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件让人费心的事情,而填报高考志愿,更让人头痛。袁隆平如果按照家长的意思,应该去报考中山大学,然后子承父业,在社会上混个一官半职,继而光宗耀祖,荣耀门庭。
袁隆平究竟要报什么学科,这个学科是否就有光明前途?这个学科真的值得让袁隆平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吗?
袁父袁母面对儿子的决定,真有一种接受不了的感觉,但他们毕竟是开明的父母,也许儿子的人生选择是对的。
袁隆平确定了考学计划,他就好像是一支箭,已经搭在命运的弓上,向目标毅然地射了出去……
1945年8月1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举国上下,万人空巷,军民士商,无不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袁父的工作有所变动,袁隆平一家人于1946年6月由重庆迁回汉口。袁隆平转入汉口博学中学高一班读书。
博学中学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最初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牧师。虽然这是一座教会学校,可是宗教活动并不多,信教与否,完全自愿。袁隆平在校四年,只参加过两次宗教活动。宗教学校都很重视英语教育,不但英语课由外国人教,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也都由外国老师讲英语授课。
在博学中学良好的英文学习环境中,袁隆平的英语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袁隆平成名以后频繁出国,他在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时,能够纯熟地运用英语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都是得益于这段教会学校的学习生活。
在教会学校学习,也并非风平浪静。1946年秋天,联合国的善后救济总署给博学中学送来了一批所谓的救济物资。同学们打开一看,竟然全都是破旧的衣服和鞋袜。博学中学是男校,救济物资中竟然有不少妇女穿的花衣、裙子和高跟鞋。为了表示抗议,袁隆平和同学们一起,将这些“洋垃圾”付之一炬。
真正的男儿不在战场上杀敌,也应该在赛场上争光。1947年秋天,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学校挑选了十几名身材魁梧的同学,准备参加汉口的游泳选拔赛,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忙去找教体育的周老师报名。
袁隆平因为发育较晚,身材显得矮小一些,周老师打量了一下,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成!”
前面说过,袁隆平在8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畅游桃花潭了,他在重庆龙门浩小学念书的时候,更是畅游嘉陵江的“浪里白条”,袁隆平对于体育老师的武断,心里自然一百个不服气。
在同学的建议下,第二天一早,袁隆平悄悄来到学校。当周老师领着十几名游泳的选手骑着自行车赶去预赛场的时候,袁隆平飞身坐上一名同学自行车的后架,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目的地。
袁隆平来到预赛场时才被发现,周老师便笑着说:“既然来了,那就试试吧!”
随着一声哨响,选拔赛正式开始,袁隆平飞鱼般地钻进了游泳池,随后他在嘉陵江锻炼出的水性就真正发挥出来了。只见他双臂挥动,水花翻腾,其他的选手很快被他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袁隆平在预选赛中,竟取得了100米和400米自由式的两个第一名。
周老师也没有想到,袁隆平在游泳项目上竟有如此的实力。他拉着袁隆平的手,兴奋的神情就好像得了宝一样。袁隆平随后参加了湖北省的省级比赛,面对强手,他临场不惧,最后获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的好成绩。
消息传到了博学中学,学校为之沸腾了。在博学中学的体育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取得过这样好的成绩。袁隆平归校时,校领导领着同学们手持鲜花,夹道欢迎这位为学校争得巨大荣誉的“游泳健将”。
因为袁隆平的勤奋和付出,他的游泳成绩终于被社会肯定,这让他以后做事更加自信,也更加努力。也许从那一刻起,袁隆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已悄悄地改变,他睿智的眼光不再仅仅关注自己,而是能看得更深,看到更远大的目标。
不久之后,袁隆平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去参加比赛,他来到成都后,发现成都的小吃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特别可口,没有比赛经验的袁隆平先吃龙抄手,接着再吃赖汤圆和“一蹦三跳”,这些东西吃到肚子里后,竟将袁隆平的肠胃给吃坏了,最后影响了比赛。在比赛中袁隆平虽然前50米遥遥领先,但后面50米就游不动了,总成绩是1分10多秒,只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这场比赛之后,前三名都被吸收进了国家队,而袁隆平却被无情地淘汰掉了,不然他也很可能就成为国家级的运动员了。
1948年年初,袁隆平的父亲被委任为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随着父亲工作的再一次变动,袁氏一家人迁居南京。18岁的袁隆平转学到南京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二年级读书。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面临高考。父亲给了袁隆平一个建议,那就是让他考自己的母校——南京中山大学,以便将来早登仕途,光宗耀祖。
袁隆平却对报考中山大学兴趣索然,在他的眼前,浮现的都是神农洞前那片果蔬园,油画一般的美丽景色:红彤彤的苹果、翡翠般的葡萄、紫色的茄子、青色的苦瓜、红色的辣椒……那瑰丽的色彩,就像是一条七彩的河流,可以让他在里面畅游不止。如果说音乐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农作物的果实就是一首立体的音乐。
其实,袁隆平心里早有打算,他想到相辉学院去学农。
袁兴烈久居官场,早就为儿子计划好了以后的道路,他说:“隆平,我希望你能报考南京中山大学,将来能在政府机关谋个好差事,也算子承父业了!”
袁隆平坐在椅子里,一言不发,他心里想的都是如何将自己学农的心愿告诉父亲。
袁兴烈见儿子不说话,他换了个角度继续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想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终于鼓足了勇气,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母亲华静怕父子俩谈崩,她在一旁赶忙打圆场:“隆平,你父亲的意见你要好好考虑,当然,学农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袁家从北平辗转,一路逃亡,生病、战争和死亡的阴影,始终威胁着他们一家人,可是这些威胁,都赶不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敌人——饥饿。
袁兴烈和华静一见儿子目光远大,立志学农,他们倒也十分开明,便同意了袁隆平报考相辉学院的要求。
1949年8月,袁隆平成功地考取了相辉学院。袁隆平当时并不知道,当他走进相辉学院大门的时候,一场关于水稻的、翻天覆地的革命已经在这里开始酝酿。此时,成功虽然有些遥远,但袁隆平确实迈出了通向成功之门的第一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民国时代,最苦最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就是农民。袁隆平矢志学农,当时虽不能说是惊世骇俗之举,但却是一种让旁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相辉学院是一所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的学院,抗战的时候,上海复旦大学就曾经西迁到了该学院。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在1950年全国高等学院的调整中,相辉学院和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农学系合并成立了西南农业大学。
袁隆平现在就是西南农业大学中的一名学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