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遇到一个在课堂上经常发问的少年,你会怎么回答?你会不会厌烦,继而敷衍、责难?
袁隆平在课堂上,究竟问老师一道什么问题,而老师敷衍的态度,令他从此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呢?面对爱因斯坦最著名的E=mc2公式,袁隆平也是无法领会其中的奥秘。袁隆平一辈子的兴趣就是农学,让我们看看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是怎么样引领袁隆平走上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的!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小隆平的启蒙老师——他母亲华静女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华静辞去教师工作后,她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包括小隆平在内的五个孩子的身上。华静不仅教会了小隆平关于尼采的“行动哲学”,她还教会了小隆平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袁隆平以后在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直接查阅外文资料、迅速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滩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想在善和恶中做造物主的人,必须首先是个破坏者,并砸烂一切价值。也就是说,最大的恶属于最高的善。不过,后者是创造性的善。”
袁隆平在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尼采的名言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又悄悄地将这位先哲的名言,转换成自己“人生马达”的油料。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科研项目中善于抛弃旧思维,打碎某些权威画出的“条条框框”,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领跑世界。可是,不管他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袁隆平始终都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有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王志的采访,袁隆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威风做什么,我不要威风,威风有什么意思,还是谦虚一点好,人家还会尊重你,你一威风了,人家就会说这个家伙有点名气就翘尾巴,反而人家会鄙视你的。
袁隆平的这些话,是对尼采的名言的很好的继承和阐发。可见华静女士的启蒙,对袁隆平的一生,起了多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936年,袁家移居汉口,当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小学生。
扶轮小学是一所民国时期照顾铁路员工子弟就学的学校,这类学校一般都设在铁路沿线,既可以让铁路员工的子女就近上学,又能培养铁路的后备人才,实乃中国铁路教育的一大特色和创举。
“扶轮”一词来源于成语“灵辄扶轮”,灵辄为人名。据史书《左传》载:晋大夫赵宣子对灵辄有一饭之恩,故在晋灵公企图谋杀宣子之时,灵辄扶车以臂承,最后帮助宣子逃离虎口。扶车以臂承即“扶轮”,含有“扶持、辅佐、施恩和报效”等寓意。“扶轮”这个简单的词语里面,不仅有帮助别人成就伟大功业的寓意,而且包含着一段关于知恩图报的高尚情操。
可惜小隆平在那里只匆匆地学习了两年便离开了汉口,接着辗转进入了湖南的弘毅小学。弘毅小学距离“武陵人隐居”的桃花源非常近。读书之余,袁隆平下潭摸鱼,到竹林采笋;渴了有桃花潭清冽的水解渴,饿了有香甜的野果可以果腹,那里确实是人间的天堂。可是小隆平求学的愿望,还是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给炸得烟消云散了。
最后,小隆平随着一家人来到了重庆,在嘉陵江畔的龙门浩小学就读。袁家当年家住龙门浩街27号,距离学校并不远。每天清晨,小隆平牵着弟弟隆德的手,沿着龙门浩街干净的青石板,穿过晨雾,向学校走去。当年曲折的石板路两旁,大多是灰黑色调的二层居民小楼,显得安静宁谧——可是这油画中的一切,却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变成了一片片的残垣断壁。
为了应对轰炸,龙门浩小学的老师们在学校后边挖出了一座防空洞。每当敌机轰炸时,老师和学生们都会躲到里面,在日军频繁轰炸的日子里,老师就领着学生们早早来到郊区,然后找一个长满树丛和蒿草的深沟,借着深沟的掩护,小隆平手捧书本和同学们一起,在里面按时上课。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少!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这就是小隆平当年唱的一首《劝学歌》。天空中虽然有敌人的飞机在飞,可是那邪恶的炸弹,仍然阻挡不住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同学们坚信,虽然长城可以被炸塌,但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知识和热血铸就新的长城。
如果侵略者看到小隆平和同学们在“深沟小学”学习的场面,一定会瑟瑟发抖,敌人纵使船坚炮利,但也无法摧毁我们中华儿女的坚强意志。希望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虽然也免不了儿时的贪玩习惯,但袁隆平凭着自己的智慧,经常能保持班上4至6名的好成绩。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美军参战,日本已无暇东顾。敌机在陪都重庆的上空消失了,山城也恢复了昔日的平静。
1942年7月,刚满12岁的小隆平从龙门浩小学毕业。随后考入了重庆复兴初级中学。
饱受战乱之苦的同学们分外珍惜这难得的校园生活。小隆平手里捧着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本,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能在鸟语花香的校园中学习,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小学要学的是数学,中学要学的是代数。面对这个新学科,袁隆平满脑子都是好奇。上第一堂代数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代数公式。
袁隆平好奇地举手:“老师,两个负数相乘,为什么会得正数?”
老师听完袁隆平的问题,不由得愣住了,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用高等数学,进行复杂的运算推理,其过程不是一个普通中学生能弄懂的。
老师想了想说:“袁同学,你刚刚涉猎代数,只要记牢负负相乘得正的公式,并按规则运算就可以了。”
袁隆平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疑问郁结在他心头,令他万分地难受。
还有一次,代数老师给同学们上课,面对黑板上的E=mc2公式,袁隆平问道:“老师,为什么物质的能量和光速的平方成正比?”
这个问题更是难以解释,为了解答这个难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用了10年的时间。老师自然没有回答袁隆平的提问,袁隆平从此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他高中毕业时,其他各门功课全优,只有数学成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