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15章 脚本的过程

关灯直达底部

本书第四篇到目前为止,讨论的都是人生脚本的内容,探讨人生脚本到底是什么。本章和下一章则要从脚本的进行方式来讨论其过程,看我们是如何在生活里活出脚本。

关于人生脚本的研究,发现了一项惊人的事实,就是所有人的脚本过程只有六种主要型态,不论是中国人、非洲人还是美国人,活出脚本的方式都不出这六种型态,即使是不同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或是文化,也是如此。

最早是由伯恩提出这六种脚本过程(注一),后来经由其他沟通分析师(主要是泰比·凯乐,Taibi Kahler)做了一些修改(注二)。

六种脚本的过程

脚本的过程有六种型态,分别是:

除非(Until)

之后(After)

永不(Never)

总是(Always)

几乎(Almost)

没有结果(Open-ended)

每一种过程都有自己的主题,用以描述一个人在一生中活出脚本的方式,伯恩很喜欢经典故事,所以引用了六个希腊神话来说明这六个主题。

“除非”脚本

如果我是以“除非”这种方式来活出脚本,生活的座右铭就是:“除非我把工作都完成了,否则就不能享受乐趣。”有好几种类似的信念,但基本的重点都在于“除非先完成某些较不好的事,否则真正好的事不会发生”。例如:

“除非我完全了解自己,否则我不可能有所改变。”

“人生要到四十岁才是真正的开始。”

“等我退休了,才能到处旅行。”

“我的奖赏在来世。”

所有脚本的过程都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除非”这个型态也不例外。例如乔纳生相信:“等孩子长大离家,我才能轻松下来,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一天过一天,他等着那一天到来。在较短的期间里,他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生活,他告诉太太:“等我把碗洗好了,就会过来陪你谈心。”

即使是说话的方式,也能看出乔纳生的“除非”型态,他说话时常常用插入语,比如:“我告诉我太太——听好喔,我昨天才告诉我女儿同样的事——我们必须把房子整理一下。”讲话讲一半时,他为了表达别的念头,就把自己的话打断了。这种说话方式正反应了“除非”型态的信念:我必须面面俱到才算完成。

希腊英雄赫丘利斯(Hercules)就有“除非”这种脚本,他必须等到完成一连串艰难的任务(包括把国王马厩里堆积如山的粪便弄干净)以后,才能成为神人。

“之后”脚本

“之后”的型态刚好和“除非”相反,他们的信念是:“我现在就可以享乐,可是,之后我会为此付出代价。”例如:

“好棒的宴会喔!可是,唉,明天早上起床时,我一定会觉得头很痛。”

“等你结婚以后,就会发现生活只剩下一堆要尽的义务了。”

“我每天早上都精神焕发地起床,可是一到傍晚就累得筋疲力尽了。”

通常有“之后”脚本的人,说话都会用第一和第三个例子的方式,以高亢的句子开始,经过一个转折(通常是用“可是”这个词),然后以消沉的话收尾,这种谈话方式可说是“之后”脚本的缩影。

“之后”脚本可以用达莫克兹(Damocles)的神话来描绘,这个希腊君王每天吃山珍海味、喝玉液琼浆,快快乐乐地生活。可是在他头上随时悬着一把剑,只用一根马毛拉着,每当他抬头看到这把剑,就快乐不起来了,他无时无刻不担心这把剑会掉下来。就像达莫克兹一样,有“之后”脚本的人相信自己虽然今天过得很快乐,但是明天可能就要尝到被掉下来的剑刺死的后果了。

“永不”脚本

“永不”脚本的主题是:我永远不能得到我最想要的。比如安德鲁常说自己希望能和女性发展出稳定的关系,可是从来没有得到过。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尝试认识新的异性,他还一直想着要回大学去念个学位,却连申请表都没有填。

安德鲁的“永不”脚本型态就像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丹达罗斯(Tantalus)一样,受到诅咒永远站在水池中间不能离开,一边是大量的食物,另一边是饮用的水,可是他两者都拿不到,又饿又渴地留在原地。

在神话里,丹达罗斯好像不懂只要移动一小步就可以拿到食物和水,而在“永不”脚本里的人,就像丹达罗斯一样,只要简单地踏出一步就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却一直没有踏出那一步。

“永不”脚本并没有特别的说话方式,可是在“永不”脚本里的人常常会重复谈自己负面脚本的内容,前一天告诉你,他遇到了什么麻烦,第二天又再说一次,好像以前没提过似的。

“总是”脚本

有“总是”脚本的人会问:“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呢?”就像希腊神话里的阿拉克尼(Arachne),她擅长刺绣,却笨得向职司智慧与技艺的女神米诺瓦(Minerva)挑战刺绣工夫,结果被愤怒的女神变成蜘蛛,被诅咒永世不得从织网里翻身。

马莎的脚本就是“总是”型态,她已结婚三次,离婚两次,第一次嫁给一位安静寡言、不擅社交的先生,她主动求去,对朋友说自己比较喜欢有活力的人。让朋友大吃一惊的是,没多久马莎宣布要嫁给另一位几乎是前夫翻版的人,第二次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现在马莎的第三任丈夫仍然沉默寡言、不擅社交,而她又开始向朋友抱怨了。

有“总是”脚本的人,会像马莎一样,从一个不满意的关系、工作、环境中,转到另一个不满意的状态。另一种情形是留在原来不满意的处境里,放弃较好的选择。有这种脚本的人会说:“我没有从这个治疗师得到什么帮助,不过,我会继续下去,说不定以后会有帮助。”

马莎的说话方式是典型的“总是”脚本型态,她说话时,会忽然岔到别的话题,没多久又岔到别的地方,一再地岔开来,比如:“我来看你是因为……嗯,当我过来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她……喔,对了,我带了一些钱……”

“几乎”脚本

薛西弗斯(Sisyphus)是另一个惹众神愤怒的人物,他被诅咒要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可是每当快到山顶的时候,他就会失手让石头滚回山下,有“几乎”脚本的现代人,会像薛西弗斯一样说:“我这次几乎成功了。”

弗烈德向朋友借了一本书,还书时他说:“谢谢你借我这本书,除了最后一章,我都读完了。”弗烈德洗车的时候,几乎洗干净,就剩下几块污泥没有清除。从长期来看,弗烈德在工作上几乎得到升迁,虽然他的资历已经可以当主管了,却总是擦肩而过,每当要遴选主管时,他一定在名单上,可是面谈的时候他老是搞砸。

伯恩把这种脚本型态称为“一次又一次”,可是后来的沟通分析师指出,所有脚本型态都是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发生,所以用“几乎”这个名称来取代。

凯乐认为“几乎”型态又可以分成两种:刚才描述的例子称为第一型:第二型指的是成功达到了山顶的人,却没有放下石头坐下来喘一口气,反而不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山顶,他看看四周,寻找更高的山,又开始推石头,等到了更高的山顶,又开始寻找更高的山。

第二型的人通常在物质上的成就很高,比如珍奈特高中毕业直接拿到大学的奖学金,大学毕业又想拿博士学位,得了博士以后就努力工作,希望成为专业领域里的研究员,虽然同事都很羡慕她,可是她却不觉得自己成功了,拿到研究员资格的时候,又把目标放在教授的资格。当然了,这意味着她必须更努力工作,而她也几乎没有休闲活动。

有两种说话方式属于“几乎”脚本,第一种是会先说一种内容,结束时突然转入另一种内容。比如:“今天我要和你讨论的是……喔,对了,我带了一份资料要给你。”

另一种说话方式是先说一连串正面观点的话,最后却以一个负面观点结束,如:“你看秋天的树多美啊,温暖的阳光照得人好舒服,可是天气实在是太冷了。”

“没有结果”的脚本

这个型态类似“除非”和“之后”两种脚本,同样有个转折点,然后就整个改变了,不同点在于“没有结果”的脚本经过转折点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好像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艾弗瑞工作了四十年,才刚退休,现在他在家里看着公司送他的奖牌和大理石钟,过去他一直期待退休后的休闲生活,可是现在他却觉得很不舒服,不知道再来要做什么?要用什么东西来填满自己的时间呢?

玛格莉特四个儿子里最小的一个也长大成人了,她向离家的孩子告别,终于松了一口气,经过这么多年的辛劳,不必再为照顾孩子的琐事操劳了!可是过了一两天,她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望着空空如也的洗衣篮,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有许多衣服要洗,她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心里充满了失落感。

“没有结果”这个脚本型态也可以在短期间表现出来。有些人订下短期目标,完成以后就发慌了,不知道再来要做什么,直到发生另一件事,于是他又订下另一个短期目标,重复上述的过程。

这个脚本的座右铭是:“我迟早会达到某个目标,再来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像神话中的腓利门(Philemon)和波希斯(Baucis),这对老夫妇招待假扮成旅人的众神,为了回报这份慈善,众神要延长他们的寿命,于是把他们变成两棵相邻、枝叶缠绕在一起的树。

混合的过程

到这里已经描述了六种脚本过程的型态,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主要的型态,就像乔纳生是以“除非”脚本为主,马莎是以“总是”脚本为主。

有些人会有两种型态,通常其中之一较主要,而另一种也很重要。比如“总是”第二型的人常常也有“除非”这个型态,就像珍奈特一样,她没有明讲的座右铭是:“除非我达到事业的巅峰,否则就不能休息,可是我永远也到不了巅峰,因为总是会看到另一座更高的山,所以我永远不能休息。”

把“除非”和“永不”两种脚本结合的人,会有这样的信念:“等到我把所有工作都做完以后,才能享受乐趣,可是我永远做不完工作,所以永远不能享受乐趣。”

其他常见的混合型态有“之后”加“总是”第一型、“总是”加“永不”。你可以去想看看这两种混合型态的脚本会有什么座右铭。

为什么只有这六种过程呢?为什么会有跨文化的一致现象呢?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TA的研究重点,是很具挑战性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了解脚本的型态是由父母传递给小孩的,主要是经由父母的示范,而成为应该脚本的一部分。

从脚本的过程跳出来

如果你对自己脚本过程的型态觉得不舒服,可以从里面走出来。就TA帮助人改变的方法中,这一步是最容易达到的。你要先确定自己主要的过程属于什么型态,领悟这个部分以后,只要简单地以成人自我来控制,表现出打断这个型态的行为就好了。

如果你的主要型态是“除非”脚本,打断的方式可以是一边进行工作,一边享受乐趣,不需要等到工作都完成了才享乐。丹尼尔·凯斯瑞尔(Daniel Casriel)把这种情形称为“不等马厩整理干净,就先骑马”。

对于“之后”脚本的人,跳出这个过程的方法,就是在做的当下感到乐趣,并且先认定明天还是可以过得很好。比如你参加宴会时,喝酒的量要适度控制,让自己可以在今天玩得愉快,明天起来也不会宿醉头痛。

想打破“永不”这个型态,要先决定好自己想要什么,列出五件你做得到又可以达到目标的项目,一天做一件。

假如你有“总是”脚本,就先弄清楚自己并不需要一再犯同样错误,也不需要坚持去做会造成不好结果的事。如果你要,就可以离开不满意的工作、关系或环境,另寻美丽人生。

走出“几乎”第一型的方法是:先确定自己把事情全部做完了,比如打扫房间,就全部扫干净,看书就把每一章都看完。至于“几乎”第二型,可以在完成一件事时,很高兴地确认自己的成功,把目标列出来,每完成一项,就把表上的这个项目画掉,好好庆祝一番,否则不能进行下一项。

如果你是“没有结果”这个型态,请记得父母等于送了你一个礼物,既然你原有的脚本没有结局,就可以自由地写上喜欢的结局。

每做出一次打破脚本过程的行为,就减弱一点这个脚本对你的影响,使你越来越容易从旧有的脚本过程走出来。

﹡你的脚本过程的型态

回顾上述几种脚本过程的描述,选出你最常有的型态(一个或多个)。

日后你表现这些型态的行为时,会觉得舒服吗?

如果不,就选五种与脚本过程相反的行为,一天至少做一种,直到你对自己的改变感到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