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1
2016年,我跑全国签售到了柳州一所中学。
清新的校服、天真的脸,让我想起自己高中的时光。
可是,之后的事情,令我开始深刻反思。
讲座互动的时候,一位男生刚刚站起来,全班哄然大笑。
他张口后,全班第二次大笑。
接着,我没听清楚他的问题,全班第三次大笑。
后来我才弄明白,这个孩子小时候经历车祸,父亲逝去,母亲一个人拉扯他长大,他的脑子也被撞坏了。
他不合群,也不太喜欢跟人交流,只喜欢在图书馆里看书。
就这样,欺负他的人来了,周围的人要么欺负他,要么看别人欺负他,他成了所有人眼中最可笑的那个人。
我把这一行写成了一篇文章发到网上,没想到,那所学校的高中生,群起而攻之,我的粉丝和他们在网上发起了一场战斗。
我转发了一些他们的留言,几个来回后,事情就明了了。
他们的言语很可笑,有人说:“你怎么知道我们是在嘲笑他,我们是在鼓励他。”
有人说:“你知道他平时做过什么吗?他在老师面前告状。”
有人说:“你侮辱我们学校。”
几天后,学校领导找到我,怕把事情闹大,请我删除微博。我照做了。
随后,那所学校的很多同学都给我道了歉,承认他们确实不该笑,承认他们的确欺负他了,承认自己确实沉默了。
后来,那个男生给我发了一条信息:“龙哥,自从你关注之后,再也没有人欺负我了。”
2
从那之后,我发了好几篇文章,关注校园暴力。
我见不得网上那些几个人殴打另一个人的视频,我甚至不觉得那些人是孩子,他们是恶魔,是罪人。
拍出来的毕竟是少数,还有许多没有拍出来,但实实在在存在着。
犯罪没有了惩罚,就开始变本加厉。
我在网上跟我的粉丝说,你们下次再看到这样的信息,随手@我一下。
果然,这些视频,占据了我的思维,我开始过分关注。
在微博上,我转发了许多关于校园暴力的视频。
我转发的每条微博,都引起了关注,同时,很多朋友也给我打了电话,让我不要再过度发言。
我知道他们的好意,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去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其实,只有明白了阴暗,才会知道光明的可贵。
所以,我依旧关注着。
我的好朋友宋方金曾经跟我说:“写作者是天使,如果写作者不关注世界的黑暗,谁来关注呢?”
随后,越来越多的大V也开始了对校园暴力的关注,我也写了不少文章,后来发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两种方式:法律+科技。
法律可以加强震慑力,科技可以让黑暗曝光。
3
后来在签售的时候,许多人都跟我聊了自己经历过的暴力。其实,暴力无处不在,从校园暴力到职场暴力再到网络暴力,暴力根本不远,就在每个人身边。
在我开始关注校园暴力后,无数的朋友给我讲了他们的故事,故事情节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我才知道,暴力根本不是少数人的经历,而是多数人沉默后必然的结果。
于是,我答应了他们,一定会持续关注。
2017年,我闭关开始写作,主题设立为“刺”。
刺伤害人,却不易被发现,像极了和平社会里的暴力。
三个月的埋头写作,我在这个故事中无法自拔,时常在噩梦中惊醒,我养成了酗酒的习惯,每次喝到最后,都会失态地喊着:“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比校园暴力更可怕的,其实是暴力无处不在:职场暴力、冷暴力、语言暴力和现在广为人知的网络暴力。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主动选择,却又都是受害者。
我也明白了,几篇文章,既然不能够引起深刻思考,那就通过一本小说,让我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从而触发更多的行动,改变我们的世界。
这是我的第一本小说,我奉献给了这个主题。
韩国有部电影叫《熔炉》,因为有了《熔炉》,全民开始反思,于是有了熔炉法案,改变了全民对性侵的态度。
法国有部电影《罗塞塔》,推动了童工保护法,从而改变了更多童工的命运。
我希望《刺》可以是这样一部小说:能让我们去思考这个世界该何去何从,能让我们思考我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一些什么。
文学足够绝望,生活才能充满希望。
如果你看完这部小说有什么想法,麻烦你发到当当、亚马逊、微博、微信的书评中,依旧,每条我都会去看。
愿你喜欢这本书,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世界更好。
谁应该为这些暴力负责
你读完这本小说后,不知道会不会跟我一样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谁应该为这场暴力负责?
这场暴力是连环的,一环接着一环。
如果老师重视了,警察采取行动了,刘涛、肖帅插手了,张家双胞胎意识到问题了,晓婷母亲尚在,韩晓婷会不会有不同的命运?
如果韩晓婷没有被欺负,是不是刘涛的命运也会发生改变呢?
从而王橙宇的命运也变了?
世界也就变了呢?
但我们都知道,任何故事,必然有因果,先拿出果再反推因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到底谁应该为这场暴力负责呢?
许多读者告诉我:刘涛不过是围观者,她能有什么罪呢?
其实不是。
美国有一条法律,felony murder rule,如果小孩子共同进行一个犯罪行为的话,全部人都要承受最重的惩罚。
曾经有个女生,在一场暴力中,帮忙拿了个包,开车送她们到了天台,被判了三年刑。
她的父母不解,说:“为什么?孩子没动手啊!”
法官说:“如果她不围观,可能那些孩子下手还没那么狠,就是因为她围观了,还站在一旁鼓励了,所以,事情才变得更严重起来。”
所有的围观,都能造成力量,这些额外的力量,更能伤害那个被施暴的人。
从这个角度说,刘涛虽然没动手,但在美国,她一定是犯了罪的。
美国的法律对校园暴力的惩罚十分严厉,严重到没有人敢轻易越雷池半步。
“刘涛们”其实不是少数。
试想一下,每次暴力发生时,有多少人是去劝架而不是在围观呢?
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没有人。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可是,当暴力开始,只要有一个人制止一下,事情就能变得缓和。
至少让那些越打越兴奋的人明白自己做的是错的。
为暴力负责的人还有很多。
在一所学校里,一个男生曾经动手打了一个女生,导致女生休克,脑部轻微震荡。
几次休克后,女生的父母发现了问题,问女生情况,女生才结结巴巴地告诉了父亲真相。
父亲问女生:“为什么不早说?”
女生说:“老师不让说,说如果回家告诉家长,就要被记过。”
这是多么滑稽的事啊,打人的没事,被打的人竟然被警告不让扩散。
为什么呢?
因为面对突发状况,我们永远是一个态度:不要把事情闹大,何必闹大呢?
因为有了这个态度,我们才发现,所有弱小的孩子,永远在被欺凌,所以被欺凌的孩子,永远无处伸冤。
班干部这样,老师这样,警察这样,校长这样……
我在上学的时候,一个孩子在校外找了一群人把一个男生打了,事情闹得很大,直到警察来了,可是他们被带到警局后,只是被教育了教育,就放了出来。
接下来,你猜怎么了?
他们开始变本加厉,直到那个被打的孩子退学了。
的确,惩罚太小,罪犯就变本加厉了,法律没有震慑力,也就失去了威慑的作用。
2016年,我开始在微博上关注校园暴力。
每次转发发声,都有人告诉我:“龙哥,发点儿正能量吧,别总是转发这些了。”
还有很多人告诉我:“别再关注了,你能不能管点儿别的?”
每次看到这样的文字,我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
世界可怕的其实不是冷漠,而是你在热情时,别人告诉你,你是不对的。
从小时候的围观,到今天网络上的冷漠,看来这世界,从来没变过啊。
回到这个话题,到底谁应该为这些暴力负责呢?
答案是,所有人。
这一切是否有解
1
这一切是否有解?
有的。
但光凭道德和教育,恐怕无法解决。
道德只能在特定的时刻发光,教育有时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所以,解决方案只有两个:法律和科技。
法律约束行为,科技抑制人性。
在网上谩骂的人,往往都是因为没有实名制,骂人成本太低。
许多人骂了别人,自己却关闭了评论。许多施暴者,根本查不到他们真实的信息,连名字都是假的。
就好比那些进行着校园暴力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无所畏惧,是因为许多人根本不是学生,而是一些社会闲杂人等,信息和社交圈都不透明。
暗处的人,永远没有道德限制,道德也限制不了他们。
就好比一个人在没人的地方,更容易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
但倘若一个人的人际网被曝光在网络上,并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这个人的行为往往就会受到限制。
因为有限制和约束,暴力才会逐渐消亡。
2
我曾经在一个视频里看到一个孩子一边殴打另一个孩子,一边说:“我们是未成年人,还在受保护啊。”
韩国有关校园暴力的电影《蚯蚓》里那个施暴的男生说:“你去告老师啊,告了能怎么样呢?”
这些无法无天的话,让人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个孩子口中。
法律如果没有震慑力,规矩如果时常被打破,惩罚如果总是隔靴搔痒,罪恶就滋生了。
如果不重罚,总会有下一例更加令人发指。
让我来为你分享一则来自美国的真实案例:
19岁的章鑫磊因参与震惊中美的“三名留学生施虐同胞案”获刑6年。施暴的另外两人也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将受害者刘某的衣服扒光,穿着高跟鞋踹她,扇耳光并用烟头烫伤她,还剪下她的头发强迫她吃下去。
当他们和他们的家长以为可以用“他还是一个孩子”等言辞来“摆平”在国内看上去非常常见的校园暴力时,等待这三个孩子的,是最短6年、最长13年的刑期。
当问到法官为什么判刑这么重时,法官说,这是一个提醒,必须抓到一例判一例,绝不姑息。
这样才能杜绝下一次类似的事情发生。
法律提高道德,威慑力控制暴力。
3
除了法律,还有技术能抑制人性。
微博这些年开发了申诉、投诉功能,也加入了信用值,针对在网上恶意造谣攻击他人的人,可以发起投诉,然后降低他的信用值。
这些信用,是否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信用低的以后上学、买房、读书、借贷都会受到影响?
我们拭目以待。
但这些年,技术暴露了人性的缺失和肮脏,同时改变了许多人性的阴暗难堪。
比如买东西时,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被宰,因为有了技术,无论在购买之前还是购买之后,我们都可以和商家取得联系。
比如屏蔽功能,我们可以再也不用接到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的电话,看到他们的动态。
比如我们再也不用相信那些冥婚、吃花生生男孩的谣言。
谢谢科技,信息平等了。
但会不会有一天,信息能更加强大,网络世界里不会再充满侮辱和谩骂?会不会有一天,我们有一套良好的信用体系,把网络和现实更完美地结合呢?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当有了这些推动,我们的暴力是否能变成爱呢?
4
最后,再次谢谢你选择了这本小说。
这是我的第一本小说,它写得很沉重,写得很用力,但它透着满满的诚意。
这本小说,我会请我的很多朋友为我站台推广,希望有一天,当我有了孩子,当我老了,能骄傲地跟他们说,爸爸关注过这些暴力,为世界增添了一些爱。
小说截稿时,正好是我双胞胎姐姐预产期的最后一周,我知道,我要成为舅舅了。
我也知道,有一天,我也会成为父亲,我身边的同学都会成为父亲或母亲。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在社会、在网络上,会不会受到同样的暴力?
其实,这本小说,也是送给每个孩子的,希望你们在未来,生活能免于恐惧和暴力。
能在花中成长,而不是被刺包围。
这本书我依旧会跑一些签售,跟你们见面。
天南海北,我都会赴约。
记得带着你的书和人来见我,我们聊聊这本小说,讲讲背后的故事。
最后,你看完这本书后,可能会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是韩晓婷?是刘涛?是小柯?还是谁?
其实,这个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暴力。
的确,小说的主人公,是暴力。
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以暴制暴究竟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不知道,但我明白,如果法制更健全,一切会变得更好。
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愿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李尚龙
2017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