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官,会做人,会写诗,会作花团锦簇的文章,事上忠恳而无私,待下谦和而心宽,这样的人物,除了羡慕嫉妒恨的专业人士,几乎是人见人爱的。
李嗣源对冯道的钟爱,是官场人尽皆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家世优越的婆婆如果喜欢出身平民的儿媳妇,会给予大量的财物,表示自己对儿媳的好感。
李嗣源同样也是这样的婆婆,他送给冯道的礼物,是一长串让人眼晕目眩的职务——门下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尚书左仆射,封始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一百户。
其实冯道得到的这些职务,多半都是虚位荣衔,比如户部尚书表示是财政大臣,但五代的财权一直掌握在三司使手里。而冯道只要守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务,那就是天下第一真宰相。但冯道却添了“吏部尚书”的官衔,这是货真价实的人事组织部部长,天下用人大权已在冯道手中,可见李嗣源对冯道的信任与喜爱。
《诗经》里有一首著名的“木瓜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桃报李,这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不是忘恩负义欺旧主之子,恩将仇报杀救命恩人。欺世盗名如此,千载之下,犹让人心寒。李嗣源对国士待冯道,冯道感激涕零之余,要以国士之遇来报答李嗣源的知遇之恩。
抛开刘守光不说,真正对冯道有提携之恩的是李存勖,但李存勖与冯道的故事,刚开始就结束了。从但性格来说,李嗣源同样与冯道有着神奇的感应。
冯道的性格温润如玉,从不暴怒,擅长和风细雨的处人之道,而两个特质,同样也是李嗣源所拥有的。人以同气相类,两个性格脾气相近的人,又身处君位之首与臣位之首,他们在政治上完美的结合,对天成长兴的小康时代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上以臣谏君而成大道者,最有名的就是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没有魏征之谏,也难有贞观之治世。魏征成就一代贤名,而具有相同历史作用与历史贡献的冯道,却总是被道德家们喋喋不休地说他事六朝,为人臣者不纯云云。
也许是巧合,冯道所侍奉的前三个君主,无一例外全是马上皇帝,包括那位“大燕皇帝”刘守光,而冯道本人又是一个再标准不过的儒家士大夫。李嗣源继位后弃武从文,以仁孝治天下,但毕竟他是武人出身,十三岁便张弓上马打天下,响当当的河东李横冲。如何和武人帝王相处,这也是在考虑冯道的政治智商与人生智慧。
无论是人君还是普通人,都有一个特性,就是老话常说的吃软不吃硬。姿态放低点,给人留着面子,万事都是好商量的。像魏征那样敢当众扫皇帝的脸面毕竟不多,李世民很多次都被强硬的魏征气得发疯。冯道应该是知道魏征脾气的,但他不会学魏征,毕竟李嗣源不是李世民。
从经历上讲,李世民和李嗣源都是马上皇帝,但问题是李世民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诗才一流,李世民身上的文人气质很浓郁,这一点和魏征很契合。而李嗣源大字不识三个,是唐末五代有名的大文盲,而这类纯粹武夫的血液里时刻流淌着暴力的基因。李嗣源不当老虎改当猫,但他毕竟还是老虎,老虎急了还是会吃人的。对付李嗣源这样的大老粗,就不能以暴制暴,这只会引起更大的暴力情绪反弹。
现在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老粗出身,文化水平不高。在他们身边工作,一定要学会捋着老虎须子说话,千万别去揪虎须,这不是阿谀奉承,这只是一种工作上的技巧。
很多人历经千辛万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会养成“骄娇”二字,要么就当了弄臣,要么就当了奸臣,前者如北宋“胥吏名相”赵普,后者如乾隆时的大贪和珅。
后世道德家们批判冯道事主不忠,但这些人显然没有弄清人之处世,“大忠”与“小忠”的区别。何为小忠?事一家一姓王朝,王朝兴则存,王朝亡则死,于天下万民半点益处也没有。而大忠则不然,“大忠”忠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政权,而是忠于天下万民,斯民生计。
而冯道心中,装着的则是沉甸甸的“斯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