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全文在线阅读

卷第二十五

关灯直达底部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五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五

六雪关主问参。话头真切不落。楞严五蕴魔外(云云)。

师云。细观楞严。五十种魔事。不出一个着字。如色阴明白销落诸念。乃至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即此坚固妄想。便不能融化。於妄想中精研。见希奇之事。便作圣解。岂非着耶。如不作圣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着耳。又五蕴中。总以妄想二字结之。最初一着。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蒂。其根本不除。挫其枝叶。令其不生可乎。甚乃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悉妄想牵合。非魔从外来。苟涉于慎护。正所谓雪上加霜。火上益油耳。如受阴中。虚明妄想。虚明亦妄想。盖最初未到求心不有之地。非妄而何。如想阴中。融通妄想。最初章云。心爱圆明。即前妄。根与境融通。便生爱着。十种悉云心爱等。盖天魔从圆境中来。与爱心偶合。作无边魔业。安可救也。良以。行人最先坐断此一念。无心即无爱。无爱则着之一字何有耶。只如第九章云。心爱入灭。贪求深空等。悉是魔业。亦最初妄心不破。正所谓蒸沙作饭。沙非饭本也。如行阴中。幽隐妄想。盖行阴乃迁流不止为性。故云生灭根元。从此披露。为想阴尽。彻见行阴中根元。悉是生灭。念念不停。行人不随生灭迁流故。得凝明正心。尔时天魔。不得其便。但於圆元中。起计度故。穷其始末。有因无因等。既有计度。亡正徧知。计之一字。从幽隐中来。文云。观彼幽清。不能彻见源底也。如识阴中。颠倒妄想。谓同分生机。倐然隳裂。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虚静为不驰逸。不驰逸为行阴尽耳。行阴既尽。见闻通邻。互用清净故。云穷诸行空。尚依识元。乃至精妙未圆。便生胜解。此十种悉以识心而生胜解。既作胜解。违远圆通。生诸种类矣。禅门中。善用心者。俱不相涉。思大云。十方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此是佛祖位中。留渠不住。邪魔外种。其奈尔何。欲得不受其蚀。但全身入理。不待遣不待护。妄想念尽。则魔业自尽矣。古德云。便好和根下一斧。免教节外又生枝。

问。不执修证。不废修证(云云)。

师云。吾宗门下。毋论利钝贤愚。但以信而入。既发起猛利心。如坐在铁壁银山。祇求迸出。诸妄想心。悉不能入。观照功行。安将寄乎。果得一念迸开。如披云见天。如获故物。观照功行。亦何所施。祇贵参究之念甚切。其参究亦涉于功行。但不以功行立名。如看破世缘。切究至道。亦涉于观照。但不以观照立名。如圆觉云。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若以观照为事。则有能观能照之心。必有所观所照之境。能所对立。非妄而何。所以禅宗云。独蹈大方。心外无境。将十方世界。洎父母身心融成一个。坐断两头。始得个入门。向上一路。更须自看。不然尽是鬼家活计。安可以修证同日而语耶。果颟顸不到此地。即名自欺。此辈名为可怜愍者。宁堪齿录。南岳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即此不污染之修。可谓。圆修还着得个修字么。即此不污染之证。可谓。圆证还着得个证字么。如此则终日修而无修。扫地焚香。悉无量之佛事。又安可废。但不着修证耳。九地尚无功用行。况十地乎。乃至等觉说法如雨如云。犹被南泉呵斥。与道全乖。况十地观照。与宗门。而较其优劣可乎。

智祖禅人问。诸方尊宿。每教人以一则公案。顿置面前。念念系缘。名为参究。此於台宗止观。专注一境。同耶异耶。若言其同。仍是教下工夫。非教外别传。若言其异。彼则专注一境。此则系缘一处。名虽异而实同。似是而非。乞求一决。

师云。宗门一则。非与诸法门为比。公案者。如公府之案牍。一句子不明处。只欲发明。贵在深追力究。非系缘也。天台止观。似不可以宗门较其优劣。止观意在与法相应。如人行路。渐入佳境。参究意在。力破重围。如披云见天。推门入臼。天台以观破惑。智德顿圆。穷之则有惑可破也。宗门以参从缘。心境俱寂。释之则无缘可弃也。若以境缘同异较其非。是实霄壤也。

问。达磨西来。顿翻窠臼。惟一心地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嗣后五宗迭出。门庭种种不同。曰五位。三玄。四宾主。乃至四料拣。为复法应如是耶。为复群机差别耶。若谓法应如是。则教中云惟此一事实。余皆方便。直指门中。不应有方便。若谓机有千差逗机之法。应尔。则楞严二十五圆通逗机之法。已悉何必另为赘枝骈拇之法。初祖东来。多此一番跋涉。

师云。达磨西来顿翻窠臼。授受之际。实无二法。何以曰五。主法者有五。不得不曰五宗也。岂以五宗者塞碍一心地之法门乎。乃至三玄五位宾主等语。尽属名言。悉单传之注脚耳。果得千圣不传之道。三玄五位。宾主君臣。如指诸掌。法如是故。非差别逗机也。若在三玄五位上。印证心地法门者。大似就枝干而索其本。非即非离。即枝干非得其本也。离枝干亦非得其本也。若本者。枝干之本。枝干者。本之枝干。果是智人。思之可见。教中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非真者权之谓也。非权无以导。其实非实。无以开其权。虽是谓权归实。又何妨权实并彰也。教中之权各趋岐径宗中之相惟据本参。本参破如月印千江岐径通若风号万窍。似不可以圆通差别之法与玄位。同日而语也。初祖之来。法门尚矣。岂曰赘乎。

问。从闻思修。入三摩提。大小乘法尔如然。似不可废。即古德亦有云。三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又云。先以闻解证入。后以无思契同。是知闻教。然后参禅。千圣不易之规。奈何近时尊宿。不观学人曾否。听教一例。示以无滋味话。令彼早晚穿凿。不落妄想。便堕无记。又沩山云。此之一学。最妙最玄。又云。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於教法留心。当沩山之时。正像法隆盛之秋。犹然。若是分别。而当今之世。正值末法衰残。岂得人皆利根。一槩以上乘法投之。况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似不可废。

师云。余答刘居士问。谓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如依教修行。当以证入契同。为克家也。闻解似易。无思诚难。惟吾祖师门下。以思无思之妙。又云。心如墙壁。乃可入道。亦不以闻教不闻教。为不易之规也。如教中诵一句伽陀。忽然大悟。又云。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岂待遍涉名言。方称悟入。参究者。非涉於穿凿。穿凿二字。法门大害。教中或有之。而宗门实无也。此之一学。最妙最玄。当人人期於顿超。岂可甘心中下法。不论像末人。不论智愚。惟办肯心。是为上智。反末法为正法。翻中下为上根。似亦不难耳。

问。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我佛诚言。而妙喜则云。他人先定而后慧。老汉先慧而后定。大与佛经相违。若以时事验之。如人酒迷。慧性颠狂错乱。酒醒则狂性自息。则慧先定后。妙喜之言。愈为有理。大师於佛经祖训。若为会通。

师云。先定而后慧。佛之诚言。先慧而后定。祖师慈训。二俱略之。非定论也。如人修定。若无慧为先导。则不能修。慧不妨在先也。有慧而戒立。戒立而定生。定生而慧朗。如环上寻轮。求其始末了不可得。以此观之。大慧亦为剩语也。实佛祖符合。又何待会通。

问。永嘉云。了则业障本来空。见道语也。而西土师子尊者。此方可大师。俱了了人也。何业障不空。必待酬偿而后已。若谓偿处正业障空义。则造十恶人念佛。带业往生。亦必回娑婆。偿宿业始得。若往生者。宿障不酬。则大了之人。反不及念佛者多矣。若谓大了之人。业障实空。能超念佛十倍。则师子可师。仍居未了之科。师何以会通之。

师云。业障空。是不易知也。若谓遭王难。是偿夙债。实不达业障空。非正论也。岂不识水月道场。空花万行。镜里魔军。梦中佛事。汝以梦中为实事。是不空也。若达斯空义。偿不偿皆梦语耳。十恶念佛。带业往生。诸恶顿释。趋果忘因。非回偿也。下品下生。见佛尚远。历胎既久。始得花开。非不偿也。与宗乘中。较其优劣不亦愚乎。

问。云门请益。睦州悟道因缘。传灯会元载之甚悉。其见雪峰。居然知识矣。并无请益语。尽皆问答语续。后出世。何故不嗣睦州。反嗣雪峰为。复以人盛衰。易其心耶。则非祖师所为。何能取法。后世且嗣法。昧心韦驮。明加其杵。若谓录语有略。则授受之际。千古慧命来源所系。岂可妄自笔削。谅必有说。乞师补之。庶免后世嗣法之溷。

师云。云门见睦州。夹断一足。即有悟入。非大彻也。初见雪峰。即命众迎五百人知识。是雪峰以法眼印之。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门乃低头。从兹契合。且从兹二字。非借辞也。况后温研积稔。以印心宗乎。非敢以盛衰易其心也。今时人以玉彼之师为冤家。以印彼之师为恩故。殊不知。印彼者未必是。玉彼者未必非。以非为非者。不失法会之正因。以非为是者。终陷泥犁之恶报。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着邪。滴血之语。岂欺我哉。当悉审详。毋容轻忽。

剡水禅人问。教外别传者禅也。净因禅师以一喝而收五教。然则五教皆禅教外者。何谓乎。

师云。净因以一喝。圆收五教。以解讲华严者之惑。岂不闻一喝。不作一喝用。纵古佛与大菩萨到此。亦敛衽矣。况其聪敏及机智者乎。所以云。一喝能收五教。五教所不能收者。禅也。

问。禅不外教。教不外禅。唯字与声。实无二相。别传者。又何谓乎。

师云。禅称教外者。非教中所列之禅。实乃世尊拈花。非字与声所载者。彼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若论声教所诠者。又何待迦叶微笑。世尊印定有教外别传之旨故。知四十九年。未曾吐露。者个消息。实是教所不能言者故。曰教外实是教中纲领故。云离文字相及言说相。贵在悟彻故。称教外。果教外而别有传乎。

问。清凉大师以禅为顿。似依六祖坛经判。若错俱错。苟非顿是圆也。亦教苟非圆亦顿。禅自禅。非但一不能收五。即五亦不能入一也。展转合明。增长迷闷。惟冀慈音宣流开示。

师云。清凉以禅为顿者。是抑禅而扬教也。六祖谓开示顿教大乘。是借路经过。正为宗门称顿悟者言之。若云非顿是圆。其圆之一字。吾宗门中。亦不立也。苟立其圆。则不圆矣。如云大方广亦是显果德之相。其法身之理。理绝对待。何大之可立也。诸法缘起。应变无穷。至体无外。卷舒自在。其方广二字。亦是借言大方。广对世间言说故。尔标宗顿入不思议者。亦剩语也。况五教云乎哉。吾佛以禅称教外。愈明也。如人生在王家。不说贵相。又如九品至一品者。品品可收。惟生在储宫者。岂品级可收也。禅在教外。不言可喻也。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