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正文 第四十六章 合击之前
当天夜里,义军发起了反攻,击退了南岸狭窄地域内的清兵,两座浮桥被炸断烧毁。因为清军万余兵马由上游数十里外的东峨渡江,正沿南岸逼近,留桥杀敌已不可能。
短短的两天接触战,清军伤亡了两千多战兵,上千的辅兵,并从中见识到了堑壕战的端倪。义军经过作战,也使更多的土兵增长了经验,并觉察了防守中的些许不足,连夜开始调整改进。
如同拳击比赛的第一个回合,双方都在试探,以便摸清对手的路数,期待着下一个回合予敌重创。清军虽然突破了江防,但却无法立即进攻,而是要修建浮桥,沟通两岸军队的联络和运输。
敌我双方暂时停止了战斗,喘息着,调整着,积蓄着力量,准备进行下一回合的激烈拼杀。
建浮桥渡江并遏其水路,立木城围困,造盾车、云梯以备攻城,吴三桂非常稳健,指挥清军做着总攻前的各种准备。
守城义军也在继续加强防御设施,加紧制造武器弹药,同时频繁进行小规模夜袭,四面出击,以疲惫搔扰清军。而分散于元江城周围山林中的扰袭人马,也开始活动,对清军斥候、塘马、粮草运输队,以及砍伐树木的清军辅兵进行袭击,以分散清军兵力,减轻其对元江城的压力。
十月二十一,吴三桂率大军到达元江;十月二十五,吴三桂部下骁将夏国相率军沿元江南岸进抵元江城下;十月二十七,清军在元江城西北、北面、东北,架起三座浮桥。
就在同一天,马宝率领明军四千,蒙自李氏土司、六甸长官司(亏容甸、思陀甸、落恐甸、溪处甸、瓦渣甸和左能甸,现红河县境内)、开化府(现屏边苗族自治县)、十五勐十八土司(现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土兵八千,以及从元江撤出的土兵四千,进至东距元江城七十里的牛街,在元江北岸立寨掘壕,与元江城形成掎角之势。
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指挥官都会注重后路,不可能轻易让后路受到威胁。特别是由北向南攻剿元江的清军,更不可能把军队都派过江去,而放弃江北的营寨。特别是牛街的明军在江北立寨,显然有趁虚攻击之势的时候。
尽管有元江上的浮桥可以使南北两大营寨得以联通,但吴三桂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在江北大营驻扎了将近一半的军队,以策万全。当然,吴三桂也曾有过先击牛街援军,再回头攻打元江的想法。但元江城义军的频繁出动,以及外围山林的扰袭,显然是颇有力量的表现。这让吴三桂担心兵力一旦分散,便围之不严,使元江城义军有突围而出的可能。
劳师远征,又损失了干将精兵,吴三桂自然不希望最后的结果只是占领一座空城。而之前元江义军做出坚守的姿态,在吴三桂看来是狂妄自大,是那氏土酋贪恋家园的表现。在看到清军兵多势大后,谁知道城内的敌人会不会改变想法,拼死突围呢?
滇西已经连败,而元江的征剿之战又打到了现在这种状况,吴三桂是万万不会放过元江城的敌人的。这是挽回影响,减免清廷降罪的唯一机会,他岂能半途而废。
××××××××××××××××××××××××××××××××××
土兵虽多,却与清军的装备和战力有较大差距。历史上元江那嵩的抗清起义,滇东、滇南各土司的联兵抗清,也曾聚兵数万或十数万,却难以抵挡吴三桂所率的四、五万军队的征剿。
朱永兴深知这一点,尽管不少在滇西作战缴获的武器都装备给了土兵,但依然对元江战役非常谨慎。他不惜命令马宝撤回已经攻占蒙自、临安的所有部队,并调动安南驻军顺江而上,再加上自己所率的兵马,齐聚于元江,与吴三桂大军进行决战。
尽管调动了几乎所有能调动的部队,朱永兴依然要采取计谋,以便取胜更有把握。而这计谋的成功,便取决于刚刚组建的这千把人的水师,以及轰天炮炮弹的改进。
十月三十,一切终于准备就绪。朱永兴率领着最后一批三千人的军队,与先前出发的部队一样,偃旗息鼓,离开景东,沿江而进,这已经比他预计出发的时间晚了五天。
十一月初二,行进于路上的朱永兴接到了马宝派来的信使,得到了最新的情况报告。元江虽然被阻隔,但走陆路绕过元江城的通讯还可畅通,只不过时间要花费得长一些而已。计算着时间,朱永兴又给马宝下达了更为明确的命令,合击元江清军的计划在八天后便要完全展开。
十一月初六,朱永兴所率大军进抵平掌、漠沙一线,距离元江城已不过百里之遥,并与在孟弄的那焘、李承爵所部取得了联系。
由元江城西撤至孟弄的这支义军不仅仅是接应朱永兴,还有屏蔽清军探子、斥候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似乎吴三桂的大军还没有觉察到朱永兴所率大军的接近。
而剃发令在滇省边远地区遭到抵制,也使清军派出密探增添了很多困难。反正不管是真是假,那焘和李承爵在大小路口设卡留兵,将剃发者全部扣押。而且是许进不许出,从元江方向逃离的可酌情放过,向元江方向赶去的,则全部拦截。
有没有漏网之鱼已经不重要了,朱永兴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各军相距甚远,再互通声息临时改变的话,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
十一月初七,朱永兴拔出三千土兵前往孟弄,归属那焘、李承爵辖制。并命令他们率五千土兵以宽大正面分成十队向元江靠拢,将屏蔽线东移,大军则在其后四十里悄然推进。
十一月初九,屏蔽部队在东峨一线遭遇清军斥候探马,展开了小规模的零散战斗,此时大军距离元江已经不到四十里路程。
决战在即,心中忐忑紧张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尽管朱永兴能够猜测着历史的脉络前进,占了很多的便宜,但最后取决于胜败的还要归于敌我双方的实力。
给停留在江上的水师做了最后的布置后,朱永兴赶回陆上营地时,已经是繁星满空。小星斗在夜空中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芒交织在一起,不象阳光那么刺眼,也不象月光那么清澈,温润而柔和。
见朱永兴回来,梦珠和龙儿赶忙上前伺候。营帐中,一灯如豆,朱永兴坐在椅子上,龙儿用热水给他洗脚,梦珠给他拿捏着肩膀。这种奢侈的享受朱永兴已经习以为常,而兵将们却并无怨言和意见。
什么样的身份,便要有什么样的待遇,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知。象朱永兴这样尊贵的宗室子弟,能够亲临战阵,还经常以身作则,与士兵们吃一样的饭食,一样的徒步行军,就已经是万中无一,饱受赞誉了。带两个女官,再有些侍女,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永兴目光一扫,发现桌案上摆着几件兵器,有苗弩、钩钩刀和傣族刀,桌案下还有块磨刀石。
“明曰我和龙儿随殿下上阵杀敌。”梦珠简直是朱永兴肚里的蛔虫,只看他目光所向,便能主动回答他的疑问。
要逼得你们两个都要挥刀作战,那仗得打成什么惨样儿啊?朱永兴心里这么想,却感念两个女孩的心意,笑着点头道:“好啊,明曰就在我身边保护,莫让敌人近身。嗯,我的安危就全靠你俩了。”
龙儿给朱永兴擦干湿脚,笑道:“我的刀是户撒名匠打造,削铁如泥。殿下,待我给您耍上两招看看?”
“帐内狭小,还是不要舞刀弄枪了。”梦珠笑着说道:“明曰远的我用弩,近了你用摆夷刀,我用果腾高,定要保护殿下安全。”
朱永兴笑得开心,这俩人,一说一和,还真把自己看成手无缚鸡之力的公子哥了。不过,这么一来倒是舒缓了自己战前的紧张。
“早些歇息,明曰可要早起呢!”朱永兴站起身,摸了摸龙儿的头发,和声说道:“记得把盔甲穿戴好,虽不太合身,也不可不穿。”
龙儿用力点了点头,收拾了水盆和自己的宝刀,转身走出了营帐。
“这小丫头,越来越乖巧了。”梦珠笑着说了一句,见朱永兴并没有睡意,又坐在桌案前看着地图研究,便端来了茶水。
如果吴三桂知道元江的大股援军已至,会抽出多少兵力前来呢?只要马宝率军而动,为了北岸大营的安全,清军不可能倾巢而来。再加上还要围困元江城,朱永兴是按照清军五万战兵来计算的,估计最多会有两万战兵前来迎战。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衡量双方的力量对比了。
关键还是要看江上的行动是否顺利啊!朱永兴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打,心情也变得起伏起来。
“殿下吉人天相,此战必胜。”梦珠见朱永兴神色忧郁,轻声在旁劝慰道:“最难的时候怕是刚刚出缅入滇吧,立足未稳,残军疲弊,不是都挺过来了。如今滇西已定,清军在元江城下又已疲惫,咱们大军齐集,殿下连风向都算在内了,焉有不胜之理?”
朱永兴苦笑了一下,握住梦珠的柔荑,心中似乎得到了些安慰。是啊,最艰难的时候自己有豁出去的勇气,现在却患得患失,在必胜的信心上却是弱了一筹。有自信,未必会赢;没有自信,那就肯定要输。
静下心来,朱永兴开始重新计算、衡量,并且努力回忆着收到的各种情报,并把自己当成吴三桂,尽量用吴三桂的心态来推演征剿元江的军事部署。
石屏要留兵驻守;由石屏到元江的路上也要立寨派兵,以保证粮道的通畅;攻打元江城已经过去了十余天,伤亡也会不少;防备马宝之军攻击江北大营,亦要留兵防守,或是出兵迎击;围困元江城至少需要一万人马……
朱永兴轻轻吐出一口长气,不全是因为自己得出了相对乐观的判断,而是信心在增强,心态在变化。既然要战斗,就要全力以赴,就要有绝决的意志。想着失败,想着失败的后果,便弱了气势,丧了斗志。
“睡吧!”朱永兴把梦珠的手放在唇边吻了一下,笑道:“早睡早起早胜利,明曰一战定胜无疑。然后――我便要大家改称你为世子妃。”
××××××××××××××××××××××××××××××××××
云南的纬度偏低,南部紧靠中南半岛,处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过渡区。所以,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和夏半年盛行的风向没有明显变化,多吹西南风和偏西风,偶尔受到北方强冷空气和寒潮侵袭时才吹偏北风。
当初升的太阳在东面的山顶露出额头和一只眼睛时,朱永兴已经率领着大军行进了一个多时辰。感觉到西风吹在后背,朱永兴的脸上浮起笑容,畅快地任由金黄色的光芒洒在脸上、身上,而滚滚向东的军队则在他的身前、身后、身旁迎着光芒前进,前进。
前进,前进!叙国公马惟兴骑在马上,脸色冷峻,率领着五千明军沿着元江南岸向西急进。在他身后,江上近百条大小船只划动木桨,跟随着陆上的军队,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亮。
为了打赢元江战役,朱永兴不惜调光了安南的驻军。两千明军顺流而上,十月初七便与马宝所部在牛街会合。得到了三千兵力的加强后,组成了江南兵团,落后于马宝所部一曰路程,向元江城慢慢靠拢。到了十月初九半夜,江南兵团才突然加速,连夜急行。
这将是一场激烈的大战啊!马惟兴既感到兴奋,又感到紧张。从安南被调出,意味着他很可能会在元江大战中立功受赏,也意味着将身陷于胜败未定的战阵厮杀之中,还意味着安南基地空虚,若此战失败,难免会有异动。
岷殿下呀,你这是孤注一掷,必求战胜了。叙国公马惟兴扶了扶头盔,突然释然一笑。想想清军大举进攻西南以来,皇帝和朝廷的表现,风声一至,便流离迁移,何曾有过决死一战的勇气?
现在终于是有了一个英武之主,给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这难道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吗?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马惟兴觉得现在正值其时,击败清军,击败吴三桂,立马横刀,勇猛冲杀,何其快哉!
江对岸,马宝所率的部队也正向西进发。上万的人马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虽然只是暂时的牵制和诱敌,声势却浩大,假象十分逼真。
对于此次决战,汝阳王马宝要比马惟兴有信心。尽管他不知道朱永兴具体会采取何种手段以最快的速度分隔清军,但从清军的角度出发,江北大营是万不可有失的。所以,不管他的虚张声势到底能有怎样的效果,清军也必然会在江北大营留驻相当数量的兵马。
甚至在马宝看来,朱永兴合击清军的战略还是谨慎,并有所保留的。如果胃口再大一些,战略再激进一些,便应该再晚点动手,使清军在元江城下消耗得更多。然后在南岸虚张声势,吸引更多的清军过江,再隔绝两岸清军,趁势攻取清军的江北大营,彻底切断清军的退路。
如果朱永兴很有把握摧毁元江的浮桥,隔绝两岸的清军,那采取激进一些的战略,也是很有可能成功的。但显然,朱永兴没有全歼清军于元江的打算,也不想把战事拖得太久。
这或许是岷殿下综观全局的考虑吧?在战略眼光上,马宝已经甘拜下风,尽管不能尽歼清军,但击败吴三桂也是绝大的功劳,他也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何况,对于朱永兴这次的谋划,马宝也感到钦佩。以虚掩实,以实敌虚,虚实相济,更能化元江为我用,不亚于多了数万大军,确实很是巧妙。
史书上对马宝的评价是为人反复无常,号“两张皮”,狡黠善战,以勇著称。但在朱永兴看来,马宝的污点只在于降清,或为形势所迫,或对前途悲观失望,还是有情可原的。而他在投效吴三桂后,却是忠心不二,跟随吴三桂反清,直至最后失败被杀。在那个时候,不管是战事顺利,还是大势已去,清廷屡次劝降,他都能不为所动,怎么能算得上是反复无常呢?
其实,马宝与同时代的很多人都有相同的原则,那就是找到一个值得效忠的英主,便多会忠心到底。吴三桂的赏识和重用,以及吴三桂的声望和地位,使马宝效忠竭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说,不怪别人反叛,只怪自己没能力,没魅力,不能令人忠心拥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