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画像
“我不懂戏,也不大看戏。特别是京戏,虽然住在北京多年,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却一次也没有看过。这些年来,看戏的机会比较多了,但是总会有这个缘故,那个缘故,不能不放过机会。以此,可以说,对京戏是个道地的外行。有人笑话我文化水平低,我也欣然同意,恰恰是这样一个人,不但写了戏,而且还写的是京戏,岂不大可奇怪也乎!”
吴晗为《海瑞罢官》写的序,一开头就这么谈起了“奇怪”的事情。
一个不懂京剧、不看京剧的历史学教授吴晗,怎么会“破门而出”写起京剧剧本《海瑞罢官》呢?
仔细追溯吴晗写作《海瑞罢官》的缘由和过程,彻底刷去了姚文元泼在吴晗身上的倾盆污水……
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
白天开会,晚上看戏。知道毛泽东是湖南人,爱看湘剧,又听说上海在演出湘剧《生死牌》,上海方面便在4月2日晚请毛泽东观看了此剧。剧末,明朝江南巡抚、素有“南包公”之称的海瑞上场。海瑞刚直不阿的形象,使毛泽东感触颇多。
也真巧,第二天晚上,举行舞会。毛泽东和一位上海的大学女教授跳舞。一边跳舞,一边聊天。女教授的答话,引起毛泽东的深思。毛泽东自己是这样叙述的:“我同一位女同志跳舞,问她,上海的工作情况如何。她说,我是大学教授,不能讲。我说,你不问政治?她答:不是不问,而是不敢问。我问柯庆施怎么样?她说:更不敢讲。又问她:我怎么样?她说:你英明伟大。看来,这位大学教授对我们的信任,是很有限度的。”[14]
这位女教授的话,使毛泽东想及:“少奇等是在我身边多年的战友,在我面前也都不敢讲话!”
毛泽东以为,应该提倡海瑞那样敢于直言的精神。
于是,毛泽东嘱咐秘书田家英:“你刚从四川农村蹲点回来,很累。不过,我有小事一桩,要你去办:你明天去借一下《明史》,我想看一看《海瑞传》。”
4月3日晚,毛泽东没去看戏,也没跳交际舞,在灯下细细读着《海瑞传》,几乎入迷了。毛泽东看了《海瑞传》,大为感慨。
陈丕显也回忆说:
《海瑞罢官》这出戏成于北京,却是源于上海。1959年4月,中央在上海召开工作会议。作为会议的东道主,我们自然安排了一些文艺活动,白天开会,晚上看戏。毛主席是湖南人,爱看湖南戏。一天,他看了湘剧《生死牌》,戏中海瑞这个人物引起了他的兴趣。第二天,他专门打电话要我们为他找来《明史》,仔细阅读了其中的《海瑞传》。
针对当时干部不敢讲真话的问题,为了纠正“高指标”等“左”倾问题,毛主席有感而发,在工作会上盛赞海瑞,号召大家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海瑞精神,敢于批评嘉靖皇帝。毛主席说:明朝皇帝对下臣严酷,不少大臣被廷杖致死,但还是堵塞不了言路。对嘉靖皇帝忠心耿耿的海瑞,为了大明江山,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上疏批评皇帝。海瑞对嘉靖皇帝骂得很厉害,骂嘉靖是“家家(“嘉”谐音)皆净(“靖”谐音)”。他要大家学习海瑞刚正不阿、敢于批评的品格,并提出了著名的“五不怕”精神,即“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15]
4月4日上午,毛泽东在会上谈农村人民公社的整顿问题时,说起了海瑞的故事:海瑞这个人对皇帝骂得很厉害。海瑞说嘉靖皇帝的“嘉靖”,是“家家皆净”。海瑞给嘉靖皇帝上疏,也写了这样的话。这当然触怒了嘉靖皇帝,把他关进了监狱。有一天,看监的老头忽然拿了酒菜给他吃,他吃完了,觉得有点蹊跷。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嘉靖皇帝死了。海瑞大哭,悲恸不已,以致把吃进去的酒菜都吐出来了。
毛泽东讲完海瑞的故事,意味深长地说:尽管海瑞骂了皇帝,但是他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我们应当提倡海瑞这样一片忠诚而又刚直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
毛泽东希望各级干部在整顿工作中,要学习海瑞,发扬海瑞精神。
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后,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曾向文艺界一些人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发扬海瑞精神的意思,许多人都向钱俊瑞推荐了吴晗,以为由研究明史的吴晗来写关于海瑞的文章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胡乔木也觉得毛泽东的这些话很重要,他同样想到了吴晗。胡乔木以为,吴晗是著名明史专家,早在清华大学时吴晗便把《明实录》读完,做了大量明史卡片,此后以研究明史而享盛誉。于是,胡乔木便向吴晗传达了毛泽东的讲话,请他为《人民日报》写一篇介绍海瑞的文章。就在毛泽东讲话之后的两个多月——6月16日,《人民日报》登出了《海瑞骂皇帝》一文,署名“刘勉之”,亦即吴晗。这篇文章,贯穿了毛泽东上海讲话的精神。
7月初,吴晗又写了《论海瑞》一文,送交胡乔木。此时,正值胡乔木出差,吴晗的《论海瑞》手稿就压在胡乔木那里了。
胡乔木上哪儿去了呢?
赤日炎炎,七月流火。中共中央委员们聚首清凉世界——江西庐山,在那里举行八届八中全会,亦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毛泽东在7月1日刚上庐山时,心境是宽松、愉快的,欣然命笔,写下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登庐山》。
上山不到半个月,一封意外的信,使毛泽东的心绪顿时变得极不愉快,原定20天结束的庐山会议竟延宕至历时一个半月才结束。
那是7月13日早晨,一个壮实的中年人朝庐山向毛泽东住所走来,说有事找主席一谈。警卫员说,主席刚睡。中年人走了。当晚,他在庐山上草成一信,于14日晨又亲自送往毛泽东住所。
此人便是毛泽东的多年战友、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和正担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彭德怀。
“我这个简单人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彭德怀的信,一开头便这样声明。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直言苦谏。他在信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一、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二、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
毛泽东阅信后,双眉紧皱,当即在信上批示:“印发”。
7月17日上午,所有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都收到一份新印的文件,标题是毛泽东加的:《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
7月23日上午,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批判了彭德怀的信,说它是一个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
顿时,庐山上风云翻滚,一片紧张气氛。
毛泽东在讲话中,又一次谈到了海瑞。他说,他仍然提倡海瑞精神。但是,他又作了新的阐述:海瑞有真海瑞、假海瑞,有“左派”海瑞、“右派”海瑞。他提倡的是真海瑞、“左派”海瑞,不是假海瑞、“右派”海瑞。
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右倾思想的指示》。
彭德怀给毛泽东信的部分原件
8月16日,庐山会议终于结束。
当胡乔木下山,回到北京,这才见到吴晗那篇《论海瑞》。胡乔木因为毛泽东在庐山上仍然提倡海瑞精神,觉得吴晗的文章仍可照发。他把毛泽东关于海瑞的新见解转告吴晗。于是,吴晗修改了《论海瑞》,补充了毛泽东关于反对假海瑞的见解。9月2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吴晗的《论海瑞》。吴晗始终以为,他宣传海瑞精神,是在宣传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提倡海瑞精神。
除了胡乔木找吴晗写宣传海瑞精神的文章之外,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也多次向文艺界提出,要宣传海瑞精神。一时间,全国各报刊、各出版社、各剧团纷纷刊登文章、出版书籍、上演节目,歌颂海瑞、宣传海瑞,形成了“海瑞热”。就连关于海瑞的连环画,一时间也出了十多种。
跟毛泽东跟得最紧的,其实还不是北京,而是上海。毛泽东4月4日上午在上海谈了海瑞的故事之后才十来天,4月17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便在“朝花”副刊登出该报组织的专稿——蒋星煜的历史小说《南包公——海瑞》(也就是张春桥后来在小轿车上突然向《解放日报》总编魏克明提出质问的这篇文章),比吴晗的《海瑞骂皇帝》早了整整两个月!
当时,《解放日报》约蒋星煜写关于海瑞的历史小说,是因为蒋星煜对于海瑞颇有研究,早在1957年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历史人物传记《海瑞》。
就京剧而论,上海也跑在北京前面。1959年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上海便推出了许思言执笔、周信芳主演的《海瑞上疏》。
据蒋星煜回忆,他的历史小说《南包公——海瑞》在《解放日报》发表之后,引起了周信芳很大的兴趣。周信芳邀请蒋星煜一起去青岛,决定以《南包公——海瑞》为主线改编京剧。周信芳还邀请剧作家许思言前往青岛,着手写作剧本。
蒋星煜说,剧本最初取名《直言天下第一事》,因为海瑞的奏疏在收入陈子壮的《昭代经济言》之中时,题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于是周信芳便以《直言天下第一事》为剧名;后来觉得《直言天下第一事》毕竟不像京剧剧名,便改为《海瑞上本》;最后,改为《海瑞上疏》。
上海京剧团一马当先,急坏了北京京剧团的那匹“马”——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他在全国政协会上遇见吴晗,便求吴晗写剧本。此后,马连良亲自出“马”,几次三番到北京市政府,敦促吴晗,请他写海瑞剧本。虽然吴晗再三声明不懂京剧,挡不住马连良一片热忱。终于,“上帝”被感动了,吴晗七易其稿,前后花了一年时间,在1960年底写出京剧剧本《海瑞》,开始彩排。
正巧,吴晗的老朋友蔡希陶出国考察,路过北京。此人虽说是植物学家,身为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却酷爱文学。当年,蔡希陶写过《蒲公英》等短篇小说,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他听说吴晗在写《海瑞》剧本,便索了一本排印稿。读毕,吴晗征求他的高见,这位植物学家拿起毛笔,在封面上“海瑞”两字之后加了“罢官”两字。蔡希陶道:“你这剧本,不是写海瑞一生,而是写海瑞任江南巡抚之际为民作主,敢怒敢言,直至罢官,不如叫《海瑞罢官》更好!”吴晗觉得此言甚是。从此,剧名便改为《海瑞罢官》。
吴晗之冤,冤在何处?姚文元之霸,霸在哪里?只消看一下时间表,便一清二楚:
一、吴晗的《海瑞骂皇帝》发表于1959年6月16日,而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是在1959年7月14日,怎么可以把《海瑞骂皇帝》说成影射彭德怀上书毛泽东?难道吴晗会“未卜先知”?
二、吴晗的《海瑞罢官》自1959年秋酝酿,1960年底定稿,而所谓“单干风”、“包产到户”、“翻案风”是在1961年才出现,怎么可以说《海瑞罢官》是要人们从中“学习”“退田”和“平冤狱”呢?难道吴晗又“未卜先知?”
如果来一个《韩非子》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那么吴晗倒过来也可以用姚文元笔法批判姚文元。须知,姚文元在1958年10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革命的军队无敌的战士》一书中,他曾热情讴歌过彭德怀元帅。
诚如从颂胡风到反胡风,从支持右派到反右派,对于姚文元来说,从赞彭总到批《海瑞罢官》,那是习以为常的“急转弯”。他是“墙头草”。他的笔杆是姓“摇”的……
在上海排演了《海瑞上疏》、北京排演了《海瑞罢官》之际,海瑞的故乡──海南岛排演了《海瑞回朝》,写的是海瑞在72岁时东山再起、到南京出任南吏部侍郎的故事。
当《海瑞罢官》受到“批判”,马上殃及《海瑞上疏》和《海瑞回朝》。这三部海瑞戏,被称之为“海瑞三部曲”。据云,这三出海瑞戏是从北至南,“全国一盘棋”,与彭德怀“南呼北应”,进行“反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