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稀见地方志提要 » 稀见地方志提要全文在线阅读

《稀见地方志提要》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三

关灯直达底部

○广东

广东通志稿四十卷首一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戴璟纂修。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进士,十四年以佥都御使代广东布政使,仅两月纂成此志,编纂何其速耶。按其凡例云:“广东旧无通志,正德嘉靖间抚按会聘儒硕纂修,事皆中止。琚再三筹度,亟成此书。”按是书编草创于提举张岳,教授何元述、王时中等;而发凡举例,搜逸芟芜,皆出于璟自手裁订。其书体例,分分野、山川、政纪、疆域、形胜、封国、古迹、沿革、坊都、秩官、公署、循吏、名宦、人物、学校、道学、风俗、科贡、礼乐、恤典、田赋、课科、差役、均平、粮饷、仓敖、驿传、盐法、屯田、珠池、铁冶、番舶、土产、水利、军器、方兵、民壮、营堡、教场、上班、优给、达舍、外夷、海寇、瑶僮、生黎、仙释、祥异、铺舍、桥梁、宫室、陵墓、杂著诸门,卷首列广东地理总图一、广州府图一。按广东东界福建,西界广西,北界湖南、江西,南频南海;《禹贡》荆扬二州之南裔,周为藩服,战国时为百越,亦曰杨越。秦时号陆梁地,始皇取其地置南海郡;汉初为南越国,平其地置南海、苍梧、合浦、珠崖、儋耳等郡,后省珠、儋二郡。后汉建安中徙交州治于南海郡,三国吴分交州置广州。晋为广州及荆、湘、交三州地,南朝宋亦为广州,后分交、广二郡置越州,齐因之。梁分湘、广二州置衡州,又分置成州、合州、建州、东扬州,自后州郡滋多矣。陈因之,隋置广、循二州,又改置南海、龙州、义安、高梁、信安、永熙、苍梧、合浦、珠崖、宁越,熙平等郡。唐改诸郡为州,置岭南道,又改诸州称郡,统于岭南东道,五代为南汉地。宋置广南东路,又分为广南西路;元置海北海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分领诸路。明置广东布政使司,今之广东省地建置实自明始。通志此编肇端,其书纪载虽简略,然颇有参考价值。如外事纪安南、占城、暹罗、直腊、爪蛙、满剌加、三佛齐、浡门、苏门答剌、古麻剌、彭享、西洋、榜葛剌、天方、古里、班辛等国,明时已通往来。“海寇”纪自宋绍兴初之黎盛,嘉靖时之黄秀山等,数十雄俊慷慨之士,大抵史传所未述焉。

广东通志七十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佐纂。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县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官至兵部侍郎。因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罢归。佐尝总理广西事务,纂《广西通志》,罢归后又纂此志。广东汉尝置交州部刺史治于番禺,三国吴又置广州,迁交州治于龙编。《隋书·经籍志》载杨孚《交州异物志》《唐书·艺文志》载王范《交广二州记》,是为广东有志乘之始。其后宋王靖撰《广东会要》,而通志则始于明嘉靖十四年戴璟纂成初稿,嘉靖三十七年佐相继又纂成此志。其书体裁渊雅,颇具条理,惜此本原版残缺之卷,皆于他馆复制胶卷配之,可审其全编大概,较《戴志》该而详。查天一阁及广东中山图书馆亦有庋藏,其书中间亦有残缺耳。

羊城古钞八卷首一卷清嘉庆十一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仇池石纂。池石字秦山,号竹屿,广州人。按是编首有嘉庆十一年温汝能序云:“庚申池石携书而至,乃甫阅两月而病不起。汝能不忍虚其来意,遂为之检订,为缮写录副。”按是编以抄本流传。羊城为广州之古名,据《广州记》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及五谷囊。其城旧称羊城,亦称五羊城、穗垣。”是编以羊城名书,其编次分星野、城池、山川、祠坛、学校、坊表、寺观、恤政、茔墓、沿革、事记、名宦、人物、仙释、古迹、灵异、杂事、杂物诸门,卷前有羊城舆图、羊城八景图,次列《粤会赋》一篇,铺陈羊城大势,概括具备。八景图录于乾隆《广州府志》,曰粤秀连峰,日琶州抵柱,日五仙霞洞,曰孤兀禺山,曰镇海层楼,曰浮印丹井,曰西樵云瀑,曰东海渔珠。又载宋《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搭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元《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月、白云晓望、大通烟雨、蒲涧潦泉、景泰僧归、灵州整负。宋元八景,仅举其名,而无图象。按其书凡例谓:“纪载限于所列八景之域。”但其书以八景图编为八卷,又附罗浮山图一,及宋广蒙《罗浮山图赞》、邹师正《罗浮山指掌图记》二篇。

南诲县志由十四卷清道光十五年刊本(上海海图书馆藏)

清潘尚楫修,邓士宪纂。尚楫道光十年任南海知县。士宪字临智,号鉴堂,南海县人,道光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擢员外郎,升武选司郎中,出知云南临安知府。后遂告归,任羊城、越华两书院主讲,著有《慎诚堂集》四卷。南海为广州府附郭县,邑事久载郡志。而志以南海名者,于宋有嘉定、淳祐二志,元有陈大震《南海县志》,明有刘廷元《万历县志》、朱光熙《崇祯县志》。于清修于康熙三十年,有郭尔所《南海县志》十七卷,修于乾隆六年,有魏绾《南海县志》二十卷。清修二志,体裁尚未臻备。此志增补《乾隆志》后八十九年之事,凡四十四卷,卷帙逾前志倍余,推为《南海县志》纪载最备之书。其全书为十二纲,四十七目,发凡定例,为邑人谢里甫所订,稿未就而里甫遽卒,士宪继而成之。此志于咸丰七年因英军窜扰广州,延烧志版,同治八年总督劳崇光重刻,道光原本今极稀有。

海珠志十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琯朗纂。琯朗字崇朴,别号一篑山人,广州人。此志卷一图说、像赞,卷二记、跋,卷三记引,卷四赋,卷五至七谒祠,卷八至十游览,卷十一附录。卷首以海珠图说冠端,《图说》云:“海珠在广州城南大江中,巨石平敷水面,长二十余丈,广半之。宋末呼为海珠州,旧说有贾胡坠明珠径寸一颗于江心,后化为石,因以名洲。又谓广人知海不知江,故凡江皆呼为海,因石圆润在江心,故曰海珠。”按海珠亦名李公墩,李公名昂英,琯朗之十七世祖,海珠有李忠简公祠在也。琯朗纂此志,列谒祠一篇,附录又叙李昂英事迹二篇。海珠为近世兵戎多事之地,袁世凯帝制之时,龙济光据广州,拥袁称帝,袁败后有“海珠之变”,然据此志所述,海珠自清顺治后,已为屯兵守御之地矣。

东莞县旧志十二卷明天顺八年刊本,清递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卢祥纂。祥字仲和,东莞县章村人;兄宽为广西全州训导,祥从之游。宣德十年领广西乡荐,登正统七年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以建言得罪,谪蒲州判官。天顺间召为给事中,升南京大仆寺少卿,转顺天府丞,官至佥都御史,著有《行素集》。此志创修于明正统四年县丞周式,是时祥致仕家居,遂延为总纂。所纪自元皇庆壬子至明正统壬戌,共百三十一年之事,稿竟后又二十余年始刻成书。其书体例精严,素称信史,惜此志今仅存此残帙三卷,视其书中文字,每国朝两字,均剜改明朝,当为明刻清印之书。东莞沿革,及志乘原委,此志序言较详,序云:“东莞在晋为郡,隋为邑曰宝安,唐曰东莞。郡志莫考,邑志在宋熙宁以前不传,熙宁以后,邑人陈庚始纂修之,曰《宝安志》。其文古,其事核,后刻版毁于兵燹。明永乐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按其序言,足为考东莞志乘原委都所参鉴。

增城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管一清纂修。一清字配宁,号穆轩,江都人,乾隆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六年任增城知县。《增城志》创修于明永乐间,嘉靖、万历两朝复修。清康熙十二年知县许代岳重修,雍正间知县鹿谦吉,聘邑孝廉姚蕙编纂,未竟稿而废。一清官增城复继纂集,延邑孝廉汤亿等职其事,亲为总集笔削成书。其体例,凡十六门,曰区宇,曰山川,曰品族,曰建置,曰编年,曰古迹,曰赋役,曰祠祭,曰学校,曰戎政,曰秩官,曰选举,曰宦业,曰人物,曰艺文,曰杂记,子目凡七十有四。按建置,增城为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故城在今增城县东北五十里,唐末移于九冈村。明清时增城属广州府,县境产挂丝荔支,为荔支中第一品也。

新会县志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命璿修,黄淳纂。命璿字君衡,福建龙岩州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新会知县,历官至刑部尚书。淳字鸣谷,别号鸣外史,新会县人,万历八年进士,授浙江海宁知县。据本志命璿序谓:“新会自秦通南粤置吏,迄今远矣。迨弘治戊申,嘉鱼李世卿始撰为志,邑士容翘等踵而成之,嗣后长乐陈侯继修,而属笔于太史黄泰泉氏。”按此序言,以考其志源,县志创于明弘治戊申知县李承箕修县志十八卷;承箕字世卿,湖广嘉鱼县人。黄泰泉之志,成于嘉靖丙申,泰泉名佐,新会县人,时知县陈豪主修也。二志皆久佚,而今存者,以此志最旧。所记自嘉靖丙申迄万历己酉,皆为征材新纂;丙申以前之事,虽仍旧志,亦经增补。其书铺陈新旧,诠次成编,而新陈不混,颇具条贯。执笔者为淳,相助者有邑绅陈见所,全编为七类,体裁严整。卷前有何熊祥序,有云:“吾邑庚子之变,死县门者,踰五十人计,天下罹税害者,莫此甚矣。”新会于庚子岁,因众聚抗苛税遭惨杀,兹阅此志及后修县志,未见敢述此事,惟熊祥之序述之,可谓敢言者矣。按沿革,新会汉四会县地,三国吴分置平夷县,晋改曰新夷;东晋分置盆允县,南朝宋置新会郡治盆允,隋废郡为新会县,明时属广州府。物产载县产橙极佳,顶有纹,如圆圜,以辨真伪。

厓山志五卷明万历三十九年修,清递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淳纂。淳纂《新会县志》已著录。厓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与奇石山对峙,形如石门,故又名厓门山。此山为粤东有名胜地,明弘治十六年南海张诩纂《厓山志》,淳又重纂此志,虽名山志,而实记地方形胜、故实、人物、艺文等。其志例,卷前列图象,有杨太后,陆丞相、张太傅像,厓山总图一幅。卷一图记,卷二诏勅、传记,卷三形胜、遗迹,纪异、奏议、仪注、公移、祭文,卷四碑文、杂著,卷五诗歌、赋跋。其体裁颇符地记之例也。

香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八至十)

清申良翰纂修。良翰陕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香山知县。按本志沿革,香山未建县前,为东莞县之香山镇;宋绍兴二十二年,邑进士陈天觉建言改镇为县,以便输纳。邑令姚孝资上其言于朝,遂改香山镇为香山县,割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地隶之,属广州府。明永乐中邑人容悌与始创纂县志,其后重修于成化、嘉靖。此志继《嘉靖志》重修,编纂为出众手。县教谕欧阳羽文纂舆地志,邑人何淮道纂建置志,邑人刘相纂食货志,邑人杨晋纂秩官志,邑人毛定周纂宦绩志,邑人欧应辰纂选举志,邑人何鉴纂人物志,邑人李腾元纂艺文志,邑人李龙翔纂兵防志,邑人何源泽纂外志,良翰总集成书。按其书体裁编次,未详考订,如人物、艺文二类,时代先后,排列错乱,以见其厘订之不精焉。舆地志首列舆图凡五,中有濠镜澳图一,濠镜澳者,即今之澳门也。是图为一依山之半岛,昔为海帆避风之所,图之东北隅,绘有营寨,乃为驻兵防御之处。图之中央,绘有关闸,即后来所称之大十字门。图临海之处,绘有洋楼,为外人之居所。一览是图,即知濠镜已为外人所踞矣。据本志《外志》载:“嘉靖三十二年番舶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水渍湿贡物,愿暂借濠镜地晒之,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奥人遂据以为例。万历四十二年海防同知立禁约五条,勒永遵守;一禁畜养倭奴,二禁买人口,三禁兵船编饷,四禁接买私货,五禁擅自兴作。清初沿海各地改岁课,濠镜由奥人输地税五百金,奥人遂据为已所有矣。”又兵防志前山寨条,有何准道赞,其辞云:“设险守国,昔人绸缪桑土之计也。西洋种类附处濠镜,官兵驻前山以扼其吭,使不得为内地患,此寨所由设也"观其赞辞,以知濠镜清初时已为海防之大患矣。

新宁县志十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臣修,陈元珂纂。臣福建同安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一年任新宁县知县。元珂福建闽县人,德庆州同知。新宁为今台山县。按本志沿革,县置于明弘治十一年,以新会县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新宁县,又析新会之文章等五都地益之。此志成于建县后五十年,为侍御陈瑞山特命邑令纂成。其书纪载,上溯建县以前之事,则参新会县旧志;建县后五十年之事,均为采访笔录;文实义核,去取定例,执笔修辞,皆为元珂总裁。其书舆地志载:“县北有凤山,一名仙女峰,为邑之胜迹。上有石室,名凤山石,二石如麻篮水盆,相传有刘三妹者,居以修道。邑谚有云:“好唱莫如刘三妹,好打莫如朱光卿。”据《元史·顺宗本纪》:“至元三年广东增城民朱光卿反。”即其人也。刘三妹春州人,素善讴修道。舆地志载县西南有汤湖,在怀玉峰下,有温泉湖,水四时火烫,冬月气腾数丈,蔚然奇观焉。

新安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靳文谟纂修。文谟字澶渊,大名府开州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二十七年任新安县知县。按新安县,即今广东宝安县。据本志沿革谓:“建置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指挥花茂奏设东莞守御所;其后广州左卫指挥崔皓筑城于此。正德、隆庆时累请建县,迄万历元年始剖东莞县等地置县,名曰新安。”邑志崇祯癸未始创修县志,康熙壬子知县李可承又为续篇。此志文谟延邑进士邓文蔚,及属官教谕黄衮常、训导许光采等参修,文谟总汇成书。分舆图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宫室志、田赋志、典礼志、兵刑志、选举志、人物志、防省志、艺文志、杂志十三类,子目凡六十有八,卷首有县境图、县城图。按此志载明及清初粤东沿海防卫之兵制甚详。查此志此本外,仅见徐家汇藏书楼有藏,而缺其卷一,非完帙耳。

花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永名修,黄士龙纂。永名字应五,正红旗人,监生,康熙二十五年由三水县调任花县知县,卒于官。士龙事迹未详。按此志为士龙与县教谕谢金度共辑而成;金度海阳人,举人。花县于康熙二十四年析南海,番禺二县地置县,设治于花山,故称花县。置县后一年遂成此志,故无沿革、职官、选举诸门。列星野、山川、民风、赋役、盐鹾、水利、典礼、物产诸门,体裁简约。查此志原刻本,今存不多,流传者有旧抄本,及同治、光绪二次重刻本。

新修曲江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凌作圣纂修,周韩瑞增纂。作圣江南省五河县人,拔贡,顺治十五年任曲江知县。韩瑞福建莆田县人,举人,康熙七年任曲江知县。按沿革,曲江置县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属桂阳郡;五代时改属韶州,迄今未更。《曲江志》始于宋苏思恭撰《曲江志》十二卷,其后无考;明崇祯间知县潘复敏修《曲江县志》。此志为作圣始创志稿,韩瑞相继增纂,成于康熙十一年;按其体裁尚为臻备。

乐昌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程黻修,张曰星纂。黻江西新建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三年任乐昌知县。曰星乐昌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贵州平越府湄潭县知县。乐昌置县始于隋,邑志肇于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张祖炳所修;清康熙五年,知县李成栋重修。此志之修距《李志》仅二十年,因乐昌于康熙十五年遭兵乱,志版尽毁,黻莅任之明年,遂敦请缙绅重修县志。其书体例,凡十类,曰封域、曰民物、曰建设、曰文教、曰武备、曰官师、曰人才、曰艺文、曰人物、曰变异,子目八十有一。按其体裁,人才与人物,似若难分,但审其义,人才一类,则分选举、乡贤、忠烈、烈妇、义勇五门,所纪自宋至清,为其事迹之可详考者。人物一类,则分祠庙、宅墓、古迹、寺观、仙释五门,所纪汉、唐以上古人及事物之堙没而无可考者也。察其编纂之意,所谓人才者,则为列传之属;所谓人物者,则指人事与物迹也,有似杂记之属,用意颇深,而立名则乖。按此志系继李成栋志重修,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有北京图书馆藏康熙五年刻本《乐昌县志》十卷,为李成栋修,张日星纂。二志虽同出日星手笔,实非一书也。

仁化县志五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明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明胡居安纂。居安金华府汤溪县人,嘉靖三十五年任仁化县儒学教谕。此志为居安官教谕时,与县训导张守一、陈汝昌,邑廪生叶鸾等纂成。其书凡五卷,卷一建置、星野、山川、形胜、城池、井泉陂塘、沟圳、坊都、铺舍、津梁、关隘,卷二田粮、课程、户口徭役、军屯、土产、风俗、气候、灾祥,卷三历官、公署、学校、名宦、仰贤、坛壝、教场、贡赋、兵制、坊表、坟墓,卷四进士、特奏、乡举、岁贡、例贡、吏选、恩锡、荐辟、孝友、文学、善人、义勇、古迹、寺观、祠庙、仙释、祥异,卷五艺文。建置谓:“仁化乡也,旧属曲江,唐垂拱四年,始以仁化、光宅、清化、潼阳四乡,置仁化县,隶韶州。宋开宝五年省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仁化县,治于光宅乡,元末寇毁县署。明改韶州路为府,仁化仍隶焉。”

乳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裘秉钫纂修。秉钫字振之,号端岩,浙江富阳县人,贡生,顺治十八年由慈谿县训导升乳源知县。按沿革,乳源原为乡名,介于曲江、乐昌二县之间,宋乾道三年分二县地置县。县志昉于明万历十六年黄经创修,二十九年又为续修。此志为清修县志之始,全编为十一门,曰舆地志、曰官师志、曰选举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祠祀志、曰兵防志、曰事纪、曰治行、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七十,体裁尚为得体。阅其书,如山川、古迹、祠祀、人物、艺文诸篇,几无不道韩愈之事者。韩愈尝三入粤,惟度蓝关,最为晚年。愈于宪宗元和十四年,以上疏谏佛骨得罪,贬为潮州刺史;路经乐昌泷,作《泷史诗》云:“南行逾六旬,始下乐昌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乃舍舟由陆度乐昌蓝关(今属乳原),再经阳山、连州,所过之地多有题咏。此志艺文志,收诗文甚多。祠祀志,记蓝关有韩昌黎庙,昔无,为秉钫新建。按秉钫善古文,私淑韩愈,故为愈立庙。所修县志亦以纪韩愈事迹为主,乳源惟为韩愈所经过之一地耳,非官于此地、生于此地者也。此志所记愈之事,不免于滥也。

广东韶州府翁源县志不分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乌丝栏抄(天—阁藏)

明全曰銿纂修。曰銿南直隶休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翁源知县。按本志沿革,翁源未置县前,为浈阳县地,梁天监元年于沧光县置衡州,始析湞阳置翁源,均属衡州。陈改属清远郡,隋废清远,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武德四年,析广州置韶州,翁源遂属韶州管辖。五代废,宋景祐五年又建翁源县,元并入曲江,明洪武初复置翁源县,属韶州。翁源因县境有翁山、翁水得名;翁山在县城东百六十里,高耸秀拔;顶有灵池,有泉八,曰涌泉、曰混泉、曰香泉、曰甘泉、曰震泉、曰龙泉、曰玉泉、曰乳泉,皆四时不涸。按翁源故无邑乘,自嘉靖三十年知县吴一唐始议创修县志,而成初稿;三十六年因修《广东通志》,征所属州县志书,曰銿遂命县学生李孔明、吴美、郭师文、林一桂等,依《吴志稿》,增补嘉靖初元后之事,录写二部,仍未经刻,故此志仅以抄本流传。其书体例,为分野、气候、山川、疆域、城池、形胜、沿革、坊表、里图、风俗、水利、物产、户口、驿传、学校、祠庙、坛壝、寺观、台榭、仓库、古迹、兵制、关隘、职名、乡贤、恩赠、节义、忠义、节妇、词翰诸门,篇目定名次序,皆欠确当,修辞亦非雅确。

惠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明姚良弼修,杨载鸣纂。良弼浙江钱塘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三十三年任惠州知府、任满升云南副史。载鸣字虚卿,泰和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以文选郎中谪惠州府通判,迁任南京吏部主事,官至通政使,著有《大拙堂集》九卷。《惠州府志》据本志良弼序谓:“郡志见其始于天顺丁丑,一修于嘉靖戊子,一修于壬寅,抵今尚多残缺。”此志为良弼官惠州之明年,命载鸣为之,相协纂辑者,有府学教授杨宗甫、训导戴赏、郡学生李佳等。书凡十六卷,卷第一郡事记,卷第二沿革表,卷第三秩官表,卷第四选举表,卷第五地理志,卷第六建置志,卷第七赋役志,卷第八学校志,卷第九祀典志,卷第十兵防志,卷第十一名宦传,卷第十二流寓传,卷第十三人物传、列女传,卷第十四外志,卷第十五杂志,卷第十六词翰志。卷首列惠州府图一,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八属县图各一。观其书文约事详,而搜采出征,纤悉毕具。沿革表分总部郡县诸项,其所定惠州沿革自秦始,惠郡域大抵皆汉博罗、龙川县地。置郡则自梁置梁化郡始;隋废郡置循州,治归善。五代为祯州,宋仁宗时改为惠州,元为惠州路,明为惠州府,属广东布政使司。地理载博罗县有罗浮山,气萃形胜甲诸邑,并为南粤之第一山,山高三千六百尺,周迥三百二十七里,岭十五,峰三十二,瀑泉九百八十。山又名博罗,号白玉,引《东京旧记》云:“浮山蓬莱之一岛,尧时自会稽浮海而来,与罗山合而为一;昔有在东方,草木人参之类。”此实无据之谈焉。

惠志略一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载鸣纂。载鸣纂《惠州府志》已著录。其官惠州时尝周览山川,爰考图记,纂成《惠州府志》十六卷。是编则为考证府志之失次缺误而重作,其书分纪、表、志、传四纲,首为纪一,曰郡事纪,以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有鉴戒昭来之意存焉。次曰表三,曰沿革表,曰秩官表,目选举表,以表一郡之大事焉。三为志六,曰地理志,曰建置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祀典志,曰兵防志,以记一郡之地理沿革政治。四为传四,日名宦传,曰流寓传,曰人物,曰列女,皆著论公正。四纲以外又立杂志、词翰以终其篇,总凡十有七篇,每篇后皆附赞论,其书以纠正府志之误谬者甚多。

归善县志二十一卷清雍正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能宽修,叶适纂。能宽陕西咸宁人,拔贡,授镶黄正黄两旗教习,康熙五十九年调知归善县。适邑人,康熙四十二年举人,官海阳县教谕。归善之名始于陈,隋、唐、宋、元、明、清为惠州府治。清康熙乙卯知县连国柱修有县志,邑令佟铭又增续至丁卯岁,此志乃续自戊辰后三十余年之事,书成于雍正甲辰;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二十一门,每篇首皆有连国柱小序。观其书篇名类次,均欠得宜,叙事亦漫无归纳。志不立食货,物产散记各门,如归善盛产银锡,昔有银锡两矿,本志载于《事纪》篇中,其纪载漫无归纳。

博罗县志七卷明崇祯刊本,清康熙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至七)

此书残缺,纂修时期及纂修人未详。视其版本为明刻无疑,而选举志增刻至康熙二十六年,版刻与前刻显异。观其书中文词为明人语气,例如杂记篇云:“国初乡先辈方瑛,知宜山县。”按方瑛为明永乐时人,以此证此书康熙间仅为增续,而未经重修。各篇记载大抵止于崇祯二年,二年以后有增补者亦属不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崇祯四年刻本《博罗县志》七卷,为明苏元起修:韩日缵纂。按元起为崇祯元年博罗知县。又据乾隆《博罗县志》有康熙丁卯知县陶敬县志序,以证此书是康熙二十六年陶敬增补。此志余仅见此残帙,难以证实其撰人为谁。

永安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郭之藩修,叶春及纂。之藩潜江县人,万历间任永安知县。春及福建清流县人,事迹未详。按本志建置篇,永安于隆庆三年割归善、长宁二县地建县,自置县至此志纂成仅十八年,沿革浅短。按此志编次,分建置、都里、山川、赋役、俗产、官师、人物、前事八门,体裁简核。其书惟都里一门,纪载较备。书后有舆图四,一曰永安县图,二曰古名都图,三曰宽得都图,四曰琴江都图。图为春及与罗念庵绘画,划方计里,明代方志舆图,鲜有用此法焉。

潮阳县志十五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黄士龙修,林大春纂。士龙字云卿,一字一宠,晋江县人,隆庆进士,授任潮阳知县。大春字井丹,号石洲,潮阳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副使。尝修世庙实录,以文辞名,著有《井丹诗文集》十八卷。潮阳自晋代与海阳县分治置县,邑乘之作,据本志序谓:“永乐时郑伯集始创,经钟仕杰为加考订,欲梓未果。弘治戊申邑令王銮得其存稿,延张注等复为续补而刻行之。”按此志继弘治王銮县志重修,其书编次,首列图经、分野、形势三门。次为纪二,曰建置沿革记,曰县事记。三为表三,曰职官表,曰选举表,曰恩命表。四为志五,曰舆地志,曰民赋物产志,曰风俗志,曰官署志,曰坛庙志。五为传六十一,分名宦、乡贤、列女、流寓四门,而后以艺文终其编。其体例按编年叙事,颇具史法;其后继修县志者,大抵沿用其体例。

澄海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金廷烈纂修。廷烈字庸斋,江苏吴江县人,监生,乾隆二十七年由三水县丞,升任澄海知县。澄海建县,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割海、饶、揭三邑七都之地设县。邑志于万历乙未知县王嘉忠纂而未成,邑人王天性继纂,乃克成书,世称善本。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岱重修县志二十二卷,叙述简略;雍正九年知县宁时文又修县志二十四卷,则较王岱县志为详。此志为廷烈官澄海时创修,适其姪金听涛游粤主韩山书院讲席,遂延为纂辑,书成于乾隆甲申。其书分疆土、营建、赋役、职官、选举、人物、风俗、经略、撰述、别录十门,子目凡七十有五。体例简严,颇合州县志例,观其例论,足具史法也。

阳江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范士瑾纂修。士瑾字闻西,山东青城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二十四年任阳江知县。阳江汉高凉县地,隋分高凉置阳江,唐改高凉为四平;寻废四平入阳江,明清属肇庆府。按此志为康熙二十年知县周玉衡修成,及士瑾官阳江时,因奉文索县志,视《周志》文义体例丛杂,条目不伦,遂重为纂订,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体例精密,凡十七门,附目二十有三。其书版刻颇精致,为初印本,精美尤秀。

恩平县志十一卷明祟祯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十)

明宋应升修,梁维栋纂。应升奉新县人,举人,崇祯八年任恩平知县。维栋字光太,一字叔逵,恩平县人,贡生,官至陕西同州知州。据本志维栋序谓:“恩平县成化戊戌建立,万历戊戌通志之纂,檄各府州县辑其旧志以闻,而《恩志》刊本无以应也。”查《恩平县志》明以前未见刻本,此志以抄本流传,为维栋所辑,又经广州卢原校正,原为当时粤中名士,以志乘之学闻。此志总分十一门,曰事纪、曰秩官、曰选举、曰建置、曰赋役、曰兵防、曰地理、曰祠祀、曰列传、曰杂记、曰艺文,各门纪载简略,惟赋役、兵防二门较详,然据实而书,宁有缺而无谬,是志乘核实之道也。

广宁县乡土志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伍梅、龚炳章纂。梅与炳章为广宁人,事迹均未详。按此书无序跋例目,首页第一行下题广宁伍梅,龚炳章编辑,冯斯鼇、刘庆河校。书中编次,列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古迹、祠庙、古佛堂、坊表、桥、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诸篇。历史篇首叙明嘉靖三十八年提督谈恺平、兵部侍郎王钫、巡按使徐楫,请析四会县西北境地置广宁县。兵事录列“发匪之乱”一条,纪:“咸丰六年陈金刚倡乱于三水大塘墟,聚众数万,先踞广西之怀集县,皆以长发为记,故人呼为长毛贼。七年二月率众万余人,谋犯县城,由本境顾溪浦、大汕坑,毗连怀集之山界,蜂拥而来累犯。”又载:“陈金刚后为其党所杀,乱平。”按此志记陈金刚事仅此,但查阅同治元年《上海新报》所载:“陈金刚卒为大军所诛。”此志所言“为其党所杀”,未必确实。又《上海新报》同治乙丑五月报犹登载陈金刚部先锋陈亚日,于罗定被擒事。此志记陈金刚事至咸丰八年止,八年后迄陈亚日被擒日止,其间数年金刚余众之事迹甚多,此志未有只字语及,其采摭不免疏略。

开平县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薛璧修,甄芑纂。璧陕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开平知县。芑字龙水,开平县平康仙塘人,丁酉科举人,官化州学正。开平介于新会、新宁、新兴、思平四邑之间,势据上游,道扼冲要。据本志沿革,嘉靖间因古塘堡议移参戎府,以谨守御,万历间并堡为屯。崇祯七年民变,太守张公看踏其地,以为宜建县治,会燕都告变未及举行。顺治六年孝廉张巨璘等,陈请用其事,遂割思平之长居、静德,新兴之双桥,新会之登名、古博、平康、得行诸都,置开平县,治于仓步村。此志是为首创,纂成于置县后二十四年,书成而未之付梓,以抄本流传。此志为芑与邑明经张国祚共纂成;采摭恩平、新兴、新会三县旧志,益以新所见闻。其体例,分舆图、封域、纪事、风俗,秩官、沿革、建署、食货、水利、典礼、学校、选举、兵防、人物、艺文诸门,各门均分子目,前有论赞,皆出璧手。按其子目,因事名篇,而无序次,纪事一篇,则为新作,以纪建县之始末,其他各门,皆捃摭三县旧志为之,其建县后仅二十余年即行修志,沿革浅短,新增事物不多。

鹤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徐香祖修,吴应逵纂。香祖号秋厓,苏州元和县人,举人,道光三年知鹤山县事。应逵鹤山县人,乾隆乙卯恩科举人。鹤山之名甚古,宋邓枢撰《鹤山丛志》十卷,见载《宋史·艺文志》。今鹤山建县,则始于清雍正十一年,割新会、开平两县地置县;至乾隆十九年,邑令刘继创修县志。此志为香祖官鹤山时承《刘志》重修,稿将就而去,知县吴毓钧继成之。初为应逵执笔,丁母忧遂中辍,至吴接任复行续成之。全编皆出应逵之手,凡十篇,曰建置、曰地理、日事纪、曰经政、曰职官、曰人物、曰选举、曰艺文、曰杂记、曰地图,子目四十;各篇纪载简而核,所附参证,亦不冗不漏,一一厘正,体裁精密。卷首列地舆图三十一幅,为邑士施德光所绘,德光颇精绘事,画是图未竟中卒,继承无人,后图数幅,似出拙手。

德庆州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谭桓修,梁宗典纂。桓字子尚,景陵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德庆州知州。宗典字惇五,凤城县人,康熙间德庆州儒学学正。按德庆在粤东西南,旧为康州,南宋初始改康州为德庆府;元为德庆路,明改为州,属肇庆府;清因之,领泷水、封川、开建三县。此志承明嘉靖间所修州志重纂,卷前有桓及宗典二序,及舆图。其书编次,分沿革、纪事、提封、山川、故迹、气候、风俗、物产、秩官、选举、貤封、寿考、节烈、赋役、户口、建置、兵防、学校、祀典、名宦、流寓、人物、仙释、外志、艺文二十五门,篇首皆有小序,为出桓手;篇后有赞跋,乃出于宗典。纪事一门,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迄清康熙十三年二月,以编年为次,叙州之兵事、丰歉,其间年月相接,极少缺断。外纪一门,记■〈王蛋〉、瑶、僮诸族之事甚详,谓僮族先世生于长沙黔中、五溪诸地,其后迁布两广。仙释一门,附神一篇,言极荒唐,乃专载龙母娘娘事。仙释亦专记葛洪一人,以记洪自罗浮来德庆炼丹,而德境多洪存迹。艺文志所选不免过滥,几占全书文字之半,而有关德庆文献者少。其余诸门,皆不过寥寥数页,其间缺漏挂空者,不胜枚举。

化州志十一卷清道光七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黄锡宝纂修。锡宝太仓州镇洋县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道光四年任化州知州。化州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元、明、清三朝仍其制。宋《化州图经》久佚,明万历二十七年知州沈水增重修州志,其书不传。清康熙九年知州吕兆璜重修州志,二十五年知州杨子宸重修,乾隆十三年知州杨棻又重修,三志余未见。此志为锡宝官化之翌年,延邑人黄均辕、李曾裕、李日昌、李乘云等,依乾隆旧志随类增辑,越二年书成。其全编凡十一类,子目七十有四,卷前有舆图十三幅,为林中麟所绘,颇精致。

罗江外纪不分卷清光绪十九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鹤仪纂。鹤仪字存初,化州人,举人。考此纪,鹤仪纂成于光绪十九年,适化州知州彭贻荪修《化州志》刊成,故其书不名州志,而名曰《罗江外纪》。罗江化州之别名也。鹤仪自序云:“此《化州新志》焉,与《新志》不无牴牾,叙述见闻无激论,无虚词。告成故名《罗江外纪》。”按此志纪载较《彭志》详备,因为私纂志书,未见刻用。其志例,分象纬、舆地、建置、民物、贡税、学校、兵防、职官、宦绩、士行、妇节、选举、仕宦、艺文、事迹、遗闻十六类,各系子目。卷前有化州全图,绘每十里网格,图说谓:“化州有石龙之异,龙能化故名。”按其言,考其义,因州治东北有石龙冈,故称有“石龙之异”也。其象纬一类,兼用新法绘图,有《天市垣图》,用临房心尾算四宿。又《天地周围度数图》,图球形划经纬线。又《化州度数图》,州境临纬线二十一度三十分,至二十二度十分。经线西六度十分至四十分。为方志地图用经纬线之开端。

吴川县志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沈峻纂修。峻字丹崖,号存圃,直隶天津人,乾隆三十八年举人,五十二年任吴川知县。吴川为汉高远县地,隋置吴川县,明清时为广东高州府属县。据本志沿革谓:“吴川之名,世远年湮,无可考索,因县治三川会流,地逼吴姓,故名吴川。”按此志于建置沿革,实无所叙述考证也。按县志自明成化间陈白沙为《吴川记》,是为私纂县志之始。万历间知县周应鳌刨修县志,乃为官修县志之始。此后又有康熙黄若香之志,雍正盛熙祚之志。此志继《盛志》重修,凡十类,为《吴川县志》之最备者。

雷州府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吴盛藻修,洪泮洙纂。盛藻字观庄,和州人,拔贡,历任广西右江道参议、山西河东道副使,康熙八年由宣化府同知升雷州知府。泮洙遂溪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雷州自汉元鼎间始入版图,南朝梁置合州,改日南合州;隋复曰合州,寻废。唐复置南合州,更名东合州,后改曰雷州,宋曰雷州海康郡,元为雷州路,明改路为府,府治即今海康县。清仍明制为雷州府,领海康、遂溪、徐闻三县。雷州郡志,创修于明正德丁丑,再修于嘉靖甲辰,又修于万历乙卯。此志承《万历县志》重修,其书编例分为十篇,甲篇曰舆图,乙篇曰星候、地理、民俗,丙篇曰建置,丁篇曰食货,戊篇曰学校、秩祀,己篇曰职官、分镇,庚篇曰名宦、流寓,辛篇曰兵防、勋烈,壬篇曰选举、人物、烈女,癸篇曰艺文、古迹、外志,凡二十门,体例井然有绪。

琼台县志四十四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四至四十二)

明唐胄纂。胄字平侯,号西洲,琼山县东厢人,弘治十一年经魁,十五年会魁,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改山西司。嘉靖时累官左侍郎,世宗欲讨安南,胄极言用兵非计,其后卒以抚定之。世宗欲以献皇祀堂明,配上帝,胄又力言不可,坐削籍归。此志为胄纂成于正德辛巳,其书编次,第一卷郡邑疆域图,第二卷郡邑沿革表,第三卷郡邑沿革考,第四卷郡名、分野、疆域、形胜、气候,第五卷第六卷山川,第七卷水利、风俗,第八第九卷土产,第十卷户口,第十一卷田赋,第十二卷乡都、墟市、桥梁,第十三卷公署,第十四卷仓场、盐场、驿递、铺舍,第十五卷第十六卷学校,第十七卷社学、书院,第十八卷至第二十卷兵防,第二十一卷平乱、海道,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黎情,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楼阁,第二十六卷坛庙,第二十七卷寺观、古迹、塚墓,第二十八卷职役,第二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秩官,第三十二卷破荒、启土、按部,第三十三卷名宦,第三十四卷流寓,第三十五卷罪放,第三十六卷至第四十卷人物,第四十一卷纪异,第四十二卷杂事,第四十三卷文类,第四十四卷诗类。按其书体裁庞浩,每篇纪载,郡事以下则以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乐会、儋州、昌化、万州、陵水、崖州、感恩十三州县分次。琼自汉开郡以来,或为郡为州为军为县为镇。自宋置琼州,亦称琼台,始统领全琼之地。元为琼州路按抚司,隶于湖广行中书省,明改为琼州府,隶广东布政司。按此志各篇记载甚详,而以土产一篇为尤备。据其凡例云:“土产独有者详,概有者略,旧志有而今不产,或已偶未见者,必注及有,而旧志不书者必补。”颇得取舍详略之法。按此篇分土产上、土产下二篇,上篇分谷、菜、花、果、杂植、草、竹、木诸属,谷之属首述稻杭为饭米品,著者有九:百前、香杭、乌芒、珍珠、鼠牙、东海、旱禾、山禾、占稻。孺为酒米品,著者有九:黄鱣、黄鸡、乌雅、光头、九里香、小猪班、狗蝇、虾须、赤米。麦产琼山,向所不种,始正德初,有荞麦、珍珠麦。粟、黍、稷、菽,初不识为何物焉,亦于正德初始植之。果之属,以产荔枝龙眼者,多数十种,余如菠罗蜜、椰子、葡萄、榴、红枣、山芭、焦、羊桃、木胆、锥栗、倒粘子、余茸、不纳子、山连、昌汉子等,大抵为琼之特产。下篇分畜、禽、兽、虫、石、药、货、布帛、饮馔、器用、工作诸属,著者以虫之属有蛇数十种,蚕产琼海一岁八登。器用之属,则述手工品,有藤器、漆器、竹器、席、扇、瓦器等。工作之属,指银作、漆作、铜作、铁作、木作、皮作、雕作、藤作等,以藤作尤著,出万州穿织俱精致,擅名天下。

琼郡志十卷清康熙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牛天宿修,朱子虚纂。天宿山东人,顺治六年进士,康熙七年任琼州府知府。子虚事迹未详。此志一名《琼州府志》。琼即今海南岛地。据本志沿革谓:“汉元鼎六年平南越,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元封元年置珠崕、儋耳二郡,唐置崖州、琼州,宋废睚州并入琼州,领邑六。元改为琼州路,明为琼州府;清顺治中始得其地,仍因明制。”记琼州舆地之书,始见《通志·艺文略》载五代燕盖弘《珠崖传》,宋元乃有《琼筅志》《万州图经》;明有正德《琼台志》,及万历丙辰府志。此志继《万历府志》重修,定例为天文、地理、人事三纲,凡十卷。据天宿自序谓其书日:“词简事明,义严纪备,允无愧焉。”观其书出则行文朴实,颇见清初人笔意,审其体例,则仍明人志例沿习,而无别出新裁,仍为祖述前志体例。

琼志撷录不分卷稿本,盖有杨光鼐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光鼐辑。光鼐字秀岩、琼州府人。此篇光鼐选录琼州历修府志之该要记载,又撷诸书之记琼州事物者。所录有历代修琼州志序凡七篇,末篇为乾隆三十九年修《琼州志》序。以下按门类辑录历修诸志,分地舆、建置、田赋、军政、职官、选举、人物七类。人物选录《海瑞传》,及海瑞《与乡诸先生书》,此书海瑞与琼州乡绅争辩妇女无正守节之事也。七类之后附录记、赋、诗、词,皆为选录人物之所作。书后杂志,分时代为次,自唐至明止。人物选录传记外,诸书有关其人片条之记载,亦皆辑录。全书除自撰小序外,多选录,而不自撰一辞。

昌化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璩之璨纂修。之璨字含光,河南孟县人,康熙二年举人,二十九年任昌化知县。昌化即今昌江县,据本志沿革,汉为至来县,唐始名昌化,明时曾并入儋州,清初复为昌化县。此志创修于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方岱,之璨继之,而始成书。其书编次,卷一舆图、沿革、星野、地理、疆域、山川、海港、潮汐、风土、城池、公署、祀典;卷二都图、赋役、户口;卷三物产、古迹、桥梁、墟市、亭坊、兵防、原黎、平乱;卷四秩官、武职、游宦、乡绅;卷五艺文;凡二十八门。山川载峻灵山为县之主山,一名神仙岭,俗名膊岗,延袤十里,山有九峰,上有石池、石峰、石船诸胜。川以崔公河最有名,嘉靖八年指挥崔瀛所开,自城南五里开扩接昌江,西遶城达乌坭港出海,利以航运灌汲。海港纪县有乌坭港、沙洲港、南港等十一港。物产述昌化因以李卫公、苏东坡尝谪贬其地,物产因其诗文以闻于世。花有茉莉、石榴、佛桑、刺相、板枝,果有荔枝、龙眼、椰子、芭蕉,木材有花莉、沈香、翠毛、鱼油。动物有能言之鹩哥,吞兽之蚺蛇。喜鹊昔无,自景泰中指挥某自化州取其雌雄十余头纵之,始蕃育其地。原黎纪黎族自古昔即居其地,县境内有黎婆山,一名五指山,诸黎环居其下,畜牛豕为食。其俗男纹臂腿,女纹身面,椎发额前为美饰。丧则不哭,不粥饭,惟食生牛肉,以为志哀。婚则于每岁之鞦韆会自为婚姻,合者父母卒从无禁。县有黎岐二峝,一曰大村峝,一曰大员峝。平乱篇纪顺治四年因知县张道元苛酷激民变。明时临高县赵幼文聚三百余人破城,清顺治五年正月幼文统党千余人,内联吴三桂,至十一年为总兵黄龙所破。游宦传载,隋有杨纶,为宗室滕王钻之子,以罪炀帝徙其于珠崖。唐有李逸,为右卫将军,嗣圣中徙以儋州。宋有苏轼贬琼州,其子苏过亦随至。艺文以选苏轼、苏过、李光、王诲诗文最多,如轼之《飓风赋》《伏波广庙碑》,以纪海疆风光,别有深致也。

万州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琰纂修。琰号错庵,直隶高阳县人,举人,历知石城知县,康熙十七年升任万州知州。万州为今万宁县,属广东省黎族苗族自治州。据本志沿革,万州建置于唐贞观五年立万安县,隶于琼州;龙朔二年升县为州,领县四,曰万安、陵水、富云、博辽,治于万安,开元九年移州治于陵水。至德初改曰万全郡;五代地属南汉,复为万安州,省富云、博辽二县。宋熙宁七年改隶琼州,绍兴七年废州为万宁县,十三年置万安军,以属县还隶。元为万安军隶于琼州路,路属南海宣慰司。明洪武三年升琼州为府,改万安军为万州,领县二,万宁、陵水;正统五年省万宁县。清顺治初始得其地,仍为万州,而不领县,与陵水县并隶琼州府。又据海防篇谓:“万州东南环海,港口险要而多岩,如那乐港、东粤港、新潭港,乌场潡等港,皆为海防要塞。”万州志乘,据李琰序渭:“向无刻本,仅有手录一册,未知纂成于何年。”又据本志所载万历三年州人郑敦复《古宁野纪》序谓:“辛亥岁州守俞公欲修州志未果,自是岁以来二十余年无日不在此书。”按此琰所谓之手录一册,即俞公修之州志稿也。《古宁野纪》是记万州佚事,其书今佚。此志纂成于康熙已未,据修志姓氏表,列李琰纂修,吏目陈茂先、学正朱仲连参订,贡生郑华臣、万应星、苏作宾,监生杨芳等同修。阅其书执笔者出于众手,总集者亦未详加厘订,编次颠倒者有之,讹谬百出,体例更不足论矣。

始兴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汪庆舟纂修。庆舟罗田县人,初任职于广西都事,升苍梧知县,嘉靖十三年调任始兴知县。始兴旧无县志,有之自此编始,是为邑生唐春、黄炳辑录,方登为之小序,庆舟总集成帙,时嘉靖十六年,其后七年袁宗与为之校订刻行。其书共二十七门,附目四,以风俗、山川、贡赋、制度、人物纪载为详。据本志沿革,三国孙权分桂阳为始兴郡,南朝宋改为广兴,齐复为始兴郡,梁、陈因之。隋时为县属广州,唐属诏州,南汉乾和四年割始兴属雄州;元改为南雄路总管府,元衰为蔡兴所踞。明初常遇春统兵驻赣州,蔡兴归附,洪武元年复置始兴县。

阳山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卷四、卷五、卷十一、卷十四)

清万光谦纂修。光谦字敬怀,嘉兴人,乾隆六年进士,七年授任阳山知县。按本志《旧志考》,阳山自宋咸淳间始有县志,附《连州志》后,明永乐十五年知县李黾始修县志,万历十二年知县郑梓重修,二十一年知县吴楚材重修,崇祯五年知县王明选续修。清顺治十二年知县郭升修之,康熙十五年知县熊兆师重修,二十年知县裴振李又成志稿,雍正八年知县萧柄重修未成。此志继萧柄未成稿,纂成于乾隆十二年,其书体例,分旧志考、舆地志、食货志、营建志、职官志、选举志、河渠志、名胜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十一门,纪载言约事详,词藻无空谈妄抒,精严典雅。唐贞元间韩愈尝令阳山,此志颇采韩文中有关阳山事迹。阳山本秦未阳山辟地,汉置阳山、阴山二县,后汉省阳山入阴山,三国吴复置阳山县。至清属连州,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有阳山关,当骑田岭路,《史记·南越尉佗传》中,述及阳山关,其名甚古。

嘉应州志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之正纂修。之正通州人,举人,乾隆十三年任嘉应知州。嘉应为南齐之程乡县,宋改置梅州;明复降为程乡县,清升为嘉应州,领长乐、兴宁、平远、镇平四县,民国废州置梅县。此志是为州志首创,全书分前后二篇,前篇八卷,凡八门,子目四十有一,为本州之志;后篇四卷,为四属县之志,以县为次。前篇纪州事则较详,后篇纪县事则为略。州志用此体例甚宜。

嘉应州志增补考略四十卷首一卷清咸丰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文晟纂修。晟字叔来,江西萍乡县人,举人,道光二十八年任嘉应知州,咸丰五年卸任。八年复回任,九年春,太平军破嘉应,晟抗拒死之。此志为续王之正州志,并增补《王志》缺略,卷首有晟自订发凡二十四条,议例颇具体裁。全编凡八门,曰舆地略、曰建置略、曰田赋略、曰职官略,曰选举略、曰人物略、曰艺文略、曰杂纪略,子目四十,体例简核括要。舆地略风俗篇,载晟自撰《耶稣论》《节参海国志天主教考》二文。《耶稣论》驳斥天主造天之说,责天堂地狱为谬论,贬复活为荒谈。《天主教考》,谓即婆罗门事之教,天方、天主皆衍其宗支。按回教、天主同出一源之说,始见刘智《天方性理论》,称大宗为景教。如蒋湘南《游艺录》等,均有此说,皆本于《海国图记》,此说系误。自明际利玛窦传教以来,耶稣之道遍于中国,国人相与辩论者,明人为《破邪集》,不过排除异说而已。致以著文驳辩者,盖自晟始焉。

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志稿四卷稿本,盖王世懋等印(苏州文管会藏)

明祝允明纂修。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苏州长洲县人,弘治举人,仕应天府通判,正德十年任兴宁县知县。允明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所著有《怀星堂集》《九朝野纪》等书。此志为允明仕兴宁时,延邑人刘天锡、王希贤、李庠、张天赋,据殷舆所修县志增补,纂成于正德丙子。全书为二十二门,体例严密,稿成后允明手录其副稿携之以归,录时又自为芟除芜蔓,编为四卷,与刻本有稍异。此稿为明王世懋收藏,盖有琅玡王敬美氏家藏图书之印,后归顾氏过云楼,有顾麟士藏章,顾氏称其序次谨严,考核翔悉。今由顾公硕捐赠苏州文管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正德刻本,缺卷二至卷四;中山大学藏咸丰重刻本,上海图书馆藏重抄崇祯过录稿本,此志流传版本甚多。兴宁明时为嘉应州属县,正德以前县志未见传本,据此书允明自序谓:“兴宁之志,明以前有无,不可知。成化末邑人殷舆始为之,有王琏序言,永乐间有诏旨所修,久而残缺,且燹于寇,已无刻本。”按其序语,可以知明时兴宁志书之源流焉。

东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庄大中纂修。大中字钟堂,苏州元和县人,乾隆二年进士,三年任东安知县。东安即今广东云浮县,秦时名开阳,属南海郡,至明万历间,始更名东安。县志可稽考者,有康熙十一年知县张其善修县志十卷,二十六年知县袁承泰修县志十一卷。此志纂成于乾隆五年;书后有邑人徐逢举跋、全书分二十四门;兵防志纪明万历四年总督都御史凌云翼与瑶族构兵事。又外事志,叙述瑶、僮诸族之风俗民情颇详。

西宁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诸豫宗修,周中孚纂。豫宗号笠颿,浙江余姚县人,道光二年进士,五年任西宁知县。中孚字郑堂,余姚县人,副贡生。西宁置县始于明万历五年,越十四年邑令林致礼修有县志,清康熙间凡三修。此志为豫宗蒞西宁时,延其乡人中孚所编;中孚尝纂《端州志》,长于志乘之学。此志体例详约有度,凡十二门,曰舆地、曰建置、曰经政,曰职官、曰选举、曰古迹、曰金石、曰艺文、曰宦绩、曰人物、曰事纪、曰杂志,卷首列图经十四,卷末附便民余政、苏祠田图、王公祠田图。

连山厅志不分卷清道光间修,抄本,缺名批校,盖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之章(上海图书馆藏)

清姚柬之纂修。柬之字柏山,桐城县人,道光二年进士,授临潼知县,改官广东揭阳知县,旋擢连山绥瑶同知。此志为柬之官连山时所纂,凡二万余言,时邓嶰筠、祁竹轩、阿镜泉,与柬之同官广东,序其所作,以为文简事核,训词尔雅。按《连志》创修于康熙三十二年,刘允元修《连山县志》十卷,是时连山尚为县,未归同知专辖,厅志实为柬之始创。其书编次,分总志、食货、风俗、名宦、选举、人物、杂记七门,附图十二。其体例一遵《朝邑志》,而严于断限,凡前事不属连山者不载,凡近事不足表言行昭法式者亦不载。而论述瑶族之历史沿革及习俗甚详。此本书眉有批注各排户口数字,及道路里程,未审出何人手笔。按此志纂成未即付刻,道光间《且看山人文集》,及光绪间《岭海异闻录》均收。

连阳八排风土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来章纂修。来章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襄城人,康熙举人,知连山县事,有循迹。其为学以慎独为主,所著有《礼山园诗文集》《洛学编》等书。此志凡八卷,卷一图绘,卷二形势,卷三风俗,卷四言语,卷五剿抚,卷六建置,卷七约束,卷八回化。卷前有来章自序,序谓:“八排之瑶,连州居其三,连山居其五,其余小排更有十七。”此志语气,对瑶族颇多欺辱之辞,惟记瑶族之风土人情甚详。如述瑶族之分布,连山大排分居于马箭、军蜜、里八岗、火烧坪、大掌岭,小排分居于天塘、大坪、小猪豹、八百粟、茅田、平安冲、鱼赛、六对、盘血冲、鸡公背、牛路水;连州大排,分居于三汕岭、横坑、行祥。卷前列瑶排总图一,自水瓮毛,经龙会、龙浮、平安冲、苦竹塞、连山县城,至连州城止。图凡十二页,所经之里程、排塞、田山、庙井皆备。风俗载瑶族婚姻任自选择,俗习敬高年,尊祖宗。记瑶之种族姓氏,瑶姓有盘、房、唐、沈、李、莫、冯、黄、邓、何十姓。言语篇,叙瑶语用瑶汉语对照,分天地、岁时、山川、人伦、身体、宫室、婚姻、生死、饮食、衣服、五谷、畜物、果品、器用、杂物、农具、器械、乐器、教化、杂言、讼狱、瑶歌等类,注音译言,若熟读此篇者,可以通瑶语也。

○广 西

广西通志六十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林富修,黄佐纂。富莆田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历官至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理广西事务。佐纂《广东通志》已著录。按广西有通志,此志为创修,其书体例,首列凡例、图经二卷,次表八卷,志三十卷,列传九卷,外纪十一卷。纪载详明,体裁简核,如沿革、分野、职官选举皆用表,以省简牍,体例亦善。然其书之别类分门,殊有失慎严之意,《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议其书所失者有云;“唯土官已隶职方,命以爵秩,而列之外纪,非大一统之义。寺观亦列外纪,云辟异端,然仙释则载之列传中,不外其人,而外其人之所居慎矣。艺文苟无关于风土,则可不录,既以其有关录之,而列之于外纪中,尤不允也。”观其评议甚当。按广西沿革,春秋时为百越地,秦置桂林、象郡;汉初属南越,后改置苍梧、郁林二郡,属交州,兼为荆州零陵郡南境,后汉因之;三国属吴,晋为广州地;刘宋为湘、广二州地,南齐因之;梁置桂、静二州,陈因之。隋为始安、苍梧、永安、郁林四郡,唐属岭南道,置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后又分置岭南西道;宋分置广西南路,元置广西行中书省,明置广西布政使司,属县凡七十七。秦之桂林、象郡,其名始著之于《史记》,厥后南荒舆志,渐而成编。最著者,如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学海类编》收),段公路《北户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学海类编》收),明魏浚《嶠南琐记》,张凤鸣《桂故桂胜》,皆叙述典雅,掌故可稽矣。惟其间郡邑沿革,诸书皆不载。但见《通志·艺文略》有《广西路图经》,《宋史·艺文志》有《广西会要》,是乃统志广西一省之书耳。然其与今之通志,体例不侔,故通志之作,实自此志始也。

西事珥八卷附峤南琐记二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魏浚纂修。浚字苍水,别号湛卢山中人,福建松溪人,万历甲辰科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是编浚官粤西时所作也。按其自序略言:“余轺车所至,好咨问土风地志,与今古先贤遗事,录置箧中;今来岭右稍又录注,得二百余则。”审其所录诸篇名,首《五岭考》《汉兵入越考》,次所录者,多为山川文献,征风考俗之言,旁及鸟兽草木,仙源释派。其书名“珥”者,据其自序谓:“西事因大荒,诸所载神人多珥蛇者,珥耳饰也;一曰瑱,又蚕弄丝于口亦珥;因以珥名录。”其文艰涩,观其书皆记粤西之事也。此书上海图书馆藏有二部,一部存卷一至四为残本,一部共八卷及附二卷俱全;二部版刻文字略异,而篇目行款尽同。按其书卷一多言山川地理,卷二多言风土,卷三多言时政,卷四至五多言故事及人物,卷六多言物产,卷七多言仙释神怪,卷八多言苗裔,凡一百十三篇。尚余碎事及续闻者百余则,别编为二卷,名曰《峤南琐记》。《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书为八卷,谓其书“虽不立地志之名,然核其编次,固地志之类,但不列门目耳;其考订颇不苟;叙述亦为雅洁,无说部沓杂之习”。然其书中,载《龙光貌类文成》《舒宏志转生》诸篇,不免偏信禅说,稍涉荒唐矣。

桂林风土记一卷槜李曹氏抄本,清张载华题记,杨守敬等签校(上海图书馆藏)

唐莫休符纂。休符曾任融州刺史、御史大夫。此记休符在官时所作焉。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三卷,此本只存卷一古今事迹、山川、古迹、冢墓、庙观、人物,共四十八条,而非全帙矣。此志首叙桂林沿革谓:“秦置桂林、南海、象郡,汉武改为郁林郡,以桂林为县。孙皓凤凰三年分郁林、象郡为桂林郡。”今之桂林,为孙吴时所建郡地也。按张载华题记略云:“《桂林风土记》唐光化二年融州刺史莫休符撰,《新唐书·艺文志》作三卷,今只存一卷。闽谢在杭《小草斋》所录旧藏,得惟起首卷尾,称获诸钱塘沈氏,是洪武十五年抄传。虽非足本,中载张因、卢顺之、张发、元晦路、单韦瓘、欧阳膑、李渤诸人,诗采《唐音》者均未著于录,洽闻之君子当发见幽光者也。”今此本载华所言诸人均未见载,则此本又有缺散,非洪武时抄传之原本也。

阳朔县志四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洪畴纂修。洪畴字石庵,浙江嘉兴人,监生,康熙五十年任阳朔知县。按本志沿革谓:“隋初置阳朔州,属桂州总管府,境有阳朔山故名。”此志之修,据凡例谓;“此志乃陈石庵延廖学古编图志,邑司训权汝骏及邑人徐元远编订成帙。”其书体例,自建置沿革至艺文,凡五十门,篇首序论,及书中修辞润饰,据序言皆出洪畴手笔。又据凡例称:“舆地、祀典、赋役、秩官、兵防、人物、古迹、艺文诸篇,悉如旧《阳朔图志》,而详加增补。”观其书中各门,间有挂缺者仍多,编者虽密意搜求,然终不免犹有疏略之感焉。

融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一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斯誉修,路顺德纂。斯誉江西南丰县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道光十年任融县知县。顺德字应侯,融县人,举人。融县自唐置融州,迄明降为县,清因之。清乾隆二十三年知县皇甫枢始修县志十四卷,此志斯誉官融县时继皇甫枢县志重修;其书凡二十六门,所纪以瑶、僮二族之风习往事甚详。物产门,以载花鸟虫鱼为备,而反疏言五谷、竹木、蔬果诸农物。查此志未见刻本,民国间融县县长黄志勋曾据抄本油印,今油印本亦极稀见矣。

象州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蒋曰莱纂修。日莱吴县人,贡生,乾隆十九年任象州知州。象州即今象县,据本志沿革谓:“象在汉时属郁林郡,在吴时属桂林郡,本潭中、中溜二县之地,而非秦时之象郡焉。”《象州志》肇修于明万历知州李维岳,志凡四卷三十八门,清雍正十二年知州祖承祜重修,书皆不传。此志为日莱纂成于乾隆十九年,其后十年知州李宏济始刊成书。其书体例,全编凡四卷,二十类。第一卷五类,曰天文、曰舆图、曰沿革、曰疆域、曰山川,目十有五。第二卷五类,曰民赋、曰盐法、曰学校、曰建置,曰坛庙,目十有一。第三卷四类,曰秩官、曰选举、曰军政、曰名宦,不分子目。第四卷六类,曰迁谪、曰人物、曰部族,曰纪序、曰诗钞、曰杂录,子目六。天文有星野图,舆图有疆域总图,山川志叙州境山川名目具备,而脉络不分,原委不详。职官选举,均不用表,仅记名氏,且尊卑顺序、时代前后有倒置。名宦传载唐一人,宋九人,元一人,明十八人,清一人,则取录甚严,必实有见益于此地者录之。其他各类皆纪载疏略。总按此志定例修辞能务实在,中无夸耀附会之言,可为志乘之核实者也。

庆远府志二十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英秀修,唐仁纂。英秀字铁山,满洲镶红旗人,道光三年任庆远府知府。仁字尧心,临桂县人,嘉庆二十年任庆远府教授。按本志序谓:“庆远府志可考者,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郡守白启明采辑,见编志十二卷,其已佚。乾隆十九年郡守李文琰又纂府志十卷,今犹传有抄本。”此志乃继乾隆《李志》重修,始事于李彦章、钟禄、恒梧三守,及英秀任乃克告成。其书体例,为类十二,曰地理、曰沿革、曰建置、曰食货、曰经政、曰学校、曰营伍、曰职官、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时事,为目六十有四,纪载郡事则核,邑事则简。按沿革,庆远之地,于汉初为南海尉赵佗所据,自汉武元鼎六年平南越置定州,属郁林郡。唐更名宜州,宋初置庆远军,咸淳元年升为府,领县五。元改府为路,明复为府,领县一、州一、土州二、长官司三,隶广西布政使司。清仍为府,领县三、州二、土州一、土县一、长官司五,属右江道,道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庆远多矿产,据本志食货矿厂篇,有丹砂、银、铜、锡、铁、铅等矿。

天河县志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林光棣纂修。光棣字桐轩,蓬溪县人,举人,道光五年任天河知县。此志为光棣官天河时所纂,其书编次分沿革、秩官、选举、舆地、山川、建置、经政、艺文、胜迹、宦绩、列传、前事十二门,因事定例,殊欠排比,纪载亦简略。据其凡例云:“其言简,其事该,而其所志则无不尽,天河文献自此可征矣。”此志实记载寥寥,殊不免自夸。天河沿革,置县始于唐,先属粤州,后属宜州。宋置庆远军,后改为府,天河隶也,元属庆元路,明清属庆远府。

白山司志十八卷传抄清道光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言纪修,朱锦纂。言纪字笏仙,原籍上元县人;世袭白山司巡检,以军功加州同衔。锦字心池,芷江人,官太平府凭祥州州判。广西为南荒辽远之域,民族错处,自古以来设有土官以管其事。唐宋有羁縻之州,尚未通于典属,元设有宣抚、按抚、招讨等司,明因之是为土司。《明史》立《土司传》,土司之名,实自此始。白山司在广西思恩县,明嘉靖中有王受者,以功授白山巡检世袭。受之先祖王青,建康上元县人;宋皇祐间随狄青征邕,有功授以丹良堡荫世袭土舍,二十四传至受。白山司境,周二百三四十里,领管十六城头。(据本志疆域篇谓,城头乃土人村落所聚之名,即州县之乡都也。)至言纪领管其地,已三十六世矣,而世无协代争夺之事。其司志,据本志凡例谓:“旧有司官王之纯所辑志未付梓,存残稿一帙。”又据言纪自序谓:“三十三世祖莲峰纂有志稿。”按本志世系,莲峰即之纯之别号。按是编文词,实出于言纪手笔,锦仅协商酌而已,而著锦为纂辑者。凡例有云:“土司子孙相传,虽秉笔者纵无私曲,亦难取信于人。又矧为亲者讳,情理所必然者,今列司官为监修。”兹著录纂修人,仍因纂修姓氏表不更。此志分十八门,首纪、世系二篇,次为志十七,曰建置、曰疆域、曰山川、曰关梁、曰水利、曰田赋、曰祠庙、曰风俗、曰物产、曰人物、曰列女、曰塚墓、曰土兵、曰■〈礻幾〉祥、曰前事、曰诏令、曰杂记,卷前有图六。其书体例,不同于州县志者,有世系二篇,余则大致与州县志相同。所分门类,则据事而志,不蔓不支,有条有贯,事无巨细,皆能毕陈,自成方志中之一派。土司修司所之志不多,而传者尤少;考土司志书,大概始于明时,据《古今图书集成》,引明代所修之《大渡河土千户所志》《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志》,今皆不传。

上林志稿十二卷清道光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黄金声纂。金声字和东,上林县人,嘉庆十五年举人,主讲澄江书院,二十五年成进士,授浙江金华县知县,道光壬午充浙江乡试同考官。上林为汉领方县地,唐析置上林县,清时属广西思恩府。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知县王一岳,再修于清康熙间知县张邵振。此志为金声主讲澄江书院时所纂,全书凡十篇,曰方舆、曰建置、曰政纪、曰物产、曰职官、曰选举、曰宦绩、曰列传、曰艺文、曰杂缀,邑事巨细俱备,体裁简略。

西隆州志一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修,嘉庆三年增补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誉命纂。誉命事迹未详。此志为誉命纂成于康熙十二年,书凡一卷十六篇,为《西隆州志》草创,向以抄本流传,随抄随增,此书乃增至嘉庆三年止。其书记西隆沿革,宋始置安隆峝,元隶云南宣尉司。明永乐间普安酋长,祸乱邻疆;岑子得声援立功,封安隆长官司世袭,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清初仍之,后因绝嗣争秩,操戈不休。康熙五年抚定之,改设流官,置西隆州,属广西思恩府,雍正八年改隶泗城府。

富川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叶承立纂修。承立广东嘉应州人,乾隆十一年进士,十九年任富川知县。《富川县志》,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符大宾创修,万历十一年知县周笃棐重修,三十九年知县张文燿三修。此志继《张志》重修,全编分为十二门,曰舆地、曰风土、曰营建、曰职官、曰赋役、曰学校、曰兵防、曰选举、曰名宦、曰人物、曰艺文、曰杂记。据舆地所述沿革,富川县汉置,唐改曰富水,寻复故名,明清属平乐府。按富川县今与钟山县合,改曰富钟县。富川之名甚古,宋时已有志书矣,见《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著录,宋绍熙间潘廷立撰《富川志》,其书久佚。

荔浦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十八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许之豫纂修。之豫字嵩瞻,汉阳人,康熙二十年举人,四十六年任荔浦知县。荔浦置县,肇于汉元鼎六年,因荔水得名;唐于县又置荔州,寻废。明清为荔浦县,属平乐府。明万历甲申知县吕文峰始修县志,久佚。此志为之豫仕荔浦时所修,征诸耆宿见闻,参诸省郡志书,摭采颇难。其书体裁凡三十二门,而无大纲,纪述则极简略,为未竟之稿也。

昭平县志八卷清同治八年重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陆焞纂修。焞字芸谷,仁和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四年任昭平知县。按《昭平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知县柯寿恺,清康熙三十年知县杨燮重修。此志焞官昭平时承《柯志》重修,成于乾隆二十四年。书分为二十四门,体例精严,取材宏富。查此志乾隆原本未见,同治重刻本外,又有光绪十七年重刻本。昭平为汉临贺县地,南朝梁分置龙平县,宋改曰昭平,明省入平乐县,寻复置,属平乐府,清因之。

苍梧总督军门志三十四卷明万历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应槚原纂,刘尧诲重纂。槚括苍人,任苍梧总督军门府少司马。尧诲临武人,以大司马总督两广军务。此志为尧诲取檟《苍梧志稿》重纂刻成。其体例,卷一开府,附军器历官,卷二制勑,附礼仪;卷三至卷五舆图;卷六至卷十三兵防,分十目,一武官兵,二文官兵,三司卫所官军,四州县民兵,五巡检司官兵,六营堡,七营堡土兵,八军门防守兵,附厅用人役,九军饷支用额数,十两省岁入军饷,卷十四经费;卷十五操法,卷十六赏格、罚格;卷十七至二十一讨罚,分五篇;卷二十二至二十七奏议,分五篇;卷二十八碑文,卷二十九集议;卷三十至三十四纪略安南,分五篇。按此志为关镇军志体裁最备者,书首开府一门谓:“明兴既平两广,各设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领之。永乐始于广西置镇守,迨成化元年,诸夷煽乱,命征夷将军都督赵辅,游击将军都督和勇,充总兵讨之;而以浙江左参政韩雍有文武才,升都察院右佥都督赞理军务,太监陈瑄监督之。贼平,留宣镇守,以雍提督军务,兼理巡抚西省。而梧州界两广之中,宜开府焉,以雍为右都御总督两广军。”此段记苍梧设军府之始焉。《纪略安南》一篇,著文五卷,记越事颇详也。

浔州府志七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孙世昌修,光昭纂。世昌字少兰,桐城县人,嘉庆七年进士,道光元年任浔州府知府。光昭爵里未详,与世昌为中表,世昌仕浔州时,光昭为浔阳书院主讲,世昌遂延修郡志,纂成此书。浔州府志,据本志所录胡南藩旧志序谓:“郡志始创于明太守戴金镂。”又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有张尔翮《浔州府志》,纂成于康熙时。又查浔志此志以前,有乾隆乙亥知府胡南藩修府志五十卷,其后府守陆燝、陈玉麟先后修成志稿,未付剞劂,遂遭销毁。此志始于道光五年开纂,翌年书成,全编凡十五门,体裁繁简得中。自咸丰中兵燹之后,志版尽毁,今传本几无,存者为稀世之物焉。浔州为汉郁林郡地,南朝梁分置桂平郡,隋郡废,并入郁林。唐又置浔州,治大宾县,寻废,后于桂平县置浔州,取浔江为名。宋初废,寻复置,曰浔州浔江郡;元改为浔州路。明置浔州府,领县三、州一,日平南、贵州、武宣、武靖州。清为浔州府,领桂平、平南、贵县、武修四县。

浔州府志五十七卷清光绪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夏敬颐纂修。敬颐江西新建县人,监生,光绪十七年任浔州知府。按此志分四纲,曰纪地、曰纪官、曰纪人、曰纪事,以艺文散入各门。纪地分沿革表一、山川、气候、物产、城池、坛庙、学校、廨署、遗迹八目。纪官分秩官表一、禄饷、贡赋、食储、祀典、学制、兵防、邮传、刑狱八目。纪人分选举表一,列传、民俗二目。纪事分前篇、后篇二目,前篇所纪自汉至清,以见诸史传者已有载也;后篇则记民乱之变、人事之变、瑶事之变,及天地草木禽鱼之变化灾祥。按此志采摭甚繁,征引他书均注出处,颇慎编法。惟职官、选举表,自嘉庆后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缺挂过半,殊若未竟稿。查此志于光绪二十二年付刻,但刻本今流传极少。

上思州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戴梦熊修,唐炅绪纂。梦熊字汝兆,浙江浦江县人,康熙间上思知州。炅绪字汴云,全州人,康熙十一年举人。《上思州志》,创修于明嘉靖间知州陈世瞻,迄梦熊仕上思时,始议重修,乃属炅绪及州人江汉秋、林中铉,韦编易等编成。其书凡四卷,自图考分野,至选举、义烈,四十四门,体例颇备。记上思州沿革谓:“上思古粤地,秦部落南交,汉元鼎时羁縻于合浦郡。唐天宝初始置上思州,以土酋延袭;元大德间土酋黄圣许叛,命大将程飞鹏往剿,土酋竄入交趾。明洪武初土酋黄忽都纳款来归,其后叛附不常;至弘治间始列职方,隶南宁府。物产载,上思产果为盛,有龙眼、橄榄、杨桃、波罗蜜、徧桃、甘蔗、芭蕉、柚子、桃李、石榴等。风俗谓,民情强悍,男耕、女纺织,不务他职。婚礼以槟榔、蒌糖、豕羊牛、镪为纳采征聘,绅庶皆然。

太平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传抄清雍正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甘汝来纂修。汝来字耕道,号逊斋,江西奉新县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直隶来水知县,调任新安,雍正元年升广西太平府知府,任满擢左江分巡道,广西按察使,调苏松太粮道,升广东布政使、实录馆纂修、《三礼》馆总裁等职。据志序谓:“太平府志创修于明弘治间,其后虽有纂辑,皆散佚无考。”按此志之纂,距弘治郡志逾二百余年,其间采摭不易。其书体例,分天文,地舆、营建、食货、选举、武备、■〈礻幾〉祥、艺文八类,卷首为序目舆图,卷末安南附记。原本今仅见故宫博物院有藏,民国时有据抄本油印者。太平府沿革,汉临麈、雍鸡等县地,唐置羁縻州,宋析置太平砦,元置太平路。明洪武元年置太平府,清仍为府,领厅二:龙州、明江,州四、养利、左州、永康、宁明;县一、崇善。

太平府志稿六卷清宝墨轩抄本,清简玉民手跋(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圣年纂。圣年崇善县人,事迹未详。按此志稿成于乾隆十六年,圣年见雍正四年甘汝来所修府志之不足,以平时所见所闻,有关太平府事迹者记之,久之成帙,以补《甘志》之所未备。其稿凡六卷,分为九类,曰天文志、曰地舆志、曰营建志、曰食货志、曰武备志、曰土司志、曰选举志、曰■〈礻幾〉祥志、曰杂记,每类各有小序。此书每页折口注宝墨轩抄本,宝墨轩未详何人之书斋也,视其纸色笔墨为清抄无疑。书后附有咸丰壬子简玉民手跋称:“此志素无刻本,故流传稀少。原稿向藏李氏后裔,视若珍璧。此本为玉民大父出宦崇善时,央为传抄者也。其书内容丰富,搜罗颇勤。”此书外,镇江尹石公先生有据陈济川藏抄本过录一部,书后亦有简玉民跋,尹石公过录,亦藏于上海图书馆,书首有民国三十年石公题记云:“广西太平府,明正德十四年有知府邓炳志四卷,见嘉庆《广西通志》;又万历己亥二十四年训导甘东阳志三册,见《内阁藏书目录》七、《千顷堂书目》七,又嘉庆《广西通志》二百十四,今俱佚。清雍正四年知府甘汝来志,今存故宫图书馆。此志稿六卷,乾隆十六年里人李圣年续《甘志》而作,未见刻本。兹从陈济川处得此稿,系传抄而来者。其编辑义例,不甚完善,字句讹误,行欵错乱,尤不一而足,未知原书果如此,抑抄写者之脱误也。西南志书不多有,索价至百金,无力购存,因撮其要收《方志考》,仍归济川。此书既见不愿舍去,拟留一副本,因属瑞儿之妇文蕴,三女罗义、罗士、罗罗,分抄接写,余亦接写二页。”此题记考《太平府志》原委甚详,故录之以备考鉴。

左州志二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诠纂修。诠奉天铁岭人,康熙四十七年自崇州调任左州知州。按此志编例,分上下二卷,上卷分舆图、疆域、建置、星野、山川、公署、祠祀、田赋、户口、学田、村坊、官师、举贡十三门;下卷艺文,分序、歌、行、碑记、记、辨、解、说、诗十门。卷前录崇祯庚辰知州李之清旧志序,序谓:“郡孝廉邓元亮始创志草。”按此《左州志》创于明崇祯时也。左州一名左阳,民国元年更名左县,今与崇善县并,名曰崇左县。据本志建置志云:“按左阳旧为西原、黄峝地,唐始置土州于演,隶邕州郡都督府,宋为古万寨,元属太平路。明洪武间仍以土州隶太平府,天顺间土官黄倚、黄昂兄弟争袭构兵,迄成化十三年始改土,建州于思崖村,正德间知州李钦承迁州治古揽村,即今之州治也。”

龙州纪略二卷清嘉庆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大海修,黄誉纂。大海汉阳人,嘉庆四年任龙州知州。誉字耐庵,顺天府大兴县人,廪贡,嘉庆二年任龙州吏目。按此志编例,分舆地、建置、贡赋、官职、选举、人物、艺文、灾祥、杂记九类,凡五十有九目。志纂成于嘉庆丁巳,壬戌付刻,成于癸亥,纪载颇简约。建置谓:“龙州汉属交趾,征则、征贰反,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始入版图。嗣后叛附不常,宋皇祐间狄青征平之,以奖有功随征官赵鼎世袭兹土。元至正间封赵氏为万户府,明洪武初改为龙州土州,隶太平府。清雍正三年土知州赵殿灴褫职,裂其地为上下正二龙州,雍正五年下二龙州土巡检赵墉暴敛横征,激民变,遂削其官,以府判分驻带管其地,乾隆五十七年特用同知总理州事。”贡赋纪龙州特产有硝场,在上龙司之山巴场,又名陇永场,向由太平府开采,每年产硝五六万觔。杂记纪边垂有蛊害,引《永福县志》云:“入僮村占其屋下无灰煤,妇人面黄眼弦赤烂者,即有蛊之家,食时用铜筋搞其碗,蛊即避去,不能为害,或用铜筋插入饮食中,而辄黑者勿食。”按此说蛊乃病菌。杂记附纪安南之变,事起于壬戌八月安王阮文缵承袭后,横征暴敛,民心背离,生变之事乃生。以上诸节为本志较可供参考之资料。

明江县志不分卷传抄民国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例。编次分疆域纪、建设纪、政务纪、交通纪、人物纪五类,子目凡三十三。疆域纪首叙县名谓明江境内有江横贯,此江古名明江,县因以江名。次叙位置境界,县城在广西左江之东南,距南宁陆路四百五十里,水路一千二百里。东南北与思乐县接壤,西与宁明、交趾河接壤。统计自南至北,长约七十里,自东至西,广约五十五里。次叙地势,西北石山错杂,东北东南土山横列,中间平坦,为田畴河流。次叙区划,明江分中东西三区,中区为城厢内外及板王村,东区分五乡,西区分五乡。次叙沿革,明江唐时为羁縻思明府地,宋为永平寨,元为思明路,明为思明府,清为明江厅;宣统三年改为抚明府,民国元年改为明江县。次叙古迹,有怀玉泉,在县西,为邑之名胜。有太子井,元世祖时安南叛,命太子讨之,军行至此掘井得甘泉;自元明以来,名人题泳此井者甚多。建设、政务、交通三纪,皆用图表新体,而无核要可提。人物纪仍沿旧例,分名宦、耆旧、节孝三目,又以风俗土产附之。全书纪载止于民国十四年,按其书是为乡土志体例,纪事简短,仅陈一邑之梗概,以备观风问俗者所易览焉。

镇边县志四卷传抄清光绪三十四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许克襄修,杨象震、赵学海纂。克襄字蓂阶,云南宜良县人,附生,光绪三十四年任镇边县知县。象震湖北广济县人,生员。学海桂林人,为镇边县幕僚。按本志所述镇边建置,始于宋皇祐间,置镇安洞,为岑氏土司地。岑氏原为浙江余姚县人,传为岑彭(仲叔)后裔,彭于宋皇祐间,从狄青征邕到粤西,以功遂世袭镇安土知府之职。迄明洪武间岑氏传至七世,岑天保袭职,天保后以长子志刚袭己职,次子志英分管镇安地,请授为土知州。清乾隆八年改为土巡检,光绪十六年改置镇边县,属归顺直隶州,是为建县之始。是时知县程少秋以县无专志,命邑人士分部采访,延象震主笔成志稿五卷,颇病繁芜,因未镌版。及克襄仕知县时,又延学海察山川,临边境之扼要,观民情访风俗之侈朴,因象震志稿重为增益而成,约之为四卷。卷一纪地,列沿革志、沿革考、县图一、厢坊图一、乡里图四,次列疆域、墟洞、山川、物产、建置、关隘、津梁七门。卷二纪官,首列职官表、武职表,次列官政、祭祀、士勇、学制、经费、武备、宦绩七门。卷三纪人,首列科举表,次列人事、列传二门。卷四纪政,以记山川名胜、今古轶事、地方灾祥,而不分门类。所记自明天启迄清同治三年止,以编年排次。镇边地近热带,森林茂密,按本志物产载,木棉树、榕树、桄榔,木棉大可合抱,高数丈,花大而瓣厚,色鲜艳,老裂有丝如芦花,可制被褥,又性能解毒为药材。按此志只见抄本流传,刻本未见,此本职官增至民国二十年,是为誊抄者随增。

镇安府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傅■〈聚上土下〉纂修。■〈聚上土下〉字李厚,号成山,灵寿县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十七年任镇安知府,镇安建置,宋于镇安洞置右江镇安军民宣抚司,元改镇安路;明洪武间改为镇安府,清置流官以通判管府事;寻又省通判,设知府总掌府事,治所今天保县。乾隆戊辰知府沈嘉征始修府志稿,丙子圣继而重为续纂成书。其编例分八门,曰天文、曰舆地,曰营建、曰赋役、曰秩官、曰人物、曰兵防、曰艺文,体裁简核,有似康海《武功志》例。赋役有矿厂一条,记镇安盛产硫磺,厂在天保县番里甲,雍正十年广西巡抚金鉷奏请,饬知镇安府监督,会同武员开挖煎炼,以备军需。

钦州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林希元纂修。希元纂《永春县志》,已著录。此志为其谪官钦州知州时所纂也。钦州为汉合浦县地,萧梁置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钦州,大业五年改曰宁越郡,唐复为钦州,历五代、宋、元其名未更。明初为钦州府,洪武八年改为州,九年又降为县,十四年复为州,领灵山一县。州志此志是为始创,全编凡九卷,卷之一沿革、星野、疆域、坊都、山川、形胜、气候、风俗,卷之二之三食货,卷之四职官、官署,卷之五学校、科贡,卷之六祠庙、兵防,卷之七墟埠、铺舍、津梁、亭榭、坊表、卹政、寺观、陵墓、古迹,卷之八名宦,人物,卷之九历年、拾遗。食货志田赋门载新设屯田六十四顷八十亩,科米一千二百五石一斗。按明时因以军饷不足,故拨卫军出野垦种,明修志书记屯田事甚多,惟载屯田亩数,及科米多少而已,叙屯田原委及制度者不多。此志田赋门之后,附知州林希元奏,奏言屯田之制甚详,谓:“屯田之法,古今不同,大要有三,因兵族久驻,欲省转输之劳而屯种者,汉武帝立屯田于敦煌,赵克国屯田于湟中是也。有因乱后田荒而屯种者,东晋之间流民屯田于江西,后魏籍州郡人户十之一以为屯田是也。有因军饷不足而屯种者,本朝拨各卫所之军出野屯种是也。本朝屯田之法,今已废坏,依钦州下则官田则例,亩科米一斗七升六合,该米五石一斗仍拨田十亩,与为宅舍,不科其税。十人为甲,甲有甲头,五甲为一屯,屯有总,一屯稻田一十五顷,共田二十顷,该米二百五十五石。屯设老人一名,专理其事,给田四十亩用酬其劳,督责耕种。征收税粮,屯老责之屯总,屯总责之甲头,甲头责之屯丁,以本州判官掌之,而总督于知州。”林此奏文又谓:“屯田之法,虽且耕且战之遗意,则利军而不利民,今军余客户欲种而不得田。钦州屯田实为军民合耕之制。”食货志物产载稻有毛禾、有光毛二种,能耐寒,正月种,五月熟。果有人面果,肉仁食味美,均为钦州所特产。

廉州府志十四卷清康熙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徐化民纂修。化民字皥如,奉天人,贡生,康熙六年补任廉州府知府,后因吴三桂抗清,兵至廉州被执去。廉州汉合浦郡地,南朝宋置越州,隋改曰禄州,唐始为廉州,治合浦县。元置廉州路,明改为府,清因之,即今合浦县也。郡志创修于明嘉靖乙卯岁,崇祯九年知府郑抱素重校始为刻行。此志成于康熙癸丑,查今仅存此原本。全编凡十二门,曰舆图、曰地理、曰营缮、曰食货、曰礼教、曰经武、曰秩官、曰选举、曰名宦、曰乡贤、曰奏议、曰艺文;其体例,据凡例谓大抵依据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