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14章 禁止讯息与早期决定

关灯直达底部

根据鲍伯和梅瑞·葛丁夫妇(Bob and Mary Goulding)治疗病人的经验,发现在人们形成负面的早期决定时,有十二个主题占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把这十二个禁止讯息做了详细的研究。(注一)

每一个禁止讯息会有一个对应的许可讯息。传统上,做脚本分析的时候,会以“不准……”开头的句子来描述禁止讯息,而许可讯息则以“没关系,你可以……”的句子来叙述。

要注意“不准……”和“没关系,你可以……”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并不是相反的,前者表示全面的禁止,发出不准做某件事的命令;后者却不是命令,而是请接受讯息的人自己选择要做还是不要做某事。

也请读者了解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所用的名称只是语言的卷标,以便于我们分析脚本,其实这些讯息在传递给小孩时,是以非口语的方式表达的。

十二种禁止讯息

不准活

如果你曾经考虑过自杀,你的脚本里很可能有“不准活”的禁止讯息:同样的,如果你曾经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用或是不值得爱的话,你也很可能接受过“不准活”这个讯息。

说不定你能想起父母亲曾对你说:“小心我宰了你!”或是“我希望从来就没生过你!”这类的话,这些口语的讯息有助于确认这个禁止讯息的存在,但是真正造成影响的,还是在小时候藉着非口语的行为所传递的讯息。

为什么父母会把“不准活”这种讯息传递给小孩呢?通常是因为父母在自己的儿童自我里,由于小孩的出生而觉得被剥夺或是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也许一个年轻人结婚当爸爸了,当他看到太太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都耗在新生儿时,他可能不自觉地跳回童年的经验,那时他才两岁,家里添了弟弟,于是原先对他的注意和照顾几乎都转移到弟弟身上,就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会很担心自己是不是再也得不到足够的注意了,他该怎么把母亲的爱夺回来呢?唯一的希望就是看能不能把小宝宝赶走,最好是宝宝死掉。虽然现在他已经长大成人,却仍然可能把同样的杀人冲动以非口语的方式传达给自己的宝宝。

另一种情形是,已经有了好几个小孩的母亲,不想再生孩子,却因为家族的压力或是意外怀孕又生了一个小孩,她会在儿童自我里吶喊:“不!不要再有小孩了,我的生活需要变化,我也有自己的需求要满足。”她会把儿童自我的愤怒压抑下来,否认到连自己都不知道,可是却会以很隐微的方式向小孩传达出拒绝他的意思,即便她尽可能满足小孩物质上的需要,却可能从来就不对小孩微笑,或很少和小孩说话。

如果父母对小孩有身体上或是精神上的虐待,那么“不准活”这个讯息就是很明显地传递出来了。

在分析脚本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都有“不准活”这个禁止讯息,乍看之下好像很奇怪,父母怎么会这么常给小孩这种致命的讯息呢?原因是小孩太脆弱了,很容易把各种父母的行为或是外在的事件解读成致命的威胁,而这些行为或事件在大人来看却多半是无关紧要的。还有就是小孩常常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有什么差别,比如一个小孩因为嫉妒弟弟妹妹抢走父母的注意力而希望弟弟妹妹死掉,他可能因而认为:“我是个杀人者,我应该死。”由此给自己“不准活”的讯息。

同样的情形,可能发生在母亲很隐微地向孩子传达“生产的时候我好痛苦”这样的讯息(伯恩称之为“撕裂母亲的脚本”),小孩因此决定:“生产的时候,我害妈妈受伤,可能还差一点害死她,我是个很危险的人,只要我在场,就可能害别人受伤或死掉,所以我活该受伤或死掉。”

父母还可能说这类的话:“如果不是你的话,我就可以上大学”(或是我就可以出国旅行、就不需要嫁给你爸爸这种烂人等等),这些话也会传递出“不准活”的讯息。

既然“不准活”是这么常见的禁止讯息,为什么没看到大多数人去自杀呢?幸运的是,人对于如何活下去是很有创意的,在早年接受“不准活”这个讯息的小孩,通常会做出复合决定,以避免致命的后果。复合决定的形式是这样的:“我可以继续活下去,只要我……”,后面可以接上各种做法,比如“只要我一直努力工作”或“只要我不和别人亲近”等,本章后段会详细讨论复合决定。

不准做你自己

这种禁止讯息可以来自想要男孩,结果却生了女孩的父母,反之亦然。非口语的讯息是“不准做你自己的性别”,这可以从为孩子取的名字看出来,比如说给女孩取名叫招弟、若男,或是给男孩取名叫来妹、若水。也可能是给女儿穿男性化的衣服,或是为儿子穿有花边的衣服,还加个蝴蝶结装饰。长大成人以后,带着这种禁止讯息的人可能会继续在穿着、仪态上像相反的性别。“不准做你自己”的意思也可能是“要像某某孩子”,而父母也可能对老么、男孩比较偏心。排斥自己小孩的父母常常会拿他和别的孩子比,比如:“你看,隔壁的小钱宁已经会骑脚踏车了,好聪明喔,他比你还小一岁耶。”这时父母会抱着自己期待的理想小孩的形象不放,只在真实的孩子符合理想形象的时候,才给小孩正面的回馈,否则就予以漠视。

父母也可能说这样的话:“你就跟你那个不中用的叔叔一模一样。”然后,这个孩子越像那个叔叔的时候,就越容易得到安抚。

不准像个小孩子

这也是出于父母的儿童自我觉得受到孩子的威胁,而发出的禁止讯息,但没有严重到希望孩子不存在。父母的儿童自我说:“这里只允许有一个小孩——就是我,可是只要你的举止像个大人,不要像个小孩子,我就容忍你。”小孩较大以后,这种讯息也会经由口语传达出来,例如说:“你已经长大了,不准……”或是“男孩子不准哭”之类的话。

如果父母自己从来就不被允许表现得像个孩子,看到幼稚的行为就觉得受到威胁的话,也会对小孩传达“不准像个小孩子”的讯息。他们可能是在成长时遇到经济萧条的时期,或是成长在家规非常严格、把价值感都建立在行为的家庭。

有时长子或独子也会给自己这种禁止讯息,当看到爸爸和妈妈争吵时,独子可能会认为:“这里除了他们就只有我,所以他们吵架一定是因为我的缘故,我应该为此想点办法,最好快点长大,好负起责任。”长子也可能认为自己要负起照顾弟弟和妹妹的责任。

如果你和小孩子相处时很不自然,很可能就有这种禁止讯息,同样的,如果你在宴会或是类似的欢乐场合,觉得很不自在的话,也可能有这种禁止讯息。“不准觉得好玩”和“不准享乐”可说是类似“不准像个小孩子”的禁止讯息。当然了,并非一定要在儿童自我里才能觉得好玩或是享受乐趣,而是说,如果你在小时候就认为只有小孩才喜欢玩、喜欢乐趣,而你一直都被当成严肃的小大人,那么在你长大以后,有机会好好玩的时候,很容易被拉回以前的决定,而无法放开来尽情地玩。

在有些家庭里,小孩太喜欢玩的话,会被贴上懒惰或是罪恶的标签,因此会有魔术般的信念,认为如果觉得很快乐的时候,就会发生不幸的事,所以要避免不幸,就不能有很快乐的感觉。

不准长大

通常是最小的孩子会得到这种禁止讯息。父母在儿童自我里可能希望最小的孩子不要离开家,他们把自己的全部价值都放在自己是不是个好爸爸、好妈妈上面,如果小孩长大离家的话,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再有价值了。另外一种情形是父母自己根本就还像小孩一样不成熟,所以希望“我的小玩伴能留下来陪我”。

有时可以把“不准长大”解读成“不准离开我”,比如中年女性没有结婚,一直留在家里照顾年迈的母亲,就可能是接受了这种禁止讯息。

“不准长大”有另一种情形是“不准性感”,这通常发生在父亲与女儿之间,在女儿大到开始出现女性的生理特征时,爸爸在儿童自我里害怕自己会对女儿的变化有生理反应,而开始与女儿拉远距离,小女孩可能会解读为不准长大、不准成为性感的女人。

不准成功

这个禁止讯息的来源,是出于父母在儿童自我里嫉妒子女的成就。比方一个出身贫苦的父亲,从十五岁就必须工作赚钱,从来没有机会去念大学,现在由于他努力工作而有宽裕的经济能力,付得起学费让孩子念好学校,孩子将来也有机会念大学。

看到孩子的学业优异,父亲感到为人父母的喜悦,可是却不自觉地在儿童自我里嫉妒子女拥有自己所没有的机会,如果孩子将来功成名就了会怎么样呢?是不是证明他比我好呢?所以虽然在表面上还是一直督促子女努力做好,却会在行为上向子女传递出不准成功的讯息。

在脚本上决定遵守这种禁止讯息的学生,平常会很认真读书,课堂表现也很优秀,可是一到考试就失常了,可能是觉得恐慌而无法考试,或是忘了把最重要的数据带来,甚至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突然间什么都看不到了)。

不准(不准做任何事)

这个总括“不准”的讯息意味着“不准做任何事,不管你做什么事都会有危险,所以你什么都不做是最安全的”。如果有人在长大以后不管做什么都会很犹豫,老觉得一事无成,却又不付诸行动让自己有所改变的话,很可能就是接受了这种脚本讯息。

这种禁止讯息的来源是父母在儿童自我里,老是害怕如果小孩自由自在不受父母约束的话,可能会造成伤害,这种害怕的源由不是出于现实状况,而是出于父母自己的脚本。有这种担心的父母可能会说类似这样的话:“钱宁,去看看你妹妹在干嘛,告诉她不准再弄了。”

不准重要

有这种讯息的人被要求接受某种领导角色时,会非常紧张,或是需要面对公众演讲时,思路就枯竭了。在事业上,他如果当幕僚、部属的话,可以表现得很优秀,却会放弃升迁的机会,或是自己搞砸了。类似的禁止讯息是“不准要求你想要的东西”。

这个讯息也是来自父母拒绝孩子的冲动,父母从儿童自我里,以非口语的方式表达:“孩子,只要你了解你和你的需要都不重要,我就容忍你留在这里。”

不准有归属感

印度政治家尼赫鲁曾说:“当我和欧洲人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像印度人,可是当我和印度人在一起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像欧洲人。”尼赫鲁很可能从父母接受了不准有归属感的讯息。有这种禁止讯息的人常常觉得无法融入团体,所以很容易被别人视为独来独往或是不擅社交的人。

这个讯息也可能经由属性的方式来传递,比如父母不断告诉孩子他“和别的小孩不一样”、“很害羞”或“能力不好”。父母也可能自己就拙于社交,小孩把父母当成榜样而有这个讯息。也可能是不断要小孩承担别人的过错,或是一直强调小孩很特别,而造成这种禁止讯息。

不准亲近

这个禁止讯息的意思通常是指禁止身体的亲近。在这种模式下,父母通常很少触摸彼此,也很少触摸孩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指“不要有情绪上的亲近”,常见于家庭里的人彼此都不谈论自己的感受,这种情形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果父母老是和小孩保持距离,小孩可能就会给自己不准亲近的讯息。一开始,小孩会一再尝试接近父母,如果一直得不到反应,最后可能会认为被拒绝的感觉太痛苦了,不值得这样寻求彼此的亲近。

另一种类似的讯息是“不准信赖别人”,这个讯息可能来自父母突然离去或是死亡,由于无法了解父母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因而决定:“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会在我想要的时候在身旁陪我。”如果父母虐待小孩或是欺骗小孩、占小孩的便宜,小孩也很容易接受这个讯息,他会决定:“为了保护我自己,我要离你远远的。”

长大以后如果还带着这些决定,就会老是怀疑别人,即使别人很温暖地接纳他,他也会一直试探看看有没有拒绝他的迹象,如果对方还是接纳他,他可能会一直试探下去,直到破坏彼此的关系,然后说:“我早就知道了。”

不准健康(不准正常)

想象这样的情形:父母都很忙,整天在外工作,他们很爱女儿,可是回家以后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好好陪女儿了。

有一天女儿生病了,妈妈请假在家照顾她,爸爸也表现出平常没有的关怀,睡前还念故事给她听。

在她精明的小教授里,小女孩暗暗做了结论:“要想得到注意,我就得生病。”父母既不是故意的,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就给了孩子“不准健康”的禁止讯息。如果她长大以后还遵从这个讯息,就会在与别人的关系上出问题,或是在工作不顺利的时候生病。

有时“不准健康”会以属性的方式传达,比如父母老是告诉亲戚和邻居“这个孩子身体一直不好。”

它的类似讯息“不准正常”,通常是向有精神病的父母或亲人学来的,这种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发现只有自己够疯狂的时候,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在某些特殊的家庭,会以不需说出来大家就知道的规则来传递精神错乱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禁止讯息的影响力会更大。

不准思考

这个讯息的来源可能是出于父母持续地轻视孩子的思考,比如小吉米第一次会写自己的名字时,得意地拿给爸爸看,爸爸却哼着鼻子轻蔑地说:“哼,你以为你很聪明喔!”有时这个讯息是向父母学来的,比如,歇斯底里的母亲会向女儿示范:“女人可以藉着不讲理、闹情绪,而从男人那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讯息还可能传达了这种意思:“你可以注意任何事情,就是不要管眼前遇到的问题。”

成人如果仍然遵守这个讯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老是为了遇到问题而觉得很不舒服,却不好好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

它有两种类似的讯息:“不准思考某件事(某件事可能是指性、金钱等)”和“不准照你的想法,而要照我的想法”。

不准有感觉

如果父母的感觉都隐藏起来的话,小孩就会学到“不准有感觉”。有时候在一个家庭里可能会限制所有的感觉都不能表达,但大部分情形下,只会限制某些特定的感觉,而允许其他感觉——“不准觉得生气”、“不准觉得害怕”等等的表达。

有时候这个讯息会被解读为“可以有某种感觉,但是不能表现出来”。有时候这个讯息会更强烈,连感觉都不能有。比如,小男孩常常反复被提醒“男孩不准哭”,或是“要坚强一点”,这些话隐含的意思就是“不准觉得伤心”、“不准觉得害怕”。

在有些家庭里,“不准有感觉”的意思是指“不准有身体的感觉”。这种禁止讯息来自婴儿很小的时候,如果讯息很强烈的话,成人以后会造成某些很严重的问题,例如被禁止有饥饿感的小孩,长大后可能发展出厌食症,有些沟通分析师认为某些精神病的根源就是“不准有身体的感觉”这个禁止讯息。

有些父母会传递这样的讯息:“不准照你的感觉,要照我的感觉。”比如母亲对小孩说:“我饿了,你想吃什么?”或是“我好冷,你把毛衣穿起来。”

超脚本:会遗传的脚本

范妮塔(Fanita English)曾描述一种特别厉害的脚本讯息,她称之为超脚本(episcript),是指父母传递禁止讯息的时候,还加了这样的非口语讯息:“我希望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如此才能避免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注二)

例如,一个脚本里带有“不准活”这个禁止讯息的母亲,可能把它传给子女,在母亲的小教授里相信这是使自己逃脱禁止讯息影响的神奇方法,在心理层面,她会传达给子女这样的意思:如果你去死,我可能就不必死了。这时禁止讯息就像烫手山芋一样,一代传给一代。

有时候超脚本会形成家族所赋予的任务或诅咒,每一代都被认为会有同样的结局。范妮塔举一个年轻人的例子,他本来有吃迷幻药的习惯,后来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戒除药瘾后成为心理治疗师,可是他却会以隐微的方式给病人这种讯息:“发疯吧,去住院吧。”

他的督导发现这种情形,要求年轻的治疗师接受心理治疗,经由分析脚本,他才明白自己曾经从母亲接受“发疯吧,去住院吧(不准正常)”这个烫手山芋,过去他遵守这个讯息而吸食迷幻药,成为心理治疗师以后,他就试图把同样的烫手山芋丢给病人。当他继续探究家族的历史时,才发现“发疯”这个超脚本至少已延续了两代,没有人真的去住院,每一代都相信自己能避免这种结局是因为把烫手山芋传给了别人的缘故。

早期决定与禁止讯息的关系

前面已经强调过,父母的禁止讯息并不能使小孩写出特定的脚本,而是小孩自己决定在接受禁止讯息时要如何反应。接受到同样的禁止讯息时,有的小孩可能依样画葫芦地接受了;有的可能加以修改,好减少其冲击;有的可能完全拒绝接受这个禁止讯息。

举例来说,假设小男孩从母亲接受“不准活”的讯息,他可能完全接受,最后走上自杀之途,自杀可能是很明显的自杀,也可能是以意外的形式表现的,比如醉酒还开快车。

另一种可能是小孩在早期决定时,把“不准活”所造成的冲击转移到杀死别人,他悲剧性脚本的结局就是杀人,而不是自杀。

有的小孩会以别的方式来转移,例如认为:“如果我不正常的话,或许就不需要去死了。”这种脚本的悲剧性结局就是“发疯”。

和上述这些悲情决定相反的,小孩也可能了解到:“这种讯息表示母亲有问题,不是我有问题。”因而拒绝“不准活”的讯息。葛丁夫妇描述这种小孩时说“……他们就像小小精神科医师或是牧师,研究家里的问题,试图治疗它,藉着了解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避免受到致命讯息的影响。”这些小医师、小牧师长大以后常常成为很好的精神科医师或牧师。

小孩一直有这种选择能力,可以用有创造性的正面结果来取代负面的结局,比如一个接受“不准做你自己性别”讯息的小男孩,长大以后成为拥有很多传统上认为属于女性的正面特质,例如敏感、温暖、擅于表达感受等。

另一种避免禁止讯息造成冲击的方法,就是做出复合决定。所谓复合决定,是小孩运用小教授的创意,把不同的脚本讯息结合起来,好使自己既能存活,又能尽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分析脚本时,常常可以见到这类复合讯息。分析复合讯息对了解脚本的运用非常重要,以下会看到几类不同的复合讯息,并看到小孩如何用来对抗禁止讯息的伤害。临床的实际经验显示“不准活”是最常被小孩拿来对抗的讯息,所以本书也大多以这个讯息为例。

以应该讯息来对抗禁止讯息

以图14-1的脚本图为例:杰克从母亲接受了“不准活”的禁止讯息,就杰克的小教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生存之道,他该如何做呢?

有一个方法是接受应该讯息来对抗“不准活”的讯息,他可以用母亲传达的“要努力工作”来组成复合讯息“只要我努力工作,就可以活下来”。

这对长大后的杰克有什么意义呢?他会成为不管做什么事都逼自己要很努力的人,在工作上会成为工作狂,运动时会求好心切,人际关系上会努力成为好相处的人,做爱时会努力满足对方。

假设杰克得了高血压、胃溃疡或是其他压力造成的症状,于是决定不再这么努力工作,也许他开始休假,或是把一部分工作委托给别人,一时之间似乎什么都变得很好了。奇怪的是,杰克发现自己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型态,不自觉的,他把新的休闲时间也填满了承诺,比如去当义工,要不了一两个礼拜就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压力比以前还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是杰克破坏了脚本原有的平衡状态,理智上他认为放下一部分的工作压力是正确的做法,可是潜意识中的小教授却觉得这种改变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因为根据脚本的信念“现在我不再努力工作了,就必须听从妈妈要我去死的吩咐”,难怪他会另找别的方法使自己工作过度。

我们说杰克以应该讯息“要努力工作”,来对抗妈妈“不准活”的讯息,当他开始不那么努力工作的时候,就对抗不了禁止讯息了。

这种脚本的设计有时会造成矛盾、不愉快的结局。比如杰克一直遵守小教授的策略,以努力工作来存活,可是多年的过度工作,可能使他死于心脏病,或是因胃溃疡、高血压而受到伤害。原先的计划是要对抗悲剧的结局,结果却还是以悲剧收场。

那么杰克要如何改变,才能真的从脚本的设计解放出来呢?这要先了解复合讯息的影响。如果他只处理过度工作的问题,却没有处理潜藏其下“不准活”的讯息,很快就会走回头路,继续努力工作。从外在的行为来看,他好像在伤害自己,可是从内在的小教授来看,他却是在挽救自己的生命,这是他唯一能逃避母亲致命威胁的方法。

要想了解脚本的这个部分,杰克必须先处理“不准活”的问题,一旦他能不管母亲的诅咒,允许自己活下去,才能进一步减少工作的负担,这时他才能舒服、持续地解除压力。

以禁止讯息对抗另一个禁止讯息

杰克从母亲接受到的禁止讯息除了“不准活”,还有“不准亲近”,杰克可以利用较轻微的禁止讯息来对抗较严重的禁止讯息,在婴儿时他可能做了复合决定:“只要我不和任何人亲近,就可以继续活下去。”

长大以后,杰克根据脚本不自觉地活出早期所做的决定,他和别人不只保持身体上的距离,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很难给别人安抚,也很难接受别人给的安抚,尤其是需要身体接触的安抚。

杰克对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可能觉得并不舒服,他会觉得孤独,缺乏安抚,因此希望和某个人有较亲近的关系,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又尽力避免与人亲近,也许是藉着拒绝别人,也可能是让自己被别人拒绝,他总是有办法抽身而退。

在意识里,杰克对自己又是孤单一人感到很难过、不舒服,可是没有意识到的小教授却松了一口气,如果他继续与人亲近,就违反来自母亲的“不准亲近”这个禁止讯息,接下来他就得面对致命的讯息:不准活。

同样的道理,如果杰克想要脱离脚本的设计,享受与人亲近的乐趣,就要先解决“不准活”的问题,重新做出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决定。

以一个家长的讯息对抗另一个家长的讯息

爸爸给杰克的禁止讯息不像“不准活”这么严重,而是较轻微的“不准思考”,这又提供杰克另一个被允许活下去的方法,他可能决定“只要我为了爸爸而显得很愚笨,就不需要为了妈妈而死。”

长大以后,杰克有时会表现得好像无法思考,这时他显得茫然、困惑,说:“我就是没有办法专心思考,心思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其实他是不自觉地寻求爸爸的保护,以免受到妈妈致命讯息的影响。

反脚本:对人生脚本的反抗

有的人可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接受脚本讯息,他们不遵守讯息的原意,却反其道而行,这种情形通常是针对应该脚本而发生的,当一个人这么做的时候,就说他是在反脚本(antiscript)里。(注三)

一个人对任何脚本讯息的反应,在不同时间里可能有时会遵守,有时却进入反脚本里。比如有个女孩在童年时一直遵守应该脚本“要安静,照父母的话做”,到十四岁时,她忽然转变了,变得无礼,爱吵架,很晚才回家,和父母眼中的坏朋友四处游荡。

乍看之下,她好像挣脱了应该脚本的束缚,事实上,她还是同样受到脚本的影响,只是用相反的方式来“遵守”脚本,就好像放映幻灯片时,将片子放反了一样。

反脚本可以说是叛逆的小孩在受够了脚本和应该脚本的束缚时的做法,这时她看起来好像不在乎自己不遵守早期决定会造成的后果。

可是之后,通常是结婚以后,这个女孩又会跳出反脚本,转回脚本和应该脚本,重新做一个安静、传统的女性,就像是先生的“小女人”一样。

﹡画出你的脚本图

拿出一张大纸,根据图13-1画一个空白的脚本图,在上面填上你从父母接受到的脚本讯息。

这种自我分析并不是要得到很严谨的结果,也不意味答案是固定不能改变的,而是要把脚本图当成你过去生活数据的重要来源,它像地图一样告诉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你的未来,在你得到更多数据以后,也可以予以修订,以得到更完整的脚本图。就像地图在封闭原有的路,盖了又新又宽的路以后,需要重画一样。

信赖你的直觉,很快地写出来。

禁止讯息

看着前文所列的十二个禁止讯息,想想自己有没有与哪一个禁止讯息有关的生活问题,或是觉得很不舒服的情形,把你认为对你重要的禁止讯息写下来,根据来自父母中的哪一个人,填入脚本图中,有些讯息可能会同时来自双亲。记不记得父母是以什么方式向你示范禁止讯息的呢?是以命令或属性的方式给你禁止讯息?如果不确定,就信赖你的直觉来写。

填写禁止讯息的时候,要用葛丁夫妇所列的标准名称,如果你认为与标准名称类似的讯息名称更贴切的话,就把类似的名称写在其后,以括号括起来,例如:不准像个小孩子(不准玩乐)。

应该脚本

回想小时候,父母常向你说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准去做?有哪些经常重复的口号或座右铭?父母分别会在什么情形下表示喜欢你,什么情形下会对你生气?喜欢你或生你气的时候,他们会对你说什么?他们有没有给你什么建议,教你如何成功、光耀门楣?

根据这些印象填写你的应该脚本,你会很容易想起某个命令是来自父亲或母亲,倾听脑子里的声音,如果还不确定,就用猜的。有时应该脚本会来自其他亲人、哥哥姊姊或是学校的老师。

程式

画脚本图时,习惯上,程式的部分只写负面的部分(因为我们从父母那儿学到的正面程式太多了,写不完的)。请记得负面程式来自父母受污染的成人自我,但是在脚本图里,只需要画在成人自我的部分就可以了。

父母有没有向你示范如何得到脚本的结局呢?通常父母之一会教你如何遵守另一位父母给你的禁止讯息和应该讯息,比如母亲给你“不准有感觉”的讯息,而父亲会敬你如何否认自己的感觉。

运用想象、童话故事和梦境的数据

现在回头看第10章关于想象、童话故事和梦的练习,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不需要加以组织。

以脚本图的正式用语,凭你的理智和直觉来核对这些内容和你写在脚本图里的纪录是否有关,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更改或添加的。

传统上,TA会以正式的脚本问卷来寻找上述练习所得到的内容,本书并没有提供脚本问卷,因为正式的脚本问卷最好能以会谈的方式来填写,不适宜个人自我对脚本的探索。如果你想了解脚本问卷的内容,可以参考书末的数据。(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