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唯识论演秘 » 成唯识论演秘全文在线阅读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六(疏第七余)

关灯直达底部

沙门智周撰

论。庄严论许心似二现等者。按隋所译论第五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 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染.净法故 详曰。准此疏云能取.所取名似二现。文理相顺。

论。他性相应非自性者。按对法云。同行相应者。谓心.心法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此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相应非己性。如心不与余心相应。受不与受相应。瑜伽所明如前已引。

论。又如何说至如与日光等者。按楞伽经第七云。心.心数法一时非前后。如日共光明一时而有。分别种种相。

疏。彼计六识体一等者。有义弹云。此未必然。彼意但说同是了别。前后分位六识不同 详曰。识若有六喻岂得成。所喻四蕴体计一故。若了别同约位分六。体实别者应所比蕴蕴义是同约位分四。体应各别同能喻识。由斯过故故计体一。纵非本计然为前难故转计也。况复经论明一心诗。

疏。经说灯明喻者。略有二释。一云灯明及炷以喻同时心.心所法。二云如燃众灯其明和合。诸心.心所和合亦尔 详曰。前释为善。何以所然。瑜伽论云。又余经说。如是诸法恒共和合。又佛世尊为欲成立此和合义说灯明喻。若如后解喻有不遍。以燃灯事或一或多而不定故。灯明与炷必定相随和合义尽。

论。缘谓作意等缘者。有义然说取色必藉明者。依闇所障瓶瓦等说。理实暗色眼亦能见。又夜行类不藉明生。水行之类不待空发。又于琉璃.颇眤迦等障色之中亦不藉空。天眼发识空.明不藉 详曰。或夜行等亦待明等。望于人等虽即是暗。对鸺鹠等何废是明。如于一境四见异故。人观琉璃障外之色。要彼琉璃而远于眼方能见之。若近于眼中无空者亦不能见。以此而言还待于空。鱼等类悉。

论。谓五识身内依本识等者。问今言内外依何义明 答有二释。一云约十二处。本识意处之所摄故名之为内。作意法处故名外也。二唯第八识。若种若现生根本故独名为内。所余诸缘非根本故皆名为外。论依后说。

疏。虽总言六远三近一者。有二释。一云当地名近。异地名远。眼.耳身三下地法故。二云先灭名远。后灭名近。由生彼天四识不生有前后故。前释为正。本意显彼所灭之识非皆当地。置远近言。

论。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者。即显扬论第一云。无想天者谓先于此间得无想定。由此后生无想有情天处。不恒现行诸心.心法灭性。又五蕴论亦云不恒现行心.心法灭。对法亦同。

论。必起润生烦恼故者。按瑜伽论五十九云。结生相续略有七种。一缠及随眠结生相续。谓诸异生。二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圣迹。三正知入胎结生。谓轮王。四正知入住结生。谓独觉。五于一切位不失正念结生。谓诸菩萨。六业所引发结生。谓除菩萨。七智所引发结生。谓诸菩萨 又对法论第五云。中有初相续刹那唯无覆无记。以是异熟摄故。从此已后或善.不善.无记。随其所应除彼没心。以中有没心常是染污。故知中有而有心也。

疏。非然即次至第一念心者。即本有初名第二念。对前生有得第二名。此显所除。

疏。不尔至有意故者。显除所以。由彼卵生初在胎藏无意识故。

论。即能引发至异熟果故者。问彼天初生异熟六识。有无二心何心能感 答招总别报名为行支。故感第八业而亦招彼也。若初六识是善等者。省斯问答 问准小乘宗彼没生欲。欲有五趣生何趣耶 答按婆沙论总有三说。有说定生地狱。有说定生恶趣。如是说者定生欲界处所不定。

论。有义至究竟故者。准有宗义顺正理论第十二说。通欲.色起。色界之中而有两释。一云唯下三静虑。非在第四。勿因与果极相邻逼。有说亦在第四静虑。除无想天。已生彼天受彼果故 俱舍论同 婆沙一百五十二中有三说别。有说唯欲人心猛利有说力故。后之二说同顺正理色界二义。杂心论说同婆沙论初师所明。

疏。虽知离染诸地皆然等者。此遮外难外难意云第四定中诸地皆同离遍净染。退后重得第四定时。无想天染亦必离矣。后生何不即在彼天住下三处 疏答意云。若离染同令生彼者。若尔彼天应无九处。离染同故。九处既差。明离染同熏修而异。虽复重得第四静虑。其无想定未暇熏修。即便命终生彼下三竟有何失。

疏。又解至说名为退者。问岂离下染即得彼定 设尔何失 若尔初得第四定时应得无想 答初得第四由未先得彼无想定。故假熏习后方得之。退由先得故不相例 问退第四定后还作意。厌遍净染方得引生。无想重得何即不尔。若亦须修未修命谢生下三天何理不许 答必于此生而能修成方命终故。故不生下 问疏二释中何师为胜 答有义断云后解为胜。不明所以 详曰。前解应善。后义虽云此生必得彼无想定。而无文证。设不得者复连何理。

论。此由厌想至非圣所起者。按瑜伽论五十三云。前无想定非学所入亦非无学。何以故。此中无有惠现行故。此上有胜寂静住及生故。又复此定不能证得所未证得诸胜善法。由是稽留诳幻处故 释曰。如求灭定起无漏惠。无想不尔故云无惠。以灭尽定在无想上。名此上有胜寂静住。上有无色四处可生名为生也。或五净居是圣生处名为生也。如阿罗汉必依灭定证无余依。无想不然。云未证得诸胜善法。或入灭尽前方便中入色.无色诸有漏定名证善法。无想不尔。由此多因故圣不入。

论。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者。显扬第一云。不恒现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诸心.心法灭 对法第一.五蕴等同。与唯识别。如疏所辨。

论。此定初修等者。七地已前二乘等得名为初也。故瑜伽论第十二云。复次云何超越入诸等至。谓即于已得圆满清白故。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处。空处无间超入无所有处。乃至逆超亦尔。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诸定故 释曰 言清白者。显超加行而离染等 无超第三者。明无超二能至第三。余文可悉。而疏云唯得超一地无漏入故者。未自在者依瑜伽论唯超一地。故超越者将入灭定。而从初禅渐次超一至无所有而超非想入于灭定。名超一地 若尔如何言依非想而入灭定 答依非超说。依非想种两释如疏。

论。游观无漏者。有义疏简本智。今解通简根本.后得。后得之中亦有断道故。游观者简根本全.后得断道。又根本智亦有游观。若言无者岂根本心皆能断惑。如无学者不断惑故。八地已去纯无漏心。岂念念中皆能断惑。故今说者根本。后得俱有游观。为加行入亦无违也。诸论皆云有二缘故然初修者可唯后得 详曰。今依教理取疏为正。且游观名非不断惑独得其称 设然何失 若尔佛位应唯游观。不断惑故。由此故知若不断惑及不观理总名游观。故佛位中有非游观。游观既非根本智摄。明定加行必后得智 设根本智为加行引。复有何失 答既云加行。本智何得有加行相。纵至佛果虽任运起。亦必须依灭尽相入。观灭尽相非本智用。不尔二因显不尽失 若云二因据因位说。亦为不可。果位灭定教何不论。亦无文断二唯因位。缘灭尽相任运者依通果何失 若云依彼灭尽相者即是本智此亦不然。瑟耻罗经云。正思惟无相界故。正思惟者诸文皆说是后得智。况此下云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何得随情而强会耶。由斯理准唯依后得为加行也 问有顶既无根本之智。云何得有后得智耶 答有三释。一云无所有处根本智引。二云初静虑中根本智后。三云后智本智后生。若不证正不了俗故。非要邻次后生方是。由此彼处有后得智。智者当思 又按瑜伽第十二中依二因入。即彼论问。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答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定者。谓于此上心深生厌舍。非想非非想处进趣所缘皆灭尽故心便寂灭。依灭尽相而入定者亦复如是 释曰。缘非非想心.心所法生厌离心而入彼定。此依初修。依灭尽者即任运缘非非想处心.心所法生厌离等。与前相似云亦如是。此依久习 又释初缘有为行厌舍想心。后缘无为行厌舍想心。厌舍义同云亦如是。亦约初久二修别也。

疏。以下品有心胜者。胜字疑误。合为缘字。无心用彼有心为缘而后方起。又语亦略。思之可悉。

疏。体即无漏种者。依无漏种之所立故名无漏种。

疏。非相应者。非心.心所故非相应。

论。已得自在等者。问准大般若超等至者欲界等心。而能入出灭尽定等。瑜伽十二八地已去.及于如来方能超定。八地已去意纯无漏。云何得起欲界心耶 答正会如疏。复有说云。经中既云起欲界心。明知八地得起有漏。而言无漏依多分说 详曰。若八地去许第六识起有漏者。即第七识我执乃行。如何瑜伽言八地等唯成转识不成赖耶。若据多分。二乘无学应亦同之。同一句故。又大般若云。不退位得漏尽通。以彼诸漏永不起故。若许更起岂不违经。若据多分即第七地应名漏尽及舍赖耶。多不起故。若云第七方八不及。亦应第八不如后地。应第九等方名舍执得漏尽通。若云第八是不退故七不例者。既齐容有我执等行。亦应同七不名不退。若依胜劣还第九等合名不退。由此定知不起有漏。疏会为善 今助一释。大般若言起欲界心通实及似。彼经但言菩萨能超诸等至等。不言唯是不退位故。故通诸地皆能超定。随应真.似。瑜伽且据唯无漏者自在人说。亦不相违欲界心 问心.心所法界系自别。准何得知而似于彼便立彼名 答按瑜伽论六十九云。又从欲界无记无间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欲界变化心。即从色界善心无间此欲界无记心生。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故。既云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等。云何得是实欲界心。实欲界心何须云类非自性耶。论既自释是影像类非自性故。明变化心似欲名欲。不尔云何言影像类非自性耶。此既色界似欲界。菩萨似欲名欲何失。

疏。第二解至仍非想地为依等者。问即无学等应恒住此。以非想种恒时有故 答曾得彼定后余定心引无心位。方依彼种建立斯定。岂但有种即得定耶 问准超定者身中理有厌.不厌种。由初习时厌劳虑故今依何立 答因位可通昔厌种立。果位不然。得胜舍劣无厌种故。

疏。无进趣止息行相者。无进不同有学。无止不同无学。

疏。不同余种非止息故者。此释外难。外难可悉。此谈其定有止心等不起之能。名为不止息不同无学学穷名止。

疏。通有为无为有为中通有无漏者。显学.无学被法通局。

论。后上二界至意成天故者。问七地以前未变易者。往还二界理教无遮。云何欲界不得后起 答且谈二乘不据菩萨。由斯但引邬陀夷经以之为证。疏据此理云欲不起 邬陀夷事如婆沙论一百五十三云。如契经说。尊者舍利子告苾刍众言。戒定惠具足者能数数入灭受想定。彼于现法及将死时。若不能辨如来圣旨。命终起段食天生在意成天中。于彼复能数数入出灭想受定。斯有是处应如实知。具寿邬陀夷在彼会坐语尊者舍利子言。彼苾刍生意成身天能数入出灭想受定无有是处。第二第三亦如是说。佛告邬陀夷。汝以何等为意成天。岂不欲说非非想处为意成耶。彼答如是。世尊告曰。汝是愚人盲无惠眼。云何乃与上座苾刍共论甚深阿毗达磨。广如彼说 问准所引经不言无色得起灭定何为诚证 答由经隐秘大小乘解各有不同。取证亦别。故有宗云。意成天者是色界系。故佛见诃沙弥所说。若经部计通无色界中。无色界中亦起灭定。故婆沙论一百五十二云。譬喻者说戒定惠具由斯无色起无有失 有义大乘者说。舍利子说色.无色界名意成天皆得起定。故佛便诃邬陀夷云。二果八地如身子说皆能现起。汝今云何将非想地为意成天而不起耶。故今引证无色起定 详曰。今观论意引经证彼色.无色界是意成天。意成天成即得证彼无色入定 证理云何 答若无色界非意成天。沙弥不合难舍利子。佛不应云汝岂不谓非非想处为意成耶。准佛沙弥诃难之辞。明知先许意成天者通无色界。次证定云。身子但言意成天者即得重起。言不简故故通无色。若云身子意谈色界。此亦不然。文不言故。设纵尔者文既不遮。明知彼意但一时尔。佛诃但云不得尊意。不云无色无得起义。由斯论主依文约理引之为证。

疏。非不定人至无余地说者。按彼论云。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乘无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因弃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缘。应乘下乘而般涅槃。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弃舍于彼定无是处。

疏。与定性人有何别者。若不定性永入无余与彼定性而有何别。

疏。或此文与五十六别等者。五十六意据建立已一切皆起。此据少分。即彼论云。在圣相续通学.无学起者。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现前故。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若已建立于一切处皆得现前。

论。要断三界至所引发故者。有义此依有顶善心等说。谓于有顶意识。粗动不能厌患制伏息灭。非谓制伏染心.心所。有顶染法全未伏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前论亦言有顶上贪若伏若断不决定故。又若依染即下八地见所断全修断迷理。异生有漏亦不伏故 详曰。本明灭定要断见惑而方得起。故说异生不能伏灭见道烦恼显彼不得。今者乃云不伏彼善。说之何为。与论文意殊不相当。又辨见惑如何以彼有顶修惑未灭为难。而细被之便成可笑。余过思之。

疏。有云至能入此定者。问彼人意何 答灭尽定者三乘同得。法空智者唯大乘有。故不许之。

论。唯不还至得此定故者。摄论第三云。又入灭定等言。除佛.独觉.若阿罗汉.若不还果.及不退位诸菩萨等。余不能入。

论。彼随应生上八地等者。问随上八生。即显不定得第四定。与对法论岂不相违。彼论第九作四句云。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 答此初句者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 释曰。即那含人而不得彼色.无色界根本定者。能离色欲而不能入无色定也 言无色界寂静解脱即无色定。离苦.乐等得解脱名。非灭定也 第二句者。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 释曰。即那含人依六行道欣上厌下得无色定不断色染。胜进道者即六行道。对前断道得胜进名。然由能入无色解脱方入灭定。第三句者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四句者谓除上尔所相。答如疏中会。或唯识师云。我不以杂集之言以为定量。何得以彼而为难耶。

疏。若尔异生应唯种子润者。此难意云。不还伏现即以种润。异生亦尔。何非种润 设尔何过 答即无异生得生上失。以下地种而未断故。

疏。异生现行润至应生上界者。其意难云。如言异生而以现润。下虽有现不润生上。圣言种润下虽有种不润生上 答如疏明 有义释云。圣人种正润。有种不上生。异生正润惑不伏不生上。分别起者及细俱生。非正润惑故。虽不伏而得生上。全界烦恼能润生者。若有正润亦能润生。无正润者余即不能。无所助故 详曰第六意识俱生我见相应贪等岂非正润。若言是者正润惑在。云何言无故得生上。若言不是便违诸教。若云虽是由阙余者。此即疏意何烦更云。又不得言及细俱生非正润也。

疏。若伏下八地或五地等者。即前二师说伏八地.五地惑也。形灭定故并名为下。若伏八地二种无为皆非择灭。若伏五地唯想受灭不得择灭。不动无为择灭所摄。下四地惑并皆断故。疏文总也。应如此知 有疏本云一地.五地。一字错也合为八字。有依一字作多解释有多过难。故八字正。

论。说已入远地菩萨等者。即瑜伽论六十二云。一切异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远地菩萨。

论有从初地至皆入此定者。问对法但云永伏烦恼不言起定。此论指彼文何不同 答文虽不言意必许起 何所以者 答烦恼未伏定无由得。既一切惑永伏不行何不能起。此论取彼论意而言皆起此定。亦无爽矣。

论。经说至灭尽定者。按楞伽经第七道品明前六地。第七地去与二乘人所入灭定有差别也。故彼经云。佛告大惠。菩萨从初地乃至六地入灭尽定。声闻.辟支佛亦入灭定。大惠诸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念念入灭尽定。以诸菩萨悉能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故。大惠声闻.辟支佛不能念念入灭尽定。以声闻.辟支佛缘有为行入灭尽定。随在所取.能取境界。是故声闻.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定。

疏。虽瑜伽论至无违者。此言意云。取彼实缘无相界者不取其似。故除二乘。故与八十义不相违。菩萨.二乘虽俱后得。变有亲疏故分真似。今助一释。七地以上缘无相界亦变相缘。不尔便非依后得智而入灭定。然二乘者不能念念而入彼定故名不共。按彼论云。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 问既住无心后何能出 答按瑜伽论第十二云。问入灭定时无有分别我当入定我当出定。正在定时心寂静故远离加行。将出定时心先灭故亦无作意。云何能出。答先于期心善修治故。若有诸行.诸状诸相。能入于定能出于定。于彼修习极多修习。由修习故任运能入任运能出 释曰。由修习力虽无分别而能任运出入此定。先由修习有心定故。有诸行.相.状入出于定。于有心定由多修习厌离加行。加行力故任运入出 又释此据自在。若未自在亦由期愿而方出定。今观此文通初.久习。言先期心是初业者。善修治故是久业者。下文但释久习出定。阙初不云 又十二云。出灭定时缘三种触等。如枢要.灯并已具释。今依婆沙百五十三。问如是三触有何差别。彼有四说。第二说云。空是不动触。无愿是无所有触。无相是无相触。依三解脱以配三触。余繁不录。

论。闷绝者。闷有二种。一者闷触。二闷心所由闷触故引生心闷。疏取前义。有义取后。所以者何。既言闷触起时唯有意识。明知即是意识心聚名不共也。亦不可说虽触引生非闷即心。眼由缘引尚别有体。闷由触引心等不明名闷何失。下无心闷不言由引及似彼者。一云识聚不明之时名之为闷。非如眠有别心所法。故不言之。二云义准知故所以不说 详曰观乎有义引证为理。理恐未可。论但说云闷触起时唯有意识。不言意聚而是闷摄。何以得证心聚为闷。以眠例者亦为不齐。如缘引眠眠不引眠。如缘引闷如何今闷更引心闷。又眠缘引立心所眠。缘引心闷亦应别立闷为心所。既不别立。何以得眠而为其例。不相似故。然疏本意显闷不同眠别有体。云闷非心。不障依于意识总聚而假立彼名心闷也。

疏。以触末摩等者。末摩梵言此云死穴。或云死节。顺正理论第三十云。末摩无别物。身有异支节触便致死。

疏。第二解以触处少分为体等者。即此唱文是第二解。以前论文是第一释。

论。又如浪像起一惑等者。又按瑜伽五十一。于一刹那而有四业。诸识不俱四业不立。故彼论云。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谓若略说有四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所了别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不应道理 释曰。器世界名器。五根.扶尘.及种名为依。是识因缘增上依故。此二第八所缘之境。末那恒计第一为我名了别我。余之六识各了自境名了别境。随前四识有缘境能并名为业。其证意云。谓契经说第四了境一识现前。刹那刹那即四业转。诸识不俱便违圣言四业转义 问五位无心六识不有。如何刹那四业转耶 答有第四业必四业俱。不言恒时皆四业并。故无其失。若恒时俱但前三业。

疏。此中意起至复助五生者。五俱意识而有二义。一明了取。二能助五。若二眼识虽有明了。无助引生故不为例。如定意识虽实复明了不能助五。

疏。理实俗真者。生起于下。第二俗等而对真等有四三二重数差别。

疏。或转变者是变异义者。问初解何别 答所变之用是依他起故与前别。此用实非见相二分。依此二用计能所取方名二分。用是二分执所起处。二分之用用名二分。

疏。上文安惠说余非佛者。上言二分安惠明余不据佛说。佛无二分。下文明佛有二分者。护法适尔非惠本意。

论。又契经三界唯心者。此十地经。无性摄论广释其意。疏中虽引随文兼释。初学难分。今更引之冀令易悟 论云唯有心者心识是一。唯声为遣所取境义。由彼无故能取亦无。不遮心法。由彼与心不相离故。如说若无心所有法心未曾转。若尔灭定何故唯心 释曰。此经部难。若言有心定有心法。如何灭定唯有心王。经部灭定唯有心故 论是彼宗过。我大乘宗若处有心必定亦有心相应法。若处无有心相应法心亦定无。如是三界皆唯有心。此言显示三界唯识。言三界者。谓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 释曰。举欲界爱等色.无色二界爱结。无漏清升。对彼有漏名之为随 论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法。无有三界横计所缘。此言不遣真如所缘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种所缘。由不为爱之所执故。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若尔应说如是二界。无色界中经部唯有心.心法故 释曰。若以二智不执外境。二智所缘不离识故唯识自成故不待说。无色经部心不执外。彼界唯识不说应成。对彼应言二界唯识 论此难不然。识所取义皆无义故。非但色无说名唯识 释曰。但识所取心外之境并皆是无名为唯识。不唯色无得唯识名 论何者 释曰。外人问也。除色等外何者更是识所取耶 论亦无余虚空等识所取义 释曰。此出色外所取之义 论经部诸师许无色界诸心.心法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 释曰。叙彼计也。彼计虚空是无色相。无体实等。然此空者由心.心所破色观空虚空方显。故心.心法是空所依 论恐彼执为非心.心法故说三界皆唯有心 释曰。恐执虚空离心.心所名非心法。或恐彼执能依空无。所依心法亦复不有。由斯故说三界唯心。披此观疏疏可悟矣。

论。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按解深经。慈氏菩萨问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小法能见小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如是显现。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无性摄论第四释云。三摩地者是能令心住一境性。心法为体。此所缘境说名所行。本境名质。似彼现者说名影像。谓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 名无小法能取小法。譬如依止自面等质。于镜等中还见本质由迷乱故。谓我见影由镜等缘威力大故。虽无异影而似别有影像显现。此心亦尔 问此镜中像为有无耶 答有两释。一云镜中有别影像。眼识起时缘影而生。不尔便应有见无相。喻不似法。又摄论等镜像况依他。空花类遍计。又七十六云。如净镜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多影亦然。准此别有。但无实用说离质无。摄影从质云见自质。一云离质无别影像。由迷乱故谓见影像 故佛地论第四说云。谓诸有情颠倒执著影像熏习成就力故。镜面为缘自识变异似面影现。由是世间起增上慢。谓我镜中见其面影。以无别影镜中生故。经但说言众像显现不言生起。佛地第五言生起者依现假说 又无性摄论第五说云。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 又世亲摄论亦第五云。譬如影像实无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义无别可得 详曰。后释为胜。会余违文具义灯辨。小乘同异如瑜伽钞。

疏。空定唯空等者。作观行者而依空定观境皆空。若余人等即于其境而为其实既互相违。明境随心种种见别。

论。二无所缘识智者。有义应云无所缘识相智。无所缘相识得生故。文略不言。待今说故 详曰。意云无境而识得生。言无所缘显境无矣。何繁相言。若言相者而是境相。故须置者四缘之中亦应说云所缘缘相。相是境故。彼不言相得知是境。故此何须。又相亦名所缘相也。论若言无所缘相者。岂不滥彼相分无耶。有相滥失故无为善。但见前文有识相言。便谓第二亦合有相。二文全别不可例同。

疏。应言境非真虑起者。有义旧说缘无得起虑者亦无有失。但约本质说此言故。影像即心非所说故。旧义胜疏 详曰。若言缘无得起虑者。恐惑者言相无心生。故境非真便遣斯惑。何得非胜 又影像者但不离心。如何得云即是心耶。

疏。以是法故即有体法者。论云所缘法者。即是因法既云所缘。必须有体故所缘因除彼空花。疏云以是法者以是法缘法也。省所缘言但云是法。

疏。又解除彼亦得者。因中应云除彼空花所缘法故。以言简之亦无过也。

疏。据理而言四事皆通者。有义弹云。身不定难如何得说通非情耶。若言情.非情境于多相续皆不定属说通非情。此亦不然。境通非情仍约有情名不定故。故应思之 详曰。言四皆通通定不定 或通有情。不云四种通情非情名皆通也。

论。谓识所变至说为法空者。按二十唯识论云。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八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

论。是恶趣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按宝积经云。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即不可除。

论。乱相及乱体等者。摄论第四无性释云。乱相许为似色变识。乱体许为非色变识。顺结颂法。故文隔越其义相属。若无似色所变因识。非色果识不应得有。似若无境有境亦无 释曰。言顺结等而释外难。外难意云。准长行释与彼颂文何故不次。故答彼言约顺结颂。取义相属故文隔越亦不相违。其文隔越对看可悉。先因后果名之为顺 又云。似若无境无似色境。有境亦无。能有彼境颠倒之心名为有境。

论。现量证时不执外等者。依二十论通破正量.及萨婆多。故彼论云。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余时现觉应知亦尔。故彼引此为证不成 释曰。通破二宗 又若尔时有此现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尔时于境能见已无。要在意识能分别故。时眼等识必已谢故 释曰。破正量部。以彼计境相续有故。故但破见 又刹那论者有此觉时色等现境亦皆已灭。如何此时许有现量 释曰。此破有宗。有宗境.识皆刹那灭。

疏。后五识生何故执断者。有何所以意执断耶。执既不断与五同缘。故知五俱第六意识有执无妨。

疏。若小乘等难至不是破他者。本虽破他设他有难。此文即成显正义也 问设他有难依五识说。何乃不破彼五识耶 答前已显五不执为外故不破之 有义弹云。疏说此但显其正义不是破他。今解破他者 详曰。疏意如前非不破他 问何以得知疏亦破他 答疏既说云不可执为是实外色。若不破他而诚于谁云不可执又。下方云若小乘等。若前不是破他说者。何乃中间言若等耶。以此而观。疏意不唯明中自义显对他难理通辨正。思之。

论。若觉时色等者。按摄论云。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

论。要至觉时等。按摄论云。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又二十唯识论云。如未觉位不知梦境非外实有。觉时乃知。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惛熟。如世梦中诸有所见皆非实有。未得真觉不能自知。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乃名真觉。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

疏。彼间等流种等者。即彼第二而明等流异熟因处。

疏。若前解等者。解等流中第一释也。对彼等流二种之义以辨余因。下疏准知。

疏。若约后解等流果等者。后解等流种亲生现亦等流果。故取作意种子望心为士用也。

疏。若后解等流至亦增上者。亦等流果显所生现望能生种有二果义。

论。有展转力等者。有义今别叙难。难云岂不由种生现对治方证离系。何故不说故论通也 详曰。种生能治望离系果但为疏缘。与疏所叙对增上缘为难何别云别叙难。请审披之。

疏。一切种子于彼四果摄果不尽者。不摄无漏有为果也。

论。有说异类至或随转门者。按对法云。当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种因相显因缘义。具如彼辨。恐繁不录。故显杨论第十八中。广非有宗六因不得为因缘云。且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前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生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过。如理广说 问与摄大乘岂不相违。彼许俱有是因缘故 答显扬破彼现行相望俱有因义不同摄论。如前已会。

论。净居天上大自在宫等者。十地论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 释曰。行满今生即证佛果名为现报。以前诸行但为远因。所以佛位不名后报。菩萨后身地前业感故名后报。圣者不造招后业故。后身菩萨名之为智。因智最胜以智标名。即此菩萨处彼天中名智处生。处谓安处。然自在宫诸教不同。如灯略辨。瑜伽.对法二钞之中更当会释。

论。二乘回趣等者。问前三果回趣大乘。为更经生方受变易。为不经生 答有经不经而非一向。故佛地论第二云。若有学位回向菩提。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已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乃至成佛。或回心已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乃至成佛 问若经生者如初果人要受七生。为不尔耶。余问准此 答佛地论中但许经生不定生数。随多小生未必具受 问既许经生取后果不 答佛地论云。经生伏惑而不言断。故不取后所未得果。

论。第六转识至更相引故者。诸心相引具如灯辨。故此不云。

论。初起无漏至唯欲界者。显杨论证如下当引。

论。三所缘缘至所虑所托者。具如疏明。有义人物等质虽体是有。水镜等法能带己相然无彼质水镜亦有。彼质但能生镜等影不生镜等。非但生影名之为缘。要生能照方名缘故。故质非是镜等所虑。亦非所托。是故应以二义双简 详曰。理实虑托镜望质无。然镜中影非不由质。据此一边云阙所虑亦何爽也。或镜等体不待质生。能照之用因所照显。若无所照将对于谁得名能照。亦犹真性本自无为。要待惑亡果义方显。镜之能照类亦应然。据此义言有所托者理亦应通 又疏云设本意可知。

疏。亲所缘者。即谓见分是带己相者。相分名己。见分带相名带己相。

疏。此疏中即影像相分是带本质之相等者。有义弹云。若尔疏者应是相分之所缘缘。故应说云。亲所缘缘己体之相。是能缘心亲所带故。彼疏所缘虽非亲带。然亲所带杖彼而生。与彼相似。展转言之亦名所带。所缘既尔缘义亦然。亲所带相藉彼而生方起心等。故展转说名之为缘。然亲所缘非无带彼疏所缘义。然今论文言带己相。意显能缘带彼所缘己体相故 详曰。心带境相据展转言非疏不许。故前疏云。缘生于谁。谁带己相。谓心相应明心带境。若云疏据亲所缘者。在疏无文。又疏科云初释出体。岂初段中疏主不许通疏亲缘。以此故知。疏主许心带境相也。今言影像是带质者。带谓狭带亲附之义。依此义言云相带质。见望本质隔相疏远故不言之。由斯前后望义不同理无有失 今又解者。带有二义。一带者挟带亲附之义。能缘亲附所缘之境而不相离名为挟带。而犹世言身佩釰矣。二带者似也。能缘有似本质之相。相即相分。心质相离名为带似。亦若世言面带火也。虽境望心近远不同。然心对彼总得名带。如次名为二所缘缘。心因亲疏二境起故。故论总中言带己相。心或相应不遮何相。别中方说能所二缘不离相离。由斯不假据展转说方名为带。智者思之。

论。非诸有情种皆等故者。问设种不等变之何失 答他种为质自种为影。若有多少即有质影不同之失。若云不同亦何失者。应亦青质而相是黄种种之过 又变他种应有圣凡杂乱之失。如凡第八缘圣无漏凡应成圣。有无漏故。二乘圣等缘凡之种应还成凡。具惑种故。若云凡八不缘无漏。若尔凡可无违。圣缘有漏成惑种过 问佛缘凡夫不成于凡。二乘缘凡何令起惑 答有漏第八变即有用。无漏第八但现彼影非皆有用。故不相例。

论。能于余法等者。除自已外与余一切皆为其缘不同所缘。所缘缘者唯对能缘以为缘故。

论。生住成得四事别故者。按显扬论第十八云。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种子为先。除所依种。外所余若色.非色所依及业以为建立。伴及所缘境为和合故。如其所应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诸法生 大论同之。所言住者对法第五云。任持增上者。谓风轮等于水轮等。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大种于所造。诸根于诸识 释曰。风轮.器世.大种.诸根为依。令彼水轮.有情.所造.诸识而得住故。所言成者具如疏引 所言得者显扬十八云。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答三乘种姓为先。内因力为建立。外因力为和合故。证得烦恼离系涅槃。此中内因力者。谓如理作意小欲知足等内分善法。又得人身生在圣处诸根无缺无诸业障。于如来所具净信心。如是等法是名内因力。外因力者谓诸佛出世宣说妙法。住正法者共为伴侣。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因力 彼显扬论又有作用。此论所无故彼论云。问辞同前。答自种为先。即彼前生为建立。彼生缘为和合故。自作业者自所作用。而得成辨。自所作业者。如眼之见业。如是所余诸根当知各别作业。又如地能持.水能火能烧.风能。如是等类是名外法各别作业。此论所无。会如本疏。

论。然增上缘至二十二根者。按对法第五。增上缘者有九增上。后六增上依彼二十二根建立。故彼论云。此后增上依二十二根建立。境界增上者。谓眼.耳.鼻.舌.身.意。由此增上力色等生故。产生增上者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住持增上者谓命根。由此增上力众同分得住故。受用果增上者谓苦.乐.忧.喜.舍根。依此能受爱.非爱异熟故。世间清净离欲增上者谓信等五根。由此制伏诸烦恼故。出世清净离欲增上者谓三无漏根。由此永害诸烦恼随眠故 又云。云何根几是根。为何义故观根耶。谓取境增上故。种族不断增上故。众同分住增上故。受用净不净业果增上故。世间离欲增上故。出世离欲增上故。是根所境增上者谓眼等六。由此增上力于色等境心.心法转故。种族不断增上者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子孙等胤流转不绝故。余如前说。为舍执著增上我故故观察根。

疏。云俗家族者。男女二根。余颂配论义可知也。又瑜伽论五十七。有八复次废立斯义。初同对法。余七有别。恐烦不录。

论。除后刹那等者。如疏具明。诸论有违。义灯广会。故此不云。

论。近能引发根本位故等者。显得无漏根名所以。或释外难。外难意云。三根无漏。资粮.加行何得名为未知当知。故以引生远资等释。

论。于此三位至为此根性者。问菩萨要托第四静虑。若据二乘三受不俱。如何此位得有九根 答通依三乘得有九根。不言九根而俱起也。

论。加行等位至故多不说者。问加行善根是色界法。离欲方得。云何此位犹有忧根 答决择分善通依色界本地.近分。近分起者既未离欲得有忧根。固无有失。故按对法第十本论说云。未知欲知根者。谓于方便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所有诸根 释论云。诸根者谓意根.信等五根。由未至定等地所依差别故。如其所应有乐.喜.忧.舍。

疏。然此无漏根通三界等者。生起下论。今按彼云。问空无边处地几根可得。答十一。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地应知亦尔 释曰。信等五根.意舍命三.三无漏根合为十一 论云问非想非非想处地几根可得。答八 释曰前十一根中除三无漏。三无漏无如此下释。此等皆约诸人容有现行而言。不依一切及种子说。凡无无漏。下界种子上身有故。不唯八等。论七根入无色等。如义灯释。

论。前三无色有胜见道等者。如疏具明。诸多同异灯中亦辨。三类边智如前钞说。故不重云。

疏。唯得修修非行修修者。得谓所得。修谓熏修。由现道力令所得法种子增明。故所得法名之为修。行谓现行。修谓习学亦名习修。疏第八。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