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一个运动的开始》。台北:时报出版,1986。
左桂芳,《我忘了什么叫眼泪:作曲大师左宏元的音乐旅程》,《电影欣赏》第30卷第1期。65——75页,2011。
沈从文,《从文自传》。台北:联合文学,1987。
——,《沈从文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沈从文短篇小说选》。台北:印刻,2012。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节》。台北:远流,1989。
——,《朱天文电影小说集》。台北:远流,1991。
——,《小毕的故事》。台北:远流,1992。
——,《好男好女:侯孝贤拍片笔记分场、分镜剧本》。台北:麦田,1995。
——,《悲情城市》。上海:上海文艺,2001。
——,《千禧曼波:电影原著中英文剧本》。台北:麦田,2001。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笔记》,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最好的时光》。台北:印刻,2008。
——,《剧照会说话》。台北:印刻,2008。
——,《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篇》,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朱天文、吴念真,《恋恋风尘:剧本暨一部电影的开始到完成》,台北:远流,1992。
吴其谚,《低度开发的回忆》。台北:唐山,1993。
吴念真,《多桑:吴念真电影剧本》。台北:麦田,1994。
吴念真、朱天文,《悲情城市》。台北:三三书坊,1989。
李天铎,《当代华语电影论述》。台北:时报文化,1996。
李泳泉,《台湾电影阅览》。台北:玉山社,1998。
李屏宾,《光影诗人:李屏宾》。台北:田园城市文化,2009。
李传灿总编辑,《人间百年巨匠——民族艺师李天禄》。宜兰:传统艺术中心,2006。
金安平著、郑至慧译,《合肥四姐妹》。台北:时报出版,2005。
林文淇、沈晓茵、李振亚编,《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台北:麦田,2000。
卓伯棠主编,《侯孝贤电影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侯孝贤策划、李天禄口述、曾郁雯撰录,《戏梦人生:李天禄回忆录》。台北:远流,1991。
侯孝贤、朱天文。《极上之梦:〈海上花〉电影全纪录》。台北:远流,1998。
侯孝贤、吴念真、朱天文,《戏梦人生:侯孝贤电影分镜剧本》。台北:麦田,1993。
姜秀琼、关本良策划,导演,拍摄;漫游者编辑室编撰;《Focus Inside:〈乘着光影旅行〉的故事》。台北:漫游者,2010。
迷走、梁新华,《新电影之死:从〈一切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唐山,1991。
——,《新电影之外/后:从小众媒体到电影评论体制》。台北:唐山,1994。
曹可凡,《侯孝贤谈华语电影》,《上海书评9辑:所有能发生的关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张允和口述、孙康宜撰,《曲人鸿爪本事》。台北:联经,2010。
张靓蓓,《电影灵魂深度的沟通者:廖庆松》。台北:典藏,2009。
——,《声色盒子:音效大师杜笃之的电影路》。台北:大块文化,2009。
细川智荣子,《王家の纹章》。台北:长鸿出版,2007。
焦雄屏,《台湾新电影》。台北:时报出版,1988。
——,《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台北:远流,1998。
——,《台湾电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麦田,2002。
黄文英、曹智伟,《海上繁华录:〈海上花〉的影像美感》。台北:远流,1998。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台北:联合文学,2009。
黄婷,《e时代电影男女双人雅座:走入千禧曼波的台北不夜城》。台北:台北国际角川,2001。
——,《千禧曼波电影笔记》。台北:麦田,2001。
邹欣宁,《国片的灿烂时光》。台北:推守文化,2010。
闻天祥编,《书写台湾电影》。台北:电影资料馆,1999。
欧阳靖,《吃人的街》。台北:印刻,2009。
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台北:远流,1998。
蓝博洲,《幌马车之歌》。台北:时报出版,2004。
钟镇涛,《麦当劳道》。香港:博美出版,2007。
颜正国,《放下拳头,挥毫人生新颜色:好小子颜正国的青春与觉醒》,台北:春光,2013。
罗艺军编,《华语电影十导演》。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印刻文学生活志》第15期(侯孝贤《咖啡时光》专号)。台北,印刻,2004年11月。
《印刻文学生活志》第58期(侯孝贤《红气球》专号)。台北,印刻,2008年6月。
Olivier Assayas、Alain Bergala、Emmanuel Burdeau等,《侯孝贤Hou Hsiaohsien》。台北:电影资料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