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 »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全文在线阅读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12 聆听者 谁来听他说说话

关灯直达底部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契诃夫《苦恼》

小说创作时,我们几乎都把焦点摆在叙事者,也就是说故事的人身上,但听故事的人呢?同一个故事会因为叙事者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很容易理解。但同一个故事会因为聆听者不同,而有所差异吗?

一提到聆听者,大多数的人都会直接想到读者,但除了读者之外,还有谁在聆听故事呢?

这一堂课,我们就把焦点锁定在小说的聆听者身上。

下面举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苦恼》为例:

故事很简单,马车夫姚纳的儿子死了,伤心的他想找人倾诉。

一开始,他倾诉的对象是他的乘客,但一连两次,他一开口:“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就再也说不下去了,因为他得到的是诸如“大家迟早都要死的”这一类冷漠的回应,没人想知道马车夫的儿子是怎么死的。于是姚纳转而向仆人、马车夫同行倾诉,他们应该不会拒绝他,因为他们是同一类的人。很不幸地,虽然理由不同,但同样没人愿意听姚纳倾诉。

最后,姚纳只能向自己的马倾诉,“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

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看完上面的故事,应该不难理解,小说为什么叫《苦恼》,照理说,儿子死了,姚纳的心情应该是悲伤,但却因为没人愿意听他说话,姚纳的心情因而变成了苦恼。

悲伤与苦恼有何差别?

一般而言,大家都会从小说里挑一个最合适的角色来当聆听者,好让读者明白姚纳的儿子是怎么死的,以博取读者的同情,但优秀的小说家不要廉价的同情,他在意的是姚纳这个人。

所以小说家一点也不在意姚纳的儿子是怎么死的,他在意的是姚纳屡屡遭受拒绝之后,心底的感受:“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应当描摹一下怎样下葬,后来他怎样到医院里去取死人的衣服……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因此小说家一连挑了四组不同的聆听者(好心乘客、坏心乘客、仆人、同行马车夫),目的都是为了拒绝姚纳,不让他发泄心底的悲伤,好让苦恼的能量不断向上累积,最后再巧妙地安排马儿出场,担任终结者的任务。

因为没有人愿意聆听,于是姚纳的悲伤变成了苦恼。最后,好不容易出现了聆听者,没想到居然是一匹听不懂人话的马,于是姚纳的苦恼又变回了悲伤。

只是前后两者的悲伤完全不一样,一开始的悲伤与读者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最后的悲伤则完完全全属于读者,没人能逃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