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军寅你已的陪伴下,冯道缓缓走进装葺一新的驿馆。
也许为特意为了迎接冯道的到来,驿馆里的装饰一如中原风格,桌椅茶具,皆依南朝。冯道在这里,并没有感觉到不适。
住宿没有问题,冯道需要适应的,是这里独特的饮食。契丹人是渔猎民族,逐草而居,饮食习惯与中原汉人决然不同。
因为契丹地处极北冰寒之地,气候较冷,所以需要大量的肉来补充热量,契丹人以肉食为主。主要肉类供应有熊肉、猪羊肉,牛肉、鹿肉,以及兔子肉、大雁肉等。契丹人善食肉,每餐必以大盘盛之,以大刀叉割肉食之。
契丹人自己是这样吃的,接来南朝的外交使者,也是这样吃的。
寅你已与冯道寒暄毕,到了饭点,寅你已轻轻拍了拍手,便有两个十几个的契丹儿童,穿着鲜亮的衣服,双手各举一个大盘子,轻轻把盘中的肉放在冯道眼前的案上。
冯道看着盘中餐,经寅你已介绍,盘中是冯道从来没有吃的熊脯,还有新烤制出来的野兔肉。
刘昫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肉食,面露难色,他吃不惯腥肉。
冯道轻轻扫了刘昫一眼,嘴角含笑,问寅你已:“贵国人如何捕得大熊?”寅你已的兴趣被冯道撩拨了起来,绘声绘色地给冯道讲述契丹人在深山老林如何捕杀黑熊,并剥其皮,制其肉的过程。冯道听得津津有味,一边用不太熟悉的手法执刀叉,有些生硬地割下一块熊肉,嗅着这发怪的味道,牙关一咬,冲寅你已轻轻一笑,把肉送进嘴里,轻轻嚼着。
入乡随俗,于理当然。
冯道当然可以向契丹外交部提出抗议,要求契丹提供中原食物,但冯道面对不合口味的待遇,依然安之若素。这是一种自信与宽容,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的是尽快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而不是让这个陌生的环境去适应你。冯道知道自己将在契丹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契丹方面不可能事事做得如自己心意,冯道经过几天略有不适的反应,已经乐于品尝这些稀奇古怪的肉食了。
耶律德光并没有立刻接见冯道,而是由接伴使寅你已日日陪伴。皇历一页页掀过去,刘昫有些等得着急,埋怨耶律德光为什么还不见面。冯道含笑劝亲家:“再等等,不急。”
刘昫略有气恼地捶了捶案子,案上的茶壶被捶得叮叮咣咣的动,冯道依然端坐如山。何时召见自己,耶律德光自有见冯道的那一天,冯道耐心等待。但有一个人,是冯道特别想见到的。
韩延徽——一个冯道在梦里经常遇到的朋友。
根据《辽史·韩延徽传》记载,韩延徽与冯道生于同年(882),而只比冯道晚五年去世(959)。也就是说,冯道出使契丹时,韩延徽还健在。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冯道这次出使,奉石敬瑭之命,给两位在契丹用事的汉人重臣各送一顶貂蝉冠:一顶给了吏部尚书张砺,另一顶给了韩延徽。从这一点上来看,冯道应该是在正式场合见到的韩延徽,但考虑到大情天性,分别已经二十三年的老友突然来到自己的面前,身体康健的韩延徽怎么可能不来见冯道。
五十七岁的契丹崇文相公韩延徽(契丹人对他的尊称)跳下牛车,挣开侍人的臂膀,拄着杖,径直闯入铎馆,四面观望,大声呼叫着:“可道何在!可道何在!”
五十七岁的晋朝首辅冯道已经得知了韩延徽要来的消息,忙颤着身子,也拄着杖迎出来,与韩延徽四面相对。冯道激动地回应:“可道在此!可道在此!”
两个黄土埋到半截的老人,扔掉拐杖,各上前两步,两双瘦筋枯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可道,你老了。当年最后见你一面的时候,你挺拔如松,而今背也驼了,头发也花白了。”
“藏明(韩延徽的字),你也老了。”
老泪纵横,两位老者互相感慨着各自的人生际遇。宦海沉浮,从何说起。
等重逢交往深入,冯道也许会向韩延徽提出一个问题:“当年我回景城守丧时,是不是藏明你向贵国太祖推荐了我。——当时若不是南朝看管得紧,也许我也会像你一样,已经习惯了吃这里的熊肉。”冯道指着食案上的熊脯,微笑道。
韩延徽笑了:“这是自然,食人之禄嘛。不过你不来北朝也许是对的,这里也是刀光剑影,不比在南朝为官轻松。”
冯道也笑了,“为什么贵朝皇帝还不接见我?是不是他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