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庵杂录 » 山庵杂录全文在线阅读

山庵杂录序

关灯直达底部

道由言而显。言以德而传。然则有德之言。匪徒取信一时。抑乃传之后世而无疑焉。恕中禅师谢事瑞岩。闲居太白山庵。以道自娱。萧然一室。不蓄余长。学屦日填户外。推之不去也。或得其一言之益。不啻千金之重。又如饮甘露醍醐。心目充润。盖其平昔游历诸大老之门。所闻所见。嘉言善行。心会理融。形之於言。不加藻绘。自然成章。若丛林之尊宿。儒门之先达。下至闾巷小子。其言善足以劝。其言恶足以诫。使人闻之心开意解。笔之成书。题之曰山庵杂录。其徒住翠岩玄极顶公。镂板行世。远来京师。特以见示。予读之不忘释手。乃知所谓治世语言。皆顺正法。粗言软语。皆第一义。信不诬矣。譬诸草木。良医揽之。无不是药。其不知者。执药成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明理者得之。皆足以垂世立教。有德有言禅师之谓欤。可谓善知药病者矣。可谓善谈佛法者矣。予於禅师有通家之好。虽未尝一接颜色。声迹相闻亦有年矣。熟知其德足以服众。言足以训世。故虽不言。人固信之不疑。况此皆已然之事。实附事明理。言近指远。宜其益於当世。传之无穷焉。

洪武己巳夏六月 僧录司左善世 弘道 序

山庵杂录。

余生平多病。晚年以日本奏请。赴召京师。私谓纵使不往日本。又岂能生还乎。凡平昔亲旧。亦未有不以是为料者。幸今上见悯。特寝其奏。留居天界。既而诸病交侵几死者三。又幸上怜。赐归天童故山。亲旧相劳问。如再世也。余以年几七十。而万死中得一生。私欲杜门谢诸缘以尽余齿。有法侄庄敬中者。数谒余山庵而请曰。唐宋诸大士立言着书者。恒间作不绝。及元以来寝希。故近古名德提唱。及嘉言懿行。可为丛林龟鉴者。大率泯没无闻。翁当丛林全盛之际。徧参诸大老。闻见博洽。每侍语次。间闻口举一二。皆所未闻。而警发尤深。愿翁以游戏三昧自成一书。上发先德之幽光。下脱后学之沈痾。则法门盛事也。敢以为请。余曰。子之志固美矣。然余之所言不能文。言而不文。焉足以行远。是非吾敢任也。敬中又曰。今教法陵夷。前辈沦没殆尽。翁今远归。出於望外。翁辞不任。将谁任耶。若言之文不文。固何足较。苟得直书以彰其事。足矣。愿勿固辞。余用是以平生师友所讲授。湖海所见闻。或机缘之扣击。或善恶之报应。与夫一言一行。一出一处。不择其时之先后。人贵贱。凡可以警劝乎后来者。信意信笔。据实而书之。名曰山庵杂录。昔宋有名宿。修所谓罗湖野录.云卧纪谭。其间所载。大抵激扬第一义谛者为多。若此类。余少壮时所记。今已十忘七八。晚岁僻处海隅。又不能旁询博采。故多遗失。余颇恨之。盖言而道。庶为至言。而未尝言也。外此则越吾分矣。虽然。执吾门迁固之笔者。庶或有可采焉。

洪武八年腊月望日

天台山人释 无愠 序

愠恕中禅师以虎丘八世孙坐大道场。说法度人。为缁素之所归依。其二会语。无相居士宋公濂已为之序。而山庵杂录未有序之者。禅师之大弟子双林住山玄极顶公.前住南明韬中瑄公。相率求伯衡作之。阅之一再。过谓玄极.韬中曰。昔获见二会语。輙赞叹曰。是何其奔注放溢。若千江一源也。是何其震邀迅利。若雷惊电扫也。是何其混融圆满。不见斧凿之痕也。是何其绝枝蔓。去町畦。不堕情识之境也。盖自真乘中流出。视彼东掇西拾以应用者。相去奚啻九万里也。因其言语。窥其造诣。佛菩萨地位人哉。然而往往为唱提策励而发。宣阐法要。究竟己事之为务。是以不暇泛及也。今观此录。则朝廷之上。郡邑之间。市井之中。山林之下。其人.其行.其事.其文辞。若善。若善若非善。若是若非是。若当若非当。若优若非优。靡所不具。可以劝焉。可以惩焉。而於儒者.释者.道者.仕者.隐者.老者.雅者.富贵者.贫贱者.商贾者.艺术者.屠沽者.农圃者。以至妇人女子。舆隶臧获。莫不有利益焉。夫慈云之叆叇也。尺地无不遮盖。法雨之滂沱也。茎草无不溉沾。日月之东升西降也。无昏衢之不照。霄壤之上覆下载也。无含生之不摄。此录之作。其心盖如斯。以大慈悲悯一切众。多诸方便。巧为道引。使祛逐邪妄。而不昧真智。平等无有异。如此。师之能仁於是乎在矣。真佛菩萨地位人哉。有能於此一览之顷。超然顿悟。始於不劝惩。而至无所不劝惩。无所不劝惩。而至无劝惩。由正途而入觉地。结习不能使。业识不能缚。是则能体禅师纂录之心矣。玄极.韬中汲汲焉刊印而流布之。其心亦禅师之心也。於戏。尚可视同寻常随笔。徒以广见闻。资游谈哉。作是说已。遂书以为序。

洪武二十五年冬十月二十四日

无闻居士眉山 苏伯衡 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