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明三藏法数 » 大明三藏法数全文在线阅读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三

关灯直达底部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三      昆五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论有二种(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论即辩明之义谓造论者或发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发明自宗之道辩证他宗之非故曰论也。

【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论者立应理论宗分别论者立分别论宗也。

【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谓如善说法者遮恶说法宗恶说法者遮善说法宗应理论者遮分别论宗分别论者遮应理论宗也。

二种语(出涅盘经)

【一世语】谓如来为诸声闻缘觉说于世间有为之法名为世语。

【二出世语】谓如来为诸菩萨说出世间无为之法名为出世语。

二种爱语(出大智度论)

【一随意爱语】谓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是名随意爱语。

【二随所爱法为说】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论云菩萨若已得道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如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爱着名声福德故心则喜乐是名随所爱法为说。

二句(出翻译名义)

句即句逗也又众语和合成句谓如来所说之经必由文以载其义由义以成其文文义相成是为句也。

【一文句】文即字也依类象形为字形声相称曰文谓一切契经皆以文为身文成语为句诠显其义必藉于文是为文句。

【二义句】义即义理谓一切契经皆诠义理然义必依文而得显文因义而能成裁断其文必由乎义是为义句。

二义(出圆觉经略?)

【一了义】谓诸大乘经宣说胜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类皆究竟显了名为了义。

【二不了义】谓诸经中宣说世俗等事或说厌离生死欣求涅盘等种种文句差别不为究竟显了名不了义。

二决定义(出楞严经)

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种决定义也。

【一审因心果觉】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果觉本来不异也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行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审烦恼根本】佛令阿难审详烦恼根本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盖为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时是故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也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而无上涅盘决定可证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请(出华严经?)

【一言请】言请者谓以言说而请问也即华严第一会三昧品中普贤菩萨以言重请下之三品是也(三品者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也)。

【二念请】念请者谓不兴言说唯以念想而请问也即第二会如来名号品中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为现神通等是名念请。

二答(出华严经?)

【一言答】谓华严经第一会至第八会各有请问皆以言说而答是名言答。

【二示相答】谓华严经第九会入法界品初起六十句问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现相而答盖佛心自在不待兴言佛力殊胜现相能答是名示相答(频申奋迅貌)。

二食(出法华文句)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二种观(出禅要呵欲经)

观即定心运想之谓也修行之人未得正定于不净法犹生染心故作此二观遣其着心也。

【一死尸臭烂不净观】谓修行之人于闲静处运心观想死尸臭烂不净之相心生厌恶我身不净亦复如是云何着是色欲贪求无厌况命如电逝湏?难保一息不来与彼何异由观臭烂不净而贪着之心自息是为死尸臭烂不净观。

【二闻法忆想分别观】谓修行之人虽闻法要未有空慧贪爱因缘炽然未息故须忆想自身以骨为柱以肉为泥毛发爪齿皮膜筋血聚以为身饥寒失调百骸俱苦分别身分无一坚固由此忆想分别观而贪着之心自息是为闻法忆想分别观。

二种观法(出占察经)

【一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实相观】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二见(出涅盘经)

【一住地分见】谓十住等菩萨破一品无明之惑显一分三德从浅至深故名住地分见(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二究竟无见】谓等觉菩萨断最后品微细无明之惑净尽无余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本有性德一时究竟显现更无所见故名究竟无见。

二见(出涅盘经)

【一相貌见】谓因彼形相状貌而见如人远见烟起便言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

【二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盘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叶似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无明二义(出起信论?)

【一无体即空义】谓无明之惑皆依众生妄心违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体本不有故云无体即空义。

【二有用成事义】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二种熏(出翻译名义)

熏资熏击发之义也盖言第八识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发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资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第八识即藏识也)。

【一熏习】熏即熏发习即数习谓数习染净之缘熏发心体而成染净等事故名熏习。

【二资熏】资犹助也谓现对尘境所起之心及诸惑相资熏发而成染净等事故名资熏。

二种生死(出唯识论)

【一分假生死】分即分限假即形假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假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假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名方便土)。

二女(出涅盘经)

如来为诸众生但欣生恶死而不知出离之方故以二女喻之盖二女行止共俱不相弃舍亦犹生必有死死必有生未尝暂离也。

【一功德天】经云如有女人入于他舍主即问言汝字何等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又问为何所作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等宝闻已欢喜敬爱礼拜供养此喻凡夫贪生亦犹舍主贪爱财宝而爱是女也。

【二黑闇女】经云复见一女其貌丑陋多诸垢腻主即问言汝字何等答言我字黑闇又问为何所作答言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耗闻已持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答言汝甚愚痴无有智慧汝之家中所供养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天实为是否天言实是我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我常利益彼常衰耗若爱我者亦应爱彼若厌彼者亦应厌我此喻凡夫但知恶死而不知生亦当恶若恶其死湏恶其生生死俱恶方为有智所谓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也。

二种破着(出大智度论)

【一破欲着】谓人于好色多起贪欲若观色是无常不净等则不生贪着之心而得解脱之乐是名破欲着。

【二破见着】谓人虽观色无常不净犹尚着法生见若能了达色相本空则不起于分别之见是名破见着。

二解脱(出宝性论)

谓诸众生常为业绳所缚不能脱离若解其缚即得自在故名解脱。

【一性净解脱】谓众生性本清净而无系缚染污之相是名性净解脱也。

【二障尽解脱】谓众生由烦恼之惑障蔽圣道不得出离若离此障即得自在是名障尽解脱也。

二解脱(出华严经?)

【一有为解脱】谓有作之戒依师作法而受如法而持则能防非止恶离诸惑业之缚故名有为解脱。

【二无为解脱】谓无作之戒性自清净体本无为虽持戒法无持犯相心体既空罪性亦泯故名无为解脱。

二解脱(出成实论)

【一慧解脱】谓以智慧断除无明惑业之缚而得解脱故名慧解脱。

【二心解脱】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故名心解脱。

二断(出地持经)

【一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二种护持事(出地藏十轮经)

【一护持佛种】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

【二护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谛等真正之法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护持如来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无能恼乱令诸众生正信乐闻弘通流布利益无穷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教(出华严孔目)

【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华严为诸教本有二(出华严经疏)

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如来出现于世初说此经而后演说渐顿诸法者盖大小渐次诸教皆从此华严性海流出故此经能统摄该括以为诸教之本也。

【一为开渐之本】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证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虽预法会如聋若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故卢舍那佛脱珍御服着弊垢衣乃开三乘渐次随宜之教令彼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开解成熟故华严为开渐之本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为摄末之本】摄谓[(冰-水+〡)*ㄆ]摄末即支末即前三乘教也佛既为诸小乘之机说三乘法既成熟已最后令其悟入佛慧故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故华严为摄末之本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

印师二教(出华严经疏)

印师二教者唐初印法师立此二教也。

【一屈曲教】谓释迦如来所说之经逐其机性随计破着方便委曲令物生解如涅盘经虽说圆通一极之理或对权显实或会异归同之类是名屈曲教(对权显实者对藏通别三教之权以显圆教一乘之实也会异归同者会三教之异归圆教之同也)。

【二平道教】谓卢舍那所说之经随其法性平等而说如华严经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皆是称性善巧一时顿演是名平道教(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即报身佛也)。

昙谶二教(出华严经疏)

昙谶二教者西秦昙牟谶三藏立此二教也。

【一半字教】半字教者谓声闻藏谈理未遍若字之有半也。

【二满字教】满字教者谓菩萨藏谈理满足若字之圆满也。

远师二教(出华严经疏)

远师二教者隋朝远法师立此二教也。

【一渐教】渐教者谓约渐悟之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顿教】顿教者谓约顿机直入于大不由于小顿令得悟也。

刘虬二教(出华严经疏)

刘虬二教者齐朝隐士刘虬谙达释书亦立二教也。

【一渐教】谓始自鹿苑终于双??所说之经从小至大故名渐教。

【二顿教】谓佛最初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名顿教。

二种无心约教(出宗镜录)

约即要约亦依约之义谓如来之教本离心缘言说之相众生依教而修舍离妄着之心安住真实之理则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着是也。

【一澄湛令无】谓诸众生若能摄念安禅澄神静虑能令定体湛然不为妄尘所挠是名澄湛令无。

【二当体是无】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二宗释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并华严经疏)

二宗释题者谓天台贤首二宗解释诸经题目有通别能所之不同也。

【一天台通别释题】陈隋间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通别二义而判释之如妙法莲华经上之四字是别别在此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通于一切诸经故余经亦然是为天台通别释题。

【二贤首能所释题】唐朝贤首国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能诠之文所诠之义而判释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上之六字是所诠经之一字是能诠余经亦然是为贤首能所释题。

二种立题(出法华文句)

二种立题者谓凡诸经题目有佛自立者有结集经家之所立者。

【一佛自立】佛自立者谓诸经题目有佛自立如金刚经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是也。

【二经家立】经家立者谓佛入灭后诸经题目有阿难等结集之人所立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二摄(出净名经?)

【一折伏摄】折即折挫伏即摧伏谓六道众生于三界中贪着五欲流转生死卒难度脱故如来说诸善恶果报及以地狱等种种苦切之言折伏其心而摄受之是名折伏摄(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调伏摄】调即调治谓调伏见思烦恼及根本无明之惑皆顺正理心心寂灭不令再起是名调伏摄。

二种入(出金刚三昧经)

【一理入】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二行入】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谓行此行时心不倾倚无念无求安住不动犹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二诠(出宗镜录)

【一遮诠】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祛音驱逐也除也)。

【二表诠】表即显其所是谓如诸经所说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是名表诠。

二羯磨(出四分律)

梵语羯磨华言作法谓比丘有罪各共面对秉法自首其罪也。

【一治罪羯磨】谓比丘有犯戒者大众作法治定其罪是名治罪羯磨也。

【二成善羯磨】谓比丘有犯戒罪许容对众首露其罪得灭成就善根是名成善羯磨也。

二羯磨(出毗尼母论)

【一永??羯磨】梵语羯磨华言作法谓佛在世时若比丘犯罪不自见过其性刚强永无改悔即作法白众随即??黜尽此一身不复再同僧事是名永??羯磨。

【二调伏羯磨】谓比丘犯法未曾忏悔凡饮食坐起语言一切僧事皆不得与众共而使其心调停折伏自能知过改悔求僧忏罪不复更作是名调伏羯磨。

二种却魔法(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谓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

【一修止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着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唯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二修观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二等(出宗镜录)

【一断等】谓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举如来望众生界无有一法而非清净故名断等。

【二得等】谓佛初成道得满始觉之时一切众生始觉之智皆得满足此举众生望佛世尊所有无明等惑皆悉清净无所障碍故名得等。

二殊胜(出楞严经)

此言观音菩萨极证圆通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故云殊胜。

【一上合诸佛本觉妙心】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证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乐显应十方现身说法圣凡等度有愿必从是为殊胜。

【二下合众生同一悲仰】谓菩萨所证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众生苦??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二种清净(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自性清净】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二种自在(出华严经疏)

【一观境自在】谓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是名观境自在。

【二作用自在】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而得自在是名作用自在。

二种毕竟(出大涅盘经)

【一庄严毕竟】毕竟犹决定之义谓一切众生皆有一乘正性应湏修于六度庄严设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则六度决定能为庄严之具故?云以六度为庄严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究竟毕竟】究竟犹至极之义即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之性也苟得此一乘之性则能决定至于至极之地故?云一乘为究竟也。

二种际(出华严经?并演义钞)

际即际畔谓生死涅盘体性是一本无际畔不异而异遂有生死涅盘二际之分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涅盘际】涅盘际者若以生死染缘就涅盘实理而言生死即涅盘了无虚妄之可分别无际之际是名涅盘际中论云涅盘之实际及与生死际无毫??差别是也。

【二生死际】生死际者若以涅盘实理从生死染缘而言涅盘即生死非真寂静之可证入无际之际是名生死际故晋译华严经云生死非杂乱涅盘非寂静是也。

二转依(出楞严经义海)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盘】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果也然生死涅盘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盘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盘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盘念念证入是名转生死依涅盘也。

二种无量(出大智度论)

【一实无量】谓涅盘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二不知为无量】谓如湏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湏弥华言妙高)。

二种无碍(出华严经?)

【一智慧于境无碍】境即法界之理也谓菩萨以平等智证于法界之理理事融通无有障碍故名智慧于境无碍。

【二神通作用无碍】谓菩萨由内心证于法界之理故能以种种神通应现十方世界随机化度皆无障碍故名神通作用无碍。

二花(出华严经?)

【一草木花】谓凡草木之花皆有开敷结实之义以喻万行之因则有成就佛果之能故名草木花。

【二严身花】谓世间金玉等花皆能严饰其身以喻神通相好则能庄严法身故名严身花。

二种菩萨(出大智度论)

论云菩萨常好中道舍离二边故不生边国又于中国不生邪见家又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二边者有无二边也)。

【一成就大力菩萨】论云此菩萨为众生故随所应度随处受用不避边地及邪见家是名成就大力菩萨。

【二新发意菩萨】论云此菩萨初发心故若生边地及邪见家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善根譬如真金在泥终不变坏若是铜铁在泥则坏是故新发意菩萨不生边地及邪见家(真金喻大力菩萨铜铁喻新发意菩萨)。

菩萨二心(出大智度论)

【一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二大悲心】悲名愍伤即?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二种胜(出地持经)

【一因胜】谓菩萨所修出世善法皆以菩提为因胜于声闻缘觉是名因胜。

【二果胜】谓菩萨修行既以菩提为因终证菩提之果胜彼二乘是名果胜(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木(出法华经文句)

【一大??】大??喻别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普度一切众生如彼大??蒙一雨所润而得增长敷荣郁茂则能普覆一切是名大??。

【二小??】小??喻通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亦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而不及别教菩萨根器之大化用之广是名小??。

二种独觉(出析玄记)

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也)。

【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

【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故名麟喻。

二藏(出庄严论)

藏即含藏之义谓佛说大小乘诸经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声闻藏】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佛说阿含等经含藏小乘声闻等修因证果之法是名声闻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菩萨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佛说华严法华等经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是名菩萨藏。

二乘(出华严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蜜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二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盘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盘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盘故名缘觉乘。

二果二义(出析玄记)

二果即斯陁含华言一往来而有二义焉。

【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证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二一往人间】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证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

初果二义(出析玄记)

初果即湏陁洹华言预流又云逆流故有二义焉。

【一预流】预入也流即流类谓此圣人得证初果是入圣之流类故名预流。

【二逆流】谓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类故名逆流。

利钝二根(出析玄记)

析玄云见道行人根有二种谓湏陁洹初果之人破惑见理名为见道(梵语湏陁洹华言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也)。

【一钝根名随信行】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故名随信行。

【二利根名随法行】婆沙论云由彼依法随法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利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故名随法行。

二种医(出大智度论)

【一小医】谓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药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差病药以譬声闻不能遍知药病是名小医。

【二大医】谓一切病一切病因一切差病之药皆能遍知乃至遍知众生病因差病药等以譬菩萨无病不知无药不识是名大医。

二宗(出翻译名义)

【一龙??提婆宗】龙??即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也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号法性宗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梵语提婆华言天即龙??弟子禀承其道传流于世是为龙??提婆宗(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二无着天亲宗】翻译名义引三藏传云无着夜升睹史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等论专弘一切法相号法相宗天亲乃无着之弟相继其道传流于世是为无着天亲宗(梵语睹史又云兜率华言知足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二种比丘(出出曜经)

昔二比丘在山中学其一多闻其一寡浅寡浅者持戒诵经唯通一句日诵不辍更无他学天神赞善愿乐欲闻多闻比丘见其神应尽己所闻高声讽诵欲求赞羙而神默然怒其神曰何厚于彼而薄于我神曰汝不自责而反责我彼虽少闻言行相顾汝虽能诵三藏行与经违故不称善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三藏者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

【一多闻比丘】乐诵经典旁搜广记谓之多闻比丘多闻固为可称然学虽有余其心不诚而行不逮亦不足贵此天神之所以不赞护也。

【二寡浅比丘】学道日浅经教少通谓之寡浅比丘寡浅固未足称然学虽未至其心则专而行无杂亦为可贵此天神之所以赞护也。

僧伽理事二和(出翻译名义)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湏陁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瞋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二天随人(出华严经)

经云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

【一同生天】同生天者谓此天与人同时而生也。

【二同名天】同名天者谓此天与人同其名字也。

二难化(出大智度论)

菩萨为化众生而于世间常作转轮圣王多生欲界以天上着乐故难化也。

【一欲天难化】谓欲界诸天着于上妙五欲难以教化是名欲天难化(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色天难化】谓色界诸天多味着世间禅定之乐无厌恶心不求出离难以教化是名色天难化。

二种众生(出大智度论)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闻经二种非器(出华严经?)

【一二乘非器】谓佛说华严经时一切二乘根器狭劣不能听闻故出现品云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故虽在座如聋如瞽是名二乘非器(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众生非器】谓一切邪见众生无信心故非其根器虽闻此经闻即生谤而堕恶道是名众生非器。

二种(出法华安乐行义)

【一凡种】谓凡夫之人不能觉了因眼见色生贪爱心为爱造业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是名凡种。

【二圣种】谓人因善知识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着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

二种受具戒法(出大宝积经)

戒者万善之根本也谓能受正戒者一切善法从此增长受之不正者着于邪见堕于外道故戒有二种不同也。

【一受正平等戒】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受邪不等戒】谓邪见之人随逐恶知识以分别心受持邪戒而堕于人我断常憍慢贪欲瞋恚愚痴种种差别邪见不知出要解脱之道也。

二种健儿(出涅盘经并水忏)

谓自不作恶既作而能忏悔更不复作乃是有力量人故名健儿。

【一自不作罪】谓此健儿身口意业常自清净永无过恶故名自不作罪。

【二作已能悔】谓此健儿虽先作恶后能改悔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力故水即为清故名作已能悔。

二种人咒术不能加(出摩登伽经)

经云阿难乞食道逢摩登伽女取水阿难渴乏从之求饮女心染着归白其毋请以咒术致之毋云世有二种人虽咒术不能加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摩登伽华言性)。

【一断欲人】谓人能断欲必自持戒持戒之人正念坚定立行端方神所呵护妖邪莫挠虽有咒术不能加也。

【二死人】谓人既死识依业转随处受形咒寿夭有限死不复生虽有咒术不能加也。

二种破戒人(出大智度论)

【一因缘不具足破戒】谓贫穷之人衣食之缘不能具足是以心生偷盗即破于戒是名因缘不具足破戒。

【二因缘具足破戒】谓人衣食之缘虽皆具足以心习恶故好行恶事于诸禁戒多所毁犯是名因缘具足破戒。

二人出佛身血(出大智度论)

【一调达推山得罪】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二只域行针得福】梵语只域华言故活谓佛有疾使只域治之因行针出血疾得顿愈虽出佛血由治疾故而得福报。

二种退(出地持经)

【一究竟退】究竟犹决定也谓修行之人信根浅薄始则勤修后因他缘障碍道心即退终不起菩提之愿是名究竟退。

【二不究竟退】谓修行之人始则精进中复懈墯道心即退心既退已或遇善知识提奖劝诱复能发起菩提之愿是名不究竟退。

二亲(出法苑珠林)

二亲者父母也末罗王经云人受父母遗体乳哺养育之恩或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也(二十八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一父亲】父亲者谓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长成教诫抚字其恩罔极也。

【二母亲】母亲者谓资生之始自怀担以至乳哺鞠育护持劬劳甚至其恩罔极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