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稀见地方志提要 » 稀见地方志提要全文在线阅读

《稀见地方志提要》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下

关灯直达底部

○湖 南

长沙府志二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苏佳嗣修,谭绍琬纂。苏佳嗣正红旗人,荫生,康熙二十三年任长沙知府。绍琬长沙茶陵州人,事迹未详。长沙古郡,郡志由来久远;自唐张谓撰《长沙风土碑》,其后宋绍熙间褚孝锡撰《长沙志》,后人又为《续志》,其书久佚。修于元者无考,明嘉靖戊子郡守孙性甫,延郡人杨子林始成志稿;及潘镒为知府,复聘郡人张治就其稿笔削之而付梓。其后郡守吴道行、雷起龙又先后重修,自经明末际兵燹,其志尽毁。此志始于郡守张宏猷延谭绍爌及吴■〈忄矛攵〉等,屡经修补,迄康熙二十四年苏佳嗣任知府,复延绍琬重辑,始刊成书。其志所定凡例二十四条,颇有议识。而其书体例,首列星野、疆域图,而以岳麓图、八景图,则入于胜迹篇,插图处置,殊若杂沓。分门别类,累见重迭,序次先后亦倒置失当。于艺文志前别列典章一门,以收历代诏诰奏疏,破碎艺文之义,而伤志例。故此志编例,则非上乘也。按长沙沿革,秦始置长沙郡,领县九;汉为长沙国,徙封吴芮为长沙王,文帝时国除;梁改为湘州,隋大业间复为长沙,唐改为潭州,又置长沙县为附郭;宋、元为潭州,明为长沙府,属湖广,领州一、县十一,清初因之。自康熙三年设湖南布政使司于此,遂分湖广别为一省。据本志职官,首列巡抚周召南,及提学按察使等官。《湖南通志》成于乾隆二十二年,后此志六十余年,故纪载湖南建省事,实自此志始焉。

善化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四,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至三)

清孙谦修,赵又昂纂。谦高淳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三年任善化知县。又昂善化县人,事迹未详。善化今并长沙,置县始于宋元符元年,析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二乡,设善化县,属潭州府。元属潭州路,明属长沙府,清因之。明万历癸丑知县唐源创修县志,迄甲寅岁始成,为邑庠生吴道行所纂也。崇祯癸酉知县黄承中又修,亦为吴道行所纂也。二志版毁于明末兵火。此志创修于康熙壬子知县孙浩,延邑廪生李有藻纂辑未成,乙丑孙谦仕善化时,又延又昂继纂,始克成书。查此志今存者皆残帙,且皆缺其首册,体例难详。兹参考乾隆修县志所载此志序例,及本书所存之卷索考之,全书凡二十有二门,所定凡例十二则,颇具义例。其书汇集宋、元、明三朝往事甚多,所叙清初数十年事,不过附及,则惟称颂清朝之新政而已。

湘潭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应信修,锤世贤纂。应信丹阳县人,嘉靖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湘潭知县。世贤事迹未详。按沿革载:秦始置湘南县,六朝梁改为湘潭;元曾升为州,明复为县,属长沙府。《湘潭县志》刻本此志为始,据应信序谓:“创撰于马璨载,校于胡君东陵,而时彦之博洽者,又从而增新之者焉。盖沿革之谱,纪世变也。分野之识,稽列宿也。地理之综,顺地利也。食货之措,备养道也。官师之别,均董治也。选举之别,知贤智也。建置之备,庇有众也。祀典之定,正祭义也。名胜之集,征遗迹也。物异之书,征灾变也。方外之录,辟左道也。艺文之叙,秩德音也。”按其序言志类义例甚详,其书初稿成于璨载与胡东陵诸人之手,后又经世贤综合校核成书,文笔朴简。《万历县志》序评此志有云:“是时风气尚古,事简人朴,秉笔者多阙略,苍苍然浑噩之书。”斯语确当之至焉。

湘阴县志四卷清康熙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唐懋醇修,谭绍琬纂。懋醇高淳县人,康熙初任湘阴知县。绍琬纂《长沙府志》已著录。湘阴置县始于南朝宋元徽二年,分益阳县罗湘西地建邑。南宋淳祐中邑令胡哲撰《湘阴图经》,于元志乘无可考。明修县志,据《湖南通志》所引载,有成化元年知县韩景修县志,嘉靖三十年知县张镫修县志,二志久佚。此志乃继嘉靖《张志》重纂,距《张志》修时,已越百二十八年矣。时《张志》犹存,据绍琬志跋谓:“旧志一帙,讹者十七,阙者十三。”故此志之修为匡正前志,且补百数十年之事物。湘阴为屈、宋之旧里,自古为文物之乡,固当传有名志,以相表里,而其邑志当于人物古迹之考据,为所重也。此志凡四卷二十门,惟田赋一门记嘉靖以来税则较备,余则记叙简略。但据谭跋称,共相考订者,有周良仕、蒋儒德、李象琯、丁佐、秦正竣诸人,亦皆名士。而于沿革考据,遗脱讹误者颇多。《乾隆县志》范元琳序谓:“康熙八年《唐志》,视其书捃摭遗文,金根帝虎之讹,触目皆是。田赋源流未详,学校选举,次序亦混;山川古迹,遗脱为多;人物宋、元以下,名臣高贤,表表史册者,间多遗漏。”直斥此志之失。

宁乡县志十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余英修,袁名曜纂。余英字菊潭,山东福山人,嘉庆二十一年进士,授宁乡知县。名曜字道南,一字焘岚,号岘冈,宁乡人,嘉庆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纂修实录。历官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总纂。按《宁乡县志》始于明正统间,正德四年邑令刘绚重修,嘉靖、万历继有增纂。清顺治十五年重修,康熙二十一年邑令王钱昌为之增补,四十一年邑令吕履恒又为重修,乾隆十三年邑令李杰超复修之。明志今皆散佚,清志犹存《乾隆志》及此志。此志为名曜与同邑周采亭、刘醇夫、胡玉潭等,纂成于嘉庆二十一年,悉依乾隆旧志体例,增补七十余年之事,叙述尚属简核。宁乡建置,始于宋太平兴国二年,析长沙、益阳、湘乡三邑地设县,属长沙。元至元间升为上县,隶湖广行中书省天临路,明清属长沙府。

浏阳县志二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萧敷修,刘以身纂。敷字须山,江西庐陵人,举人,嘉靖三十九年任浏阳县知县。以身号竹溪,江西安福县人,举人,嘉靖间任浏阳县教谕。浏阳为三国吴周瑜之奉邑,置县始自吴。邑志肇昉于何时,未可考。此志创修于嘉靖庚申,敷与以身检图帙,询之耆旧,汇辑而成,而未引载前志。其书体裁,共分地理、建置、学校、职官、祭祀、名胜、食货、人物、方外、艺文十门,记载简约;虽记事物核实,而事物之重要者不多。惟食货篇载浏阳田粮,每亩一斗零七合古制也。太祖即位,有诉浏阳助陈友谅饷者,帝恚之,加科二斗一升四合,视昔为倍矣。荆、湘郡邑,明初因纳饷陈友谅而加课税者,不止浏阳一邑;而惟此志乃记其事,可谓敢言者矣。

益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高自位纂修。自位字紫庭,宁晋人,举人,乾隆十一年任益阳知县。《益阳县志》创修于明孝宗时邑令周济,续修于嘉靖间邑令刘激,重修于万历间邑令朱銶;清康熙二十二年,邑令江闿复增修。此志复增《江志》六十余年之事,全编为二十八门,凡五十七目,序次尚有条贯。艺文志,以屈原著述《楚骚》辑录,以为邑之乡贤所作,殊不免过于夸耀矣。按益阳踞洞庭上游,形势雄壮,物产丰富,古为荆、湘名邑,建县始于汉,属长沙国,因邑有益水出县东南之益山故名。后汉建安二十年,孙权与蜀争荆州,遣鲁肃将兵拒关羽于益阳即此地。唐移今治,元升为益阳州,属湖广行中书省天临路;明复为县,属湖广省长沙府。清初因之,湖广分省后,属湖南省长沙府。

湘乡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履泰修,刘象贤纂。履泰四川万县人,康熙十年由举人任湘乡知县。象贤字若启,湘乡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入清未仕。按本志沿革,自汉哀帝建平四年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其名始此。东汉遂置湘乡县,迄今未更其名。湘乡志乘,创始于明成化间,正德乙亥知县张浚重修,嘉靖庚子知县庞钦明三修,万历庚寅知县揭士奇四修;清顺治己亥知县叶良礼五修,时秉笔者,为邑人龙孔然焉。此志继《叶志》重修,稿成于康熙十六年,时总纂署象贤名,而孔然犹在,亦尝相协纂辑者有刘兆龙、徐芳、丁爌、周书成等,分任采辑。当是时湘乡旧志,皆毁于明末兵火,此志之纂,仅按孔然志稿,如同肇创。按此志所载,于赋役、兵防诸门,纪明际之苛税及兵乱事甚详。据履泰自序所云:“湘厄于苛政者十年,厄于兵火者三十年,厄于租庸者,三百年之隐痛。”观其序言,阅其全志,其修志之旨,欲以申言当时贫民之隐痛耶。

攸县志六卷清乾隆十六年刊,嘉庆八年补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冯运栋纂修。运栋浙江慈谿县人,拔贡,乾隆七年任攸县知县。雍正七年运栋宰咸阳时,会修通志,襄助编辑,历三载成《陕西通志》,马、班雅誉,流播西北。及官攸县,又成此志,亦号名编。《攸志》修于顺治己亥,续修于康熙甲子,嗣后冗修者六十余年。运栋此志成于乾隆丁卯,全书凡二十二门,体裁严整。嘉庆八年张范又为增补风俗、职官、选举、人物四门,征文考献,校核谬误甚多。

岳州府志十八卷明隆庆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钟崇文纂修。崇文南昌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礼部仪制司主事,隆庆间出知岳州府事。岳州旧有弘治元年知府刘玑纂修府志十卷,简而太略。此志原为李元芳修纂成稿,崇文仕岳州时,重为更正详定,并增其所未备;郡人方启为之订正,胥焯及孙斯亿为之考校。其书编次,卷一图说、郡邑纪,卷二沿革世表、封建世表,卷三秩官年表上,卷四秩官年表下,卷五选举年表,卷六军政考,卷七职方考,卷八司天考,卷九秩祀考,卷十建置考,卷十一食货考,卷十二水利考,卷十三宦迹列传,卷十四侨寓传,卷十五乡贤传上,卷十六乡贤传下,卷十七外传,卷十八杂传。其体裁定图、纪、表、考、传五纲,采编年及纪传二体,而纪传中亦默寓编年序次。其书有表有论赞,体例慎严。郡邑纪谓:“岳郡古三苗之国,倚洞庭为险,轩辕、虞帝、夏禹亦尝巡守所至。”其所引证史传殊为附会也。又谓:“秦时岳属长沙郡,其后析长沙置建昌郡于巴陵;刘宋废建昌,即以巴陵为郡。隋开皇间废郡改为岳州,唐仍之;宋置岳阳军,后改为纯州。元升为岳州路,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十四年升府,领县四,巴陵、平江、华容、临湘,二十九年又割常德府之澧州、石门、慈利、安乡来属,郡隶于湖广行省荆南道。”此段则较为可信之史料。职方考提封条谓:“岳州府在湖广省城西五百一十里,以天岳山名,其曰岳阳,则天岳之阳也。”山川条谓:“幕阜山一名天岳,在平江县。”然岳郡诸山,则以巴陵之君山为最有名,在洞庭湖中,《宋图经》名熊耳;内有小山十二,状如螺髻。《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二女娥皇、女英,所谓湘君也。”君山以此得名。

岳州府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遇时修,杨柱朝纂。遇时字雨若,辽阳人,康熙十八年任岳州知府。柱朝字娲宫,别号天岳外史,临湘县人,四川平武知县。岳州宋时名岳阳,先有马子严撰《岳阳志甲》二卷,继有张声道撰《岳阳志乙》二卷,又有范晦叔之《岳阳风土记》,诸志只述岳州山川习尚故实。明有弘治、隆庆、万历三志,此志为清修府志之首,成于康熙二十年,全编分三十六门,序次井然。此书原为吴兴蒋氏旧藏也。

巴陵县志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士珩修,卢传标纂。士珩字楚卿,奉天海城县人,康熙十八年任巴陵知县。传标字子建,巴陵县人,贡生。巴陵为今湖南岳阳县,清时名巴陵,为岳州府附郭县。按本志沿革,晋始置县,遂名巴陵,属长沙郡,刘宋时分长沙置巴陵郡,梁改为巴州。隋改曰岳州,宋又名巴陵,元改为岳州路,明为岳州府,清仍之,郭县曰巴陵。其得名,因岳州城内西南有巴邺山焉。巴陵往事,久载郡志,县有专志,实此书始。据士珩序谓:“志成于兵事甫定之后,延传标及邑士冯子登、龚民载等为之。”其书体例尚属整严,因适郡志新成之后,巴陵邑事已大率臻备,补摭不难。又执笔者,皆为郡之名士,文笔雅健,可推邑志中之上品也。

宝庆府志五卷明隆庆元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四至五)

明陆柬纂修。柬字道涵,金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大理寺丞,嘉靖四十二年出任宝庆府知府。宝庆为秦长沙郡地,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武帝元朔五年分昭陵为夫夷、都梁二侯国,皆属零陵郡。三国吴改置昭陵、昭阳二县,晋改昭陵为邵陵,昭阳为邵阳,历南朝、隋、唐、五代名未有更。迄宋改置邵阳郡,领县七,元始改称宝庆路;明为宝庆府,领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州、新宁县、城步县。兹据其沿革之名称变迁,以考其志乘之原委,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绍兴间霍篪、周之瑞撰《都梁志》八卷,时霍为郡守,周为教授,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又撰《续志》一卷。其后又有郑昉《都梁志》二卷,李韦《邵阳图志》三卷,巩嵘《邵陵类考》二卷,黄沃《邵阳纪旧》一卷,皆纂成于宋代。于元无考,明修诸志自永乐间始;正德间又修之,始名曰《宝庆府志》,嘉靖癸卯罗山刘启东重修。此志继嘉靖志重修,今存宝庆志书为最古。惜仅存此二卷,全书体例若何,未可稽考。参《康熙府志》录此志陆柬序,谓此志“发凡举例序,纂自余手,而考校之详,苏生之功居多,其后乃以学生段文岳赞其事刻成”。又据康熙《志》载崇祯修府志序、陶珙序云:“隆庆陆公所编,括以三才,责之参赞,言有大而非夸,皆虽约而语博,庶几信史。”观其序语,此志体裁之梗概可知矣。

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于肖龙修,阳文烛纂。肖龙字云宾,河南内乡县人,顺治十一年进士,翌年任新化知县。文烛字洞逵,新化县人,庠生。新化在汉名梅林,晋名高平,至宋始名新化。明成化间司训蒋瑛修有县志,嘉靖己酉邑孝廉刘轩又纂县志十一卷,万历壬子邑进士邹廷望纂县志八卷。此志为肖龙官新化时,以康熙元年周苍涛撰修邑志十一卷不精;七年复延文烛辑为十二卷,依周苍涛所纂县志重编也。其书体裁,叙星野舆图,则远稽历代,殊与沿革有混。所记宫庙之仪,食货之政,兵屯盐马之制,稽考甚详。而官师人物之传,间有短评,所论皆直言无忌。

城步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谦修,杨时宪纂。谦永年县人,康熙六年进士,十九年任城步县知县。时宪城步县人,顺治十五年贡生,考授县丞。按城步建县于明弘治甲子,据时宪序谓:邑志创自弘治间。而未言纂成于何年。又此志所列瞿九思、刘应龙二旧志序,亦未注明撰成年月。而凡例云:“县志前明虽屡经辑,已成灰烬,虽云重修,实同创修也。”又据王谦序云:“清初刊造《赋役全书》,城步因无志纪可查,误将明末额外加增官军月粮八百八十七石九斗三升造入知单,民受重科之累。前今屡详请豁,未蒙议允,无志之害,即此已见一斑。”据此志序例所载,清初时明志已毁矣。此志记载田赋之制,亦以清初以来较详,惟记邑境苗、瑶二族事颇详,如苗瑶种族之分布,且与汉人纠纷诸事,备详特书。总其书体裁,则无定例,因事标篇,编次颠倒。至于考订之精详,文笔之通畅,则更不暇论矣。

新宁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崔锜纂修。铸字锦麓,沁源县人,顺治十八年任新宁知县。此志为锜手订体裁,与刘敕忠等纂成。总分舆图、沿革、分野、占侯、祥异、形胜、县治、赋役、仓卫、司堡、学校、祀典、坊道、水利、古迹、乡村、寺观、物产、职官、选举、名宦、人物、风俗、诗文诸门,目次编排,失先后之宜。舆图等门,叙疆界险阻,道里远近,与后修县志有不合处。又据志后邑人谢国安跋谓:“多与旧志所载不甚符合。”按国安所谓旧志,即万历时知县沈文系所修之志,日本东洋文库有藏。明董其昌《文集》内有《万历新宁县志序》,盖其时其昌为之作序也,原书未知有无董序。按新宁沿革,旧为长沙定王子义封邑,东汉为夫彝县,宋、齐名扶县,唐并入武冈,宋复于境之金城邨置新宁县,属宝庆府,新宁之名始于宋。新宁居宝庆之上游,在万山中,其山川形胜,不独为宝庆之咽喉,实为湖南通粤省要害处。今县境东西广百四十里,南北袤百三十里,东界东安,南界金州,西界城步,北界武冈。其地势山居其七,平原居其三,地脊民贫。

新宁县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牟国镇修,朱宏绪纂。国镇日照县人,以文林郎知新宁县事。宏绪字绍文,新宁县教谕。此志宏绪与邑绅林芝、诸生李枝茂增补康熙十九年《崔志》而成。其例分建置、县治、学校、形胜、都分、瑶崮、赋役、祀所、物产、风俗、祥异、兵纪、职官、选举、人物、碑记题詠、存疑十七门。其例特著诸瑶,别立瑶崮一门,以见新宁瑶、汉杂居也。又以风俗、物产二门并载一篇,亦以示汉、瑶风俗不同,物产亦异也。新宁《汉书》称夫彝,宋以前名竹临冈。宋绍兴时于金城村设金城原,后改为新宁县。明清仍名新宁,属宝庆府。

衡州府志九卷明嘉靖十五年岳亭书屋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珮纂修。珮号璞庵,云南太和县人,嘉靖十年进士,十四年任衡州府知府。此志为珮官衡州府时,出郡中往昔所刻郡志二卷,并下属州县,得事类若干条,编次而成。廪膳生温和为之校正,郡人号岳亭子者,为之刻行。书后列修志姓氏表,并署写书手殷德、马永成,誊草李成、朱时相、马永章,及刊匠胡宪、傅永维、李世伟、游深、李世华,游湖等姓名。其书编例,卷一天文、地理、建置沿革、风俗、郡邑、职官,卷二山川名胜、古今亭馆,卷三城池、公署、邮驿、关梁、坊乡,卷四食货、廪帑、惠政、祠祀、陵墓,卷五学校、选举,卷六乡贤、节孝、名宦、流寓,卷七兵防、祥异,卷八艺文,卷九寺观、仙释、杂志,凡三十门,因事标目,首叙郡事次记州县,各门记载均简约。建置沿革曰:“衡州春秋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又属桂阳郡,东汉为长沙、桂阳二郡,隶荆州。三国吴分长沙西部为衡阳郡,晋立湘州,衡阳隶焉。刘宋为湘东国,南齐改为郡,梁天监中析湘、广二州置衡州,陈又增置东衡州,以衡州为西衡州。隋初省衡阳、湘东二郡,置衡州,大业初改为衡山郡,隶荆州刺史。唐武德中复为衡州,隶江南西道;宋隶荆湖南路,统县五,嘉定中统县六。元置衡州路,又置湖南宣慰司;明改府,统县六,洪武八年复增以桂阳、临武、蓝山,合原领县衡阳、衡山、来阳、常宁、安仁、酃县,凡一州八县。”按本志所记沿革,考订疆域,未能确实,今之衡州建置实始于唐。郡境有湘水、衡山所在,故郡名亦曰湘东、衡阳。衡州物产,土产类谷、蔬、果、竹、木为多,府领州县均有产。金帛类载,产麸金,未注产处,银桂阳州产,旧有九坑;铁桂阳、衡阳、耒阳、常宁产,锡耒阳、常宁、临武三县产,旧有坑;石绿衡阳、常宁二县产,旧有坑今废。苧麻、葛麻、丝绵、木绵、绵布、葛布、绢,各州县具产。纪山川名胜,有石鼓山;在衡阳县东北二里,据蒸、湘合流之会;有石皷高六尺,湘水所经,皷鸣则有兵革云。引《祥符图经》载;俗传卢龙推皷下入于潭水。唐元和间邑人李宽构石皷书院于山下,亦为一郡之名胜焉。艺文志选唐、宋、元名人诗文,以文天祥诗文为多,有《进士题名记》《上元张灯记》《湘江留别诗》,为天祥官衡,湘时所作也。

衡州府志二十三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五至十、卷十七至二十三)

清张奇勋修,周士仪纂。奇勋字松公,河南荥阳县人,恩贡,授福建松溪知县,升晋阳知州。康熙六年擢任衡州府知府,卒于官。士仪事迹未详。衡州郡志,据士仪序(本书序缺,见《乾隆衡州府志》载)谓:“昉自有元,明正统中纂于郡人范礼,继增于刘侍御黻,再辑于伍大参让;三百祀中,修于明者才三见。”元志及《正统志》久佚,所称刘黻之志,实成于郡守杨珮。伍让之志,成于万历二十一年。此志创修于顺治己亥,郡守李东园延士仪纂辑未成,后十年奇勋仕衡州复延士仪及邹章周继纂,成于康熙辛亥。其书总凡十三类,封域志第一、营建志第二、赋役志第三、学校志第四、风土志第五、秩官志第六、选举志第七、武备志第八、人物志第九、列女志第十、艺文志第十一、祥异志第十二、补志第十三,各类均分子目。按此志成于衡州改隶湖南布政使司以后,体裁纪载推衡州郡志中最臻齐备者也。

衡山县志二十九卷清康熙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家贤修,萧士熙纂。家贤奉天海城县人,官生,康熙三年任衡山县知县。士熙衡山县人,明崇祯贡生,入清未仕。《衡山县志》可考见者,始修于明弘治元年,再修于嘉靖四年知县彭簪,又修于万历十五年知县王三畏,又修于万历四十八年知县张国伟,今惟弘治志存。此志继万历《张志》增纂,以补启、祯二朝之事甚详,甲申变后之事,则惟附及,以不敢直言南明事焉。但于赋役、户口,则以顺治年号按排,中无遗漏。衡山建置,设县始自三国吴,分长沙郡为衡阳、湘东二郡,衡山为衡阳附郭邑;迄明清郡名虽累易,而县则未变。此志修时,衡山县领域编户为三十二坊都,每都为十里,城内及城郊则称为坊。衡山为南岳所在,为天下五岳之南岳也。本志山川,首列南岳衡山,谓衡山之名始自《山海经》,俗称岣蝼山,一名芝岗。衡山凡七十二峰,惟吐雾、巾紫、白马三峰在衡山县境,称为主山。然据杜甫诗诵以祝融五峰为主,杨升庵诗亦称祝融五峰为高。五峰者,以祝融有名之外,余四峰则不知其为何名焉。据本志山川篇所述,祝融前有峰,屹立者十有六,曰轸宿,曰碧罗,曰芙蓉,曰烟霞,曰狮子,曰掷体,曰集贤,曰天柱,曰华盖,曰安上,曰云居,曰紫云,日赤帝,曰朱明,曰喜阳,曰驾鹤,祝融之后环峙者十有三,曰青岑,曰翠鹫,曰金简,曰云密,曰栖真,曰仙岩,曰石困,曰崱屴,曰祥光,曰雷祖,曰碧云,曰白石,曰永参,祝融前后环列者,凡二十九峰。衡邑境三峰实高不及祝融,而邑以衡山得名,亦不必袭以主峰所在焉。衡山县事早见于《南岳志》中,又关于南岳文献之可征甚多。此志采摭未能精详,考订亦不足明确,邑有名山所在,当修有名乘,以相表里者是也,岂独以争其主峰之所在者乎。

安仁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侯钤修,欧阳厚均纂。钤号补斋,江苏金匮县人,嘉靖十三年进士,二十二年任安仁县知县。厚均安仁县人,嘉庆四年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按此志开修于嘉庆丁丑,己卯告成。是时厚均请养居里,延为总纂,文笔多出其手。其书所叙山川、风土、艺文、金石、人物灿然有例,尤于艺文志,搜集邑中往哲诗文及官师著撰,均著有撰人简历,并论其所为诗文之工拙,为学之源流。其于金石文辞、邑中之碑碣,则几无漏一,并取宋赵明诚《金石录》体例,以年代先后为次,注详每文撰著年月,皆颇具考据焉。安仁沿革,唐时为安仁镇,五代改镇为场;宋乾德二年始升场为县,经元、明未更。县志首有洪武、永乐二志,久佚。嘉靖间教谕闵文振复辑成县志若干卷,隆庆间知县邹京又修,万历间知县蔡凤梧三修。清康熙癸酉知县陈黄永四修,乙未知县周元良又为《续志》,乾隆壬子知县崇易重修,可考者此志以前修者凡八。

酃县志四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

清李朝事修,谭楚颋纂。朝事义州后屯卫人,贡生,顺治十五年任酃县知县,仕酃凡十有六年,告休归。楚颋字季豹,酃县人。此志为楚颋及其从子士英、甥罗士彝分任纂成。其书体例,总分为百二十有一门,凡六万余言,体备辞严。按其所叙沿革谓:“酃为汉茶陵县地,属长沙郡,后废。至宋嘉定间于云阳县之茶乡,复置酃县,今县自此始。”史称炎帝葬于长沙之茶乡,即今酃县境地。以故此志尚谆谆乐道神农氏遗事。陵墓篇首列炎帝陵寝,引载前邑令沈乐仲之《炎陵志》,记炎陵胜迹甚多。述及寝门朝对拱卫,陵界内灵之区与呵护之地甚详。酃县旧志,据本志序例所称:“酃县自宋迄明屡经兵火,顺治四年始得其地;其县志明时旧本,已付灰烬矣。”按此志修时已无前志可征,今《酃志》传本亦以此书始,惜已残缺矣。

鼎修常德府志十卷清康熙九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胡向华修,贺奇纂。向华字光岳,两当县人,以永州府同知升任常德知府。奇字天放,常德人,事迹未详。此志为清代修常德府志之始,故冠曰鼎修。全编志类凡八,曰地理、曰建设、曰食货、曰学校、曰祠祀、曰官守、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三十有六。据地理载:“常德古荆州域,战国属楚,秦黔中郡地;两汉为荆州武陵郡,三国、晋、宋、齐仍曰武陵郡。梁、陈为沅州,隋、唐、五代为朗州,宋为鼎州,后日常德府。元为常德路,明为常德府,属湖广省。”按清初仍明制,康熙三年分隶湖南布政使司,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郡境以沅水最著,南朝梁、陈称曰沅州。《宋史·艺文志》载吴芸《沅州图经》四卷,是为志乘之始。据本志凡例谓:“郡志于元无考,明永乐中通判陈志明尝纂郡志,成化中知府杨宣重修,嘉靖中郡人陈洪谟、贺廷夔又为补辑,万历间郡人龙膺复辑。”志乘原委如此,而以常德府名者此志始也。

桃源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三)

清陈洪范修,罗人琮纂。洪范字涵虚,嘉兴县人,康熙二年任桃源知县。人琮字宗玉,号紫萝,桃源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浙江宁波府推官,康熙六年调任陕西朝邑知县,十七年补四川道监察使,致仕家居,年八十八卒,著有《最古园集》二十四卷。此志成于康熙四年,未几,桃源有潜乱,版帙焚尽,查今存此志原本,仅此一卷,是为艺文志。卷第一二两行,题檇李陈洪范(涵虚)校定,邑人罗人琮(紫萝)纂修。全书卷数及纂修年代,系考光绪修《桃源县志》著录。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汪虬又延罗天经、罗天纬增补重刻,与此志实非一书也。

桃源县志二十卷清道光三年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谭震纂修。震字筤园,云南永北人,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任桃源知县。按此志为震仕桃源时,延方堃等采摭,而自总集成书,刻成于道光元年,其书甫成而版遭火毁,三年又重刻之。桃源古武陵地,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或谓即其地,故县名桃源。按邑乘创修于明万历间,天启三年增补。清康熙四年邑令陈洪范重修,二十四年邑令汪虬增补,雍正七年邑令王良弼又修之。此志增修王良弼县志后事,纂成于道光元年。其定例为疆域、政治、人物、艺文四纲,疆域分分野、建置、界域、形胜、山川、村里、户口、风俗、气候、物产、田赋十一门,政治分官制、积贮、蠲卹、学校、乡饮、祀典、兵制、刑法、工役、职官、名宦、灾寇、武功十三门,人物分选举、列传、忠孝、节义、流寓、伎艺、方外七门,艺文分著述、金石、文、赋、诗、词六门。门以下又析细目,条分缕析,按籍可稽。卷前列分野星翼图,凡六幅,绘制兼采西法。

黔阳乡土志不分卷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东旭纂。东旭事迹不详。是篇用教科书篇章编例,第一篇本境之历史,第一章始置本境年代,以下又分七节;第二章本境之政绩,分八节,第三章本境兵事录,分七节;第四章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五节;第五章耆旧录上下,上集以时代分四节,下集以专传分五节。第二篇本境之地理附舆图,第一章列乡镇城厢,分八节;第二章本境之山,分五节,第三章本境之水,分八节;第四章本境之道路,分四节,第五章本境之物产,分二节;第六章本境之商务附电线,分三节。其书叙述黔阳梗概,宜于教课之用也。黔阳宋元丰三年始设县,属沅州,州隶湖北路安抚司。清初属辰州府,乾隆六年升沅州为府,黔阳隶之。

沅江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顾智纂修。智号俊庵,丹徒县人,举人,康熙二十四年由宜兴教谕升沅江知县。按《沅江县志》顺治初知县张时创修未成,嗣后知县成明瑞继纂,因故未果;及智任知县纂辑成稿,亦以事去未付梓,时康熙二十五年也。后十年海陵朱永辉宦沅,而书始告成。阅此志规模粗创,漏缺甚多,又因刻本未见,以传写留存,无以校核原本,传抄讹误又杂出矣。然今存沅江旧志,以此志最古,往事赖以流传。按沿革,沅江置县始于萧梁,县以沅水得名。陈尝改为药山县,隋复名沅江,唐曾改称乔江县,宋仍复旧名,历元、明未更。古迹载有招屈亭,在县东麦舍窖。因昔楚国屈原放逐湘、沅,后人筑亭以招其魂,此为沅江最有名之胜迹焉。

酉阳正俎十卷明万历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郭棐纂修。棐字笃周,广东番禺县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万历六年任四川督学副使,十七年分司湖北常德、辰州、沅江诸郡,而纂成此书。酉阳者,为酉山之阳也。酉山在辰溪县南,道家所谓二十六大酉峰妙洞天焉,穆天子藏书于大酉山,即其地也。唐段成式(柯古)者,寓辰、沅著书三十篇,其言多四方剿说,而系以酉阳。其事皆奇怪嵬琐,而名曰《杂俎》。夫杂者,非其正者也。棐分司湖北,读《酉阳杂俎》,以其言杂而不正,而作此书,则多正言,故名曰《酉阳正俎》。其书凡十卷,卷一曰封疆沿革,卷二曰山川标胜,卷三曰戡勋烈,卷四曰绥略规模,卷五曰宦业订讹,卷六曰献征纪最,卷七曰仕林绮组,卷八曰艺苑箐华,卷九曰秩官补阙,卷十曰古迹传奇。统记常德府之沅江县,辰州府之辰溪县,二县之地理及人事,以大酉山在此二县之南,故名曰《酉阳正俎》。

永州府志十七卷明隆庆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史朝富纂修。朝富福建晋江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四十五年任永州知府。此志为朝富仕永州时创修,任编纂者,零陵蒋如桂等。其书图经一、纪一、表三、志七、传五。书未成,而朝富以疾请归;继任知府陈良珍为续成于隆庆庚午。《四库全书提要》著录此志谓:“府志编于成化,续于嘉靖。朝富谓前志核而减,后志详而杂,因斟酌其间,以为此志。”但考《永州府志》肇修于洪武十六年,虞自铭修府志十二卷,而成化府志为姚禺所修,刻成于弘治七年,《四库全书提要》所述《永志》原委,稽考未详。按永州为汉零陵郡地,永州之名,盖始于唐,五代以后其名未更。零陵古为名区,唐韦宙撰《零陵录》一卷,宋陶岳撰《零陵纪》十五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二书,称其皆记零陵旧事甚详。此外又有徐自明之《零陵记》,张珽之《零陵志》,具载《宋史·艺文志》。置府实始于明,府志为虞自铭首创也。

祁阳县志九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九年增刊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霭纂修。霭浙江钱塘县人,举人,康熙十八年以推官摄祁阳县事。考《祁阳县志》,为邑人邓球创纂于明嘉靖时,迄隆庆间始刻成书。清康熙八年王颐为祁阳令时,延邑绅申翀编纂,翀访得梅溪民唐鼎盛抄录旧志,与其家藏残本参校,嘉、隆以前之事已备;又益以万、泰、启、祯七十余载故事,合为新志,成于康熙己酉。书成未几,因滇变事起,遭兵燹之祸,版籍毁过半,己未秋,霭为补纂增刻,而成此志。霭为此志,增入遗事甚多,而非王颐之原书矣。迄雍正十三年知县王式淳,又纂《续编》附于书后。按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之祁阳县。”而后修《祁志》重为详考沿革,谓今县实三国时分零陵地置祁阳县,以其地处祁山之阳因名。祁山秀丽,上有龙泉,为县八景之一,县境祁水所经,即《水经》所称之■〈氵毛〉口水也。县南五里有浯溪,与湘水汇于祁阳,是为名川。唐元结作《浯溪录》,结尝隐居于此。宋杨万里为《浯溪赋》,元杨维祯为《磨厓赋》,郭毓又为《磨厓后赋》;浯溪亦名磨厓,为历代文人之所题詠,溪由是知名。

浯溪新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宋溶纂。溶字怀君,成都人,祁阳县知事。浯溪在祁阳县五里,流入湘江,有清江、白河汇水注之,是为名胜地。清初王士祯著《浯溪考》,考述古迹石刻甚详。此志为祁阳知县手纂,虽书以溪名,而统载一邑之人物、艺文。其书首列浯溪图凡十九幅,卷一原始,卷二磨厓,卷三搜石,卷四记胜,卷五、六录传,卷七至十三艺文,卷十四志余。一曰原始,溯浯溪原于永州双井,次曰磨厓附搜石,考述浯溪石刊焉,三曰纪胜,记古迹、寺观、亭台、楼阁、桥梁,以下录传、艺文,兼及全邑也。志余、搜集诸书之纪载浯溪事物也。

江华县志十卷清雍正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郑鼎勋纂修。鼎勋字元伯,汉军正白旗人,由贡生于雍正元年在户部遵例纳监,五年拣选候补湖广知县,得署安仁县事,六年调江华县。《江华县志》于明万历间凡二修,一为知县杜渐,一为知县刘时征;清初知县王克逊、林调鹤均为增补,未有重纂。鼎勋莅江华乃延蒋琛等重纂,书成于雍正己酉。全编分舆地、营建、职官、风土、田赋、学校、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门。又书末附续篇一卷,卷次与前书联接,为雍正十一年刻。按此志编次,散乱无绪,殊失振裘挈领之意;又间多误缺,如以宋费楷为明费柏,且佚其事实。山水亦多缺失。然其纪兵变,书灾异,不事粉饰,具见直笔,则不可没其所长也。据舆地志沿革谓:“江华汉冯乘县地,唐武德四年以零陵郡冯乘析置贺州,又析贺州、冯乘置江华县,隶营州。”按清时江华属永州府也。江华之山以沲山为主,豸山最为可观,其东一里一名虾蟇山,矗然而高,通体玲珑,前临沲水。又有秦山在县南五十里,高耸深邃,盛夏常有积雪,土人称为千年雪,中多古梅古桂。水以沲水、冯水、半逢水为著,秦水出秦山南,合冬冷水入西河之萌渚,源流最长。杂志纪吴三桂踞衡州事,三桂死,其孙世蕃袭位号称洪化。直笔不讳,修志者可谓敢言者欤。

澧记十九卷明万历三十八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高尚志纂。尚志事迹未详。《澧记》统记澧州之事,澧建置始于西魏,罢天门郡置澧州。隋初改名松川,炀帝时又改名澧阳,唐为澧州,宋为澧阳军,元为澧州路,明初为澧阳府,后降为州,清为澧州,今名澧县。州志创于明嘉靖间李献阳修《澧州志》六卷,此志继《李志》,稿成于万历初年,又续于高坚,重订于龚之伊,至万历三十八年始刻成书。其书体例为纪十一,述录纶纪第一、述大事内纪第二、述大事外纪第三、述登绩纪第四、述征献纪第五、述勒石纪第六、述典制纪第七、述览胜纪第八、述存外纪第九、述录异纪第十、述杂纪第十一,记载该实。按此志传本久稀,据同治《澧州志》序谓:“修志时万历《澧记》惟存残帙。则久为稀见难得之书矣。

湖南直隶桂阳州志四十三卷首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袁成烈纂修。成烈顺天府宛平县人,监生,嘉庆二十二年任桂阳知州。按此志为成烈宰桂之明年,延州人曹昌、刘德浚等采辑,越十月纂成志稿;成烈自为笔削订正,刊刻成书。其体例为类者凡四十有三,为目者凡一百四十有六,分类冗杂。桂阳之名甚古,汉时与长沙、武陵、零陵相颉颃,称为四名郡。州志肇于何时,据王闿运《湘绮楼文集》有《桂阳州志序》云:“自郑樵作《通志》,采天下地理之书,其所见者有周端朝《桂阳志》五卷;郑绅《桂阳图志》六卷,今轶不传。赵宋以后,地方志繁兴矣,岂即樵所见二志者耶。今州书传自前明穆宗时知州罗大奎,称前有戴氏旧志,已六十年,则当武宗正德时。又有州人何锐手录之书,凡十二篇。神宗万历时,知州郭盘又继修大奎之书。”按此文叙宋及明之州志已详,而清代州志,则一修于康熙二十二年,再修于雍正七年,三修于乾隆三十年。此志修成于嘉庆二十三年,是时桂阳升直隶州。

嘉禾县志二十六卷首不分卷清同治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高大成纂修,陈国仲增纂。大成镶黄旗人,监生,考选县丞,俸满升任嘉禾知县。国仲字少卿,湖北人,监生,授黔阳知县,署篆嘉禾县。嘉禾为汉临武县地,明崇祯十二年置县,属衡州府桂杨州。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声远创修县志,传有抄本;五十五年知县陈祥祚又为增纂。此志大成纂就于乾隆丙戌,嘉庆丁丑知县张英举以旧版剥落,补刻之,咸丰间兵燹,志版尽毁。国仲照前本旧例重刻,逐类增补。悉依原书体例,为纲二十有一,凡一百有十目,体裁繁沓,纲目不清。

郴州志二十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胡汉纂修。汉字文叔,歙县人,举人,万历二年任郴州知州。郴州之名始于唐肃宗改桂阳为郴州,治于平阳县。五代初为马殷所据,后属南汉,宋改郴州,仍为桂阳郡。元为郴州路,明为郴州,领永兴、兴宁二县,隶衡州府;然其领域,已非唐、宋时之郴州矣。郴有志肇于元皇庆间,总管王都中修《郴州路志》,嗣后修于明者,据本志胡汉序云:“昔袁君均哲,王君心尝辑《郴志》,《袁志》详而杂,《王志》略而芜,郴人病之。”按袁均哲为宣德时郴州知州,王心嘉靖时郴州知州;明时有宣德、嘉靖二志。此志继嘉靖《王志》重修,汉亲为定例,助之采辑者,则有州人金凌汉、梁密安、黄尚明、刘本学等。其书体例,分为表四、志六、传五、纪一,体严辞核,方志之佳作也。

永兴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吕宣曾纂修。宣曾号伊蔚,河南新安人,举人,乾隆八年任永兴知县,十三年调江华县。永兴为汉便县地,南朝宋省,陈复置,隋又省。唐置安陵县,后改曰高亭,宋始改今名。明正德十五年邑人李永敷始纂县志,天启六年邑人曾绍芳再纂。清康熙二年知县李允禧重修,二十二年知县王典又修之,诸志皆久佚。此志承王典修县志重纂,自乾隆十二年夏创编,迄冬稿成。翌年宣曾调知江华,携稿而去,十四年始刻成于江华县署。其书编例,凡十二类一百有七目;卷前有城郭图等十幅,刊刻颇精。

兴宁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九年刊本,四十五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耿念劬修,林春芳纂。念劬河南杞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七年任兴宁知县。春芳事迹未详。兴宁即今湖南资兴县,清时为兴宁县,属郴州管辖。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汪瑾修有县志,为邑举人李廷柬所纂也。万历四十三年知县傅其德、邑人陈元旦又为修纂;天启五年知县汪梦尹、邑人王廷玑三为修纂。此志修于康熙九年,其体例,为纲者十有三,为目一百有二,编次颇为得体。康熙四十五年知县杨蒧又为续补,各从前志纲目,增于每卷之末。据沿革,兴宁为汉郴县地,顺帝永和元年,析郴县地置汉宁县,三国为阳安,晋为晋宁,隋为晋兴,唐为资兴,五代为秦县;宋始称为兴宁,元为兴宁县属郴州路,明清属直隶郴州。县旧产铁,在西南两乡,今矿尽山空。铁炭出西北两乡,贩通湖北、芜湖、南京。煤炭出南乡。

凤凰厅志二十三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杨盛芳修,潘曙纂。盛芳汉军正白旗人,监生,乾隆二十年任凤凰营通判。曙字晓园,浙江乌程县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石门知县,调桑植,多善政。乾隆十年升凤凰营通判,十八年降乾州同知,官至户部员外郎。凤凰故无志,此志为盛芳任凤凰通判时,因应修省志征各属志乘之檄,以乾州同知潘曙学识夙优,且久任是邦,风土民情,素所熟悉,聘加编纂。是时凤凰尚称为营,而以通判掌管政事,已为设厅之制矣,故此书称曰厅志。清制府以下或设厅,厅有直隶厅、散厅之别,其大抵设于军务未靖之区,行政重在屯防。按本志内容,如公署一篇,有文员卫署,武员公署,营巡检署等官署。又有屯防、兵防、苗防诸篇,其政务之特殊,则显有不同于州县政制。按凤凰厅沿革,为古渭阳地,处于万山之中,西接滇、黔,东连辰、沅;危滩峻岭,复迭迴环,历来为要害之地。自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招谕县于此,熙宁八年旋废,并入麻阳。元置五寨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因元制,隶保靖宣慰司,永乐三年置篁子坪长官司,属保靖宣慰司。清初因之,康熙三十七年以沅州镇移驻厅城,四十三年又将辰、沅、靖道移驻之,添设凤凰营通判,四十六年截去土司田宏添,而始得专其政,五十六年欲改营为厅未准。按此志亦称《凤凰营志》,因修志时尚称为凤凰营,属于沅州镇及营巡检司管辖,所领境域,则与土司共管,是散厅之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