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九(入第七十九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四事讫起定四。初警觉令起。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告善财言善男子起。
亦弹指者。前来得旨。所谓忘言。此中得旨。令不滞寂。
△二略示体相。
法性如是。
上句标示。下释所见之相。
此是菩萨知诸法智(至)如幻如梦如影如像。
从法智缘生。缘生故无自性。故云如是自性如幻梦等。
悉不成就。
结成上义。从缘无性故。事不成就。无性从缘故。理不成就。由不守自性。故能随缘。成上之法。虽成不离法性。故即事同之。法性如是。亦是性德自具。
△三得旨而起。
尔时善财闻弹指声从三昧起。
△二问答所见二。初问。
弥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萨(至)知菩萨德了如来愿。
问约亲证。推之在因。云住不思议。
△二答。
善财白言唯然圣者是善知识加被忆念威神之力。
答约谦敬。推之在缘。云善友力。师资互推。反常情也。
△二显法名二。初问。
圣者此解脱门其名何等。
△二答。
弥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
即此所入所见之境。
不忘念智。
即能入能现之智。良以三世一如故。念劫圆融。随一世中。现三际之境。智入三世。了法空寂。与如冥契。故一念中。无所不见。
庄严藏。
有其二义。一以法性严故。一庄严中。包含出生无尽严具。如一阁中。见多阁等。二以无碍智。契圆融境。严如来藏。则本具诸法。故上文云。法性如是。非是新成。故此门中。具不可说解脱。上明主门。下眷属门。
善男子此解脱门中(至)一生菩萨之所能得。
△三穷严因之本源。於中乃有二番问答。初番穷其所归二。初问。
善财问言此庄严事何处去耶。
由上睹希奇摄力之后。忽然而失。故问其去处。
△二答。
弥勒答言於来处去。
以从本流末故来。摄末归本故去。去不异来。故引之於来。一时并答。
△后番彰其本起二。初问。
曰从何处来。
虽蒙引归来处。既不究终归。宁知本起。故复寻之。
△二答二。初法。
曰从菩萨智慧神力中来。
谓智力缘作故来。
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
智力缘加故住。上相。下性。
无有去处亦无住处。
既从缘来。则无来去。故此严事。非在阁中而住。亦非别处特来。
非集非常。
从缘而来故非集。缘谢则灭故非常。若先定有处所。则堕常过。先有今无。则为断灭。则堕断过。
远离一切。
既离断常。何有生灭一异等相。故云得离一切。
△二喻二。初龙王降雨喻。
善男子如龙王降雨(至)如是境界不可思议。
偏喻无来之来。
善男子彼庄严事亦复如是不住於内。
菩萨力故。
亦不住外。
自善力故。以内外因缘互夺。则内外两亡。
而非不见但由菩萨威神之力汝善根力见如是事。
△二幻师现幻喻。
善男子譬如幻师(至)以幻力故分明可见。
双喻来去。则无来去。
彼庄严事亦复如是(至)大愿力故如是显现。
△四核正报之性相二。初问从来二。初问。
善财童子言大圣从何处来。
上见慈氏从余处来。遽即设敬问法。未遑谘问所从。故此因前严事之来。便问来处。
△三答具有三来处。初法身。
弥勒言善男子诸菩萨(至)不断不常如是而来。
约体实法身。即无来之来。来即无来。文有十对。
△二报身。
善男子菩萨从大悲处来(至)犹如影像而化现故。
约相实报。从万行中来。亦犹净名从万行道场来矣。
△三化身。
然善男子汝问於我(至)摩罗提国而来於此。
约用化现。随机熟处而来。此三即是法报化身。亦体相用。亦理行事。又初唯理。后唯约事。中具理事。摩罗提者。具云摩罗耶提数。摩罗耶者。此云鬘施。即山名也。提数云中。谓其山在此国中故。或国中近此山故。
善男子彼有聚落名为房舍有长者子名瞿波罗。
瞿者地也。波罗云守护。即守护土地及心地故。
为化其人令入佛法(至)故住於彼而从彼来。
△二问答生处二。初问。
善财童子言圣者何者是菩萨生处。
由前经云。从生处来。故今穷之。
△二答二。初通明诸菩萨生处三。初正答生处。
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生处何者为十。
十中皆上句为能生之行。下句为所生之家。
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萨生处生菩萨家故。
谓若发菩提心。则是菩萨名为生家。
深心是菩萨生处生善知识家故。
若有深心。则见善友。
诸地是菩萨生处生波罗蜜家故。
若得诸地。则满诸度。
大愿是菩萨生处(至)是菩萨生处生佛家故。
教化众生。即是觉他。
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生无生法忍家故。
有智慧故。了法无生。有方便故。不取无生之相。不滞二乘之寂。故生无生忍家。余可思准。上句亦通所生思之。
修行一切法(至)生过现未来一切如来家故。
△二明生缘眷属。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方便善巧为父。
般若为母。方便为父。略有三义。一实智虚凝。与阴俱静。权智流动。与阳齐波故。二亲生法身。实由般若。若无方便。多共二乘。成菩萨种。乃由方便故。三内解外济。如父母故。
檀波罗蜜为乳母。
檀以福资。
尸波罗蜜为养母。
尸以防护。余可思耳。
忍波罗蜜为庄严具(至)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三校量显胜二。初总辨生家胜。
善男子菩萨如是(至)沙门婆罗门恭敬赞叹。
△二别彰智胜。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於一切趣通达无碍。
△二别显慈氏生处。文二。先彰实报等周法界。
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
文有十句。上句总。次八别。
等一切众生差别色相(至)一等切菩萨愿。
△后一结。
而现其身充满法界。
△二显为顺机当现生殊二。初现生。
善男子我为化度(至)拘咤聚落婆罗门家。
拘咤此云楼阁。此聚落中。多楼阁故。或慈氏阁。在此中故。
善男子我住於此大楼阁中(至)种种方便教化调伏。
△二当生二。初正显当生所为。
善男子我为随顺(至)於此命终生兜率天。
如莲华者。有其三义。一释迦下种彼华开故。二昔因含果。如华未开。因亡果现。故如莲开。三闻熏含实。如莲未开。见实亡言。故云开悟。智论云。菩萨善根不遇如来智慧日光。翳死无疑。通证前义。
△三结会三圣。
善男子我愿满足(至)汝及文殊俱得见我。
俱见我者。亦有三意。一俱助化故。二善财表行。文殊信智。成正觉时。俱证此故。三文殊古佛。善财当佛。慈氏现佛。三世圆融。浩然大均。故云俱见。
△四指示后友三。初劝往教问。
善男子汝当往诣文殊师利善知识所。
因位将极。令反照心源故。
而问之言菩萨云何(至)彼当为汝分别演说。
△二释劝所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文殊已见。何为劝往。
△二释。释意云。彼德深广。宿缘重故。於中有二。初明其行广。
文殊师利所有大愿(至)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
出生菩萨功德者。主信法门。长养一切善根故。
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
为佛母者。主般若门。住甚深智。见法实故。
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
为菩萨师者。具善巧智。通达解脱。究竟普贤行故。
教化成就一切众生(至)究竟普贤所行诸行。
△二显其缘深。已多成益。
善男子文殊师利(至)与汝往昔同生同行。
△三结劝重释三。初结劝。
是故善男子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
具上二义。应往勿疲。
文殊师利当为汝说一切功德。
△二征释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的知。具前二义。
△二释。
汝先所见诸善知识(至)皆是文殊威神之力。
释意云。以所成益。皆是彼力。故知行广缘深。若当见者。获益尤增。
△三结德究竟。
文殊师利於一切处咸得究竟。
前见为信之首。后见为智之终。故云一切究竟。
△五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此下入第八十卷。
△第四明智照无二相。显前因法生果。体无分别。绝境智等诸二相故。又善财障尽惑除。未始动念。是故反照。唯是初心。更无二也。即信智无二。文但有三。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至)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
百一十义。已见上文。然此游城复有二义。一但从弥勒。至於文殊。自经百一十城。非连取前。二者加前百一十友。故云余城。即通取前友。普收诸法。归一照故。若尔前友此城。岂得同耶。亦有二义。一者友必依城。则一城一友。二者或於一城。值於多友。或求一友。历於多城。而要具一百一十。以顺表法故。
到普门国。
晋本中云。至普门国。显法差别。归无二相。即普门故。
苏摩那城。
苏摩那此云悦意。即华名也。谓智照一性。悦本心故。即德生城。
住其门所。
显解心已极。将入般若无二之门故。
思惟文殊师利随顺观察周旋求觅希欲奉觐。
△二见闻证入。此下即是所漏脱。文义如前说。然以极照无二心境两亡故。略无敬问。信解双绝。故不见现身。而反照未移信心。故申右手。又不见乃为真见。但了自心空般若故。文三。初摩顶摄受。
是时文殊师利遥申右手。
始信该於极果。故曰遥申。随顺行成。故曰右手。
过一百一十由旬。
彻过前位故。然过城约超封域。由旬明超数量。又前越诸位断德。后越诸位智地。
按善财顶。
按顶表於摄受。亦以普法置心顶故。信至极故。
△二诲示法门。即举失显得。谓若离信根等。不了法性等。反显善财有信根等。能了法性等。於中有二。初列所阙行法。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文有九句。前七阙因。
若离信根。
一阙行本故。
心劣忧悔。
二求小故心劣。处生死而忧悔。
功行不具。
三横不具。
退失精勤。
四竖不进。
於一善根心生住着。
五滞一善。
於少功德便已为足。
六不广求。
不能善巧发起行愿。
七不起无住行愿。后二阙缘。
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
△二不能成益。有十五句。
不能了知如是法性(至)如是所行如是境界。
前五约所知事理。
若周徧知若种种知(至)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
后十约能知分齐。例前诸文思之。又前九中。初一信根。是所阙因。余皆不能成就利益。若约法功归於信。若约人论前友之法。皆由文殊。
△三结益归本。文有十句。
是时文殊师利宣说此法(至)成就阿僧祇法门。
前九结益甚深。初一总。余八别。
具足无量大智光明。
即般若方便。
令得菩萨无边际陀罗尼(至)无边际神通无边际智。
即智波罗蜜。
令入普贤行道场。
举足下足皆与普贤行相应故。
及置善财自所住处。
即是法界。是文殊大智。无住住故。又普贤道场。即法界理。自所住处。即文殊智。此亦义同。示於后友普贤之境。
文殊师利还摄不现。
后之一句。摄用归本。所作竟故。信穷智境。信相便亡。故云不现。
△三转遇胜缘。修行敬事。
於是善财思惟观察(至)受行其教无有违逆。
然此诸友及后普贤皆无指授者。表证法界。离此彼相故。此三千友乃有多义。一者成前。尚是文殊之益。二者顺后。为入理方便。又通论诸友。更分三分。初文殊一人。为信心之始。次至后文殊。为智满之终故。此总见三千等友。后之普贤。理智无二。又前诸友一一各逢。即是纯门。此中诸友一时顿见。即显杂门。后普贤一人具前诸友。即纯杂无碍。又此诸友所得法门。受行各别。文所不具。结广从略。故总云三千耳。
△大文第五。显因广大相。以前照理无二。显其甚深。方堪成佛。广大之因。以随一一因皆称法性。故文殊般若。即摄相归体。普贤法界即秘密重重。若以二圣相对。则文殊为能证。若以二圣对善财。则文殊亦为所证。未得般若。今证得故。文中分三。初依教趣求。有二十六句。
增长趣求一切智慧。
上一标求佛果。后一总观圆因。中间诸句义通前后。皆是趣佛之因。并是解脱境。故摄为十对。
广大悲海益大慈云(至)安住菩萨寂静法门。
上四四等。普周寂静即舍故。
普缘一切广大境界学一切佛广大功德。
此二福智。无外缘境。是智慧故。
入一切佛决定知见增一切智助道之法。
此二入正增助。
善修一切菩萨深心知三世佛出兴次第。
此二修因知果。
入一切法海转一切法轮生一切世间。
此三入法现生。
入於一切菩萨愿海住一切劫修菩萨行。
此二证愿修行。
照明一切如来境界长养一切菩萨诸根。
此二照上增下。
获一切智清净光明普照十方除诸暗障。
此二得实照权。
智周法界於一切佛剎(至)普现其身靡不周徧。
此二智周身徧。
摧一切障入无碍法住於法界平等之地。
此三摧障入理。其入无碍法。向上成无二碍。向下即成无碍法界。其住平等地。即前文殊自所住处。
观察普贤解脱境界。
后总句即前普贤行道场。以是显因广大相故。文殊通指善财普观。不同前文一友指於一友。良以普观方是普贤故。
△二闻睹前相二。初闻有十三句。
即闻普贤菩萨摩诃萨名字。
上一闻人名。即闻二字贯下诸句。此中闻者。非从一人多人闻之。即称法界而闻耳。后十二句闻於行位。
行愿助道正道。
上三可知。
诸地。
普贤位中自行依地。及圆融所摄地也。上句为总。下八句别。
地方便。
加行。
地入。
入心。
地胜进。
出心。
地住。
住心。
地修习。
修施戒等。
地境界。
即第一徧行真如等。为所证境。亦是所得分齐之境。
地威力。
即神通作用摧邪摄生等。
地同住。
即同依佛智而住。
△二明睹二。初仰德修观。
渴仰欲见普贤菩萨。
闻前人法。故生渴仰。
即於此金刚藏菩提场(至)一切宝莲华藏座上。
正明修观菩提场者。是所观处。金刚藏者约表。即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体中金刚智内。起一切因陀罗网普贤心观。约事即前其地金刚。而蕴德具严。故名为藏。然此经体势。应具十会以顺无尽。又始起觉场。义应归本故。今且依文。对前本末二会。即是摄末归本之义。是以善财不假别指。便於初会始成之处如来座前。而起观求。
起等虚空界广大心(至)趣如来十力究竟心。
正显观心。有十一句。皆称普贤境而起於心。故后得见。
△二睹见希奇二。初结前生后。
善财童子起如是心时(至)普贤菩萨同善根力故。
兼显见因。
△二正睹希奇二。初见瑞相。
见十种瑞相何等为十。
十句五对。各前句明所依净土。后句明其住处众生。
所谓见一切佛剎清净(至)心常念佛是为十。
△二睹光明。
又见十种光明相(至)广大誓愿周徧法界是为十。
前瑞则直见一重净剎。此明重见。又前粗此细。前体相此业用。然皆是普贤依报之剎。
△三见闻证入三。初结前生后。
时善财童子见此十种(至)我今必见普贤菩萨。
由睹前相生必见心。
增益善根见一切佛(至)生决定解得一切智。
△二起观增修。
於时善财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
摄散住定。
起大精进心无退转。
策勤无退。
即以普眼观察十方(至)皆作得见普贤之想。
观其体徧。以法界为身故。
以智慧眼观普贤道(至)大悲坚固犹如金刚。
悲智横广。
愿尽未来常得随逐(至)入如来境住普贤地。
得果圆因。此乃总摄诸观。行人欲见。当仿此修。离此观心。见亦非胜。
△三正明见闻证入二。初正见闻证入二。初得益因圆四。初见身得益二。初见胜身四。初总见胜德身相。
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众会之中。
由前於菩提场师子座前起胜想故。
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至)一切菩萨无能观察。
△二别见毛孔出生。
见普贤身一一毛孔(至)令诸菩萨生大观喜。
毛孔出生。广徧法界。实则重重无尽。略显二十重。亦对前善财渴仰所起十一心故。其初等虚空广大等五心。徧此诸句。余之六心。别生诸句。且除初句。
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至)众会道场雨摩尼宝。
此之五句。由前观道场明了心故。出云等皆严道场。
见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至)护持一切如来法轮。
此三句由前入佛法海心。
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至)无依止者为作依止。
此一句及最初一句。由前化众生界心。
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至)令纯染众生皆得清净。
此四由前净一切国土心。亦兼化众生心。
见一一毛孔念念中出(至)增长大法成一切智。
后六句由前住一切劫及趣如来十力究竟心。并如文思之。是知各由自心所见分齐。
△三重观体内包含二。初结前生后。
尔时善财童子(至)身心徧喜踊跃无量。
△二正显包含亦二。初见三千。
重观普贤一一身分(至)如是等事悉皆明见。
△二类通十方三际。
如见此世界十方所有(至)各各差别不相杂乱。
△四结通周徧。
如於此毗卢遮那如来(至)一切如来游戏神通。
文有四重举类。遮那末句总结尘中普贤。是知前则身中包含法界。广无边故。显其普义。今则全此含法界身。潜入尘中。调柔无碍。明其贤义。内外周徧。限量斯尽。故名普贤。
△二得深益。
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至)皆现在前智波罗蜜。
既得智度。已彰地满。况十表无尽耶。
△二摩顶得益三。初摩顶。
善财童子既得是已普贤菩萨即申右手摩触其顶。
△二得益。
既摩顶已善财即得(至)微尘数三昧而为眷属。
前向外观。故得智度。此摩顶亲证。故得三昧。
一一三昧悉见昔所未见(至)微尘数一切智净光明。
△三结通。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至)所得法门亦皆同等。
良以善财等普贤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