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根别针插在地板上,用线连起来,再把线的另一端绑在独角仙的身上。并且告诉它你所要召唤来的人的名字。
——星新一《金色的别针》
戏剧界有句老话叫“戏不够,神鬼凑”,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情节来说明这句话:好人遭受诬陷,眼看就要没命了,千钧一发之际,神仙突然出现(通常是土地公或吕洞宾这一类急公好义的热血神仙),出手帮忙,化解了危机。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不够”和“凑”这几个字眼,似乎不怎么光彩,有那么一点偷懒之嫌。因为既然神鬼都插手了,所以未来的剧情怎么走,似乎都无所谓了,只要记得结尾的时候,朝天一拜,谢天谢地谢神鬼就行了。
上述的故事(又或者像包青天《乌盆记》之类,鬼魂现身喊冤的故事),神鬼是“真”的,也就是具体的存在,但下面我要讲另一种神鬼,它是“虚”的,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存在。
以日本小说家星新一的短篇小说《金色的别针》为例:
由纪子和文江是一对好友,某天她们一同外出旅行,夜晚的时候住进一家老旧的旅馆。晚上闲聊时,由纪子带着那么一点怒气说,明男(由纪子的男友)不知道跑哪去了,莫名其妙就不见了,大概是对我厌烦了吧,所以刻意躲着我。说着说着,敲门声突然响起,有个老婆婆拿着一根金色的别针向她们兜售。老婆婆说,这根金别针拥有召唤人的神奇魔力,只要在它身上系一条线,线的另一头绑一只独角仙,然后将金别针插在地上,在心中默念想见的人,只要独角仙绕着金别针转,转到线全部缠光时,默念的那个人就会出现。
不顾文江的极力反对,想念男友的由纪子买下了金别针。
就这样,由纪子一边照着老婆婆的话去做,一边在心中默念男友的名字,没想到独角仙真的绕着金别针转了起来,就在线快要缠光时,门外玄关处突然传来男人的脚步声,随后敲门声响起,门外的人影赫然就是明男。听到敲门声,又看到人影,原本就脸色惨白的文江突然歇斯底里起来,她不只将金别针拔了起来,连同独角仙丢了出去,并且凄厉地大叫:“不可能,不可能,明男早就死了……”
文江一说完,门外的人就转头走了,虽然由纪子急忙追了出去,但人影早已消失无踪。随后,在由纪子的逼问下,真相才大白。原来明男是文江的男友,后来却移情别恋爱上由纪子。在两人一次谈判的过程中,文江一时失控,杀死了明男……
上述的故事里,门外的人究竟是不是明男,作者没有告诉我们,所以读者也就无从得知金别针是否真如老婆婆所言,具有召唤人的神奇魔力。但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在听了文江骇人的真相之后,已经不在乎金别针到底有没有魔力了,因为故事的焦点已经成功地被转移了。
金别针是“虚”,骇人的真相才是“实”,作者利用金别针这个道具,先把悬疑的气氛营造出来,最后再将事实的真相公布出来。
或许有读者会直觉此情节很像包公办案里另一类的故事:为了让恶人俯首认罪,于是设了一个阴间办案(如《狸猫换太子》)的局,让恶人误以为真,因而认罪伏法。
然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读者最后一定会知道阴间办案是假的,却永远无法得知金别针的魔力是真是假。
现在让我们重新整合一下:《乌盆记》里现身喊冤的鬼魂是“真”的,《金色的别针》里的魔法是“虚”的(永远无法得知其真伪),而《狸猫换太子》里的阴间办案则是“假”的。
虚构情节很难吗?对于那些只知道把神鬼拿来凑数的家伙,答案恐怕永远都是肯定的。但对于懂得如何切换“真”、“虚”、“假”不同神鬼状态的创作者而言,神鬼是情节的万花筒,轻轻一转,又是另一个目眩神迷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