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我见到了一个学生时代的女友。几句寒暄之后,她就讲起了她的情感生活。
三年前,她和男友结了婚。此前和这男友相交了八年,觉得大家年龄都差不多了,就结了婚。她说,他们也说不上有什么感情,特别是到了结婚的时候,彼此都觉得是一个交代,对婚后的生活都是不抱什么大的指望的。
她的工作忙,回到家后,就只想一个人安静一下。
他的工作更忙,每天比她早出门,一星期只有后三天在家吃晚饭。
她一般回家后,就在楼下小店吃点东西,然后就在家里上网。
他偶尔会通知她,他会回来吃晚饭,她也懒得做,最多在楼下小店多叫两个菜。
她说,我也知道,如果我多付出一点,他就会高兴,但现在我已经懒得付出了。我没有心思为了讨好他,辛苦了自己,我的工作还不是一样的忙。
那你们什么时候说话?我问她。
她说,基本上不说话。早上他先起床走了,晚上他回来的时候,我又在上网。不只是说话,我们连其他都没有了。这方面怪我,我可能有点冷淡,我主要是累了,我不想。我知道他有需要,所以他经常表现得很焦躁,但我觉得工作累人啊,回到家里就不想再委屈自己。
那休息日呢?她说,休息日我会用来和老同学老朋友聚会。我觉得和老朋友聚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对我是十分重要的。
我对女友的生活觉得很奇怪,问她,那你有没有想过,久了,他会出轨?
她说,我当然想过,说不定已经是这样了。但我想,如果他不提出离婚,我是不会提的,夫妻久了,两个人没有了激情,却有一种亲情,他就是我的家里人,我怎么可能不要家里人。更重要的是,谁知道离了婚会比现在更好?我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恐惧。我也知道现在这样拖着不好,但我没有勇气改变,不如等外力吧。
我问,那你可有其他的情感?
她说,我每天晚上上网,也在网上认识了可以寄托情感的人,但我们不见面,我不想把现实生活也搅到一起。但这已经很好了,要不我就太不平衡了。
听这位女友跟我描述她的生活,实在让我很惊讶。
她是一位外企白领,她口中跟她兴趣不合的老公其实是她的同行,在另一家外企工作。
我能想象很多人都过着的这种生活,这是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之类流行的基础。但我仍不能理解我这位女友她如何平静地面对这一切。
这位女友在学生时代是以风格另类反叛著称,而现在她生活得这么心灰意懒。
能劝她什么呢?
劝她,在网上寻找激情,不如“惜取眼前人”?
或是劝她,没有了爱,不如离婚,当一个快乐自由的单身人?
保罗·科埃略在小说《韦罗妮卡决定去死》里面,写了一个对生活厌倦的女子决定自杀,而精神病院的院长认为,人们对生活感到麻木厌倦,是因为日常生活里有一种毒素让人中毒。只有清除这种毒素,人的精神才能恢复健康。
科埃略是个十分积极的人,在他的小说里,女主人公当然是戏剧化地被唤起了求生的愿望,生活在她的眼中变得无比美好。
小说里是这么描述这种中毒症状的:染上这种病的人会渐渐对一切都失去渴求,他们继续日常生活,但一切都是机械地进行的,内心并无任何激情冲动。患者每周日的下午,由于没有工作或常规例事可以减轻其症状,他们便会察觉到某种东西很不对劲。但到了星期一,他们立刻忘记了自己的症状,并诅咒从没有时间休息,抱怨周末过得太快。对于中毒的原因,院长认为,是因为患者由于害怕外界,因此对外界一切事物(比如陌生的人或新奇的事)过于防范,因此削弱了内部的抵抗。
科埃略的小说极富想象力与感染力,让你真的以为有这么一种毒素,也真有这么一位医生。
也许真是有吧,我这位女友,以及更多心灰意懒的人,都是中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慢性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