自尊。当你的孩子通过考试后,记得称赞他是多么聪明。当他创作出一幅不错的画作时,要赞美他所具有的艺术才华。当他在足球比赛进球了或是赢得赛跑比赛,赞美他所具有的运动天赋。等等。按照很多专家的说法,若是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就能消除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更专注于孩子取得的哪怕是最微小的成功。

这种思想非常符合人类的直觉。不断告诉孩子他们有多优秀,那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能成为更自信与幸福的人。这个理论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顺利。但是,这种对人性心理乌托邦式的观点存在着一个小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赞美孩子的聪明与才华,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在20世纪90年代末,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克劳迪娅·米勒与卡洛·德威克就赞美心理学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研究。他们的实验涉及400多名年龄在10岁到12岁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与社会经济背景。研究人员要求孩子们接受一次智力测试,孩子需要观察一排排的图形,然后运用逻辑思维,判断每个系列里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形状。

在他们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将他们的作业本拿走,计算出他们的得分,但却不按真实的分数给孩子反馈。研究人员解释说,每个孩子都做得很不错,正确地解决了80%的问题。

在给予这些反馈之余,一组孩子被告知他们天赋非常高,因为解出了许多难题。同时,研究人员用石头般的沉默去面对第二组孩子。按照那些提倡赞美具有积极作用的专家的说法,只需花几秒钟去赞美孩子所具有的能力,就能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专家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按照他们预期的方向那样正确下去。

在该实验的下一步里,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他们可以从两项任务中选一项去做,其中一项任务比较难,他们可能无法成功,但是即便失败了,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与学习。与此相反,另一项任务比较容易,但却无法学到很多东西。在之前被研究人员告知他们天生聪明的学生里,大约有65%的孩子选择了容易的任务,而没有得到赞美的孩子比例仅为45%。对于那些崇尚“赞美效应”的人来说,这绝非他们想要的好消息。但是,更糟糕的情形还在后面。

在实验的下一个阶段,研究人员让孩子去解决一些字谜。这一次,解答字谜的难度要比之前的问题大得多,因此绝大多数孩子表现得都不是特别好。之后,研究人员要求所有的孩子评价他们是否从解答字谜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是否愿意在家继续解谜。两个小组的孩子的回答天差地别。那些之前得到赞美的孩子表示,解答字谜让他们觉得很无趣,因此他们不愿意再浪费自己的时间。

对那些崇尚赞美效应的专家来说,更糟糕的情形在最后一部分。在孩子们挣扎着解答困难字谜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求他们进行最后一次实验。最后一组的字谜其实与孩子们在实验一开始接受的任务难度是一样的。虽然两组的孩子在实验一开始都取得了大致相同的分数,但他们在最后一次测验的表现却非常不同。测验结果得出的模式与很多自我激励专家预测的完全相反。那些一开始被研究人员赞美天生聪慧的孩子的得分要远低于另一组。

为什么赞美会得到违反直觉且具有破坏力的影响呢?根据米勒与德威克的说法,其中几种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告诉孩子他们天生聪明,可能会让他们感觉良好,但这同时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畏惧失败的心理,导致他们尽量避免挑战,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自己无法取得成功,会非常难堪。除此之外,赞美孩子天生聪明,这无形中给了孩子这样的暗示,即他们并不需要努力工作,就能有良好的表现。正因为如此,这些得到赞美的孩子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实质性的努力。遗憾的是,如果他们接下来得到较低的分数,会让他们彻底失去前进的动力,内心产生一种无助、绝望的感觉。毕竟,低分意味着他们并不如别人赞美的那般聪明,而他们对此也无能为力。糟糕的结果带来的心理影响绝对不能低估。在米勒与德威克实验的某个阶段,他们要求孩子告诉同学自己在解决困难字谜时的得分。几乎40%之前得到过赞美的学生会夸大自己的分数,而之前未获赞美的学生其比例却只有10%。

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赞美都会带来糟糕的结果呢?到目前为止,我只讲述了米勒与德威克的三组实验中两组实验的结果。在孩子们一开始得到“做得好,你们答对了80%的题目”的反馈之后,第三组的学生同时也得到了一句话的赞美。只不过,研究人员这一次赞美了这些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天生的能力。与前面两组孩子相比,得到这些赞美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表现。在选择具有挑战性与简单容易的任务时,只有10%的孩子选择了容易的任务。相较那些被赞美天生聪明或根本没得到任何赞美的学生,这些得到“你肯定付出了许多努力”赞美的学生认为,解决困难的问题会更有趣,并且更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去解答它们。在做最后一套容易的测验时,这组孩子的得分要比第一次明显高出许多。

研究结果表明,赞美别人付出的努力与赞美别人天生的能力迥然不同。根据米勒与德威克的说法,那些被别人赞美“付出了许多努力,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孩子更愿意在不理会后果的情形下大胆尝试,不会因为失败的恐惧而选择逃避。因此,他们想要学习更多知识的渴望就会压过他们获得低分时的恐惧,他们也更愿意去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当然,这些孩子在日后面对各种测验的时候,都会产生更努力去尝试的动力,因此也更有取得成功的可能。即便他们在未来的测验里遭遇失败,也会轻易地将自己的低分归结为不够努力,从而避免了获得低分时产生的那种无助与绝望感。■

用行动转化“能量”赞美的技巧

为了让孩子感觉良好,我们很容易陷入赞美他们的天赋与能力的陷阱。但是,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赞美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赞美更应该专注于孩子付出的努力上。比方说,当你的女儿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你可以表扬她付出了多大努力,说她安排学习时间非常妥当,应该是克服了很大的压力,才表现得如此良好。与此类似,当你的儿子在学校足球队里成为主力队员,你可以表扬他,说这是他努力训练与其他队员共同合作的结果。这种类型的赞美会鼓励孩子们面对失败时继续努力,展现出坚忍与达观的品质。为了让孩子保持专注,你可以就孩子使用过的一些方法或是策略提出反思性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或是“你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呢”,然后你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具体的表扬,比如“你今天在足球场上表现不错”,而不要说“你天生就很会踢足球”。■

自控力的奥秘

首先,让我们进行一场快速思维实验。试想一下,你已经决定在一间高端咖啡屋里坐上一个多小时。你走进咖啡屋,看到名单上列着一连串诱人可口的蛋糕与油酥点心的名称。当然,这些蛋糕或点心的分量不多,但口感非常好。你浏览一遍点心名单,然后选择最喜欢的一款——这也许是一个美味的奶酪蛋糕,或者好吃的曲奇饼。接下来,试想一下,你在下单的时候,侍者递过来一个分量不大却极为符合你口味的甜点。想象这个甜点就摆在你的餐桌前,让你垂涎欲滴。正当你准备好好品尝的时候,侍者对你说,咖啡屋今天正在搞优惠活动,你可以马上吃掉这份甜点,或是等待30分钟,以一份的价格享用双份的甜点。你会怎么做呢?你选择等半小时,多获得一份甜点,还是没等侍者把话说完就将甜点吞进肚子呢?

20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进行了一场震撼世人的实验。该实验就是按照上述想象的真实版本进行的。米舍尔与他的团队购买了一大袋棉花糖与一个铃,然后前往当地的一所学校,让四岁左右的孩子面临一个艰难选择的局面。一位研究人员请一些孩子进入一个房间,然后告诉他们桌子上摆放着一块棉花糖、一个铃,接着又放了两块棉花糖。然后,研究人员向孩子们解释说,他们必须要出房间几分钟,如果孩子们不去拿桌子上的棉花糖,一直等到研究人员回来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吃到两块棉花糖。研究人员同时还解释说,孩子们可以随时摇铃,研究人员就会马上回来,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摇铃的孩子只能得到一块棉花糖。

每个孩子都面对着与你刚才在甜点问题上相似的困境。要是你摇铃就只能得到一块棉花糖,多等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棉花糖。这种让人迷惑的实验能够精确地衡量每个孩子的自律水平。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立即摇铃,拿一块棉花糖,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稍微忍耐了一下,然后也摇了铃。最后三分之一的孩子则一直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米舍尔不仅只对那些能够抵御诱惑的孩子所占的比例感兴趣,与那些通过等待而获得两块棉花糖的孩子一样,他想要通过长远的研究去进行一次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十年后,米舍尔尽可能多地联系了当年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孩子的父母。他向这些父母询问,之前的那些孩子(现在已经是青少年了)的现状。他们通常会提前做好计划吗?他们在事情变得困难时,是否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十年前进行的棉花糖与铃的实验,在十年后被证明具有惊人的预测性。那些等待研究人员回来、拿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现在基本上都变成能自我激励、做事有条理的少年,并且善于处理困难,在失败面前能做到坚韧不拔。与此相反,那些当年立即去拿棉花糖的孩子,缺乏前进的动力,做事缺乏条理与规划。米舍尔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早年形成的这种能力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同时,大部分想要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还是跟小时候一样,连几分钟的时间都不愿意等待,只想立即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棉花糖的测验能够衡量孩子们的冲动程度,其他的研究人员更关注孩子在聆听指令、保持专注以及去做别人要求他们完成的事情方面的自控力。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梅根·麦克莱兰与同事进行了一些研究,他们邀请了数百名年龄在四到五岁的孩子,玩一个“从头到脚”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研究人员会说“摸你的头”或是“摸你的脚趾”。在孩子们听到“摸你的头”时,要用手去摸脚趾,而听到“摸你的脚趾”时要去摸自己的头。和棉花糖测验预测孩子们在未来能否取得成功一样,“从头到脚”游戏能很好地衡量孩子们的自控力,而自控水平对于孩子日后实现目标与梦想极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控水平要比他们的智力测试成绩更能预测其日后的成就。若是将研究的场景从教室转移出去,那些在面对美味蛋糕能抵抗住诱惑的人,会很快地减肥。那些能忍受学业痛苦的学生,能在考试中有不错的表现。而那些愿意花更多时间进行训练的运动员,当然也能赢得更多的奖牌。

如果你刚好发现自己与一个正挣扎学习这些技能的孩子在一起,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他控制自身的冲动,做出恰当的行为呢?比方说,到底是唱红脸(“亲爱的宝贝,你可以只玩30分钟的电脑吗?”)还是唱白脸(“如果你现在不离开电脑,我就没收你的鼠标。”)更好一些呢?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实验。他邀请了40名男孩,年龄在7岁到10岁之间,他们都在加州当地的小学就读。研究人员将男孩们带到一个房间,然后要求男孩对分配给他们的玩具按照零分(非常非常不好玩)到一百分(非常非常好玩)进行打分。其中,四个玩具都很普通:一个廉价的塑胶潜水艇、一个棒球手套、一个拖拉机玩具以及电影《至尊神探》里的来复枪模型。与此相反,第五个玩具非常昂贵且让人兴奋。它是一个电池控制的机器人,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在男孩们对这些玩具打完分之后,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说,他现在有事要离开房间几分钟。他临走前对男孩们说,他们可以自由地玩那四个玩具,但不能碰那个机器人。其中一半的男孩被告知,如果他们不遵守研究人员的警告的话后果将会很严重(“如果你们碰那个机器人,我会非常愤怒,并将采取一些行动。”),而另一半男孩则被温柔相待(“不要玩那个玩具,那样做是不对的。”)。接着,研究人员离开了房间,男孩们用渴盼的眼神看着那个机器人玩具,它似乎在发出“快点过来跟我玩啊”的邀请。大约五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了,感谢男孩们的积极配合,然后让他们离开房间。

这些男孩屈服于这样的诱惑了吗?为了探寻结果,研究人员在机器人玩具里装了一个特别的装置,能够检测它是否被男孩们玩过。数据显示,只有两个男孩有足够的自控力,没有去碰机器人玩具。其中一个男孩来自被严厉警告的那一组,而另一个男孩来自被“柔和”口气告知的那一组。当研究人员离开房间,没有在现场监督时,唱红脸与唱白脸效果都不好。

但是,弗里德曼并不期望两种方法在短期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变化。他更加关注在一段相对长时间内所出现的差异。大约六周之后,他派一位女性研究人员回到之前的学校,用相同的玩具去进行一场不同的实验。研究人员将之前的每个男孩都请入房间,然后要求他们画一幅画。此时,与之前一样的玩具被放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当孩子们完成了画作后,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说,他们现在可以拿这些玩具玩几分钟。这一次,研究人员并没有限制男孩们不可以玩哪些玩具。此时,两组男孩在选择玩具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之前被训诫的那一组里,77%的男孩都会选择去玩机器人,而之前得到“柔和”告知的那一组,只有33%的男孩选择了机器人。实验结果让人吃惊。几周前告诫方式的差异,能对男孩们之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得到“柔和”提示的那一组男孩,明显表现得更顺从一些。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有几种可能的解释。按照一些研究人员的看法,这与人们在遇到威胁时做出的反馈行为有关。正常来说,人们只有当别人不希望他们做某些事情时,才会受到威胁。要是他们越想去做某些事,所受的威胁就越大。若是按照这种观点,那些听到研究人员发出强烈警告的男孩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哇,大人只有在不希望我做想做的事情时才发出那样的警告,看来,我真是很想玩那个机器人了。”运用相同的逻辑,当研究人员用相对平静的口气告知另一组男孩时,就会让他们下意识地说服自己,即他们其实并不是很想玩那个机器人。

其他的研究人员则认为,威胁话语能够立即将机器人变为“禁果”,从而唤醒我们要去做某些不被允许的事情的根深蒂固的倾向。虽然学术界就这种倾向是受到好奇心、顽固或是叛逆心的驱动莫衷一是,但是所有人都同意,这种心理效应是强大且真实的,能够解释为什么禁止青少年吸烟、喝酒与超速驾驶,反而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在关于自律的秘密科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一些孩子天生具有某种控制自身冲动的能力,而其他的孩子则很难抵抗即时满足的诱惑。为了增强那些立即拿走一个棉花糖,而不是等待一下拿到两个棉花糖的孩子的自律,显然,我们发出的威胁越小,那么起到的效果就会越明显。■

用行动转化“能量”棉花糖测验

棉花糖测验可以很轻易地运用在你的孩子及朋友身上。找一种他们想要的食物,然后告诉他们,现在吃只能吃一小口,如果他们能坐下来等十分钟,就能吃到更多。如果你想进行这种迅速且有趣的评估,就要确保你的实验对象能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小分量与大分量的食物。米舍尔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持续地看到他们心爱的食物而备受诱惑时,实验效果最理想。

手脚游戏

在进行这种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在听到“摸你的头”时,就要用手摸他们的脚趾,反之亦然。在进行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可以向你的孩子解释游戏规则,让他们事先进行一些训练。然后,你可以随意地说出“摸你的头”或是“摸你的脚趾”等话语,如果孩子能迅速做对动作,就可以给他加两分,如果他们停顿一下又迅速纠正,就能得一分,若是他们做了错误的举动,就得零分。你可以进行十次这样的训练,然后看看他们的得分。一般来说,三岁大的孩子一般会得3分,四岁大的孩子会得10分,而五岁的孩子则会得14分。如果你的孩子得分没有在此范围之内,千万不要担心。孩子们得多少分其实都是正常的,但是较低的分数意味着他们需要从下面提到的方法中得到一些帮助。

专注于焦点

许多研究表明,玩某些类型的游戏,有助于孩子们学会集中注意力,遵循指引以及培养自控力。在玩“冰冻游戏”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随着音乐跳舞,一旦音乐停止就要停下来。在该游戏的第一部分,孩子听到慢歌时跳舞节奏也要慢,听到快歌时节奏就要加快。然而,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个阶段的动作要求,你可以要求他们反着来做,听到慢歌时跳节奏快的舞步,听到快歌时节奏放慢。在一个名为“指挥交响乐”的相似训练里,你可以给孩子任何乐器,然后你用一根临时指挥棒去指挥他们演奏音乐。在该游戏的第一部分,你要对孩子说,当你挥舞指挥棒时,他们才能演奏,而一旦你将指挥棒放下,他们就要停止。接着,你可以对他们说,当你加速或是放缓挥舞指挥棒的时候,他们也要随之加速或是放缓演奏的速度。最后,你要求孩子反着做,即当你快速挥舞指挥棒时他们慢慢演奏,缓慢挥舞指挥棒时他们要加速演奏。

还有其他一些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重视与培养自控的价值。你可以要求孩子用他们非惯用手去写名字,按照相反的顺序复述一年十二个月以及一个星期七天的名称,或是让他们在30秒之内,按照某种标准尽可能地对一些物体进行命名(比如蔬菜、宠物与国家等)。还有,当你看到孩子很难专注于某些事情的时候,可以鼓励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比方说,询问他们认为自己专注了多长时间(指出当你专注于某样东西时,时间过得很快),或是询问当某人打断他们正在专注的事情时有什么感受(指出当某人打断你之后,重新专注于某项工作的重要价值)。

避免使用各种威胁的方式

威胁警告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你恐吓孩子做某些事情可能会带来糟糕的结果,这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事情更有吸引力。相反,你可以像机器人玩具实验里的研究人员那样,采取“柔和”的方式告知,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你不希望他们做某些事。如果他们想要知道你为何阻止,可以试着让他们去理解其中的一些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