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冯道传》称赞冯道的这篇文章“其文浑然,非流俗之体”,应该指的就是这几则华丽章句。在这篇文章之前,史料上还没有冯道显露文才的记载,而此文一出,惊服满朝文武,史称“举朝服焉”。之前那些嘲笑冯道村野乡鄙的名流大夫们都不得不在文学世界中跪在冯道面前。
不服?你来写!
而且最让这些名流大夫们抓狂的是,冯道的才思仿佛是老天赐予的,冯道写诗文基本上是倚马可待,“秉笔则成”,一杯茶的工夫,冯道如锦花一般的文章就放在了案子上。
冯道的文章,在当时就是一个著名品牌,轰动效应堪比引发洛阳纸贵的一代丑才子左思。左思出名后,每书一纸,洛下蜂拥而抢,冯道也是这个待遇。冯道笔力绝人,每写出一篇文章,同样也是在洛阳,也是万人疯抢。冯道堪称是左思的升级版,洛人每俊冯道文出,备笔筹墨,争相誊写,唯恐落于人后,这就是《冯道传》所说的“必为远近传写”。
这就是冯道做人的底气!新人初来职场,虽然抱着不愿得罪人的立场,但必要时就必须甩几手绝活出来。任何时代的任何人性都是如此——欺软怕硬,绝对没有例外,你展示出有足以压倒对方的才能,别人才不敢欺负你。
老话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就是这个道理。
冯道对五代十国时期文化上的贡献,不仅是写了几首人生感悟诗,几篇马屁文章,还有一件文化上的盛事必须提及。就是在长兴三年(932)的四月,冯道和李愚联名上章,请求皇帝命令博士田敏等人对九经进行大规模的校对工作,然后刻在雕版上,在社会上公开印卖。
《五代会要》记载了这道奏章的主要部分,“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广为抄写,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版,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请依所印刻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
所谓九经,前面提到过,即《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周易》、《尚书》,以及《诗经》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毛诗》。
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读书人需要更方便、快捷地阅读经典传籍。但以前的印刷水平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传播,也影响了朝廷选拔人才的空间与宽度。更重要的还在于,之前有关九经的印刷存在着各版权不同,导致内容时有差异的情况发生,这也会影响到科举所考经典的权威性。
李嗣源虽是武人出身,但对文化事业的推进还是非常积极的,立刻批准了冯道与李愚所请,随即由田敏主持这项意义重大的文化工作。
田敏是唐末五代著名的《春秋》博士,精通《春秋》,而且还是梁朝进士,田敏校对九经再合适不过了。
根据《宋史·田敏传》的记载,参与校对九经工作的还有太常卿刘岳、博士博士段颙、路航、李居浣、陈观等人。冯道应该没有加入其中,但既然王全斌灭蜀、潘美灭南汉、曹彬灭南唐的功劳都算在赵匡胤头上,校对九经的功劳自然也应该有冯道的一份。
只不过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过于繁浩,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开始着手校定九经,直到周广顺三年(953)年六月,才最终写成。而此时的田敏,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