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 » 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全文在线阅读

《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第10章

关灯直达底部

大而无物:美国

因为这只钻戒威胁到我们自己所诉说的故事,也危及我们让自己之所以有别于他人的那个神话。爱情核心的附近,是一大片言语几乎无法形容的恐惧:当蜡烛烧成灰烬,当甜言蜜语流于俗套时,我们也会和物品一样被取代。

自12岁开始,我把口袋里不用的零钱全丢进衣橱里的大口瓶中。零钱一把一把掷入,直到我高中毕业。一个瓶子装不下,又换了另外一个瓶子,最后零钱全被倒进一只塑料巨桶中,总重将近32公斤。

“你为什么不处理掉那些钱?”父亲老是这么问我。

“我要用来做特别的事情。”我总是如此回答父亲,但脑海里对特别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

与安妮订婚时,我回到亚利桑那的家,把桶子里所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与25美分的硬币,全用银行提供的纸卷卷起来。累积了20年的零钱,尽管总计只有338美元,但依然全数都用在买婚戒上。这么做,至少赋予了那些多年未曾流通的硬币一个特殊意义。当初的男孩与后来的男人在这颗钻石上有了联结;这颗钻石成了一个永恒的象征。

现在该是放手的时候了。

那只戒指躺在亚利桑那州一个银行保险箱中,夹杂在其他家族的银器和照片之间。每次回家探望父母时,待办事项单上总是列着要处理掉这只戒指一事,但我实在无法真正准备好将这枚戒指从它的藏身之所拿出来,遑论要向它说再见。

安妮已永远走出了我的生命。我们共同的朋友告诉我,她和一位客机飞行员结了婚,过得非常幸福。多年来我们未曾交谈。我写过几封信给她,却从未接到回信。我真的一点都不怪她。也该是两人各自走上人生旅途的时候了。每每想到她,心里总是空洞洞的,除了那早已麻痹的悲伤以及那颗钻石。

2005年4月,我终于请父亲带我去存放钻戒的那家银行分行。在独立的小房间内,我取出了蓝色小珠宝盒,打开。

我想我还是没有准备好面对这只戒指带来的感受。自以为消逝的记忆又重回心头。我清楚记得戒指戴在安妮无名指上的样子、她把金色长发拨弄到耳后的样子、她通过电话传过来的笑声、闪烁的绿色眼眸,甚至她发际的香味。看着那只戒环,我再次了解到这个东西是如何紧紧与她相连,而那样的感觉又是多么丰富、奇妙与令人激动。

第二天,我把戒指拿到一家位于条状购物商场的珠宝店鉴价。珠宝商是位上了年纪的男士,有点重听。他把戒指拿在手上转动。

“我大概可以给你批发价的八折。不过因为你没有保证书,所以我必须测一下克拉数。”他对我说。

当他带着戒指走到店后,我突然感到一阵短短的抽痛。我要我的戒指。

钻石惊人的利润

世界上钻石的总产量有一半在美国落脚,这其中又有90%是用在婚戒之上。买钻石确认求婚的举动,在美国是高达45亿美元的生意,相当于中非共和国的国内生产总额。婚戒是钻石王国的内缝线、是销售量最高的商品类别,也是一再将这块石头赖以存活的爱情神话不断注入钻石里的东西。

美国贩售的婚戒以及其他钻石珠宝的销售毛利高得惊人,然而这个钻石界普遍接受的事实,却鲜少被公开讨论。珠宝商非常讨厌讨论自家的利润,因此数年前有人为此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基石”。业内人士用这个词来暗指保守的基本价,但这个词同时也代表50%的毛利率。“一块钱买的钻石,两块钱卖出,”钻石界的咨询顾问肯·加斯曼说,“那就是基石——批发商进货价的两倍。”

鲜少其他消费商品可以存有这样的价差。在市郊营业的独立珠宝商,毛利率甚至可以高达60%。商场珠宝商有权用最高的定价剥削顾客,这全要感谢珠宝商庞大的进货量。美国最大的珠宝专门零售商是位于得克萨斯州欧文市的札雷公司(Zale Corporation),它们在全国各商场共设立了两千多个贩售点。这家公司呈报给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资料显示,其珠宝商品的毛利率为51.3%。罕见的黄钻、粉红钻与蓝钻的一般售价更是批发价的3—4倍。与其他大型零售业的平均毛利率相比——譬如电子产品的31%、杂货约26%——你大概就可以了解零售钻石市场机制,保障了多么大的利润。

何以如此?每当珠宝商因这个问题遭到质疑时,他们就把问题转到店里商品的低流动率。一般超市有许多会腐坏的冷藏商品,所以一年约可完全出清十八次的存货,至于百货公司的库存循环率,大约是一年四次。反观珠宝店,一年若卖光一次存货就算是非常幸运的。因此珠宝商宣称,商品的高单价是用来补偿缓慢的销售速度。除此之外,还有经常性的费用要支出:高品质的防盗器、安全运输以及比应付普通店面的训练更为精良的销售员。

高单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间商将钻石送入市场所抽取的佣金。在丛林与珠宝店的丝绒衬垫之间,钻石平均换手七次,每次都要被剥层皮。钻石必定是由矿场转到掮客手上,再转到打磨工厂、批发商、制造商那儿,接着又换到另一个掮客手上,最后才会落到零售商手上。这趟旅程所耗费的时间,从六个月到两年不等。在非洲,我看过刚从河沙中被挖出来的美丽钻石,而费尽千辛万苦找到钻石的人,1克拉只能拿到200美元。同样一颗钻石,在札雷的玻璃柜中,售价2万美元。

“这简直荒谬至极。从矿场到市场之间,经手钻石的人实在太多。”加斯曼说。

价格只会愈来愈高。戴比尔斯的精选供货商企业策略,似乎就是在为1克拉以上的钻石创造专断的管道。另一方面,戴比尔斯引诱美国未婚女性为自己购置钻戒的促销计划也成绩斐然。“右手戒”的概念成功说服大多数高档珠宝商增加库存量,以满足单身女性仿效《欲望都市》追寻某些魅力时所需。现代的社交趋势已经成形:女人第一次进入婚姻的平均年龄,20世纪90年代是25岁,比以前晚了两年;将近四成的大学毕业女性,到了28岁依然未婚。右手戒暗示的意义,除了女人并不一定需要男人买钻戒外,还透露女性参与决策权只有一步之遥——跨出购买的那一步就到了。《名利场》杂志上有则引起轰动的广告:“你的左手庆祝结婚纪念日,你的右手庆祝自己生日。”另一个广告换成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你的左手说‘我们’,你的右手说‘自己’。”

戴比尔斯发言人萨莉·莫里森提到,右手戒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出“文化上的义务性”。这几个字是钻石界的神奇词语——亦即创造出以前未曾存在过的渴望。这种非要不可的神话创作,正是造就出20世纪60年代日本钻石市场以脱缰暴蹿之态成长的动力。换言之,如果戴比尔斯此次的神话创作又再度得逞,那么右手没戴戒指就离家的女人,将会感受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好像身上缺了什么极重要的东西一样,当然,这个空缺唯有钻石才能填补。右手戒的市场值预估有52亿美元。

在钻石上标出奢侈品零售商的“品牌”——蒂芙尼、哈利·温斯顿、戴比尔斯、奎亚特——只会让原来就往上涨的价格更高。全球粗钻产量缓慢减少,加上中国与东南亚其他地区钻石需求增加,代表着供应链上的所有人都可以把获利率继续朝上推。只不过,对消费者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幸好世界上还是有制衡的力量,那就是网络珠宝商的兴起。1998年夏天,斯坦福商学院一名年轻研究生马克·瓦顿(Mark Vadon)想买一只婚戒,却在旧金山的蒂芙尼店里受到销售员无礼对待。店员的势利行为后来成了改变钻石业的助力。为了未婚妻的戒指,瓦顿经历一段时间漫长而沮丧的搜寻之旅,最后他发现有个名为“网络钻石”(Internet Diamonds)的过时网站,网站营运办公室是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附近的一家珠宝店。瓦顿筹措了一笔创业资金买下这个网站后,不但重新命名“蓝色尼罗河”(Blue Nile),还改版成很炫的新设计,并大打广告。蓝色尼罗河搭上了 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电子商务顺风车,这波电子商务潮让亚马逊、生鲜直达以及其他网络零售公司一飞冲天,也在大众以及美国颇受敬重的公司高级主管心中扎了根。顾客可以从多家匿名批发商提供的五万颗钻石中做选择,商品第二天就会通过联邦快递送到。蓝色尼罗河的毛利率相当可观,大概有23%,但比起大多数独立珠宝商的“基石”收获,这样的毛利率还不算离谱。现在买方每天都可以从网络上把价格印出来,作为与当地珠宝店杀价的筹码。但是这种价格透明化的做法,一直是钻石界的致命毒素。

瓦顿目前仍是蓝色尼罗河的首席执行官。他的婚姻触礁,但公司仍健在。根据贝尔斯登分析师的判断,不论整体经济的表现如何,网络上的钻石销售至少还有五年强势成长的光景。蓝色尼罗河发言人约翰·贝尔德(John Baird)给了我一个简单的理由。

“仔细想想,这是唯一一个人人都必须要买的奢侈品。”他说。

钻石是每个人的必需品

当他们走进珠宝店时,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一般美国情侣。他们也的确是情侣。23岁的斯泰西·巴比亚克在一家广告与公关公司担任会计助理主管。她有一头浓密的深色秀发、古铜色的肌肤,身着牛仔裤、高跟靴和一件上面印着“01”的仿足球球衣大运动衫。埃里克·帕比斯,24岁,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全职工作待遇很不错。他在一家房地产贷款经纪公司担任贷款专员,截至目前,每一季都轻松达到指定业绩目标。已经在一起三年的两人,工作地点离得很近,办公室都位于匹兹堡市中心的玻璃幕墙大楼内。这对情侣有一口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州西部懒人音腔调,“on”发成“oan”,“walk”发成“wulk”。他们之间弥漫着温柔浓厚的男女之情,说话时,她频繁地与他进行肢体接触:拨拨他的头发、捏捏他颊下凸起的部分,或揉着他宽阔的肩膀。他们只不过是这一年170万对历经购买婚戒仪式的其中一对。

两人在店里随意浏览时,埃里克这么对斯泰西说:“我不要那个怪胎再来这儿。他是个混蛋。”埃里克觉得那个销售员把第一次到这家店里的他们,当成只看不买的人。这对小情侣虽然年轻,心态却非常严肃。斯泰西的父母已经许可埃里克迎娶他们的女儿。他选定的求婚日将带给她许多惊喜,现在除了正式求婚外,其他准备都已就绪。斯泰西相当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一只白金指环,上面有一颗公主方形的钻石,旁边有两颗小一点的钻石及几颗碎钻。她曾在《匹兹堡新闻邮报》的周日广告夹页上,看到一家百货公司的广告照片。为了要让店员知道自己心中的钻戒款式,她把图片随身带在皮包中。不过一谈到要戴在手上的钻石色泽与纯度时,她却必须花费好大力气才控制得住头昏脑涨的感觉。埃里克则不时像个专家般丢出如瑕疵、钻石底部等这些词汇。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点点自己以前为安妮买婚戒的影子。

斯泰西与埃里克坐在展示柜前加了衬垫的椅子上,等着销售员来服务。幸好,出现的并不是先前惹恼他们的那名店员,这让两人松了一口气。前来服务的销售员是身材娇小的金发女郎梅格,她很快就弄清楚了斯泰西想要的戒指款式,然后在店的后方消失了一下。再现身时,手上有好几颗2克拉的钻石——比斯泰西和埃里克心里想的钻石大一些。

埃里克看起来不太自在,他努力嚼着斯泰西给他的一片粉红色“自在”无糖口香糖。他的上限是7000美元,但珠宝店不会知道这个信息。这笔相当于两个月薪水的金额,是虚构出来的一个维多利亚时代求婚习俗。埃里克已经很清楚地发现1.25克拉以上的钻石价格是如何戏剧性地增长。他现在的收入相当不错,足够买颗2克拉的钻石,但第一富兰克林大刀砍掉未达业绩目标的员工向来不留情面,他从不指望自己会是特例。他只希望这次的采购是非常特别的经历,而斯泰西也会非常珍爱这个戒指。

“我希望这只戒指象征着自己生命的此刻,也代表我为她做的事情,”埃里克之前曾这么对我说,“就算是只烂戒指,我也得看一辈子。所以我希望在能力范围内,买只最好的戒指。再说,这真的是她非常非常想要的东西。”

斯泰西与埃里克在大学就认识了,她一开始有点怕埃里克。埃里克个头很高:美式足球校队的前锋,两条手臂活像桥梁。除此之外,埃里克还是西格马努的成员,西格马努是个以狂饮和夜间草地打斗出名的兄弟会。斯泰西的朋友认为埃里克一直发短信给她实在很烦,她们都称他“吓人的家伙”。有天晚上,斯泰西在电脑室赶份试算表,结果埃里克美国在线的网络账号名称“threat91”突然出现在她显示器的屏幕方块中。两人就这样开始和善但没什么内容的网上对谈。后来他嘲笑她的耳机造型,她不得不问对方怎么知道自己戴着耳机。回头看看是threat91的答复。原来埃里克正坐在离她只有几台电脑的地方,对着她微笑。

数周后,斯泰西又在西格马努的一个啤酒嘻哈整人聚会上遇到埃里克。半夜时分,他走路送她回宿舍,却没有试图吻她,这让斯泰西对埃里克另眼相看。不过真正让她对埃里克完全改观的事情,是在当他知道斯泰西不会开手动挡的车子后,让她坐上他1999年的水星美洲豹上,对她解释如何摸索离合器与油门之间最顺畅的操作。整个下午,斯泰西都在路上磕磕碰碰前进,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窍门。埃里克把家人与自己那条大丹犬奇奇的事情说给斯泰西听,让她开始觉得这家伙也许除了是足球前锋外,还有别的。一个星期后,他们在埃里克的美洲豹上第一次接吻,两人羞涩承认对彼此的好感。斯泰西问埃里克那天自己在西格马努的聚会上喝醉后,他为什么没有趁机占她便宜。

“我应该占你便宜吗?”他问。

“埃里克那时好紧张。他刚结束一段从高中开始的六年感情。”斯泰西这么对我说。

按照威斯敏斯特学院男女交往的标准来看,他们的感情发展算是老牛拖车派,不过到了那年的圣诞节,两人已成了彼此的唯一。埃里克在房贷经纪公司找到了工作,斯泰西为了省钱搬回家与父母同住。在斯泰西的要求下,埃里克戒了烟。对他而言,这可是非常大的牺牲。又过了一阵子,两人一起买戒指似乎成了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在埃里克眼里,买戒指的举动不仅仅表示自己一辈子都要和斯泰西在一起的承诺,也包含了想向母亲证明“她养了个好儿子”,他对我这么说。埃里克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从15岁开始就一直做着相当卑微的工作。这只戒指将是他到目前为止人生最大的一笔支出。通过这笔支出,他证明自己将是个好丈夫与好父亲。

等待店员把钻石从店后拿来的期间,埃里克与斯泰西小声交谈。

“我们可以不要旁边的小钻石,”斯泰西一面摸着埃里克的膝盖一面笑着说,“我们只要那颗单钻跟周围一圈碎钻就可以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用“自在”口香糖吹了一个自在的泡泡,然后说:“先看看款式好不好。如果我们可以去其他的店定做指环,也许他们只需要把钻石卖给我们。”

那一整天,我看着他们来回试探着彼此可以妥协的底线。我突然想到,如果一切顺遂,这次购买钻戒或许会是两人的一次“试吃”,一次为日后所有需要共同商量的事情——房子、工作、房事、孩子、钱财、双方的家人、假期,以及一切的一切——揭开序幕的经验。

我问斯泰西与埃里克是否想过钻石从何而来?毕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钻石是否经过了童工打磨,也没有人知道非洲是否有人因这颗钻石而丧命。两个人都对我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斯泰西告诉我,她很惊讶自己竟然没听过类似的事情,因为她一直尽量做个有社会良心的消费者。她拒绝在大型折扣商店买东西,她说,因为她怀疑那些商场里的衣服,是国外压榨劳工的结果。

“也许我的话听起来很糟糕,不过那种事情并不会真的困扰我。对我而言,那种事情完全没有意义。”埃里克对我说。

“而且如果戴一颗红宝石,没有人会以为你要结婚。”斯泰西自动补充。

“所以我们不会把这种事看得太严重。”埃里克接着说。

“这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要做的事情。我从来没听过谁没有钻石就结婚的。”斯泰西说。

梅格再出现时,手捧着一个盘子,上面全都是公主方形切割的钻石。她把第一颗钻石——重达2克拉——放在一只爪座张开的指环上,然后把戒指套进斯泰西的无名指上。斯泰西伸直了手臂,脸上带着羞涩的微笑看着这只戒指。

“好典雅,而且好亮,”她说,“在这样的灯光下看,真是这样。好漂亮。”

“美极了。”梅格低声地说。

你要不要一只二手钻戒?

一个人要如何摆脱这种东西?有个朋友建议我把钻戒放到eBay上去拍卖。可是我觉得不妥。这只戒指应该用更好的处理方法对待。

我大可以来次夸张的举动,把戒指丢到大西洋里。不过这个方法似乎浪费得离谱。

我可以把戒指送给祖母、妈妈或妹妹。但这种做法好像太怪异,太像乱伦。

我也可以把这只戒指再卖回给珠宝商。然而这样的行径无疑是对钻石业的一种贡献,虽然微不足道,但再怎么说,钻石业确实让世界上数百万人都过得非常悲惨。不过反过来说,我让世界多了一颗钻石的同时,矿场可以少开采一颗钻石。

我可以把钻石重新镶在领带夹、做成尾戒或某种我永远都不会戴的东西。

我可以把戒指裱框挂在墙上,永久展示自己的愚蠢行径。

我还可以什么都不做。把戒指藏在保险箱的盒子里,直到感情褪色。

当然,有一件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我曾询问过好几位女性友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男人,爱他爱得要死。这个人不论在任何方面,都是与你心灵极为契合的密友,而你也不相信还能找到比他更适合的男人。他向你求婚,但想要把前次订婚或结婚用的钻戒送给你。他说他对那个女人的感情已经消失,希望你能接受这枚钻戒并当成自己的东西。你会怎么回答?”

异口同声的答案:不要。

“那颗钻石已经被污染了。”有个朋友这么说。“这颗钻石告诉我,这个人根本不太在乎我。”另一位朋友如是说。“这个人的表现是在对我说,他低级到只能给我二手货。”第三个人这样告诉我。“我不要婚姻中存有另一个人的记忆,这是个不好的轮回。”还有位朋友这么说。以及:“这简直就是泯灭人性嘛!”

但是为什么?我一直都很想深入探讨这个答案的原因。当你拿一个男人来做比较时,一颗钻石怎么会有什么污染或诅咒?这个男人受到另一个女人的影响绝对比这颗石头多得多。这个男人曾给过另一个女人他的承诺、他的心、他的人。他的心中不可磨灭刻印着另一个女人的记忆。这个男人才是真正的二手货。这颗钻石只不过是一块空白的石头。难道你不能重新把这颗钻石当作自己的东西吗?

“不行。感觉不对。”有位朋友下了这样的结论。我必须承认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因为事实就是我们无法真正在一颗石头上写下新的历史。美国的浪漫观念以及看了一辈子的电视广告,都是我成长环境的一部分,时光不能倒转。时至今日,尽管自己是个怀疑论者,但我依然相信一只婚戒传递着某种神秘的义务,即使在逻辑上,这个理论根本说不通。婚戒刻存了一个无法磨灭的记忆,至少只要戒指的主人仍留着这只戒指,记忆就存在。钻石婚戒是个活生生的遗物盒。

传承祖宗留下来的宝物是一回事,但要把一只前一个女人戴过的戒指,带到下一段关系当中,却是另外一回事。我整理出了一套看法,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会引起众人的嫌恶。因为这只钻戒威胁到我们自己所诉说的故事,也危及我们让自己之所以有别于他人的那个神话。爱情核心的附近,是一大片言语几乎无法形容的恐惧:当蜡烛烧成灰烬、当甜言蜜语流于俗套时,我们也会和物品一样被取代。

拉帕波特搅乱一池春水

马丁·拉帕波特(Martin Rapaport)站在一个满是显微镜的教室里,拉松了颈间的蝴蝶领结,用连珠炮的说话速度切入他最喜欢的话题:钻石价格。马丁·拉帕波特在这个议题里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站在消费者这一国的圣战英雄,还是摧毁有钱人的开心鬼,得看谁在评论。然而在许多人眼中,马丁·拉帕波特其实是两者兼有。

他问:“所以你们觉得只要知道4C——净度、色泽、切工与克拉数——就知道有关钻石的一切?不可能,这样你们只会把你们老爸的生意经营到倒店为止……所以,现在谁可以告诉我,钻石和香蕉的差别在哪儿?”他的棉衬衫非常薄,薄到即使站在教室的另一头,仍可以看到他半圆形的内衣领口透过衬衫对你微笑。

学生对着他眨眼。这时是早上9点刚过,大家似乎还没醒。学生都很年轻,二十出头,在美国宝石学院位于纽约市麦迪逊大道一栋毫不起眼的办公大楼中上珠宝制作的课程。我们坐在一间实验教室中,每张桌子上都装了一台显微镜。

“钻石和香蕉,”拉帕波特又问了一次,“有什么不同?”

前排的一名学生终于大胆臆测。“钻石很稀有,可是香蕉很普遍。”她说。

“可爱的答案。”拉帕波特说。教室里的每个人都紧张地笑了。

拉帕波特转身面向背后的白板,开始用白板笔画图表。钻石与香蕉之所以不同,他解释,在于大小的概念。一根比普通香蕉大一倍的香蕉,很可能比普通香蕉贵一倍。然而一颗2克拉的钻石绝对不只是1克拉钻石价格的两倍。2克拉钻石的价格不仅是以指数倍数增长,而且也找不到简单的指标基准去弄清楚价格级距。但这还只是钻石圈外人认为钻石估价艺术之所以像拜占庭帝国微积分的其中一个原因而已。

“如果你离开这间教室时还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会非常开心。”他说。

拉帕波特很有名,至于是不是臭名,就要看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评断这个人。他出版了《拉帕波特钻石报告》,详列各种粗钻与已打磨钻石的“现金卖价高报价”基本表格。《拉帕波特钻石报告》又称为“拉帕表”,不但不科学,而且里面的价格经常刻意弄错、灌水。尽管如此,拉帕表却是钻石界自古至今唯一接近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的东西,也是拉帕波特之所以成为近一百年钻石交易界决定性人物之一的理由。任何购买钻石的消费者现在都可以自行了解批发市场上钻石的大概售价,也因此可以依照这些信息,在购买时讨价还价。钻石界以往明目张胆敲竹杠这种标志性行为,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无往不利了。向钻石交易商询问他们对于拉帕波特的印象,得到的回应很可能都夹杂着大不敬。“这家伙搞砸了所有的事情。在他出现之前一切都很顺畅。”有位交易商这样告诉我。然而拉帕波特却也是在全球数一数二的黑箱行业中,注入了一剂必要的透明化成分的人。

故事始于1978年,拉帕波特初抵纽约。他是个喜欢摇滚乐的正统派犹太人,似乎有一种无法克制的冲动,渴望激怒他人。当时的他在商界已有过几次碰壁的经历。之前在特拉维夫当个糖商,结果生意做到破产。拉帕波特在以色列大学拿到计算机工程的学位,也有一点钻石的相关知识,因为他曾在安特卫普向一位老师傅学习钻石的切割技艺。他的大拇指上甚至还有个烫伤的疤痕,足以证明真的有过切割经验。到了纽约后,拉帕波特以每周25美元的租金,租下一张办公桌,这张办公桌位于47街上一间只有衣橱大小的办公室内。不论当时还是现在,纽约的47街一直都是纽约钻石区的心脏地带。

夹在第五大道与第六大道之间的这条柏油短道,特色就在于有如摩洛哥穆斯林露天市场的延伸,完全没有曼哈顿市中心的风味。橱窗上闪炽着“钻石收购”“当场付现”“订婚戒指”等霓虹灯字样。送货的装甲车上,有配备了真枪实弹的警卫队压阵。留着卷卷的额发、戴着宽宽的帽子、穿着黑色西装的哈西德教徒,在一天终了时,排队赶搭通勤巴士。在美国贩售的钻石,80%以上都是通过这条街流入。这儿一天的总交易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然而这些交易几乎完全不用书面契约。成交的买卖以握手与一句意思是“祝好运与幸福”的意第绪语终结。一般来说,这里的生意都是父辈传给子侄,排他气氛强烈。如果没有长期累积的诚信声誉,或对这行某些伦理惯例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任何人都无法在此立足,遑论知道钻石的内线交易价格。直到拉帕波特出现。

拉帕波特落脚在47街时,刚好碰上钻石价格的最后一次疯狂波动。卡特总统任内石油危机与经济衰退期间,忧心忡忡的投资者一直在寻找存放流动资金的安全标的。贵重金属曾经红极一时,后来投资大众发现了钻石。钻石价格在短短三年内翻涨了三倍,连戴比尔斯似乎都无力制止。拉帕波特注意到大家买钻石所支付的金额与纽约普遍认知的价格之间,经常存在极大的差距。买方对此完全不知情,老一派的钻石商却很中意这样的模式。于是,拉帕波特买了一台手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打出了一张表格,列出主要种类的钻石每克拉的价格,然后再油印出数百份,每份价目表以0.25美元出售。

第一期的《拉帕波特钻石报告》并未引起注意。年纪稍长、以意第绪语沟通的钻石交易商,认为28岁的拉帕波特只是个小痞子——亦即完全没有重要性的小伙子。连那位把擦得晶亮的办公桌租给拉帕波特的老师傅卡尔·迈尔斯,也摇着头认为这位年轻的承租人有点不正常。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钻石市场开始大幅衰退,随着获利空间受到压缩的程度愈来愈烈,怀疑钻石定价不正当的人数也愈来愈多。《拉帕波特钻石报告》突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没有先查阅《拉帕波特钻石报告》就进行大笔钻石交易,几乎已成绝响。拉帕波特的价格有效成为钻石价格的上限,许多家族事业因而承受了数百万美元的损失。交易商总是辩称钻石无法适用固定价格,不但因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颗钻石,也因为每颗钻石都承载着无形的感情因子。只不过拉帕波特的商务期刊却主张完全不一样的论点。这份刊物把钻石看成一般商品,与猪腩、黄铜无异。这简直就是异端邪说。

有权有势的钻石交易商俱乐部曾试图把这个痞子踢出交易大堂。这个举动也代表拉帕波特的刊物末日已至,因为这样子,他就无法再取得钻石每日流动的交易信息。拉帕波特一状告上了法庭,控告钻石交易商俱乐部对他造成伤害,并要求恢复他原有的权利。正统派拉比协会通过了一项决议,禁止任何人出版钻石的价格。他们直接打电话给拉帕波特,命令他退出。世界钻石交易所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Diamond Bourses)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接着开始了一波波的威胁。“杀了你就是神的恩典。”有一名匿名者打电话对他这么说。警方追踪了好几通匿名电话,最后锁定一家布鲁克林的玛索工厂。仅仅一个星期内,拉帕波特位于西中央公园的公寓接到了四起炸弹威胁的电话。他开始穿着防弹背心上班。进入钻石交易商俱乐部时,他面对的是轰炸般的无边谩骂。有次,一个体形笨重的家伙在称他“希特勒”之后,开始围着交易桌追着他跑,扬言要勒死他。

这些争论其实带着复杂的宗教意涵。“二战”后,居住在布鲁克林三大鲜明民族区之一的哈西德犹太人,影响美国批发钻石生意深远。他们穿着黑色长外套、黑袜子,男人走路时,双手常常背在后面,为的是避免因大意而触碰到女人。哈西德犹太人是美国最令人着迷,然而也是让人误会最深的少数宗教民族之一。

哈西德运动1736年出现在乌克兰与波兰边境沿线,创始人是一位深具个人魅力的导师伊斯拉埃尔·巴尔·谢姆·托夫。他通过传道讲述信徒必须在持续喜悦的状况下礼拜上帝,撼动了当时严苛的犹太教文化。哈西德教派的犹太人衣着与阿米什教徒相似,都是两百年前东欧大草原流行时尚的一种追忆。哈西德犹太人对《圣经》上的某些命令言听计从,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利未记》第19章第27节说:“不可剃掉头上周围的发,也不可修胡须。”这就是大多数哈西德教派男子蓄留着称为裴攸(peyos)的卷卷额发之故。蓄留额发是强调他们愿意顺从《圣经》中即使是最枝微末节的训诫。只不过其独特的外形凸显宗教狂热形象,而不受外界影响的行径也被贴了标签。举例来说,他们的信仰有一层浓烈的神秘元素。外界会很惊讶地发现,哈西德教徒中许多人都虔诚地崇信新时代运动的想法,而且这些人认定新时代概念其实是再生、天使与心灵治疗的呈现。这些哈西德教徒的信仰内容具有一种流动的特质,但信奉者全都被训诫要不断去思索上帝所散发出来的各种信息,以及上帝在每个不同的瞬间所释出的现象可能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

数百年来,欧洲多位独裁者下令主导的处决与谋害,造成了哈西德教教徒对自己生活圈外的人有着极深的不信赖感。举例而言,没有人确切知道美国究竟有多少哈西德教教徒,因为他们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普查计划。在欧洲,计算犹太人的数量通常是大举逮捕与屠杀的前兆。许多受人尊敬的犹太人在教诲自己同胞时说,大屠杀是上帝对犹太人融入欧洲主流生活的惩罚。许多犹太人决意不在自己的新家园重蹈覆辙。与社会疏离的事实,造成犹太人出现某种让人不可亲近的气质,这也是为什么伊斯拉埃尔·巴尔·谢姆·托夫所传布的高度精神喜悦会被许多犹太人接受,并成为关起门后家中主要的宗教仪式。

哈西德教徒在钻石交易界扮演的主轴角色,与拉帕波特之间有一种并不太自然的共存关系——拉帕波特一家在欧洲的经历,让这层关系更显复杂。他的父亲出生于匈牙利的萨图马雷,这儿刚好是一个最严谨与最内省的哈西德教派中心地。老拉帕波特并不是当地哈西德教徒的一分子,他只是个企图心很强的小麦经销商,恪遵着传统的正统犹太教生活。正统犹太教强调服从犹太法典律条,不像伊斯拉埃尔·巴尔·谢姆·托夫的追随者,注重饱含感情的礼拜仪式。然而在纳粹眼里,犹太人全一样。老拉帕波特被送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一起被送进去的还有他那些哈西德教派的邻居。老拉帕波特走出集中营时,体重只有28公斤,身无分文移民至美国,在迈阿密落脚。1952年,马丁·拉帕波特在迈阿密出生,成长过程中,遵守周六安息日的仪式,吃着纯正的犹太餐点、头戴犹太小帽。部分归因于纳粹那段大家共有的长期争斗与信仰,哈西德教徒以及其他钻石圈的绅士都觉得这个痞子看事情的角度应该与自己相同。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哈西德教徒在钻石交易界扮演的主轴角色,与拉帕波特之间有“业界普遍存在一种同业公会的心态,我们为了自由与公平交易挺身而出。论哈西德人之间的交易,这一直都是个道德水平非常高的行业。我正是要挑战他们把那种高道德标准延伸到他们圈子以外的钻石界。”拉帕波特这么对我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拉帕波特之所以承受了排山倒海的责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击中了钻石圈的敏感地带——也就是钻石业本身的稳定性。一直以来,这份稳定性不但支撑了包括哈西德教徒在内的犹太圈成千上万份工作,也巩固了许许多多犹太家族为了不时之需所储备的财富。大家常常问一个问题:钻石业为什么会有如此根深蒂固的犹太人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牵涉很多层面,而且要回溯到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事件。

在中世纪,贸易公会切断了犹太人涉足传统行业几乎所有的路——宝石打磨是唯一例外。公元70年,希律王第二圣殿遭劫,逃离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民已经闯出了一个众所皆知的名声,那就是他们全都是黄金与其他贵重金属的专业冶金师与工匠。在其他领域都遭到排挤的犹太人工艺技术,却在精细的钻石切磨业与铸币业受到欢迎。中世纪的偏见延续到了其他王国:大多数的封建统治者都禁止犹太人拥有地产,因此钻石成了犹太家庭储存财富的一种便利方式。钻石不但是土地的替代品、是经由八面体所呈现出来的农场,也是在复杂的货币利率出现之前,跨越国界借款时的优异抵押品。

这样的情况和钻石本身的特质也有关系。除了钻石,世界上再也找不出能将一大笔财富包进一小袋行李中的更好方式了。一千年前,一波波的十字军东征与屠杀犹太人的举动横扫欧洲,犹太人吃尽了苦头才学到保持弹性与机动性的必要。钻石可以缝进外套的接缝内,也可以塞进脚趾的间隙中。迫害当前,钻石是手上绝对不可或缺的工具。16世纪宗教裁判盛行期间,葡萄牙国王的命令让一切情况变得令人忍无可忍,犹太人于是把他们的宝石切割事业从里斯本搬到了宗教气氛较为宽容的阿姆斯特丹。从那时开始,阿姆斯特丹就成了世界钻石之都,一直到后来安特卫普崛起并取而代之为止。在犹太人的意识里,钻石拥有一种高尚而且近乎神秘的地位,但现在,这个痞子竟然要挑战钻石市场的稳定性。

炸弹威胁并没有要了拉帕波特的命,他在钻石交易商俱乐部的会员资格也得以保留。为了对抗拉帕波特,钻石交易商俱乐部尝试出版自己的价格表,不过没多久这个计划就告结束,因为根本没有人相信俱乐部公布的价格。20世纪80年代初期,钻石价格开始从谷底攀升,随着利润重新回到原来的水准,大家对拉帕波特的严厉指责慢慢变成了低声的牢骚,甚至对这个痞子还起了一种不太情愿的尊敬之意。

《拉帕波特钻石报告》成了今日钻石界的权威资料,即使那些不喜欢拉帕波特的人也无一例外如此承认。美国任何一家珠宝店都会有好几本拉帕表,目的在于说服顾客自己不是漫天喊价的黑店。目前,拉帕波特除了已经开始发行网络版的详细价格表外,同时也增加《拉帕波特钻石报告》的内容,让这份报告看起来更像一本适合精英分子阅读的商业杂志,内含日本、比利时、印度、俄罗斯和其他钻石界重要城市的员工所即时收集到的资料。《拉帕波特钻石报告》一周的订阅价格为250美元。拉帕波特也是金伯利流程之所以成形的一个主要推手,他曾直言不讳指出在第三世界亲眼看到钻石交易所带来的某些社会弊害。《拉帕波特钻石报告》与自己钻石中介的副业,让拉帕波特成了大富翁。他每隔两个星期就从纽约飞去耶路撒冷的家,探望妻子和十个孩子。

要见到他本人并不容易。一个星期内我和他约定了三次会面时间,但全被取消。再次被通知取消最近一次的会面时间,是因为拉帕波特20分钟后要动身前往以色列。我并不清楚他是不想和我见面,或只是因为他必须四处跑。不过当我问通知者,是否可以和拉帕波特一起搭车去机场时,对方竟然说:好,不过现在就必须到他们公司。我搭上出租车,飞快赶到市中心,在47街附近的办公室外追上了他。拉帕波特正准备要进入一台租车公司提供的林肯大陆轿车内。

我们塞在范怀克快速道路上动弹不得。这时我问他,对于一般人对他的批评有什么看法。大家都说他经常膨胀钻石价格。几乎每个钻石界的人都因此调整自己的价格——举例来说,大家常常会听到“低于拉帕20%”这类的话,这表示钻石将以低于拉帕波特公布价格的20%售出。这种降价的行为,与一般大家对于拉帕表的抱怨紧紧相连。换言之,拉帕表上的数字并没有真实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

“听着,我们每一步都非常谨慎,”他一面这么对我说,一面用拇指在皮包上滑动以示强调,“我们的目的不是针对市场上每个小小的摆动做出反应。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走在市场之前。我们的目的是保持稳定。”

至于刻意持高的估价,拉帕波特也承认确有此事。“现金卖价”只是开始对话的一种方式,他这么对我说。就像一辆汽车的标价,鲜少是最后真正的售出价格。不过他对于交易信息的实际出处语带含糊。多年来,这一直是《拉帕波特钻石报告》慎重保护的秘密。某些认为事有蹊跷的钻石交易商,甚至指控他的那些价格全是空穴来风。拉帕波特唯一愿意透露给我的事情,就是他的信息来于“世界各地远远超过1000位的交易商”,他把这些价格经过电脑订正后,变成最后出版的数字。

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后,尽管午餐时间早过了,我们还是一起在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出境贵宾室内享用鲔鱼和通心粉沙拉当作午餐。钻石一直待他不薄,拉帕波特告诉我,不过他真正的热情是想把更高的道德标准带进这个圈子里。在终结血钻石,以及利用钻石交易的利润持续投资帮助穷困产钻国家的努力上,拉帕波特是个非常热心的支持者。他曾利用《拉帕波特钻石报告》改革平台,希望改善塞拉利昂与非洲其他钻石产地的工作环境。

“发生在非洲的事情,问题真的很严重,并不是因为那些事情有损钻石需求量,而是因为以正确而公平的方式对待人民,是大家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他这么说。接着他和我握了握手后,进入机场的安全检查门。拉帕波特想在象征爱情的石头上增加一套新的价值。毕竟,除了代表美国最高价值的家庭象征外,钻石什么也不是。象征的意义正是这行之所以存在的基础。拉帕波特用一种异于当初在麦迪逊大道教室里讲课的方式,表达了这个想法。

他曾对宝石学课堂上的学生这么说:“试想,有位坐办公室的女士,如果她的男朋友送她一件皮大衣,她穿上皮大衣给其他女性友人看,她们会说,‘噢,很不错’。如果她的男朋友送她一辆奔驰,她们也会说,‘噢,很不错’。不过,如果她的男朋友送她一颗钻石,她的女性友人会说,‘哇,他来真的’。钻石不仅是爱的礼物,也是承诺的礼物。这位女士高兴地跳来跳去,不是因为她收到了一颗钻石,而是因为她得到了一个男人!有人说你根本就不需要钻石。我会说他们说得一点也没错,就像你其实根本不需要性。”

拉帕波特在显微镜前走来走去,慢慢构筑起他的论点。

“有人为国旗而死,对吧?那是因为国旗象征着某种更伟大的东西。象征在社会上有着令人无法置信的价值。一切都跟象征有关。我们之间连沟通都全靠符号!”

闪亮嘻哈钻石风

肖恩·“肖恩双子星”·科尔斯(Sean“Sean Gemini”Coles)的钻石收藏品超过50克拉。他有一个用闪闪发亮的钻石描出迈克尔·乔丹灌篮图案的坠饰、一只公主方形切割的大钻石戒指、一个茶碟大小的奖章,以及一个自由女神像的晶亮坠饰,女神的火炬是颗大钻石。

“这叫‘露钻’。这一切的背后,都只有一种想法:我可以得到任何一个我想要的女人、我在俱乐部里吸引了所有人的焦点、我受到特别的待遇,我得到尊重。这个亮晶晶的东西就是身份表征。在企业化的美国,这就是风气。你走进某个地方,然后照亮那里的每个角落。”他对我说。

“肖恩双子星”是名全职的嘻哈音乐家,有他自己的唱片公司,名为帕瑟妮娱乐,取自他去世的母亲的名字。我们一起坐在他母亲的旧卧室中,这儿位于布鲁克林克朗海茨一栋出租公寓大楼七楼。为了纪念母亲,“肖恩双子星”在这儿录制他所有的音乐。他把母亲衣橱中的隔板拆除,改装成音效间;原来放床的地方,设置了一台MPC60的电子鼓;墙面全都贴上了2英寸宽的隔音泡棉。他说话时,隔音空气中的字句像是掉落在丝绒上的羽毛。

他正面临事业的转折点。第一张唱片《内在的我》在网络上的收费下载次数高达114,000次,也因此与华纳兄弟签下了配销的合作关系。那张唱片的主打歌曲《可卡因》,对令人愉悦的一夜情和让他疯狂的毒品,做了一次长篇累牍的比较。“肖恩双子星”成长环境中并没有充裕的金钱,但他现在却很富有。他估计自己花在各式各样钻石珠宝上的金额,至少有25万美元。他承认他对自己这样的采购习惯有两种不同的感觉。他说话时,习惯挥动前臂传达意思。他右前臂上的刺青,写着“非法珠宝”四个字。

“这个东西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意义,有好也有坏。这个东西可能让你被抢、可能带来伤害,也可能对你的朋友带来伤害。警察看到你戴这个东西,可能会用没有系安全带这类有的没的烂理由,叫你把车子停到路边。就算是暗色玻璃的车窗,他们还是看得到这个东西。钻石告诉全世界,你一定要有钻石才是一个真正有内容的男人,这是钻石邪恶的地方。这个东西创造出一个假的上帝。这个东西并不会让你真正成为你自己,只有投入到自己生命中的工作,才能让你变成真正的自己。不过这个东西的好处,就在于会让你看起来极具吸引力。连身边的空气都会亮起来。要女人?想在别人脸上掴一巴掌?打算抢下一把枪?你会觉得自己像是坐在王位上的国王,就像回到以前那种罗马椅的时代,上面镶满了皇冠跟宝石,然后大家会说:就是那个人,我必须要尊敬他。”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钻石就一直是嘻哈界无往不利的时尚表征。销售给音乐家与歌迷的钻石总额,几乎达到整个美国钻石消费市场的5%,最高纪录是一年5000万美元。然而钻石在嘻哈界的文化力量却大到令人不安。从覆盖住整个领口线条的钻石、指关节下亮闪闪的钻石,到嵌入牙齿上的钻石,嘻哈界的钻石风协助定义出了一种美学新名词“贫民窟的华丽”,这种风格主宰了大多数录像带图像、数字唱片封套、宣传照片以及唱饶舌歌曲的知名人物,甚至其随行人员在夜间外出时的行头打扮。嘻哈歌曲内容所阐述的基本要素,总是与个人以及外在环境的搏斗有关。因此,钻石被视为个人战胜厄运的极致表征,也是帮派骑士精神与性能力高强的外在标志。这不禁让人想起禁酒时期芝加哥白人罪犯头子的装扮——一种视觉上的突兀行为或装扮、显而易见的颓废以及一定程度的狡狯自我嘲弄。“肖恩双子星”有位多金的朋友,在自己的运动多功能车钢圈上嵌进了许多钻石。他的车现在只能停在安保措施极为严密的地点。

这波钻石风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凯恩大老爹、斯利克·里克、柯蒂斯·布洛等音乐家佩戴的颇具挑衅意味的黄金项链。一条由黄金打造出来极具特色的空心项链饰品,又称为“千绳”(G-rope),因为依常理推断,这种饰品至少价值1000美元。唱片公司“无界限”(No Limit)在1992年更加助长点燃了钻石的伦理。这家唱片公司发行的P大师(Percy“Master P”Miller)唱片,炫耀着唱片的标志:一辆黄金坦克,上面镶嵌着钻石。

P大师的个人故事也完全呼应钻石所代表的精神——他在新奥尔良一个充斥着罪行、卖淫与极度贫穷的环境中长大,声称自己曾经营过一家毒品店,不过那是在他进入音乐界之前的事情,他后来像“史努比狗”“神秘”一样签下了稳赚不赔的合约,也开始经营利润滚滚而来的服饰、电话性爱专线、加油站、运动经纪人以及鞋子的副业投资。P大师不仅促销他最喜欢的恶棍型生意人形象,还推着大家进入“贫民窟的华丽”时代。在那段时间,饶舌歌曲主要的萦念,从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例如警察的粗暴行为),转成了对奢侈品的盲目崇拜(例如钻石)。“他们把20世纪80年代末期所有政治内容,以及人民公敌那套放进歌中,接着再抹杀一切。他们用虚无主义以及夸张的行为与装饰取而代之。”有位音乐杂志作家这么告诉我。接着,饶舌界音乐家全都开始竞相模仿这种风格,钻石除了变成在夜店里招摇的独一无二不可或缺之物,也变成歌曲赞颂的对象。饶舌歌曲的焦点依然集中在权力的议题上,只不过与大家所欠缺的权力渐行渐远,而与我们可以戴在手指上的权力关系却愈来愈密切。

“每个嘻哈音乐界的人,都必须在某个时点唱出跟钻石相关的内容,这是绝对必要的事情。你要谈跟现在相关的事情。你不会想谈如何保护海豹。全部重点都在于‘你们看看我,看看我的项链’。我不写小说。”“肖恩双子星”这么告诉我。

“肖恩双子星”早期有首歌,歌名是《放弃》,指的是抢匪对受害人所下达的指令。

如果你了解我

你就会了解我混的帮派

我要的是金钱、臭婊子跟车子

我是超级红星

看看我腕上的钻石

闪瞎你的眼睛

我随时会开枪

“这就是贫民窟的华丽,奔驰停在一栋烂楼房前面。”他告诉我。

这也是闪亮风格一种最早期的形态——奢华绚丽的事物,带着炫耀之意大大咧咧出现在都市朽坏之区。高级白兰地、私人飞机与劳力士手表这类昂贵的物品,总是与毒品商、劫车、颓倒的出租公寓大楼以及满是涂鸦的墙面并排,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缝隙。这种状况是经济光谱上的两个极端,却被一种普遍的社会结构物紧紧相连。

根据音乐杂志《根源》前主编巴卡里·齐特瓦纳的说法,这种闪亮的风格之所以出现,部分要归因于20世纪末黑人中产阶级重新安定下来的模式。这些黑人家庭随着经济状况改善,也愈来愈容易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再整日东搬西移。“他们通常不会搬到郊区去,所以市区里(穷人与富人)的关系也愈来愈亲近。”结果这种实际生活上的亲近,在倒霉鬼与富裕者之间,引发了一连串的文化事件。白人家庭一般看不到这种冲击,因为“二战”后,白人搬离都市中心居住,已经成了一种相当明显的趋势。对许多成功的年轻黑人而言,贫民窟是唯一好极了的地方。因此破烂的巷子会出现奔驰、200美元一双的雪白球鞋,以及随时都有可能被人从脖子上扯下来的钻石。

1999年,一支新奥尔良合唱团体B.G. 的畅销歌曲《闪亮》问世,闪亮风格至此臻至自我意识的巅峰——也许会有人说其实是臻至荒诞的顶点。这首歌的歌词满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嘻哈自我吹捧,至于内容究竟是在讽刺钻石还是在享受钻石(或者两者皆是),有些听众根本搞不清楚。“我会是那个戴着钻石的黑鬼。如果低于两万,就配不上我。”是最常拿来引用的一段歌词。这首歌不断把“闪亮”这个词推挤进主流语当中,然而大家在使用这个词时,几乎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程度的反讽。三年后,《牛津英语词典》的北美工作人员宣布,将会把这个词纳入新版的词典当中——一劳永逸地有效解决了这个词。

依据“肖恩双子星”的说法,这种流行现在应该已经在慢慢退烧了。我们在他克朗海茨的录音室见面时,他身上没有佩戴任何钻石。他说他现在很多搞音乐的朋友,不表演时,也宁愿把珠宝收起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卖弄钻石可能会带来危险。他许多唱饶舌歌的朋友都花过大笔金钱让自己露钻,不过后来全被迫降价卖掉钻石,以度过状况不好的时期。这是嘻哈世界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弧线趋势,令人想到发生在巴西高地、中非走私客市场、加拿大温哥华的股票交易市场以及其他地方的“矿工病”。在这些地方,拾荒与飨宴之间怪异的碰撞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因大家对某颗石头的渴望而刺激出来的经历。嘻哈界对钻石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故事:男人在佩戴钻石方面,要比一般人大方得多,而佩戴钻石的风格也较倾向于招摇。然而想要拥有钻石的冲动却和世界上任何人一样,全源自心中那块相同的地方。那是人类无法抵挡魅力的共同弱点,是人类想要成为任何场合中焦点人物的共同渴望,也是人类想将较夸张的神话,转变成以自己为中心的神话的共同希冀。“钻石是一种可以让你抓住些什么的东西。你可以真正把钻石拿起来,触摸、握在手中,也可以用它来跟别人讨价还价。股票就做不到这些。”“肖恩双子星”这么对我说。

1995年,饶舌歌者肯亚·韦斯特(Kanye West)用他的歌《(来自塞拉利昂的)钻石》为钻石添加了一种转折。这是第一首主要点出珠宝与非洲内战有关的发行曲。韦斯特特别强调在塞拉利昂血淋淋的冲突中,叛军用钻石交易利润所买来的开山刀,砍下人民的手臂。不过许多听歌的人,在看到歌词时,并不认为这首歌与谴责钻石有什么太大的牵连。相反,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令人费解的商品推荐——特别是歌手本人与纽约珠宝公司雅各布公司(Jacob & Co.)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让人朝这个方向思考。雅各布公司是迈克尔·乔丹、玛丽亚·凯莉、吹牛老爹肖恩·库姆斯、费丝·埃文斯、声名狼藉先生与碧昂丝的著名钻石供应商。与雅各布公司的合作,让韦斯特发展出属于自己品牌的俗丽坠饰。坠饰的造型是一个像耶稣头像,上有花彩状的钻石。这种坠饰的零售价大概是3万美元。

我问“肖恩双子星”对于这种显然同时具备了两种不同幻象的事情有何看法。他再次说他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两面。他笑着对我说,这一定是他个性中的双子特质使然。钻石,存在着“好”,也存在着大恶,唯一重要的事情是,你是站在哪个角度看。没错,他的确知道国外有人因为钻石被杀。没错,他的确知道钻石对年轻的男孩与女孩呈现出一种扭曲的成功形象,而这些年轻的孩子理应有更好的楷模可以效法。然而知道这些事情并不能改变钻石在美国文化中受到的欢迎,也无法浇熄大家想要拥有钻石的欲望。

“你无法到非洲去遏止那些杀戮,所以你只好接受,然后试着让你在这儿的生活过得好一点。这种事情,很多人甚至连谈都不愿意谈。他们不想扯到那么政治性的东西。重要的是这里、现在、享受年轻、过得开心。很多人说,‘关我屁事’。买个坠饰又不是我在做坏事。我又没杀人。这就是美国人的心态。”他告诉我。

为什么想要钻石?

大家都必须承认:钻石的化学结构的确独特。钻石传导热的效能远比其他已知的天然物质高。这是钻石摸起来总是冰凉的原因——也是钻石之所以俗称为“冰”的理由之一。

钻石的坚硬度几乎可以称为传奇。钻石在脑部手术中,被用作切开头盖骨的工具;钻油田时,替钻油机钻穿花岗岩岩床;还可以用来帮飞机切割钢板。一小撮的碳原子方块拥有大自然其他物质不及的顽强。众所皆知,用来区别矿石硬度的莫氏硬度表(Mohs’Scale),给予钻石的评分,是一级到十级的第“十级”,也就是说目前还未发现比钻石更坚不可摧的矿石。然而这样的解释其实无法给人完整的概念,因为莫氏硬度表从八级开始,就以指数倍数成长计算,因此钻石的硬度其实要比第九级的硬石高出四倍。

钻石的密度在阻挡光速前进的效果上,也让其他矿石望尘莫及。真空中光速为186,000英里/秒,但是如果让光线穿越钻石膨胀的内部,那么速度就会减缓到约77,000英里/秒。钻石的这份能耐,可以将彩虹光谱分解成不同色彩的耀眼光芒丝带,所以钻石也是一个非常优越的光室,光线在里面绕着不同的角度弹跳,发射出紫色、黄色与红色的碎光。如果打磨的角度完全正确,那么钻石散光的效果更加惊人。身为比利时切割师与数学家的马塞尔·托尔柯斯基,在1914年对切割技艺提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理念。他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阐述自己的理论,他说对一颗钻石而言,使用光线的最经济方式,是把钻石打磨成一种圆筒形的角锥体,让钻石上的刻面准确瞄准彼此。这不但是现代“理想切工”(今天钻石的经典形状)的由来,也是最受采购婚戒顾客欢迎的钻石形状。

钻石在光线之下闪烁着美丽的光芒,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它们为什么在西方大众文化中如此突出。钻石的中心存在着一个难解之谜:我们为什么如此希望跟这种经过地球反刍的小碳块有所牵连?

达尔文主义者的传统解释是:那些人认为钻石是宣传一个人社会地位与自己所希冀的基因遗传的工具。劳伦斯·朗南(Lawrence Langnan)199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穿衣的重要性》,他在这篇像书一样厚,而内容又反复无常的论文里辩称,佩戴闪亮石头的行为不但在雌雄淘汰的过程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在男人进化发展过程中也代表着一种关键的变化。人类在离开雨林后的某个时点,男人的心智能力与他在部族的重要性,变成了比蛮力更重要的特质。简言之,装饰成了一种自我宣传这些更高级力量的方法,犹如挥舞着孔雀羽毛以及吸引异性的手段。这些论点看似直接,不过朗南在这套理论中进一步暗示了一些较为黑暗的部分。

“意欲变得优越并赢得男女同胞的欣羡,向来是人类最深沉的精神需求之一。远古时代的男人装饰品也有相当于今天珠宝首饰的东西,然而与今日文明男人不同的是,远古时代的男人不会把他的装饰品送给女人,除非所有想佩戴在身上的东西都已戴上身。他们佩戴装饰品的原因跟我们今天佩戴珠宝首饰一样——展现自己优越的地位以及主导权……呈现美感的愉悦,以及补偿他自己与他的女人内心的自卑感。”他在论文中这么写。

换言之,一颗钻石的闪炽遮掩了我们的不足,也让我们和一件大自然的完美作品合而为一。想获得钻石源于一种超越自我的动机。这种想用美丽遮盖住粗陋自我的消沉欲望,是一种膜拜的冲动形式。

有些观光客总是不经意地要求其他人为他们在大峡谷、多佛峭壁、富士山或地球上其他奇景前照相,但他们却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欣赏这些奇景的深度或圆满。对于这些观光客,我一直存在着高度的兴趣。他们只会逗留一下,时间绝不会久到足以了解这些地方。他们不会用手去轻抚这些地方的石头、不会睡在这些地方的岩穴之中,也不会看着太阳在这些地方的大石块上制造出阴影。然而他们仍然想拥有这些地方、想让自己的影像盖在这些奇景之上,哪怕只在这些地方停留一秒钟。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肤浅的程度简直就像落在石块上的雨滴,来得快,去得也快。尽管如此,人类却仍渴望留下证据,证明自己曾在短暂的刹那与某种比自己更大的东西在一起。到此一游,有些度假照片上这么说。我和这儿有了联系。或许听起来荒谬,但我认为这个现象是人类在面对雄伟庄严事物时,完全自然的反应——想要与美好共存并合而为一的冲动,几乎可以说是性的冲动。我们想要让美罩住自己、想要融入美、想要让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想要把美当成圣体吃下肚子。我们想要紧紧抓住,因为我们相信,美可以成就内在的圆满。

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注意到“成功”两个字在现代的概念中,很容易就成为骗人的字眼。因为现代人眼中的成功往往是获得财富,而非做出对集体人类较有贡献的事情。社会的取向是朝着大众对肤浅物品的喜爱而定,凡勃伦这么说。肤浅的物品愈荒唐可笑愈受欢迎。这种倾向最鲜活的例子,莫过于西北部大西洋沿岸夸扣特尔印第安人的冬季赠礼节。冬季赠礼节期间,当地的酋长为了展现自己的实力,会把值钱的物品丢进营火中。整件事的目的只在于令邻居汗颜。

从许多层面来看,钻石就是这种追寻的完美象征。大家都说钻石是爱情这种众人渴求的无价神秘情感的象征。只不过人类对钻石饥渴的真正驱动力并不是因为爱情本身,而是出于可能没有爱情的恐惧。英国哲学家阿兰·德·博顿称这种阶段为“焦虑状态”,并说取得奢侈品的欲望,是一种闪避缺乏爱这个恐怖命运的潜意识行为。博顿这么写:“如果未来的社会鼓励人们收集小塑胶唱片,并把爱当成奖赏,那些没什么价值的小塑胶唱片,很快就会在我们最热切的渴望与焦虑中占有中心位置。”换句话说,19世纪80年代的塞西尔·罗德斯,若当初在南非垄断的矿石是丹泉石、黑曜石或塑胶唱片,现代新娘无名指上戴着的,很可能是其他的纪念品。将爱情以外在虚华的方式展现是种迫不及待的需求,而这个道理,没有人比戴比尔斯更懂。

这就是戴比尔斯早期把广告重点怪异地放在死亡议题上的真正原因,这也是那句天才横溢又具穿透力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的真正动力。钻石成了逃脱抛弃与死亡的路径。钻石似乎被某种东西束缚住,某种我们推崇为救世主般的东西——一个伴侣——也是如此。如果把钻石塑造成畅销商品,绝对不会失败。

为了描述那种掩饰源于外貌、缺陷,甚至死亡等各种不安全感而尽己所能过着奢华生活的状态,凡勃伦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炫耀型消费”。钻石并不是掩饰内心不安的正确方式,但钻石确实能带来一时的满足。在无色的外表下,钻石藏着一个需要的深渊。“为了受人尊敬,浪费在所难免。”凡勃伦如此写道。

这就是钻石——一个空虚的完美包装,除了迟缓的光芒外,一无所有。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品?

只不过,事情仍未获得完整的解释。

我记得第一次知道自己已经无可救药爱上安妮的那个周末。那是2000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我们一起去内华达山脉露营。开车上山途中,两人在一个名叫普莱瑟维尔的小镇稍事停留,买了一瓶葡萄酒,又给汽车加了油。那座加油站当时刚好有促销活动,送了我一块便宜的运动手表当礼物。我在发动引擎的同时,把手表递给安妮。

她把玩着,想要弄清楚怎么设定。

“这可以当我们的小闹钟。”她说。她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手表放在塑料帐篷里与其他的家当摆在一起。那天晚上我们打算在山边搭帐篷,那座帐篷将是我们共度一夜的家。

两人忘了带杯子,所以直接就口喝下瓶子里的葡萄酒,我们彼此紧拥着坐在营火前,承诺永不离开对方。之前,我从未对任何女人说过类似的话。其实那并不算真的求婚——求婚发生在后来——但那个晚上却让我朝求婚的方向跨了一大步。我记得亲吻她、抚摸她的脸颊,心中感到一种熊熊燃烧的狂野幸福。

第二天早上,手表并没有发挥说明书上的功能,而且拒绝接受设定,但我还是把它塞进仪表板的杂物置放凹槽中。这似乎是个值得珍藏的东西,因为路上安妮曾称这块表为“我们的小闹钟”,那几个字让我觉得很感动。这块表一点都不准,但每次整点时,却会发出一声微弱的电子“哔”声。没有开收音机的时候,我才听得到那声“哔”。

婚约解除后,我把表继续留在仪表板的置物凹槽中。渐渐地,在整点时出现的“哔”声愈飘愈远。它依然发出小小的短短高音,但我只会抬眼看看仪表板的灰色围板,然后把眼光收回来继续看着路面。安妮的表,我心里这样想,我们的闹钟。接着我的心思就会飘到其他地方。

2003年夏天,我正在菲尼克斯北部等红灯,突然想到已许久没听到那块表的“哔”声了。我把表拿出来,发现表盘上的数字都已消失。电池已没电。这块表寿终正寝之前,在我的仪表板置物槽里埋了两年。

心理学家知道人类有能力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毫无生命的物体上(例如那块表),已经是许多代以前的事了。1929年,瑞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7岁以下的孩子,普遍存在着“泛灵论”,也就是说,孩子认为花、树、银器等,全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与个性。举例来说,有一个女孩,除非看到米老鼠的夜灯对她微笑,否则无法入睡。1951年,英国小儿科医师温尼科特对这个现象有了解释。那年他发明了一个新词“过度客体”,专门用来形容绒毛玩具熊、软质玩具,甚至婴儿的拇指等这些母体的替代物。这样的替代物通常在脑部发育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因为这种东西很容易就变成婴儿认知的第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东西——温尼科特称之“非我”。这种物品安慰了小儿与母亲身体分离的痛苦,有了这个东西,就有母亲不变的爱。尽管玩具熊和米老鼠夜灯并不能付出爱,但却是爱与非爱之间的必要桥梁。

一般来说,这座桥会在我们满6岁的时候消失。不过对某些人而言,桥的鬼魂仍徘徊不去,直到我们进入成年。举个并不是太受重视的例子,我们对物品(譬如绒毛玩具)偶尔会出现因怜悯而产生的心痛。联结人与物品之间的感觉,是一种更先进的泛灵论形态,荣格称之“神秘参与”。这种信仰常常出现在复杂的宗教系统中:譬如非洲班图族的自然膜拜或日本神道信仰。他们相信树木、岩石、溪流与其他风景中的景致,都是“神”这种在世上随处晃荡的神灵的游戏面具。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天主教会相信耶稣的身体与血以圣餐中的葡萄酒与饼干的形态呈现。

成年人将情感转化到物品上的取代行为——一如加油站那块表——只不过是人类特别习惯从身边事物上寻找意义的一种障眼法。这个和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是我们无法主动关掉的脑部运作。

20世纪心理学领域最主要的贡献有一部分来自维也纳医师维克托·弗兰克尔这位曾被关进四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的妻子、父母、哥哥全都遇害,只有他和妹妹活了下来。他在代表作《活出意义来》中,描述自己在集中营里以119号与104号囚犯的身份度过的岁月。那段日子里,身边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遭到德军随意杀害。但他发现同被关在集中营的囚犯身上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些不知道自己所遭受的折磨究竟有什么意义的人,很容易就死于饥饿与疲惫,然而那些试图为自己的苦难找出目的的人,却能够设法在极度悲惨的遭遇中继续存活。后者与其他更饥饿的人分享面包屑、学习享受夕阳在木墙上的光芒,甚至抬头挺胸走进毒气室内,在吸入齐克隆B的同时,虔诚祈祷。某天,当弗兰克尔在刺骨的冰寒中,颤抖着双腿做工时,他开始想象自己与妻子的对话。他并不知道妻子是否依然活在世间,但他还是想告诉她自己有多么爱她;想告诉她在他们相处的短短时间内,她为他带来了多少欢乐。弗兰克尔突然有了顿悟。

他后来写道:“我突然理解到人类的诗歌、人类的思想与信仰所必须告知众人的最大秘密:只有通过爱,只有沉浸在爱之中,人类才能得以救赎。”

弗兰克尔得出了结论:心灵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弗洛伊德所称与童年时代留下的性印记角力。心灵真正专注的事情,是要从世界不断抛给我们的刺激混浊当中,整理出某种目的。弗兰克尔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时就已确定,生命最重要的意义是去爱全部的人类。尽管其他人可能会赋予生命不同的故事版本,但朝着同一个结论前行的这趟实践之旅,正是力量所在。人类绕着各种飘进我们视线之内的事物,不断编织出意义之网。有如棉花一样的原料飘进我们的心中,经过编织,呈现出来的是一张绣帷。这样的能力,不但不是疾病,反而是一种心灵健康已臻至顶点的状态。我们不断把人、事、记忆,以及物依序放入符合内心故事的不同目录内,而即使终极意义难解到自己都无法清楚理出任何头绪,也不以为意。

面对一个难解的宇宙,以及一个知道自己逃脱不了死亡的先见之明,心灵受到某种声称永恒却可以掌握在手中的东西吸引,不是很奇妙吗?当大家提到爱的宣言,人类基于对意义的追求,把焦点全集中在一颗石头上。戴比尔斯编织了一张话语的蛛网,牵引我们朝着那儿去。现在回想起来,把受到挤压的碳块收集起来,然后视为“永恒”出售,其实是件很简单的差事。说穿了,也不过是廉价把戏的光芒、虚构的爱情、空荡的屋子、昂贵的幻觉。然而,我们依然求之若渴。我们想要得到大家口中的那样东西,那是世界上可以找到的最坚硬之物,可以在闪烁间,将你我提升至比其他人类更高的位置——女人变成公主、男人变成王侯,尽管只能持续短暂的闪烁瞬间。钻石几乎从一开始就已经被专断地设定为掌握渴望深处的钥匙、一颗心外的心,清澈碳块里闪耀得无以复加的瞬间,应该会让我们忘了失败,也忘了自己是必死之身。从中非的河床矿场与战场、印度令人窒息的打磨厂、北极营区,到西伯利亚的实验室,男男女女冒着生命危险,赌上自己的生命时光,为的就是要追求那颗代表爱的星星。这些人全专注地为这个神话效命——这个我们将自己的饥渴之梦缠绕其上的神话。

那家珠宝店位于双车道高速公路的路边,对街有一家汽车销售公司与一家星巴克。长条的零售区之后,是一片美国梧桐树林和整齐的郊区房舍,由当地木材与灰色宾夕法尼亚片岩搭建而成。路的尽头有所贵格会的学院,校园里有座湖,湖边散落着鸭毛。这时的我,离四年多前买给安妮钻戒的旧金山,大概隔了一整片大陆。

珠宝商是位爱交际的家伙,他一面忙着拉开固定钻石的黄金爪,一面跟我聊天。尽管屋里开着冷气,他的汗却在面颊上发光。

“你运气真好,前几天,有个家伙走进店里,身上带着一只破碎婚姻的戒指。雷蒂恩切割的钻石挺大颗的,不过中间的角度有点歪。我没有办法出价。不过你这颗钻石应该有销路。我可以处理掉。”他说。

“你打算怎么做?”我问。

“先放在一个新的戒座上,放到店里卖。也许要两个礼拜,也许要一年,不晓得。如果卖不出去,我再带到纽约去卖。”

这位珠宝商把钻石从戒座上取下,放在一张浅蓝色的面纸上。移开了黄金戒座的钻石,光线可以直接穿透钻石底部,托尔柯斯基的光线弹跳特性在此表露无遗。我想,从我沉浸在满溢的爱情之中买下这颗钻石的那天开始,这颗钻石一直没有闪耀出如此亮眼的光芒。

我看着这颗钻石,心里很清楚这将是最后一次注视。不久之后,这颗钻石将出现在陌生人的手指上,那个人对钻石的过去将一无所知。犹如我当初让它成为自己对安妮感情的化身时,也不知道这颗钻石有什么过去一样。在我走出珠宝店的刹那,封存在钻石上的记忆将不复存在。

珠宝商似乎知道我在想什么。在这座城里,他是这个区域少数几家收购二手钻戒的店家之一,他经常处理这样的买卖。

“这颗钻石哪儿也不会去。一百万年以后,也许你的家族绝迹了。人类都会绝迹的。钻石将依然在这里。一点都不会变。时间伤不了它。”他告诉我。

他又重复:“你运气真好。这是颗卖得出去的钻石。它具备大家需要的特质。”

我看着他把那颗钻石封在一个塑料袋中,和其他几颗大小差不多的钻石摆在一起。他开了一张支票给我,彼此握手道别。离开时,我的口袋中只剩下一个空戒盒。


  1. [1]: 欧文市(Irving):位于得克萨斯州东北部,属达拉斯县(Dallas County)。

  2. [2]: 奎亚特(Kwiat):著名的美国钻石饰品设计公司,成立于1907年。

  3. [3]: 贝尔斯登(Bear Stearns):贝尔斯登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之一,总部在纽约。2007年年初,受到美国全国性的次级房贷风暴影响,濒临倒闭,纽约联邦准备银行提供了一笔紧急周转款,但依然无法解决问题,2008年由摩根大通银行收购。

  4. [4]: 哈西德教派(Hasidism)是犹太教的一支,又作Chasidic,此字源于希伯来语Chassidus,意思为“虔诚”,是18世纪发生于东欧的犹太教改革运动。强调深刻的宗教情操以及与上帝直接的感情沟通,教徒通过狂热的虔诚信仰获致力量。

  5. [5]: 意第绪语(Yiddish):居住东欧的犹太人将当地语言融合入希伯来语中,而成为特有的一种希伯来语方言。

  6. [6]: 玛索(matzoh):未发酵的面包,是犹太人逾越节(Passover)的宗教象征,纪念当年犹太人受难匆忙离开埃及,来不及等到面包发酵的那段历史。

  7. [7]: 伊斯拉埃尔·巴尔·谢姆·托夫(Israel Ba’al Shem Tov, 1698—1760):又作Ba’al Shem Tov,被视为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创始人物。

  8. [8]: 阿米什教派(Amish)是1693年由安曼(Jacob Amman)所领导的瑞士门诺派创立的。目前阿米什教徒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不过最早是来自德国南部与瑞士德语区的移民。传统的阿米什教教徒用马耕种与运输、穿着传统服饰,禁用电器或电话,不从军,崇尚俭朴、自然的生活,自给自足,过着早期欧洲移民的生活。

  9. [9]: 新时代运动(the New Age Movement): 20世纪70年代一个思想潮流,颇受知识分子欢迎,并没有确实的发起人。该运动的几个核心概念包括:万物归一、万物皆具神性、人即是神、意识变化、万教归一、宇宙进化乐观论等。

  10. [10]: 心灵治疗(spiritual healing):也是属于新时代运动中的一种现象,又称为信仰治疗(faith healing),指的是利用祈祷等宗教或精神的力量预防或治疗疾病,以及增进健康。

  11. [11]: 美国在1919年12月通过法令,于1920年起,全国禁止制造、售卖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 0.5%以上的饮料。这道禁令一直到1933年才取消。这道禁令让酿制私酒变成美国庞大的非法事业,黑社会也因此茁壮,著名的黑手党卡彭(Alphonse Gabriel “Al” Capone)就是这个时期非常出名的人物,美国许多电影也因此把时空背景设在这个极具戏剧性的时期。

  12. [12]: 人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最著名的歌曲为《对抗强权》。

  13. [13]: 马塞尔·托尔柯斯基(Marcel Tolkowsky, 1899—1991):出身于比利时的一个钻石切磨师家族,拥有工程学位,被视为今日圆形明亮切割之父。

  14. [14]: 托尔柯斯基想法的主轴是:平顶与倾斜部分的角度应该维持58%与62%的比例。这个比例称为“深度”,是用来决定一颗打磨过的钻石究竟有多少价值的最重要数据。除非消费者开口询问,否则大多数的珠宝商都不会主动提供这样的信息。附带一提,平顶称为“桌面”,也就是钻石中央最大的刻面,而倾斜部分则称为“底部”。

  15. [15]: 夸扣特尔印第安人(Kwakiutl Indians):指住在温哥华岛北部与英属哥伦比亚的印第安原住民。“夸扣特尔”这个词已于20世纪80年代停用,现在大家称这些印第安原住民为“夸夸卡瓦卡乌”(Kwakwaka’wakw)。

  16. [16]: 阿兰·德·博顿(Alain de Botton):1969年出生于瑞士的英国作家,以及瑞士犹太人血统相关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他的著作与节目都以哲学性的风格,讨论各种与现代生活有关的议题。

  17. [17]: 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 1896—1971):英国小儿科医师与心理学家。

  18. [18]: 维克托·埃米尔·弗兰克尔(Victor Emil Frankl, 1905—1997):奥地利的神经内科医师与心理学家,纳粹大屠杀的生还者。他是心理学“第三维也纳学派”实证分析法的其中一种形式——意义治疗的先驱。

  19. [19]: 齐克隆B(Zyklon B):又作Cyclon B,是由氰化物调制成的化学药剂,最早当成杀虫剂,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用来当作集中营大屠杀的工具。又称为“山埃”的氰化物,在标准状态下呈气体状,无色,有杏仁味,会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若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物,会因呼吸立即停止而死亡。

  20. [20]: 贵格会(Quaker):又称为教友派(the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或公谊会,17世纪创立于英国的一个基督教分支。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主要的创办人为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