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第十一章 江、张、姚进入“中央文革”

关灯直达底部

江青前往苏州请“尊神”

上海锦江饭店的小礼堂,是一座不平常的建筑。锦江饭店的建筑群中,原本没有这座小礼堂。那是在1959年春天,以21天的神奇速度建成的!

原来,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共八届七中全会。论住宿条件,首屈一指的当然是上海锦江饭店。遗憾的是,那儿没有会场。于是,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建造一个会场。由于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不过161人,加上列席人员也不过二百多人,造个小礼堂也就够用了。

建造时定下“庄严、朴实、适用、保密”八字方针。设计方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审核,由周恩来审定。为着保密,小礼堂的窗玻璃是双层的,可以隔音。室内铺着红地毯、绿桌布、咖啡窗帘、灰色软椅。毛泽东曾赞扬了这座小礼堂的设计者、建设者。

此后,把上海作为“基地”,把锦江饭店当作“营寨”的江青,也就看中这座小礼堂。一回回接见“样板戏”剧组,一次次“内部观摩”电影,都在这里进行。

1966年2月,在锦江饭店小礼堂里,江青召开了特殊的座谈会,与会者包括她自己在内不过五个人。虽说名为“座谈会”,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的是她一个人。比起她在上海抓“样板戏”,组织写作两篇“有分量的批评文章”,这个小小的座谈会的分量似乎更重。两个多月后——1966年4月10日,当这个座谈会的“纪要”被作为中共中央文件印发全党时,在中国引起了一场剧烈的震荡。

这个小小的座谈会,便是“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1966年春天,是一个特殊的春天:2月,毛泽东在武昌,此后坐镇杭州。林彪在此之前已住在苏州。江青呢,下榻于“上海基地”。

1月21日,是丙午年正月初一。江青的轿车,出现在苏州。她是从上海到这里,专程向林彪拜年。

林彪,正处于直线上升中的人物:在1958年5月25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增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进入了领导核心。紧接着,随着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遭到批判,林彪旋即取代了他,出任国防部部长。不多日,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常委工作。在1965年12月8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批判罗瑞卿之后,林彪在军内更是说一不二了。林彪的直线上升,在于他不断地“鼓吹”毛泽东。他提出,“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提出“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1959年9月15日举行的军委扩大会上,林彪(左一)被任命为军委常务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主管军委的日常工作。(孟昭瑞 摄)

江青,她正要作为一颗“新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升起,她要借助林彪之力托起。当然,林彪也明白“第一夫人”的分量,借助于她,对于林彪的进一步上升也至关重要。就这样,出于彼此的政治需要,通过这次“拜年”,江青和林彪一拍即合。

当然,江青寻找林彪的支持,也有她的“依据”。这个“依据”,便是毛泽东1964年6月4日写给她的一个批语。

毛泽东的批语,是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64年6月2日编印的《工作通讯》第131期上。

这一期通讯登载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林彪1964年5月9日在听取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傅钟和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陈其通关于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情况的汇报后,对部队文化艺术工作发表的谈话。林彪指出,无产阶级文艺的目的,就是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革命人民斗志,瓦解敌人,消灭敌人。部队文艺工作必须密切结合部队任务和思想情况,为兴无灭资,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服务。

毛泽东看了这一期的《工作通讯》,在1964年6月4日写下批语:

江青阅。并于六月五日去找林彪同志谈一下,说我完全赞成他的意见,他的意见是很好的,并且很及时。

毛泽东 6月4日

有了毛泽东的批语,江青请林彪给予支持就名正言顺了。用江青的话来说,她的苏州之行,是前去请“尊神”。

所谓请“尊神”,此言颇有来历。

1962年第3期《电影艺术》杂志发表了瞿白音的《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瞿白音呼吁去除陈规,破除“主题之神”、“结构之神”、“冲突之神”。他说,“诸神各显神威,满天撤下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各种符箓和咒语。在诸神合力交攻之下,艺术家只得束手束脚,抱头觅路。”江青把这位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的文章,已列入“大批判”的计划之中。不过,她由此却对“神”产生兴趣。她说要求助于解放军这“尊神”。

就在江青离开苏州不久,北京东城一条行人稀疏、名字怪僻的小胡同——拐棒胡同内一座四合院,响起了电话铃声。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刘志坚中将的住宅,电话来自苏州“林办”,那熟悉的女声一听便知是林彪之妻叶群。

笔者在1990年7月22日访问了刘志坚将军。他感慨万千,用一口湖南话向笔者细叙“文革”往事,他的夫人刘莱瑛不时在一旁加以补充。

刘志坚是湖南平江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1931年加入中共,不久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他参加过长征。解放后,他担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当他担任总政副主任时,主任是萧华上将。萧华,12岁入团,14岁入党,18岁就当上“少共国际师政委”。不过,他身体不大好,总政的日常事务由刘志坚负责。正因为这样,叶群的电话打到刘志坚那里。

叶群转告了林彪的话:“江青同志要找几个部队搞文艺工作的、管文艺工作的同志谈谈部队文艺工作问题。参加的人不要太多,只要四五个人,去几个什么人,你同萧华商量,把名单报林办,最好萧华去。可能要研究三大战役的创作,你们准备一下。”

江青跟部队向来没有什么联系,这一回怎么忽地要“谈谈部队文艺工作问题”了呢?

早在延安的时候,刘志坚就认识江青,只是看不惯她“挖墙脚”,对她印象不好,没有太多的交往。

1965年11月26日,周恩来和罗瑞卿在上海接见崇武海战作战有功人员。崇武海战发生在这月14日凌晨,东海舰队舰艇部队在福建崇武以东海域击沉蒋军炮舰“永昌号”、击伤大型潜艇“永泰号”。正在上海的江青找罗瑞卿,说道:“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北京没有转载,《解放军报》为什么也不转载?”于是,罗瑞卿给刘志坚打了电话,转告江青的意见。刘志坚遵命,指示《解放军报》在11月29日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这算是多年以来,刘志坚跟江青有了第一次间接的工作联系。就在《解放军报》转载姚文元文章后一个多星期,罗瑞卿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遭到批判,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

刘志坚接到“林办”电话,当即向萧华作了汇报。萧华说:“我事情多,身体又不好,文艺方面的情况又了解不多,你是主管宣传文化的,了解情况,还是你去吧!”虽说“林办”点名要萧华去,萧华还是坚持不去。这样,刘志坚就只能去了。

萧华和刘志坚初步商定了人员名单:既然是文化方面的事,当然派总政文化部部长谢镗忠、副部长陈亚丁参加。另外,总政宣传部部长李曼村也应当去。

原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将军(叶永烈 摄)

这一名单经总政党委讨论同意,也就定了下来。另外,除这四名正式代表外,还指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即秘书刘景涛,以及熟悉三大战役的《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黎明。

临行,深知江青其人的萧华,对去沪的六名人员“约法三章”:第一,部队文艺工作的方向是对头的;第二,只带耳朵——听,少发表意见;第三,对江青要尊重,不要和她争,有什么意见带回来汇报、讨论。

就这样,2月2日上午,一行六人前往北京西郊军用机场,乘坐一架伊尔--14飞机,直飞上海,住进上海延安中路上的延安饭店——那是一所部队开设的饭店,接待军中往来人员。尽管出入那里的差不多都是穿军装的,刘志坚一行六人却换上了便服,因为“座谈会”是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穿军装进出那里反而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