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主□□□□□□五问答分别。第一释名。言净土者。净谓□□□□地谓诸净人所居□故名为净土。或出即净故名净土。然此净□有其二种。一者色净所居宫殿众妙七宝所严饰故。二功德净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心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大门。如是等德不可具说。今此净土具说两法以为净土。第二出体。有其二义。一种数差别。二依种出体。言种数者。如成唯识净土差别有其四种。一法体性土。谓二空理是诸法性法性即土名法性土。二自受用土。谓遍法界七宝妙色及诸功德为受用土。三他用土。谓诸如来为十地上诸菩萨众所现色等。四变化土。谓诸如来为化地前所变净土。若广分别如成唯识第十。及佛地论第七卷说。言出体者。法性净土法数门中真如为体。三科出体非蕴所摄处界门中法处法界以为自性。唯是意识所缘境故。或可通六种无为为性。五种无为皆依真如假建立故。自受用土。百法门中六十法以为体性。所谓眼等八种净识相应二十一心所有法。谓五遍行五各别境及善十一十一种色及二十种不相应法。除异生性及不和合无想定天六种无为。然六无为有其二种。一依法性建立六种法性五□。二净八识所摄六种六种皆是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及变化土。乃法出体应知亦尔。而差别者自受用土真实功德为体。余之二土皆是变化。三科出体。若妙色土即用色蕴少色香味触四处四界一分为性。通摄功德为净者。即用五蕴及十二处十八界法以为体性。如理应思。第三主众差别者。如成唯识第十卷说。佛有四种。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当功德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处故此自性身。依自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拣唯有其主而无眷属。二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此身还依自受用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自受用身常依此土。亦唯有佛无诸徒众。唯佛自利善所生故。三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他受用土以此为主。十地菩萨以为眷属。四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此化净土以化身佛以为其主。菩萨二乘及诸异生以为眷属。第四形量大小者。一自性身土。离色相故不可说有形量大小而随相说无量无边故。成唯识第十卷云。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二自受用身及其净土形量无边。无边善根之所生故。是故经云。圆圆无际其量难测。三他受用身。及其净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身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前后改转。若变化身依变化土。或依秽土。随其根机大小不定。五问答分别。问异生二乘生净土不。若言生者如何摄大乘云。若称佛名生净土者是别时意。又解深密及瑜伽论问。何等人不生净土。答异生二乘若言不生者。如阿弥陀等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心不乱者即生净土。解云。此义极难。西国诸师两说不同。一云。异生及二乘不生净土故。摄大乘云。生净土者约别时意。由此念佛有初因缘数数修习。乃至十地方得生彼故。诸经说生净土者。约别时说。又深密说。二乘异生不生净土。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一云净土有其四种。法性净土是真如故不可说言。生与不生绝诸相故。自受用土。唯佛与佛乃得生彼。他受用者唯是十地菩萨生处。其变化土异生二乘地前菩萨。皆能往生。而摄大乘及瑜伽论说不生者。约他受用说不说化土。问极乐国土四种土中何土所摄。解云。西方自有两释。一云。他受用身。有分限故。一云。极乐有其二种。一他受用。唯是地上菩萨生处二变化土。即是已生地前菩萨皆得往生。
经。于其国中至正法之藏 四明持法有二。菩萨摩诃萨者菩萨如前。释摩诃萨者。翻为大觉士。佛地第二云。菩萨有三大士名摩诃萨。一者数大以无量故。二者德大谓住大乘游大乘等。三者业大谓息众生诸苦恼故。利乐有情。是菩萨业。由斯三义名摩诃萨。一名日光。二名月光者。宋本云。一名日耀。二名月净。唐本云。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国中尊胜上首。犹如□土慈氏妙吉祥等。
经。是故至彼佛国土 五劝物愿生。言信心者。杂集第一云。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乐。欲所依为业。谓于实有体起忍可行信。于实有德起清净行信。于实有能起希望行信。谓我有力能得能成。云何善男子善女人 照明菩萨方便经说能化恶有善上下无怨。无彼无此名善男子。若能慈念养育群生如母养子。贞洁远色无男女相名善女人。
经。尔时至不欲分施 第四答闻。经除障文分为五。一治多贪。二治破戒。三治妒忌。四治离隙。五治不定。就初文中文分为六。一他求吝惜。二不济亲因。三乘业受生。四闻名往救。五咸蒙愿遂。六好惠无疲。就初文中文分为二分。一辨贪痴。二辨嗔恚。此则初也。不识善恶者是总多贪无厌者贪是欲于他财惜是吝于己物。四分律说。有一比丘。池边习定池龙敬德以身绕之。比丘心恶欲令龙去。方便说偈。从索珠云。光耀摩尼宝璎珞庄严身。若能施我者是名为善亲。池龙悭惜说偈答云。我爱摩尼宝过汝比丘身。我终不施汝任汝不相亲。佛因此事复说偈云。多贪人所恶数乞朋友乖比丘乞龙珠一去不复回故知贪惜能舍亲友故。天请问经云。悭贪舍亲友即其义也。又由护惜不行惠施。又由贪故。唯欲他财所生之处。贫穷之少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善知识无亲友人。又花严论第四卷云。贤圣作是说贪嫉最苦器。见于乞求者其心则恼浊。恼浊刹那中则能作鄙漏愚痴悭不施以种贫穷本。又贪者杂集第一云。谓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不知布施者不识行善因。及施果报者不识行善。因能感善果。愚痴无智者显前不识善恶。以愚痴无智故不识善恶。杂集论云。愚痴即是无明。无明者三界无智为体。杂染生起不依为业。阙于信根者。显前不知布施。及施果报不信者。杂集云。谓愚分于诸善法心不忍信以不清净心不希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聚财护惜不欲分施者显前多贪无厌。
经。此等众生至如割身肉 二辩嗔恚设不获已而行施时。谓诸有力强逼令施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经。复有无量至及余乞人 二不济亲姻悭者。杂集云。耽著利养于资生具贪以一分以吝为体。不舍所依为业。不舍者由悭吝故非所用。具亦恒积聚。谓自身不受用。不济亲属及来乞者。
经。此等众生至畜生道 三乘业受生 问人间命终生饿鬼道者有何相貌。答大威德陀罗尼经第二卷云。其人临终有十种相。一转舌向上及舐下唇。二身体热恼求欲得水。三论说饮食而但口张。四眼目青色如孔雀顶。五瞳人干燥。六故粪失尿。七右脚先冷。八口言烧我。九右手作拳。十如是悭贪诸遍患故。不舍施故而取命终生饿鬼道中。问生畜生道有何相貌。答彼经中说有五种相。一于妻子所爱心所牵。二手足指等悉皆卷缩。三腹上行出。四作白羊鸣。五口中沫出。临命终时。此五相现。当知决定生畜生道 问造何业故生二趣中。答以悭贪故生饿鬼中。以愚痴故生畜生中 问何故不生地狱中。答不起重嗔损恼他故不生地狱中。
经。由昔人间至暂得现前 四闻名往救。谓昔在人间曾得暂闻药师佛号。后遇恶友造无施业。虽生恶趣由同佛名种子力故。还得忆念药师如来。
经。即于至人道 五咸蒙愿遂由念佛力故便舍恶趣生天人中 问暂念佛名有何胜利乃拔如是鬼畜重殃。答那先比丘经说。如人在世百年为恶。临命终时闻佛名者。如放小石水中即没。若持大石置于船上即浮不没。虽一生作恶。以一时中闻佛名故尚不受苦。况当专念更复受彼饿鬼畜生。
经。得宿命智至况余财物 六好惠无疲。宿命有三。一修得。二报得。三业得。依四根本定发得者名为修得。余二易了。又智论第五云。本事常忆念日月年岁乃至胎中。及过去世一世乃至百千万亿世。大罗汉辟支知八万大劫。大菩萨及佛知无量劫名宿命智通。好行惠施者。大庄严论第二卷说。能好展手施者。此手名严胜。受者能缩手。严胜复遇彼若人言施与。是语价难量。受者言我足难量复遇彼悉能舍者。杂集第一云。依止正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以头施者如报恩经第五卷说。大光明王等。因施者如彼经说。忍辱太子等手足血肉身。分施者如智度论第十二云。月光太子等问。檀有何等利益。乃至头目手足血肉身分皆与求者。答智度论十一云。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能摄善人。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分。能济一切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行道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宣识之所效。
经。复次至破于正见 二治破戒文分为八。一常亏清禁。二不愿多闻。三恃己陵他。四缘兹遇难。五殃神长劫。六由昔闻名。七愿遂应时。八勤修胜业。此到初也。谓先于如来法中白四羯磨受别解脱戒名受持学问。破戒者新翻名尸罗。旧译为清凉。谓身语业有缺有穿名为破戒。破行者依瑜伽论二十二说。谓威仪路戒所作事。或善品加行处所不成就轨则。不随顺世间。违越世间。不随顺毗奈耶。违越毗奈耶。云何名为于威仪路不成就轨则。乃至违越毗奈耶。谓所不应行。即如是行为诸世间之所讥毁。亦为贞良善士。谓持律者之所诃责。如行既然。于行住坐卧亦尔。云何名为于所作事不成就轨则。乃至违越毗奈耶。谓于所作若衣服事或荡钵事等诸所不应作。即如是作为诸世间之所讥毁。亦为贞良善士。谓持律者之所诃责。云何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不成就轨则。乃至违越毗奈耶。谓受持读诵修敬师长宣白请问。系念思惟种种善品。非加行中所不应作。即如是作为诸世间之所讥毁亦为贞良善士。谓持律者之所诃责。如是名为而破于行破于正见者。谓闻大乘空相应经不善其义而恶趣空。依瑜伽论七十五说。于大乘中或有一类。恶趣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胜义故一切皆有无应告。彼言长老何者世俗何者胜义。如是问已彼若答言。若一切法皆无自性是名胜义。若于诸法无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故。无所有中建立世俗假设名言而起说故应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为从因有自性可得为唯名言世俗说有。若名言世俗从因有者。名言世俗从因而生而非是有不应道理。若唯名言世俗说有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性。如是问已彼若答言颠倒事故。复应告言。汝何所欲此颠倒事为有为无。若言有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得者此无自性不应道理。宝积经说。若说诸法皆无性者。我说彼为不可治者。如是名为而破正见。
经。或受学句至甚深之义 二不愿多闻护持禁戒者。谓身口意业无缺漏故如如大庄严论第十卷说。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于国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色珠注映彼珠其色红赤。彼穿珠师即入其舍。为比丘取食时有一鹅见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以施。比丘寻即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王之所有。时彼珠师家既贫穷失王贵珠以心急故。语比丘言。归我珠来。尔时比丘作是思惟。令此珠者鹅所吞食。若语彼人将必杀鹅以取其珠。如我今者苦恼时至当设何计得免斯患。即说偈言。我今护他命身分受苦恼。更无余方便。唯以命代彼。我今舍身命。为此鹅命故缘我护戒因用成解脱道。时穿珠师闻斯偈故语比丘言。还我珠来。若不见还汝徒受苦终不相置。比丘答言。谁得汝珠默然而立。珠师语言。更无余人。谁偷此珠。恃彼珠师即闭门户语比丘言。汝于今日好自坚持比丘寻即四向顾望无可恃怙。如鹿入围莫知所趣比丘无救亦复如是。尔时比丘即自[僉*殳]身端正衣服。彼人又复语比丘言。汝今将欲与我斗耶。比丘答言。不共汝斗。我自共彼结使。贼斗。所以尔者。恐于朾时身形现故。我等比丘设使困苦临终之时。犹尚以衣用自覆护不露形体。尔时珠师执缚。比丘而加朾棒。问比丘言。珠在何处。还我珠来。比丘答言。我不得珠。时穿珠师即便涕泣顶礼比丘而白之言。赐我欢喜还与我珠。比丘答言。我实不取。时彼珠师复更嗔打比丘念言。生死受苦。皆应如是。应当坚辞无犯戒律。若当毁戒受地狱罪。有过今苦即说偈言。我于过去世淫盗舍身命。羊鹿及六畜舍身不可计。为戒舍身命胜于毁禁生假欲自摧护会归终当灭。不如为持戒。为他护身命舍此危脆身以求解脱命。时穿珠师涕泣懊恼而说偈言。我虽打扑汝极大生苦恼畏王青我珠复欲苦治汝今汝舍是苦亦使我离恶。汝是出家人应断于贪欲宜舍贪爱心。还当与我珠。比丘微笑说偈答云。我著粪扫衣乞食以为业。住止于树下。以此我为足。于汝摩尼珠实无贪利心。以何因缘故乃当作偷贼。时穿珠师语比丘言。何用多语。遂加系缚倍更挝打。以绳急绞耳眼口鼻尽皆血出。时彼鹅者即来饮血。珠师嗔忿打鹅即死。比丘问言。此鹅死活珠师答言。鹅今死活何足故问。时彼比丘即向鹅所见鹅既死涕泣不乐。即说偈言。我受诸苦恼望便此鹅活。今我命未绝。鹅在我前死。我望护汝命受是极奇苦何意。汝先死我果报不成。时穿珠问比丘言。鹅今于汝竟有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即说偈言。菩萨往昔时。愿所以不乐。舍身以贸鸽。我亦作是。意舍命欲代鸽。我得最胜心。欲令此鹅命由汝杀鹅故心愿不满足。珠师问言。汝作是语我犹不解。汝当为我广说所由。尔时比丘说偈答言。我著赤色衣映珠似肉色。此鹅谓是肉。即便吞食之。我受是苦恼。为护彼鹅故。逼切甚苦恼。望彼得令命。时彼珠师闻是偈已即开鹅腹而还得珠。即举声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武造此非法之事。时彼珠师叉手合掌求乞欢喜以偈赞言。南无清净行。南无坚持戒。遭是极苦难不作毁缺行不遇。如是恶持戒非希有。要当值此苦能持戒者难。时穿珠师既忏悔已即送比丘还归。所止不求多闻者。谓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弃而不学。
经。或复多闻至为魔伴党 三恃己陵他增上慢者。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依杂集论第一卷说。慢者依止萨迦邪见心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不敬者谓于师长及有德所而生憍傲。苦生者谓生后有故。自是非他者。智度论第一云。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虽持戒行人不脱地狱苦。又阿含云。虽复诵禅经口中刀剑出好扬他过恶死地狱疾阐提得成佛。斯人由未出嫌谤正法者。如法华经第二卷说。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乃至下文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广说如彼大般若经说。佛告须菩提。若破般若波罗蜜多者。则破十方。诸佛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破故佛宝破。佛宝破故法宝破。法宝破故僧宝破。僧宝破故则破世间正见等。法华经云。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胜天王经说。若四天下悉为微尘。一尘为一佛。若有恶人皆悉杀害尔许多佛得罪多不可称计。不可思量不。若有人障碍此修多罗毁谤不信其罪重彼。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悉成佛已。如此罪人由故不出阿鼻地狱。
经。此等至当堕地狱 四缘兹过难当堕地狱者。俱舍十一云。梵音那落迦。此云不可乐处。然以不可乐处即是其狱。在于地下二万由旬。地狱有三。一热。二寒。三边。热地狱有八。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烧热。七大烧热。八无间。此八在赡部州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后三无主治。此八为本。一一各有十六园。一面有四。一煻煨增。谓此增内煻煨没膝有情游彼绕下足时。皮肉与血俱焦烂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二尸粪增。谓此增内尸粪泥满于中。多有娘矩吒虫紫利如针。身白头黑有情游彼。皆为此虫钻皮破骨唼食其髓。三锋刃增。谓此增内复有三种。一刀刃路。谓于此中仰有刀刃以为大道。有情游彼才下足时皮肉与血俱断碎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二剑叶林。谓此林上纯以铦利剑刃为叶。有情游彼风吹叶坠。斩剌支体骨肉零落。有鸟骤狗攎掣食之。三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剌长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树时其刺铦锋下上才刺。有铁[此/束]鸟探啄。有情眼精心肝争竞而食。刀刃路等三种虽殊。而铁仗同故。一僧摄四烈河增。谓此增量广满中热碱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没。或逆或顺。或横或转。被压被煮骨肉糜烂。如大镬中满盛灰汁置麻米等猛火下然麻等。于中上下回转举体糜烂。有情亦然。设欲逃亡于两岸上。有诸狱卒手执刀枪御杆令回无由得出此河如堑。前三似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四面合十六通本为十七八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于中受热恼。苦寒地狱有八。一頞浮陀。由寒苦所逼肉生细胞。二尼剌浮陀。由寒风所吹通身成胞。三阿吒吒。由唇不得动唯舌得动故作此声。四阿波波。由舌不得动。唯唇得动故作声。五喉喉。由唇舌不得动振气故作此声。六优钵罗。此是青莲花。此华佃由肉细岸似此花开。七波头摩。此是赤莲花。由肉色大岸似此花开。八忿陀利。此是白莲花。由彼骨岸似此花开前二。从身相受名次三。从声相受名后三。从疮相受名。又前二了叫。次三不了叫。后三不叫。此八在四洲间著铁围山底仰向居止。罪人于中受寒冻苦。边地狱有三。一在山间。二在水间。三在旷野受别业报寒热杂受。
经。此等众生至流转无期 五殃神长劫。谓诸破戒及谤法等。以恶业故。应于地狱受苦无穷。
经。以得至名号故 六由昔闻名。由闻药师如来名故舍恶行。善不入恶趣。
经。于地狱处至还生人道 七愿遂应时。以破戒等五种业行轻重异故。谓现在虽闻药师如来名。不能舍恶行善。由恶业故堕恶趣者。以彼如来增上威力。复由昔在人间闻如来名。种子因力初入恶趣令其现前。暂闻药师如来名号。从彼恶趣命终还生人道。问一种俱闻佛名。何故有堕不堕。答业有轻重。根有利钝。若业轻根利者。现闻佛名即能舍恶行善不堕恶趣。若业重根钝者。要初堕恶趣深生厌离。更闻佛名方生人道。涅槃经云。一阐提等积善根时有其二种。一者现在能积善根。二者死已生地狱中能积善根。就生地狱积善根时复有二种。一者入地狱时能积善根。二者生地狱时能积善根。
经。正见精进至菩萨诸行 八勤修胜业。云何正见。依成实论第十九云。正是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世间者谓见有罪福等。出世间者谓能通达苦等诸谛。又如偈说得世上正见。虽往来生死。乃至百千世常不堕恶道。又瑜伽论二十一云。若有世间上品正见虽历千生不堕恶趣。又杂集论第十三云。若有具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而不堕恶趣。云何精进。大般若经说。勤精进者。谓于一切诸善法中爱乐欣喜。言爱法者。谓于此法起欲稀求。言乐法者。谓于此法称赞功德。言欣法者。谓于此法欢喜信受。言喜法者。谓于此法乐多修习。演道俗业经云。若能精进即具四法。一者夙夜奉法未曾懈废。二者宁失身命不违道教。三者勤诵经典不懈惓故。四者广欲救济诸危厄者。那先比丘经说。精进能助一切善法。如阵兵弱强兵助之。又如论云。精进遍策诸度法门。遗教经说。若精进则事无难者。依智度论第十六云。初发心菩萨。于一切善法中渐渐次第修菩萨行。是名精进。问一切善法中勤何不名精进。答二乘及人不具行勤不名精进 问二乘及人行勤何故不名精进。答无大慈悲。弃舍众生。不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及一切智无碍解脱戒定智慧诸善法等。菩萨不休不息。一心求佛不舍众生。如是行者名为精进。如好施菩萨求如意珠杼大海水。正使筋骨枯尽终不懈废。得如意珠以给众生。济其身苦。菩萨如是难为能为是名精进 问精进有几。答精进有二。布施持戒名身精进。勤定智慧名心精进。又外事勤修名身精进。内自专精名心精进。又粗精进名身。细精进名心。又为福德精进名身。为智慧精进名心。又身精进者。受诸勤苦终不懈废。如波罗柰国梵摩达王。游猎于林中见二鹿群。群各五百。彼两鹿群各有一主。一释迦菩萨。二提婆达多。菩萨鹿王身七宝色见人王众于其部党起大悲心。逆到王前。王人竞射飞矢如雨。王见此庶直进趣已无所忌惮。敕诸从人摄汝弓箭无得断其来意。鹿王既至。跪白人王。君以嬉游逸乐为小事故。群鹿一时皆受死苦。若以供膳当自差。次日送一鹿以供王厨。王善其言听如其意。于是二群鹿王共会。次各一日。调达群中一鹿怀子。次至应送来白其王。我身今日应当送死而我怀子子非次也。乞垂断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滥。鹿王怒之。谁不惜命。次来但去何得辞也。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辞。横见慎怒不足告也。即至菩萨鹿王之所以情具白。王问此鹿汝主何言母鹿。答曰我王不仁不见理断而见嗔怒。大王仁及一切故来归命。如我今日天地虽旷无所控告。菩萨思惟。此甚可愍。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唯我代之思惟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还。我今代汝。汝勿忧也鹿王逆到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主亦怪之。而命令前问言。诸鹿尽邪。汝何以来。鹿王白言。大王仁及群鹿人无犯者。但有孳茂何有尽时。异部群中一鹿怀子以垂产故身当俎割子亦并命归告于我。我以愍之非分更差是亦不可。若归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无量。若人无慈虎狼无异。人王闻已即从坐起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鹿身名为鹿头人。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若能有慈惠虽兽实是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旦可安汝意。诸鹿得安王得仁信诸如是等名身精进。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人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也。依华严经说。三业精进。一身业精进。恭敬供养诸佛菩萨一切福田中不退故。二口业精进。闻持一切诸佛正法未曾忘失。赞叹如来随所闻法广为人说无疲惓故。三意业精进。善巧方便入慈悲喜舍禅定三昧相续不退故。问净心内发胜解。斯彰何假舍家而求要道。答虽知淳善久悟处俗犹似同牢众务萦缠所以舍家学道故。涅槃经第十一云。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又郁伽长者经说。在家下贱出家尊贵。在家生死际出家涅槃际。又大方便佛报恩经第五卷说。时诸释女被琉璃王割截耳鼻。断其手足弃于冢间。蒙佛威力平复如故。诸女思惟。我等今者欲报佛恩。当共出家修持禁戒护持正法思惟。是以即求衣钵往诸王园。比丘尼精舍求索出家。时有六群比丘尼见诸释女。年时幼稚美色端正。今云何能舍此难舍而求出家。我等当为说世间五欲快乐待年限遇然后出家不亦快乎。彼若还俗必以衣钵奉施我等。思惟是已于释女前即以上事向诸女说。诸女闻已心怀苦恼。此安隐处云何有大恐怖。如是肴膳饮食和以毒药世间五欲多诸过患我已具知。云何而更反叹其美。作是语已举声大哭。还出僧坊。有比丘尼。名曰华色。即问诸女何为啼哭。诸女答言。不果所愿。比丘尼言。汝愿何等。女答尼言。愿欲出家。不蒙听许。时华色尼问言。诸女欲出家者。我能度汝。诸女闻己心生欢喜。即便随从度为弟子。时诸释女既蒙听许。悲喜交集。而作是言。和上当知我等在家众苦非一。亲族丧亡。割削耳鼻截断手足祸患滋甚。尔时和上报诸弟子。汝等辛苦何足言也。我在家时荷负众苦其事众多。时诸禅女长跪白师愿说在家众苦因缘。时华色尼即入三昧。以神通力放大光明。召集有缘大众。既集即自说言。我在家时。是舍卫国人父母嫁我与北方人。彼国风俗。其妇有身垂欲产时还父母家。如是次第数年生子后。复有身垂产之日。皆乘车马夫妻相将归父母家。中路有河其水暴涨。其路旷绝。多诸贼难。既至河已不能得渡。住宿岸边。于初夜时我腹卒痛即便起坐。未久之间即便免身生一男儿。崖边草中有大毒蛇。闻新血香即来趣我。未至我所。我夫及奴眠在道中。蛇至奴所寻便螫杀。前至夫所夫眠不觉。复螫夫杀。我时唱唤蛇来蛇来唤既不应。夫奴已死。尔时毒蛇复螫牛马。至曰出已。夫等身体膀胀烂虫骨已解散狼藉在地。忧悲恐怖闷绝躄地举声大哭。以手椎胸自拔头发。尘土忿身寻复闷绝举身投骨。如是忧故。经留数日独在岸边。其水渐小。荷负小儿以手牵持。其新产者以裾盛之衔著口中。即前入水正到何半反视大儿。见一猛虎奔走驰逐开口唱唤口即失裾婴儿没水。以手探捕而竟不获。其背上者失手落水寻没丧失其岸上者为虎所食。我见是以心肝分裂口吐热血举声大唤。怪哉怪哉。我今一旦见此祸酷。即到岸上闷绝躄地。未久之间有一伴至。尔时伴中有一长者。是我父母旧所知识。我即前问父母消息。尔时长者即答我。汝父母家昨夜失火所烧蕴尽。父母亦丧。我闻是已闷绝躄地。良久乃苏。未久之间有五百群贼。即坏众伴。尔时贼主便将我去作贼主妇。贼主妇法常使守门。若有缘急为人所遂须速开门。后于一时夫与群贼共行抄劫。尔时贼主王及聚落并力驰逐即遣其家。尔时其妇在于舍内免身生子。夫在门外再三唤已内无人开门。尔时贼主即作是念。今此妇者欲危害我。思惟是已即缘墙入语其妇言。以何事故不开门耶。妇言以产生故而不及耳。尔时贼主见是事已嗔恚小息。语其妇言。人有身者便当有子。汝为产故危害于我用是子为速往杀之。尔时其妇心生怜愍不忍杀之。尔时贼主寻拔刀斫解断手足。语其妇言。汝可还啖。若不食者当断汝头。尔时其妇以恐怖故即还食之。既还食已嗔恚便息。其夫于后续复劫盗为王所得。即治其罪治贼之法。要断其命合妇生埋。我时身体著妙璎珞。尔时有人贪我璎珞。于后夜时即便开冢取我璎珞并将我去。复经少时王家伺官即伺捉得以法断之。如治贼罪治贼之法即断其命合妇生埋。埋之不固。于后夜时多诸虎狼圮发冢开食啖死尸。我因此故寻时得出。既得出已荒错迷闷不知东西。即便驰走路见多人。即便问言。诸人当知。我今苦恼何处能有忌忧除患。时有长老婆罗门等。以怜愍故即语我言。曾释迦牟尼佛法之中多诸安隐无诸衰恼。我闻是己心生欢喜。诸大爱道憍昙弥比丘尼。所出家次第修习。即得道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以是因缘。汝等当知。我在家时勤苦如是。以是因缘自致得道。时诸释女闻是说己心大欢喜得法眼净。问出家学道有何胜利。答僧祇律云。若人百千岁供养及罗汉不如一日夜出家修梵行。又智度论第三卷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又佛本行集经云。假使恩爱久共处时至命尽会别离见此无常须臾间。是故我今求解脱。又出家功德经云。假使有人遍阎浮提造舍宝塔檐檐相。次至于梵天。所获功德不如有人放一奴婢出家学道。假使有人放奴婢出家遍阎浮提。如稻麻竹苇。所获功德不如有人放一男女出家为道广如经说。
经。复次至高轻他故 三治妒忌文分为四。一顺情轻蔑。二身遇极殃。三由昔闻名四咸蒙愿遂。此则初也。以妒忌故者。杂集第一云。耽著利养不耐他荣。嗔之一分心妒为体。令心忧戚不安隐住为业。
经。于三恶道至受诸苦毒 二身遇极殃文分为三。一受地狱。二受畜生。三受下贱。此则初也。于三恶道受诸苦毒者。此得异熟果。以嫉妒故当堕地狱中。以自赞毁他故。当堕畜生中。
经。过无量至随路而行 二受畜生此得余残果。以自赞毁他余残果故受牛马等身。以嫉妒余残果故受鞭杖等苦。
经。若生人道至受他驱役 三受下贱。此得增上果。以自赞毁他增上果故。常居下贱为人奴婢。以嫉妒增上果故。受他驱役。
经。若昔人中至名号者 三由昔闻名。由闻佛名熏习善因。虽后遇恶友造作恶业。还复忆念药师佛名佛神力故。非直拔除三种业障。亦复能令三种苦果皆得解脱。
经。以此善根至忧悲苦恼 四咸蒙愿遂。言良友者。唐本云善友。宋本云善知识。皆不相违。如涅槃经三十一云。善知识者。若有能说信戒多闻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萨善知识也。又智度论七十一云。善吉白佛。新学菩萨摩诃萨等。云何欲举六波罗蜜。佛告善吉。新学菩萨摩诃萨等。若欲行学六波罗蜜。先当亲近恭敬供养彼善知识。又大宝积经云。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知识。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能教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又法华经第七卷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法句经说。佛言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必闻如斯甚深要句。普明菩萨白言。世尊云何名为是善知识。佛告普明。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视导汝等菩提路故。善知识者是汝脚足荷负汝等离生死故。善知识者是汝梯橙快侍汝等至彼岸故。善知识者是汝饮食能使汝等长法身故。善知识者是汝宝衣覆盖汝等功德身故。善知识者是汝桥梁运载汝等渡有海故。善知识者是汝财宝救拔汝等离贫苦故。善知识者是汝日月照曜汝等离黑闇故。善知识者是汝身命护惜汝等无有时故。善知识者是汝铠杖降伏诸魔得无畏故。善知识者是汝絙绳挽拔汝等离地狱故。善知识者是汝妙药疗治汝等烦恼病故。善知识者是汝利刀割断汝等诸爱纳故。善知识者是汝时雨润渍汝等菩提牙故。善知识者是汝明灯能破汝等五盖闇故。善知识者是汝善标教示汝等趣正觉故。善知识者是汝薪火成熟汝等涅槃食故。善知识者是汝弓箭射杀汝等烦恼贼故。善知识者是汝勇将能破汝等生死军故。善知识者是汝如来破汝烦恼至涅槃故。善男子善知识有如是等无量功德。我今教汝亲近。于是宝明与诸大众闻佛说。此善知识甚深法要举声号哭泪下如雨。悲啼懊恼不能自裁。自念我身从旷劫已来为善知识之所守护。是故今日值于如来得闻深法。如是遇者善知识力非我力。能自念我身。从本已来未曾报恩方便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声悲号懊恼椎胸大哭。譬如有人新丧父母号悼啼泣死而复苏。尔时世尊见是事已生怜愍心。即嘘长叹以叹息故振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刹亦皆大动。是名得与良友常相随逐。能断魔罥者。显前自赞毁他。由毁他故不遇良友。由自赞故必被魔辱。此是天魔破无明[穀-禾+卵]。谓破无明住地。竭烦恼河者。谓竭四住等烦恼此之二句明破烦恼魔。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者。明破蕴魔。天魔恼者。杂集第一云。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高暴粗言者。谓语现凶疏切人心腑。谓闻佛名增上功德。能令如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得解脱。
经。复次至更相斗讼 四治离隙文分为四。一正造乖离。二起尸厌魅。三由昔闻名。四咸蒙愿遂。就初文中文分为三。一正造。二相损。三凭非。此则初也。好喜乖离更相斗讼者。三业之中口两舌业。四分律说。昔二恶兽。一名善牙。二名善博。昼夜相随伺捕众鹿。有一野干逐二兽后食其残肉。以自令命。时彼野干窃自生念。我今不能久与相逐。当何方便斗乱二兽令不相随。时彼野干住善牙所作如是言。彼善博虎有如是语言。我生处种姓形色力势胜汝。我常日日得好美食。而彼善牙恒随我后食我残肉。以自令命。即说偈言。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善博如是说。尔时善牙问野干言。何以得知。答言共集一处相是自知。尔时野干语善牙已便语善博。汝今知不。善牙有语。乃至偈言。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博不能善。善牙如是说。作是语已时彼二兽共集一处。嗔眼相视。善牙师子便作是念不应不问。便先下手而打于彼。即以偈颂向善博说。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如我。善博说是耶。答曰善博不说。是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若受无利言信他彼此语亲厚自破坏便成于怨家。若以知真实当灭除嗔恼。今可至诚说令身得利益。今当善降伏灭除恶知识可杀。此野干斗乱我等者。
经。此等至乃欲相损 二相损。谓由乖离恼乱自他起身口意三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
经。各各常以至毒害咒术 三凭非各各常以无益相加。谓互起意业谋相危害。或告林树山冢神前而咒咀之令其衰损。此虽杀生及书怨名作其形像并是身业。此之身业但为表成咒咀语业。
经。厌魅蛊道至及坏其身 二起尸厌魅。谓互起身业更相杀害。此中虽复咒起尸鬼并是语业。此之语业但为表成坏身命业。
经。由闻至名号故 三由昔闻名。谓闻佛名便得拔除身口意等诸不善业。
经。此诸恶事至更相摄受 四咸蒙愿遂。慈心者如智度论。若行慈心有五利益。一刀不伤。二毒不害。三火不烧。四水不溺。五一切嗔怒恶害众生见皆欢喜。益心者谓不相损。无嫌恨心者。如涅槃经三十一云。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恶憍慢自大。年壮色美耽著五欲。或于尔时为度众生在彼城外。寂默禅思。尔时彼王春木花敷。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城游观在树林下。五欲自娱。其诸婇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欲为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寻来即见我。时便生恶心而问我言。汝今已得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获得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则为具足贪欲烦恼。云何自恣观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虽断贪欲结。然我内心实无贪著王言。痴人世有诸佛服气食果见色犹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而当不著。我言。大王见色不著实不因于服气食果。皆由系心无常不净。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治净戒。我言。大王。若有姤心则有诽谤。我无姤心。云何言谤。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时我被截颜容不变。时王群臣见是事已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答言。见受苦时容色不变。王复语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无量世中修习慈悲愍苦众生。时四天王心坏嗔忿雨沙砾石。王见是已心大怖畏。复至我所长跪而言。唯愿哀愍听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无嗔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无嗔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是故名为无嫌恨心。
经。复次至忧波私 五治不定文分为七。一机器咸臻。二戒德资润。三随所愿乐。四由昔闻名。五圣众来迎。六天人受福。七永离女身。此则初也。比丘如前。释比丘尼者。此之乞士女。谓受五百戒者。亦摄戒叉摩那及沙弥尼。
经。及余信心至受持诸戒 二戒德资润。云何名为受八分斋。智论十三云。先受三归。次为忏悔。后为受戒。应云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夜不杀生能持不。如是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花香璎珞不观伎乐过中食等名八分斋。问何以六斋日受于八戒。答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不仁不吉。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以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经中说。四天王等自下观察四天下人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四天王等便上忉利以启帝释一切诸天心皆不悦自伤叹言。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多者。帝释诸天心皆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是时帝释自说偈言。六斋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佛告帝释。汝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若受持此戒。必应如佛诸天欢喜福德增多。又此六斋日恶鬼害人恼乱一切。若所在国邑有持斋受戒人者。恶鬼远去住处安隐。以是义故。六日持斋得福增多 问何故诸恶鬼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答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义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 问诸鬼神父母。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答诸天神中摩醯首罗最为第一。诸神皆有日分。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余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罗为诸天王。又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斋。二日是一切神日亦数为斋。是故诸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又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过十二年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恶法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敢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以是义于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势力。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日教持斋受戒。戒复一年者。谓一年中月别六日常持八分斋戒。谓白月八日十四十五日。黑月亦尔。或复三月者。谓未能一年常持月六。但经一年持三。长月谓正月即春分。四月之初月。五月即夏分。四月之初月。九月即冬分。四月之初月。以彼天竺国法一年但有三时。三时之中各于初月持斋戒。即表一年常修善也。
经。以此善根至如来所者 三随所愿乐。今言以此善根者。是前持戒等善根。谓修此善根愿生西方也。云何名为极乐世界称赞。经说假使经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无量声赞其功德。亦不能尽。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梵音阿弥陀。此云无量寿。
经。由得闻彼至名号故 四由昔闻名。由闻药师如来名故。入正定聚。便得往生。问聚有几种。答聚有三种。问聚既有三未知位地如何。答依萨婆多宗。五亭心观已前名邪定聚。从五亭心观至腹顶两位名不定聚。忍位已上名正定聚。若依大乘无三乘种性者名邪定聚。有三乘种性。或未发心。虽发心未是不退 皆名不定聚。若有三乘种性。复已发心决定不退者名正定聚。谓前持戒等众。虽愿生极乐。有未入定位者。若后得闻药师如来名号。便得入正定聚中终能往生。
经。于命终时至自然化生 五圣众来迎。波头摩花者。赤莲花也。问涅槃智论温室经等。明庵罗女本花中生名为湿生。今净土中亦因花生乃名化生。竟有何意。答秽土之中及诸草木人未托生之前先自因湿而生。常有湿气。复得庵罗女等托此湿气而生故名湿生。净土莲花与人同时无而忽有。若人若花俱不因湿而起故名化生。
经。若复此人至如大力士 六天人受福。谓闻药师如来名故。命终生天。此人虽复未凡生净土亦是正定聚人终能往生故。此经云虽生天中本昔吾根无有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若是不定聚人岂得善根无尽不生恶趣。本昔善根者。谓本出世善根。或闻药师如来名号善根。转轮王者。俱舍十二云。轮王出世为在何时。几种几俱何威何相。从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施设足中说有四种。金银铜铁。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铜轮王二。银轮王三。若金轮王王四洲界。契经就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非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金转轮王。余转轮王应知亦尔。如是所说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者。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请。我等国土宽广丰饶安隐富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椎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云何四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十善业道者。广如瑜伽杂集论说。十恶业道所有果相翻彼即是十善业道。
经。若有女人至永离女身 七永离女身。由闻药师如来名故。转女成男。往生净土。以女人及根缺不生净土。今此段文明转不定业得成正定业。
经。尔时至觉悟其耳 五答摄生时节文分为六。一妙德利物。二如来述成。三师资辨益。四救脱润生。五示病救方。六令延遐寿。就初文中文分为四。一正明辨利。二劝物受持。三四镇加威。四益持祛横。此则初也。我于后时者。谓于像法起时誓以大悲种种方便。令信男女得闻药师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经。若持此经至而用供养 二劝物受持。言供养者有其二种。一胜二财。法供养者。谓受持读诵宣说开解名法供养。财供养者谓种种花香宝幢幡盖名财供养故。智度论第三十云。法供养者。谓菩萨行六波罗蜜。以法供养戒时菩萨得无生法忍。自除烦恼。及除众生烦恼。供养者随其所宜。寒时应以薪火上衣温室被褥及以饮食。谓盛热时应以冷水扇盖凉室生薄之衣上妙之食。风雨之时就送供养。
经。尔时至皆诣其所 三四镇加威。四大天王与其眷属者。依俱舍论第十一云。四大天王所部天众。唯住妙高诸层级等有几层级其量云何。何等诸天住何层级。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从水际尽第一层。相去十千逾缮那量。如是乃至尽第四层亦十千量。此四层级。从妙高山傍出围绕画其下半。最初层级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层级如其次第。八四二千。有药叉神名为坚手。住初层级。有名持鬘。住第二级。有名恒憍。住第三级。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众。第四层级。四大天王及诸眷属共所居止故。经依此说四大王众天。如妙高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及眷属居。如是持双持轴。乃至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王所部封邑。是名依地住四大王众天。于欲天中此天最广。
经。若此经卷至还复如故 四益持祛横。谓若复有人诵持此经。摄心专念如来名故者。无性论说。此一念正闻熏习种子。虽在世间有漏心中。克性而言。是出世无漏心种子。此无漏心虽未生时以有四种功德。一已能对治诸烦恼缠不复现行。二以能对治诸恶险趣而不受报。三以能与法身而作了因。四以能与解脱身而作生因。由是持经人处无有横死。及诸恶鬼夺其魂魄。设以夺者皆以如来威力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经。佛言至如汝所说 二如来述成文分为二。一印可前言。二示其轨则。此则初也。
经。曼殊至右绕佛像 二示其轨则文分为八。一正劝修形。二劝念昔行。三如所愿乐。四称遂所求。五百怪长蠲。六众灾永弥。七毁禁还净。八临难蒙恩。此则初也。此人应作如来形像者。造立形像。福报经说。时忧填王复白佛言。人作善者。此之福祐当何所获。佛去已后我恐不复见佛。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报。愿佛哀愍为我说之。佛告王言。作佛形像报父母见欢喜端政威德重爱乐终无厌。作佛形像报金色身炎光犹妙师子像。众生见欢喜。作佛形像报阎浮提大姓刹利婆罗门福人。于中生作佛形像报不生边地国不盲不丑陋。六情常完具作佛形像报临终识宿命见佛在其前不觉死苦时。又法华经第一卷说。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采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慈悲喜舍者。维摩第三卷。文殊问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念。我当为众生说法。是则真实慈也。何谓为悲。答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何谓为喜。答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所作福祐无所希望。又涅槃经第十五说。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嗔恚众生。嗔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集。二者于今现在修集。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又解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生欢喜心。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问法有多门。何故唯修慈悲喜舍。答如偈说言。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假使五通仙悉满此大地。有大自在王奉施。其所安象马种种物所得福报果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下三亦尔。
经。应念彼如来本昔大愿 二劝念昔愿。谓忆念彼药师如来本昔所发殊胜大愿。
经。并解释此经如所思念 三如所思念。问解释此经有何尊胜。答金刚般若经说。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
经。如所愿求至得男女 四称遂所求。谓诸有所求皆得圆满。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经。或复有人至皆悉隐没 五百怪长蠲诸恶梦相怪鸟于其住所百怪出现。若能供养彼如来者。诸不吉祥由斯隐没。
经。或有水怖至皆得解脱 六众灾永弥文分为二。一逢自境难。二逢他国难。此则初也。水火等怖是非情难。诸恶兽等是有情难。谓由忆念彼如来故。一切众难皆得解脱。
经。若他国侵扰至恭敬尊重 二逢他国难。谓他邦土诸恶王等贪国位故。侵掠封邑恐动百姓等。是他国难。由念药师如来名故。他方逆贼不能为害。恭敬尊重者。谦逊畏难言恭。推其智德言敬。一切众中德无过上言尊。敬畏之心过于父母言重。
经。复次至五百戒 七毁禁还净文分为四。一持戒。二毁禁。三供养。四蒙救。此则初也。问众生何故受三归依。答涅槃第五云。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云何不事余天者。智论第二云。如摩醯首罗天。此云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如韦纽天。此云遍闷四臂捉具持轮骑金翅鸟。鸠摩罗天此云童子。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诸天大将。是三天爱之令人得如愿。是三天恶之令人七世灭。既有如此力。云何不事天。答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却诸衰苦。有人奉事恭敬者。现世不免没忧海。有人不敬不供养。现世不妨受富乐。当知虚诳无实事。是故智人不属天。又随愿往生经说。自作自得非天与人。问如受八戒八种缘具始成于戒未知五戒为总受始成亦通别受。答智论十三云。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忧婆塞。一者一分行忧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忧婆塞。四者满分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唯受一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谓受四戒。满分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云何受持十戒。谓男女等发心出家。创初与受受此戒唯通沙弥沙弥尼。受菩萨一百四戒者。菩萨戒多少诸经论说咸悉不问。如宋本云二十四戒。唐本云四百戒金。此经本一百四戒。犯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瑜伽地持有四重二十五轻。此由菩萨戒多疑心。即是如来随病说药多少不同。如声闻戒中。或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以在家出家及男女不同差别非一。如来量根优劣故制有异数。此亦应尔。梵本不同。有此三别。是故译经三藏称本而翻故有此不同。二百五十戒者。此亦不定。若依瑜伽。苾刍有一百五十一戒合一百。众学但为一戒。以众学随举三业。皆是不可限以百数。苾刍尼五百戒者。此亦不定。如四分尼律及尼戒不满四百戒。盖由开合故尔。
经。于随所至恶道 二毁禁。谓由破诸戒故堕于恶道。
经。若能至如来者 三供养。谓劝诸毁禁者。令修供养药师如来。
经。决定不受三恶道报 四蒙救 谓由供养彼如来故。能令重业决定不受。
或有至极苦 八临难蒙恩文分为三。一遇难。二称名。三遂愿。此则初也。诸谓女人临难之时受于极苦。或丧身殒命等。
经。若能至如来者 二称名。谓劝诸女人等。临危厄者。令至心念药师如来。
经。速得解脱至夺其魂魄 三遂愿。由念供养彼如来故。无诸痛恼。速得解脱。所生孩子支体成满色貌端严。睹者钦敬利根聪睿寿命延长。不为非人害其魂魄。
经。尔时世尊至多生疑或 三师资辨益文分为三。一佛问庆嘉。二阿难具陈。三如来顺成。此则初也。慧命者叹德也。谓无流胜解顺空不断。以此为命故云慧命。即离五种邪命。如无上依经及诸经论说。若在家人五种不净。一卖刀仗。二贩鱼肉。三货生口。四造毒药。五酤诸酒。以斯存命故非净命。出家离此。以慧为命。又慧非诸过。亦为净命。或言长老。谓年尊德广亦是美行之异名。今言具寿义亦非异。阿难者此云欢喜。亦云庆喜。欢喜之名三因缘立。一过去因缘。如经中说。释迦过去行菩萨时。作一陶师名曰大光。值过去世释迦文佛父名净饭。母曰摩耶。侍者弟子名曰阿难。国土眷属如今无别因。即发愿。愿我当来成得佛道。还如今佛因斯本愿今得成佛故。令侍者还字阿难。二现在因缘。阿难比丘面貌端政。世人见之莫不欢喜故字阿难。故智论中赞叹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三父母立名。父母何缘与字欢喜。喜时生故。何者喜时。所谓如来得道夜。时如来十九逾城出家。既出家已六年。自饿身极羸瘦。父王遣人恒往睦伺知极微惙常恐不全。菩萨后时知饿非道。受食乳糜欲取正觉。魔作是念。若佛道成空。我境界曼道未成。当败其志。遂率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苦具来怖菩萨。菩萨于时入胜意慈定。令魔眷属颠坠退落。魔既被降便作是念。菩萨力大。非我能胜。当恼其父。遂便往诣净饭宫。且喝如是言。悉达太子昨夜死矣。王时闻已从床而堕。良久乃苏。便为伤叹念子。在家当为轮王。何其出家空无所获。未久之间。菩提树神以佛道成。复持天花庆贺父王当成佛。时天雨妙花而为供养故持庆王。其时亦往净饭宫上喝如是言。大王当知。汝子已得道魔众已破。散光明如日出。遍照十方国。王时生疑。向者有天言。我子死。今复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信。菩提神曰。我言可信。向者是魔故相恼耳。我是菩提树神。以佛于我树下得道故相庆贺。王时作念。我子在家当为轮王。今者出家为法轮王。彼此无失。向者闻死。今忽闻生。一重大喜复闻道成两重大喜。未久之间。王弟斛饭夜生阿难寅抱诣王弟于昨夜生此一男。王时对曰。我子成道。汝复生男。众喜并集。与字欢喜。智度论说。昔有白种王名师子颊王名有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甘露饭。净饭二子。一悉达多。二名难陀。白饭二子。一名跋提。二名提沙。斛饭二子。一名调达。二曰阿难。甘露饭二子。一摩诃男。二阿泥卢豆。今此阿难是佛昆季。
经。时慧命至无复疑惑 二阿难具陈文分为三。一彰己谛诚。二惧他不信。三生诽坠苦。就初文中文分为四。一述。二征。三释。四合。此则初也。今此阿难彰己自信故无疑惑。
经。何以故 二征。何所以故不生疑惑。
经。一切至清净 三释。身口意行无不清净者。夫烦恼未尽。三业有漏所见不明。所说不定可生疑惑。如来烦恼习尽。三业清净所见分明。说必楷定。是故不疑。
经。世尊至无有差异 四合。如日月轮妙高山王。不堕不倾。佛言无异。亦复如是。
经。大德至尔许功德 二惧他不信。或有众生无明所覆。信根残缺昏醉[夢-夕+登]瞢于佛深妙境中作无利语。云何但念一如来名。便获无边殊胜功德。由此疑惑而自毁伤。
经。心不信受至当堕苦趣 三生诽坠苦生于诽谤得三恶果。轮转无际犹长生死昏冥如夜饶者利也。益者乐也。故唐本云。失大利乐即其义也。利谓世间善果。乐谓出世涅槃计。闻药师佛名。信受恭敬。近得世间善果之利。远获出世涅槃之乐。金为不信生诽谤故既堕恶趣。所以失大利乐。
经。佛言至无有是处 三如来顺成文分为六。一正明顺成。二甚为难谅。三信微加力。四非谛小机。五受质诚难。六劫穷尽赞。此则初也。谓闻药师佛名。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经。阿难至难信 二甚为难谅。谓药师如来名号功德是无分别智证如如成故。诸佛境界诚为难信。
经。汝令至威力 三信微加力。阿难信受是佛威力。
经。非一切至摩诃萨 四非谛小机。举二乘人不能信解故。法华第二云。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唯除一生补处者。如弥勒等是道理通论。初地已上菩萨各得无分别智。地地证得。真如法界。于佛所成名称功德随分信解。今言唯除一生补处者。据因位之中信极者为言。以此菩萨因中见性分明故作此说。非谓一生已外皆不信解。
经。阿难至信难于此 五受质诚难。人身难得者。涅槃三十四云。佛于一时取地少土置于爪上。问迦叶曰。我此土多一切十方大地土多。迦叶菩萨而白佛言。一切十方大地土多。如来爪上少不足言。佛言。迦叶舍于人身还得人身者。如爪上土。舍于人身得三恶身。如一切十方大地土也。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者。即为三难。佛宝难得者。涅槃第二云。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又法华经第一卷云。诸佛与出世悬远值遇难。法宝难得者。彼经云。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僧宝难得者。如此中说闻彼药师如来名号复难。于是者虽举六难意明第六。闻药师如来名难。今既得闻正应信受。
经。阿难至亦不究尽 六劫穷尽赞举药师如来利他行愿说难可尽劝物定信。无量菩萨行者。谓彼如来本昔行无量利他菩萨行。无量诸巧便者。谓今得佛已后。以无量后得慈悲方便利益三乘。无量旷大愿者。谓彼如来非唯有十二大愿。乃有无量旷大愿利益众生故应专信。
经。尔时众中至合掌曲躬 四救脱闰生文分为四。一明清人。二明正清。三劝病修供。四结劝供养。此则初也。救脱者标请也。斯人悲缠蠢颊慈被合灵救见厄顷及恒沙脱当难念。过尘劫故名救脱。即从等者如前辨也。
经。白言至啼泣围绕 二明正请文分为四。一躬缠婴疾。二使者追魂。三染净授王。四随业处断。此则初也。
经。其人至法王之前 二使者追魂。阎摩者唐本云琰魔。宋本名阎罗。音有轻重。此云静息。以静息罪人令后过不起前过易灭故名静息。如将罪人至彼王前恐其拒讳。更增忘语罪无由息。便以神力化作罪人。本昔为罪处所相状令其即伏。由伏罪故不起拒讳忘语之罪静息后过令不滋蔓故名静息。又以正法劝诸罪人。令于前罪生重惭愧罪得易灭故称法主。是鬼趣摄在于地下五百逾缮那别有住处。广如瑜伽俱舍论说。诸鬼本处。琰魔王国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国。从广量等。从此展转散居余处。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富乐如自在天。或有饥羸颜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引其神识置于阎摩法王之前者。若有患人决定便死。则受鬼身容可阎王别遣儿为使而引取之。如未定死。则不受鬼身。何有鬼身得引生人之识。不可人之识在别鬼身中。若不在鬼使身中识心既不孤游。云何引得至阎摩王前。当知此是药师如来。及经之威力。令彼患人第六意识见分之上起此三种解行。相分一为阎摩王。二为王使。三为己身。为自神识所依随使而行至阎王前。其实神识未曾离身。若是本识随行舍处。则成死尸不可说离身。若是六七等识。依本识故而得现起。若离本识无种子故。无由得生。是故八识俱无离身孤行之理。如人梦中师僧父母遣使来唤。梦见己身。随使而行达至师僧或父母前。当知师僧或复父母。使人己身皆是第六意识是分之上现此三种相分。似有去来实无去来。所以然者。以一切心及心所取境之时。非如灯明舒光照物。但如明镜远照影现镜中如人在地远见日月此亦如是。药师如来及经威力。令彼患人见。如此相似有往来实无往来故。涅槃经第九卷云。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人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懅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觉已即发菩提之心。是人命终。若在三恶及在人天续复忆念菩提之心。以是义故。是大涅槃威神力故。能令未发菩提心者作菩提因。
经。此人至阎摩法王 三染净授王。同生神者。若约实而言神即识也。同生神者。即阿赖耶识。以赖耶识是寿生之意。与身同时而生故名同生。随其所作。若福一切皆书者。谓随诸众生所生罪福皆悉熏在阿赖耶识中。或是阎摩王为令罪人无有忘。伏本所作故。作同生神。从生已来害其罪福。或是药师如来及经威力。现作同生神书其罪福尽持授与阎摩法王者。谓由阿赖耶识中。具有罪福种子为因缘。药师如来及经之威力为增上缘。令罪福相各现于患人第六意识之上。令阎摩王他心智尽见患人罪福之相。或阎摩化作同生或佛及经现同生神。
经。时阎摩至处分之 四随业处断 谓阎摩王推问其人取其口实算计所作。答罪若福。随其罪福。或多或少。而处断之。谓罪多者。处入三恶趣。若福多者。断令往人天。
经。若能至供养 三劝病修供文分为四。一正为修供。二缘此魂归。三克日定生。四亲经过息。此则初也。谓有若然为此病人归依彼佛。如法供养者必当称遂也。
经。即得至忆知 二缘此魂归即得还复者。谓有实死虽复修福识不得还。或有因修福故。彼白王使所引之识得还身中二理不定。如从梦觉者。如在梦中明了自见。此亦即是以梦类梦故称为如。
经。或经至四十九日 三克日定生。谓病人神识得回还时。或经七日或复乃至四十九日。
经。神识还已至不造恶业 四亲经过息。谓识还之时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由自证见业果报故乃至失命不造恶业。
经。是故至如来 四结劝供养。谓劝一切信男女等。乃至尽形应当供养药师如来。
经。尔时至如来也 五示病救方丈分为二。一阿难问。二救脱答。此则初也。
经。救脱至重病 二救脱答文分为二。一明脱病。二明除难就初文中文分为六。一脱苦。二持斋。三修功。四造像。五续明。六造幡。此则初也。
经。当为至八分斋 二持斋。谓七日夜为于患人修行八禁。
经。当以饮食至比丘僧 三为修功文分为三。一教供养。二教礼忏。三教讽诵。此则初也。当以饮食供养比丘者。是供僧宝。
经。昼夜至如来 二教礼忏。六时礼拜者。是供佛宝。
经。四十九遍读诵此经 三教讽诵读。诵此经者。是供法宝。
经。然四十九灯至大如车轮 四然灯。四十九者。总举大数故。随愿往生经云。燃四十九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造像七躯。明置像安灯方法。谓造七躯像。像别自处一座。又造七轮灯。其轮形量大如车轮。一一像座。前各置一轮灯。一一轮上各置七盏灯。如此供养已。依然灯功德经得四种利益。一获福无量。二二临终明耀。三死得生天。四当成正觉。获福无量者。若有四众发清净心为求福故。或于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炷。或膏油涂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道之一阶。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了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舍利弗照道一阶福德尚尔。何况全照一阶道也。或二三四阶道。或及塔身一级二级乃至多级。一面二面乃至四面。及佛形像。舍利弗彼所然灯。或时速灭。或风吹灭。或油尽灭。或炷尽灭。或俱尽灭。譬如诸龙以嗔恚故。出云垂布。于中起电起已寻灭如是。少时于佛塔庙奉施灯明。所得果报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临终明耀者。谓信男女等。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时。得三种明。彼善男子善女人等。临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是为一明。因此便能念知自己。先于佛所殖诸善业。又于命终时得如是念。我于佛像塔庙等前。已曾供养作是念。已心生踊悦。是为二明。因此便能起念佛觉。又于命终时见余众生奉行布施。是他作已起。如是念我。亦曾于佛支提所奉施灯明。我令亦当复行布施得欣喜心已无有死苦。是为三明。因此便得念法之心死得生天者。谓信男女等。于佛塔庙施灯明已死便生于三十三天。生彼天已于五种事而得清净。一者得身清净。二者于诸天中得殊胜威德。三者常得清净念慧。四者常得闻于称意之声。五者所得眷属常称彼意心得欣喜。得成正觉者。如偈说言。牟尼牛王清净眼。以好灯明照彼塔。得于无漏无上道。其身光明照十方。见四真谛具十力。不共之法亦究竟。得遍见眼成善逝。此果皆由布施灯。
经。或复至不绝 五续明。谓经七七日也。
经。当造至四十九尺 六造幡。谓造五色续命神幡长四十九尺故。随愿往生经云。幡盖供养已。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幡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福无量。问。唐宋二本明放四十九。生何独随文阙而不载。答。此文在于译家。义准合有。
经。复次至王等 二明除难文分为六。一灾兴王境。二七难侵民。三皇帝垂慈。四宜修上供。五肃清役励。六帝寿遐延。此则初也。言灌顶者。谓最大国太子初登位时。诸小国王及诸群臣。各取四大海水灌其头顶名灌顶王。
经。若灾难起时至不雨难 二七难侵民。问。何故七难俱时出现。答。金光明经第六卷说。由王暴虐不修善事。诸天即便舍离。是王令其国败生大愁恼。兄弟姊妹眷属妻子孤迸流离身亦亡灭。流星数堕二日并现。他方恶贼侵掠其土人民饥饿多诸疾疫。所重大臣舍离薨亡。象马车乘一念丧灭。诸家财产国土所有互相劫夺刀兵而死。五星诸宿违失常度诸恶疾。疫流遍其国。诸受竉录所任大臣及诸群僚专行非法。如是行恶偏受恩遇修善法者。日日衰灭。于行恶者而生恭敬。见修善者。心不顾录恶星变动罗刹乱行三灾并现。七难便起。今此七难配为三灾。初一难是疾疫。次四难是刀兵。后二难是饥馑。
经。尔时至诸系闭 三皇帝垂慈。谓刹利大王。应于一切起慈悲心。放诸囚禁。
经。依前至如来 四宜修上供。谓依前法七日七夜自受斋戒等。
经。时灌顶至即得安隐 五肃清役励文分为四。一除他方反逆难。二除非时风云难。三除人民疾疫难。四除恶星变怪难。此则初也。其王境界即得安隐者。明他方侵逼难自界反逆难得除之相。
经。风雨至丰熟 二除非时风雨难。风雨以时禾稼成就国土丰熟者。明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得除之相。
经。一切国界至扰乱众生 三除人民疾疫难。一切国界所有众生无病安乐多生欢喜。于其国界亦无夜叉罗刹毗舍阇等诸恶鬼神扰乱众生者。明人民疾疫难得除之相。
经。所有恶相皆即不现 四除恶星变怪难。所有恶相皆即不现者。明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得除之相。
经。彼灌顶至并得增益 六帝寿遐延。谓帝王自身寿命色力等皆得增益。
经。尔时慧命至而可更延 六令延遐寿文分为三。一难。二通。三辨。此则初也。明阿难设难前救脱云。于未来世当有众生身婴重病。乃至此人神识得回还时。既言死相现前则是寿命已尽。复言亲属为归三宝等。即得还复寿命更增故。令难言云何已尽之命而可更延。
经。救脱至九横死耶 二通文分为二。一返质。二顺成。此则初也。语阿难言。汝岂不闻。如来所说九横死耶。
经。是故至方便 二顺成。是故教以咒药方便是除横法故。唐本云是故劝造续命幡灯修诸福德以修福故。尽其寿命不经苦患。宋本复云。我闻世尊说有诸横。劝造幡灯令其修福。又言昔沙弥救蚁已修福故。尽其寿命不更苦患。身体安宁福德力强使之然也。此答意云何夫横死者。皆是不定业。此业若有顺缘资助则得延长。若无顺缘资助则便短促。是故劝造幡灯修敬三宝等福德。以修福德为资助顺缘故。遂使是人尽彼先业所感寿命。终不中逢更经枉横苦患也。
经。或有众生至是为初横 三辨文分为二。一征。二结。就初文中文分为九。一医治失御。二柱被王刑。三放逸亡魂。四火来焚烧。五津流所溺。六逢兽亡生。七饥馁受终八起尸相损。九山崖坠落。此则初也。得病非重等者。以无资缘故而便致死。或后医人疗治失所者。依金光明经第七卷说。流水问父。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时父持水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月而说。从如是数一岁四时。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本摄二二现时随是时节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随是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令身得病。有善医师随顺四时。三月将养调和六大随病饮食及以汤药。问如是诸病何时当发。答多风病者忧则发动。其热病者秋则发动。等分病者冬则发动。其肺病者春则增剧。问。诸病若增云何对治。答。有风病者。忧则应服肥腻醎酢及以热食。有热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分服甜酢肥腻。肺病春服肥腻辛热。问。诸病源由因何而起。答。饱食然后则发肺病。于食消时则发热病。食消已后则发风病。如是四大随三时发。问。诸病相多食复当云何。答。风病羸损补以苏腻。热病下药服呵梨勒。等分应服三种妙药。所谓甜辛及以苏腻。肺病应服随能吐药。问。若风热病肺病等分违时而发当何疗治。答。应当任师筹量随病饮食汤药。由师失疫不顺医方遇违缘故非时而死。故宋本云。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汤药不顺针灸失疫不值良医为病所困于是灭亡。又法华经第二卷说。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所患虽轻实不应死而便横死。是为初横。
经。第二横者王法所杀 二枉被王刑。此人寿命是不定业。亦是杀生增上果故。涅槃经云。杀生之人得两种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不受王戮得寿命长。若不修福曩昔杀缘则被王害不得长寿故名横死。
经。第三至害其魂魄 三放逸亡魂。言放逸者。依涅槃经第八卷说。谨慎无放逸。是处名甘露。放逸不谨慎是名为死句。若不放逸者。则得不死处。如其放逸者。常趣于死路。若放逸者。名为有法。是有为法为第一苦。不放逸者。则名涅槃。彼涅槃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若趣诸行是名死处。淫无度者虽复自妻须避。三长月六及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亦名八节。曰临产一月产后一月。及三明下若有犯者名为邪淫。问。人守人嗔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既听受一日一夜。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又为伤身乳儿时淫母乳则竭。又以心著淫欲不复护儿非道之处故名邪淫。醉无度者。如鸯崛魔罗饮酒荒乱淫匿其母。其母复与外人交通。持刀杀之。如智度论。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世财物产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病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为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辨。十者醉为态本。何以故。醉时多失。醉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忽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仙。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疏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从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知识所共傧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智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由淫醉无度恼乱众生。为诸非人害。其魂魄不得长寿故为横死。
经。第四横者为火所烧 四火来焚烧此人不定寿业。是焚烧众生增上果。若遇顺缘资助。则不为火焚。寿命延长。如其不尔则为火烧寿命短促故为横死。
经。第五横者为水所溺 五津流所溺此人不定寿业。是沉溺众生增上果。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则不为水溺。寿命延长如其不尔则为水溺。寿命短促故为横死。
第六横者入师子虎豹诸恶兽中 六逢兽。六生此人不定寿业。是食肉害众生增上果。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不为恶兽等所啖。寿命延长。如其不尔则为兽所啖。寿命短促故为横死。
经。第七横者至因此致死 七饥馁受终。此人不定寿业是夺众生食增上果。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饮食丰足寿命延长。如其不尔则饮食因之。寿命短促故为横死。
经。第八横者至之所损害 八起尸相损。此人不定寿业是行毒药厌咒增上果。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则不为毒药厌咒中害。寿命延长。如其不尔则为毒药厌咒中害。寿命短促故为横死。
经。第九横者投岩取死 九山崖坠落。此人不定寿业是陷坠众生增上果。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则不坠岩寿命延长。如其不尔则寿命短促故为横死。
经。是名如来至无量诸横 二结。以不定业既多修福又少。是故诸横实为难可具尽宣说。
经。尔时至会坐 第五大将解卫文分为三。一明大将。二明拥护。三明赞劝。就初文中文分为三。一总标大将。二别列其名。三明其眷属。此则初也。能大将领鬼神故名大将。
经。所谓至鼻羯罗大将 二别列其名。此鬼神名。是鬼神语天竺诸人亦自不解。此三译家皆悉不翻。其中少小不同者。诸来三藏音有楚夏。
经。此等至以为眷属 三明其眷属。谓此诸大将各有七千夜叉以为眷属。
经。皆同一声至恶道之怖 二明拥护文分为三。一荷恩。二归敬。三愿护。此则初也。
经。我今至归依僧 二归敬。此三归依如前已辨。
经。皆当至安乐 三愿护文分为二。一发愿。二弘护。此则初也为作义利者。依佛地论第一卷云。现益名义后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
经。随于何等至悉令满足 二弘护。阿兰拏处者。亦名阿兰若。或阿练若。皆同也。瑜伽二十五说。云何名为住阿练若。谓住空闲山林坰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为住阿练若。问几许名一阿练若。俱舍十二云。十二指为一搩手。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卷为一阿练若。谓在在处处流布此经。受持如来名号。亲近供养者。我等神将并及眷属为正法故。常护是人。皆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所求悉令满足。
经。尔时世尊至一切众生 三明赞劝。时佛赞劝诸大将害汝等若念如来恩者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经。尔时慧命至云何奉持 第六庆喜清持文分为二。一阿难问名。二如来酬答。就初文中文分为二。一问经名。二问受持双问也。此经何名者是问名。云何奉持者是问持。
经。佛言至当如是持 二如来酬答文分为二。一答问名。二答受持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昔所发殊胜大愿是答名。当如是持是答持。
经。时婆伽婆至欢喜奉行 自下第三明依教奉行分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者。依伽耶山顶经论云。天亲菩萨明三种清净。所以欢喜。一说者净明如来是一切智人。普为众生尽说顿说无有藏法之垢故说者清净。二所说法净明所说经教与理相应随顺善导句义美妙故所说清净。三受法者净明听法之时一心正信不相是非闻即受行故。受者清净具三清净所以欢喜。
慧观昔因问道得履京华备践讲筵十有余载遂逢永淳饥馁杖锡旋归疑痼膏肓罔知析滞每玩味兹典常讽诵受持然粗薄通粗得文意不量闇短辄述所闻捃摭群□□□疏例岂敢传诸学私将□□□□披寻时闻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