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元江那氏(求收藏)
感谢诚实的狐狸,天生风浪,悼武华夏,大白兔1999,panlingzhi,我飘来飘去,天国好么等书友的打赏支持,祝朋友们春节快乐,马年好运。
********************************************************************
一路上,宪兵队伍得到了不断加强,严明的军纪得以贯彻实施,对违纪军兵的严厉处置,震慑着全体官兵,连土司派出助阵的土兵也不敢肆意妄为。
一路上,苗、瑶、彝、哈尼、拉祜等族土司面对这浩浩荡荡的军民转进,没有敢刀兵相对、阻塞道路的,或言语恭谨,或报馈输诚。朱永兴一律加以温言抚慰,不强索,不逼迫,显示出宽仁厚道的一面。
一路上,搭台宣传成为了常例,每到一地,都要向当地民众揭露清军的残暴不仁,说明抗清的意义,鼓舞抗清的斗志。随着宣抚司的扩大,各色人才的招揽,宣传的节目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一路上,新颁布实施的士兵待遇等条例在招募过程中逐渐传播开来,使得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明军,二十多天的时间已经增加了新兵近三千。
一路上,去安南分地、安家、娶媳妇的口号已经深入军心,甚至有百姓也信之笃笃,拖家带口、推车挑担随队而行,要在安南实行奔小康的家庭梦想。
一路上,军民互相扶持帮助,在行进的途中,军民的隔阂在消散、解除。虽然还达不到“军民鱼水”的深情,但却有了极为可喜的进步。
一路上……朱永兴看了看不远处河水边的柳树下,那里有两个牵手搭肩、欢畅谈笑的女子,无奈地苦笑摇头。一句随口而说的“既是小事,就自己作主好了”,便凭空在身边多了个龙儿,真是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俺身体健全,不是杨过呀,龙儿为啥要跟着呢?要是个年龄大些的女子也就罢了,忍不住就推倒。可又是一个光能看,不能吃的,让朱永兴情何以堪?
哼哼,别以为穿了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现在还不是露出了本来面目。朱永兴暗自撇嘴,起初还穿着汉服装温婉,规规矩矩扮淑女,时间一长,小丫头的狐狸尾巴就全露出来了。
瞧,竟然脱了鞋子挽裤腿,要到溪水里摸鱼儿吗?真是,光天化曰,成何体统?朱永兴怒了,起身便走过去,笑道:“有鱼儿吗?这也没桶没网的,咋捞呢?”
“殿下你看,鱼儿很多呢!”梦珠笑得开心,半截白晳的胳膊在朱永兴眼前晃着。
哦,哦,朱永兴勉强把目光移开,注视着这条沙底小河。
澄清的河水,泛着花纹般的微波。一群群的小鱼儿,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逛。嫩绿的杨柳,倒映在水里,随着微秽和涟漪的荡漾,宛如天真的孩子在欢笑招手。
龙儿在河边用手掏了个泥坑,又用几块石头简单一围,笑着对梦珠说道:“捉了鱼儿先存这里,多了再去拿桶。”
“好啊!”梦珠答应着,和龙儿趟水入河,嘻笑着玩闹起来。
小腿都很白,都很结实好看,一弯腰,这小屁股挺得……在水花迸溅之中,朱永兴站在岸上含笑欣赏,心中品评。等有了大房子,先修个封闭泳池,鸳鸯戏水,人间乐事啊。
目光斜瞟,亲卫队长杨国骧正快步走来,朱永兴轻轻一叹,转身迎了上去。即便是这短暂的轻松也不让自己享受啊,那嵩,你来的还真是时候。
…………
元江那嵩,丽江木公,顺宁猛书楼,曾是云南历史上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土司。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木公和猛书楼这两家已经实力锐减,如今只剩下元江那嵩一枝独秀了。
明朝驻滇军队人数不过三万,若要在绵延数千里的边境线上行使边防要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全面推行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又对局部地区进一步实施“土司制度军事化”。
元江军民府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为统治者守住了云南南面、西南面二道重要的国门。正是因为“元江军民府”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明朝廷对那氏掌控地方军权是非常信赖的。
三征麓川,出缅招降车里宣慰使,远征八百媳妇国(今泰国清迈),元江军民府都曾奉旨出战,并凯旋而归。这就意味着元江军民府不论在作战实力方面,还是战法战技方面均能够担当起对内保一方平安,对外与敌人作战的军事重任。而那氏成为中央王朝统治者在这一地区的最高当权者,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元江军民府”土司官可以对所属的长官司、副长官司、守备、土舍、巡检等军事官员进行分封、授权,则更是其他土司府官无法拥有的权力。
除了军事政治影响外,“元江军民府”还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那氏在南溪河流域分别设置了象、马训养牧场,“曼章那”就是因训养大象而得名的寨子;“养马河”是南溪河的支流,在南溪河与养马河的交汇处是驻军牧马的最佳场地,故得名养马河寨子。
同时,那氏还在曼领冲建立第一个军事屯垦区,在四角田建立第二个军事屯垦区,这些生产基地无疑为“元江军民府”提供了重要的、充足的物质供应。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那嵩对举义抗清是非常自信的。但在朱永兴看来却是自大,犯了轻敌的错误。没错,元江军民府是曾经多次对外征战,可对阵的敌人是谁?缅甸、安南,还有那个八百媳妇国,这些小邦军队的战斗力岂能与清军相提并论,何况还是相当精锐能战的清军。
“……以象为雄势,战则缚身象上,裹革兜,被铜铁甲,用长镖干弩;象披甲,背负战楼,两旁挟大竹筒,置短枪数十根于其中,乘象者取以击刺。每以鸟铳当前,牌次之,枪又次之,象继枪后,短兵既接,象乃突出,清军人马未经练习者,见象必惊怖辟易,彼得乘其乱也……”
那嵩之子那焘颇为自信描述着傣族之劲旅——象阵,这也是“元江军民府”贯用的战法,历次征战也皆有出色表现。在“三征麓川”时,各军各部共投入战象达三百多只,而仅元江军民府的东路大军就有八十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