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道藏本]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道藏本]全文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二十二

关灯直达底部

卫气行第七十六

黄帝问於岐伯#1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勖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昂至尾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昼日行於阳二十五周,夜行於阴二十五周,周於五藏#2。

是故平日一阴尽,阳气出於目,目张则气上行於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於目锐毗,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问外侧。其散者,别於目锐毗,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问。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3之问。别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驸上,入五指之问。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问,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於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4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5周於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於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於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於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於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6阳尽於阴,阴受气矣。其始入於阴,常从足少阴注於肾,肾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复注於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於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於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7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外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於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8,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於三阳,必候其气在於阳而刺之;病在於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一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盼盼,终而复始,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音释】盼普巴切。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合八风虚实邪正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吁垫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12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吁垫之官,日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吁垫之官,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於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13。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官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14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官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於心,外在於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日谋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肺,外在於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於小肠,外在於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日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肾,外在於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日凶风,其伤人也,内舍於大肠,外在於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束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肝,外在於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束南方来,名日弱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於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九针论第七十八

黄帝曰:余闻九针於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於一而终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锺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圆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於经络之中,为痛#15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写热出血,而症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瘫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於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骛,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於经,而为痛痹舍於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一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於骨解腰脊节胜理之问,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探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问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於机关大节者也。其#16为之治针,令尖#17如挺,其锋微圆,以取大气之不能过於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日镜针者,取法於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日员针,取法於絮针,筒其身而卯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问气。三曰缇针,取法於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日锋针,取法於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瘫热出血。五日铍针,取法於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瘫脓,两热争者也。六日圆利针,取法於鳌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探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瘫痹者也。七日毫针,取法於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日长针,取法於蔡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日大针,取法於锋针,其锋微圆,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18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尸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瘫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形乐志苦,病生於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於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酿药。是谓形#19 。

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秽,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於藏也。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五劳:久视伤血,久外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於骨,阳病发於血,以味发於气,阳病发於冬,阴病发於夏。

五邪:邪入於阳,则为狂;邪入於阴,则为血痹;邪入於阳,转则为癫疾;邪入於阴,转则为疮;阳入之於阴,病静;阴出之於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多#20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音释】

筒音同。缇音低。巾针一本作『布针』。五走音赓。五裁《素问》作『五禁』。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二十二竟

#1岐伯:《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作『伯高」。

#2藏:原作『岁J,据《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改。

#3小指:《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指』下有『次指』二字。

#4气行:《甲乙经》卷一第九r行」下有r於身』二字。

#5三:原作『二』,据《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改。

#6二:原作『四』,据《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改。

#7二:原作『四』,据《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改。

#8不以期:《甲乙经》卷一第九作『无己其』。『其』字属下读。

#9病:原脱,据《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补。

#10一:原作『二』,据赵府居敬堂本改。

#11日行半度:《甲乙经》卷一第九作『闲日之度也』,此下并有『从昂至心,亦十四合,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十八字。

#12上天:原作『天官』,据《太素》卷二十八《九宫八风》政。

#13旱:原作『汗』,据《太素》卷二十八《九宫八风》改。

#14在;原作『有』,据赵府居敬堂本改。

#15症:原作『瘤』,据《甲乙经》卷五第二改。

#16其:赵府居敬堂本作『故』。

#17尖:原作『小大』二字,据赵府居敬堂本改。

#18手:原作『毛』,据赵府居敬堂本改。

#19形:《甲乙经》卷六第二作『五形志也』。

#20多:赵府居敬堂本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