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25章 如何处理心理游戏?

关灯直达底部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到跳出心理游戏的最重要一步,也已经了解心理游戏是什么,也知道要如何分析心理游戏,还明白玩心理游戏的潜在动机。

本章要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教你如何面对心理游戏。

需要命名吗?

自从伯恩写出畅销书《人间游戏》后,大家对各式各样名称的心理游戏都已经耳熟能详(注一)。许多人追随伯恩,造成多年来热中于为各种心理游戏命名,希望想出有特色的名称。从这些名称来看,大家已“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心理游戏。

二十年后回头来看,其实只有少数的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心理游戏的了解。有很多名称所述的并不符合心理游戏的定义,算不得心理游戏,其中有很多名称所代表的过程,并没有转换这个步骤,只能算是闲谈或是扭曲的过程,许多列在《人间游戏》一书里的心理游戏也是如此。

去掉不符合定义的名称以后,剩下的心理游戏可以归类为几种基本型态,每一种型态各有一个知名的心理游戏做代表,其他心理游戏的过程与这个代表其实是类似的,也就是说,内容细节不同,但是进行的过程都差不多。

现在大部分沟通分析师喜欢把心理游戏的种类和数目予以简化,我们也倾向这个方式,认为最好在探讨心理游戏时,把重点放在通用的型态上,以了解心理游戏是如何进行的,这样也可以帮助你在面对心理游戏的时候,能把握通用的原则,而不会像伯恩那样,针对心理游戏内容的细微差别,皓首穷经地分类。

常见的心理游戏

在这一节,我们会列出几个最常用的心理游戏的名称,它们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戏剧三角形中角色的转换而定,也就是说,根据玩心理游戏的人在转换过程中的角色变换来分类。(注二)

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

最典型的就是“踢我吧”,这个心理游戏已经在上两章的例子里看过了。

“官兵捉强盗”(Cops & Robbers)是同样游戏的另一种表现,出现在涉及法律的情形。这个心理游戏开始时,主角以迫害者的姿态挑战法律和公权力,最后结束在被逮到而成为受害者。

玩“挑毛病”(Blemish)这种游戏的人老是喜欢挑别人的错误,批评他们的表现、工作、穿着等,他可能永无休止地以这种话题当做扭曲的表现,而没有出现心理游戏的角色转换。最后那些被批评的人会排斥他或是他让自己在背后批评时“无意中”被对方听到,于是他的角色就从迫害者转成受害者,把扭曲的表现转成心理游戏。

玩“如果不是为了你”(If It Weren/'t For You)这个游戏的人会不断向人抱怨,认为自己为对方做了多大的牺牲。比如妈妈对小孩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就可以到国外旅行。”倘若这时环境起了变化,无法在这件事上再大做文章,比如妈妈继承了一大笔财产,可以请人代为照顾小孩,或是小孩长大了,不再需要妈妈来照顾的话,你猜她会不会真的到国外旅行呢?当然不会,她会忽然觉得很怕离开自己的国家,这时她的角色转换为受害者。

受害者转换成迫害者

这个型态最典型的心理游戏就是“被我逮着了吧,你这个混蛋”,前两章珍妮的例子已经说明这个游戏。在这种心理游戏或是类似的心理游戏中,玩游戏的人会从受害者的角色诱惑对方,等对方上钩时,就会从迫害者的角色来反击对方。

比如“你说的很对,可是……”(Yes.But……)这个游戏,玩游戏的人一开始会请求对方协助,却觉得所有的建议都不可行,等对方技穷以后,就转换角色把想帮助他的人一脚踢开,就像莫莉那位案主的表现一样。这是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助人工作者常常遇到的心理游戏。

“打带跑”(Rapo)可说是牵涉到性的“被我逮着了吧,你这个混蛋”的心理游戏,玩游戏的人以性的暗示勾引对方,等对方兴致勃勃地想要发生关系时,却被玩游戏的人愤慨拒绝。玩“打带跑”游戏的人好像穿了一件运动衫,前面写着:“来玩我吧。”背后却写着:“可是我指的不是你,哈哈!”第一度的“打带跑”游戏是舞会里常见的安抚来源,结果只是要求发生性关系时,尴尬地被拒绝;第三度游戏的玩家,会等到彼此真的发生身体上的性接触时才转换角色,大喊“强暴啊!”

还有好几种游戏同样以受害者的角色开始,但如果玩家的态度没有受到质疑的话,可能就没有转换的过程,而一直保持扭曲的过程。比如“笨蛋”(Stupid)和“可怜可怜我吧”(Poor Me)这两个游戏,都是以扭曲的过程开始,分别保持“我无法思考”和“我帮不了自己”这两种态度,只要能因此得到安抚,他们就会很满意地一直保持受害者的立场,可是一旦有人质疑,要求他们自己思考该怎么做的话,他们就会转换角色,生气地谴责对方:“哼!我要是能靠自己的话,还会来找你帮忙吗?”

“木头腿”(Wooden Leg)与“可怜可怜我吧”很类似,玩这种游戏的人会说:“像我这种有个烂母亲的人/酗酒的人/在贫民窟长大的人(可以填上任何一种借口),你还希望我能怎么样呢?”

玩“帮帮我吧”(Do Me Something)这种游戏的人会操纵别人为他想办法或是为他做事,例如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句话也不说,紧张地咬铅笔,等待老师告诉他答案,就是这种心理游戏。这种期待别人帮忙的态度就是无助的受害者角色,之后他可能转换角色,怪罪对方帮倒忙。比如这个学生可能到校长那儿告状,认为自己成绩不好都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有人为这种心理游戏取了另一个名字“都是你害我的”(See What You Made Me Do)。

拯救者转换成受害者

这种心理游戏的原型是“我只是想要帮你忙”(I/'m Only Trying to Help You),这个名称可以用在任何以拯救者角色“帮助人”而开始的心理游戏,当对方不接受帮助,或表示越帮越忙时,拯救者的角色就转换成受害者,收集“觉得自己很差劲”的点券。

莫莉玩的心理游戏“你为什么不……”也是这种型态,给予对方建议,却不被接受。

拯救者转换成迫害者

“看我已经多么努力地试了”(See How Hard I/'ve Tried)这个心理游戏一开始很像“我只是想要帮你忙”,以拯救者角色帮助别人,可是后来转换成斥责对方的迫害者,而不是烦恼自责的受害者。例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母亲,小孩从小就被呵护得很痛苦,现在正值叛逆的青少年阶段,宣称要离家自力更生,这个妈妈的角色当场转换,大叫:“我一辈子为你操劳,你现在竟然这样对我,希望你自食恶果,我再也不管你了。你听到没有?”

运用选择的能力

第7章谈过“选择方案”,如果你做过练习的话,现在就能熟练地运用了。这个技巧再加上你对心理游戏的了解,是面对心理游戏时的利器。

你可以在游戏公式中的任何一个阶段,运用选择的能力打断心理游戏。如果发现是自己引发了心理游戏,可以选择不要进入原有的负面自我状态,而改以正面自我状态因应;如果是别人诱导你进入心理游戏,可以选择不要以对方预期的表现来反应,而中断心理游戏。

我们建议最好只做正面自我状态的选择,这样才不会随着对方以戏剧三角形里的关系起舞,而能一起从中跳出来。

你无法禁止别人玩心理游戏,也无法不让别人下饵来诱发心理游戏。可是藉着你的选择,可以让自己置身于心理游戏之外,即使已经陷进去,也可以跳出来,如果希望对方也能跳出来,那么你这样做也很可能诱导对方退出心理游戏。

注意心理游戏开始时的饵

葛丁夫妇特别强调要在心理游戏一开始,就注意饵的出现(注三),可以立刻制止心理游戏发展下去。

要能抓到一开始的饵中所含的暧昧讯息,需要“以火星人的立场来思考”,避免对社交层面的讯息做反应,就直接切断心理游戏的进行。

切断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以成人自我的谈话方式来切断,例如莫莉面对要求帮助的案主,可以说:“听起来你遇到困难,你希望我怎么帮你?”直接把重点放在对方隐含的意图上;如果案主还是一再尝试诱她进入游戏,可以坚持以成人自我的方式来对谈,直到对方也以成人自我来回答,当然了,案主也可能放弃而离开,在这种情形下,案主仍然得到自己想要的心理游戏的结局,但是莫莉可以避免不舒服的结果。

如果当时的情形合适的话,还可以用夸张的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来切断心理游戏的饵,例如莫莉听了案主的抱怨后,夸张地从椅子上滑下来,痛苦地说:“亲爱的,你好惨啊!”以这种方式来切断心理游戏。鲍伯·葛丁的经验是,如果遇到案主来接受心理治疗时说:“我想要努力解决问题。”鲍伯常会故意苦着脸,懊恼地用乏味的语气说:“努力,努力,再努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层面意味着:“我已经看穿你在玩什么心理游戏,我们还是换点有趣儿的事好了。”这样一来可以切断对方的饵。

注意漠视和驱力

包括饵在内,游戏的每一个阶段都隐含有漠视。所以注意是否有漠视的情形,有助于发现心理游戏,进而选择别的反应,拒绝对方的诱导。

一旦你接受饵所包含的漠视,就表示你成了猎物,游戏于焉开始。所以要切断心理游戏,就要注意对方漠视了什么。

在进入心理游戏前一秒钟,玩游戏的人会在电光火石之间表现出带有驱力的行为,如果你在第16章学会如何辨别驱力的话,就可以帮助你及时发现对方的饵,然后避免心理游戏的发展。当对方出现驱力行为的时候,不要以自己的驱力行为来反应,反而以允许来代替,就可以避免掉进心理游戏。

拒绝负面的结局

如果一开始,饵出现时并末察觉到心理游戏,到了转换的阶段才发现的话,怎么办呢?这还不算晚,你仍然能拒绝以不舒服的感觉收场,甚至还能以好的感觉来取代。比如我参加一个知名学者的演讲,讨论时,我忽然有个灵感足以抨击他的论点,并没注意到自己是以迫害者的角色发言,然而演讲者只是微微一笑,妙语如珠,一句话就打翻了我的批评,听众大笑。

在这点上,我受人生脚本的影响而进入“踢我吧”这个心理游戏的转换阶段,发现自己“既没有用,又老是被人排斥”。但这时,我可以转从脚本里跳出来,告诉自己:“太棒了,我发现自己又在玩老套的心理游戏,我真聪明,竟能及时发现这一点。”我为自己的觉察力高兴,留下的是好的感觉。

这里要注意,我并不是因为玩心理游戏而高兴,而是因为觉得自己很聪明,能发现自己在玩心理游戏而高兴。

有趣的是,如果你持续用这个技巧,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少玩心理游戏,而玩心理游戏时的强度也会逐渐减弱。这也难怪,因为玩心理游戏的角色和脚本是有关的,每当我拒绝以不舒服的感觉做心理游戏的结果,反而让自己有好的感觉时,就等于丢掉一张负面的点券,不接受心理游戏所产生的负面的强化记忆,而以正面的强化记忆来取代,由此我也不会掉入脚本的信念,同时减少了扭曲表现的强度,而心理游戏就是一种扭曲的表现。

直接得到正面的结果

詹姆士认为:“每一个心理游戏不只有负面的结果,也同时有正面的结果。”他提出一个类似的技巧(注四),与他这个观念有关,就是当发现自己常玩什么心理游戏以后,注意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满足儿童自我里哪一种真正的需要,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直接满足它,不必再跟脚本玩心理游戏。

比如说我玩“踢我吧”这个心理游戏,其实是希望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那就可以用成人自我选择别的方法来取代心理游戏,满足这个需要,也许每天早晨或下午,花十分钟独处,或是一个人散步。直接满足了儿童自我的需要,玩心理游戏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即使玩,也不会像以前玩得那么厉害了。

在转换阶段上亲密相对

一旦你熟悉心理治疗的各个阶段,就会发现“转换”这个步骤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因为这时可以看出参与的人改变角色,同时也能感受到转换时所带来的混乱。

即使在转换这个阶段,也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跳出心理游戏。在转换和混乱的时候,玩心理游戏的人如果还在脚本里的话,会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必然会走到心理游戏的结局。这时你可以运用成人自我的觉察力,另寻途径,不必产生扭曲的感觉,反而向对方表露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要,以亲密取代心理游戏的结局。

比如我和朋友玩“踢我吧”这个心理游戏,当发现面临转换时,我告诉对方:“我忽然了解到自己所做的是要把你推开,直到你离我而去。其实我很害怕你真的离开我,我希望还能和你一如以往地亲近。”

但是这样坦诚相对,并不保证对方不会弃我而去,如果对方仍然留在自己的心理游戏,我也不能使他走出来。但是我能“邀请”对方也以真正的感觉和需要做反应,如果他接受了,我们就能拥有舒服轻松的关系。当然了,我们也可能决定分手,但那是出于直接的选择,而不是以心理游戏当借口,如果我们做了这种决定,双方都会因失落而面临一段时间的伤心。亲密不像心理游戏的结果那么可预测,亲密的结果也不见得一定比心理游戏的结果更舒服。

以其他安抚取代心理游戏的安抚

玩心理游戏,是儿童自我藉以获取安抚的有效方法,如果你以成人自我减少心理游戏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你的儿童自我会不自觉地感到惊慌,自问:“我安抚的来源怎么少了呢?”对儿童自我来说,缺少安抚就意味着生存受到威胁。

所以你会不自觉地以小教授想办法得到安抚,也许是以其他方法玩同样的老游戏;也许是玩不同的游戏,却有相同的角色转换;也可能是你“忘了”去注意有没有漠视。表面上看来,这些做法好像是自甘堕落,可是儿童自我的动机却是为了维持安抚的来源,以得到生存的保障。

所以你不能只是单纯地跳出心理游戏就好了,也必须找到取代本来从心理游戏得到安抚的方法。史坦·伍伦斯特别强调这种情形下一个很诡异的现象(注五),玩心理游戏得到的安抚既丰富又强烈:相反的,从心理游戏以外的情形,得到的安抚较轻微,甚至不一定足够,但是新的安抚很直接而且不含漠视。问题是饥饿的儿童自我比较关心量的多寡,不太关心质量好不好。

除了花时间说服你的儿童自我,了解新的安抚来源质量好又持久以外,别无他法。在转变的过程里,可以安排其他的安抚来源以度过难关。参加支持性团体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就是这个道理。

长久下来,儿童自我会渐渐习惯这种新而较不强烈的安抚来源,不玩心理游戏意味着失去某些本来很熟悉的兴奋感来源,可是藉着成人自我的选择,我们可以拒绝心理游戏的诱惑。也藉着跳出心理游戏,我们比较容易得到真诚接近的亲密关系。

﹡回顾你在第23章“心理游戏的计划”练习里所分析的例子。

那个心理游戏是不是符合本章所提到的某个有特殊名称的心理游戏呢?核对看看你的心理游戏中转换的阶段,符合戏剧三角形里哪一种角色的转换呢?

参考本章所提供处理心理游戏的各种技巧,应用到你自己的例子里,你将来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跳出心理游戏。

如果你想运用这些技巧,先决定好要以什么方法取代因为跳出心理游戏而失去的安抚,安排好新的安抚来源。

然后开始处理心理游戏,选定一个方法,在未来一个礼拜持续进行,第二个礼拜再试另一个方法。如果参加团体的话,要向团体成员报告你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