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方哲学十五讲 » 西方哲学十五讲全文在线阅读

第十讲 大陆理性主义

关灯直达底部

笛卡尔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在近代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称之为“认识论的转向”。这样概括近代哲学的性质虽然不一定恰当,因为任何大而化之的抽象概括一遇到具体内容就会面临很多问题,不过认识论的问题的确是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希腊人以知识作为最高的理想,然而他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认识论问题的重要性,或者说,认识论问题尚未提到哲学的议事日程上来。因为朴素直观的古代哲学主要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由于知识尚未明确地分门别类,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受到了限制,所以尽管知识归根到底存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但是这对于希腊人来说似乎还没有成为问题,不过晚期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实际上已经把哲学所面临的认识论难题摆在了哲学家的面前。中世纪哲学所研究的领域尽管非常狭窄,然而当哲学家们在纯粹思想的领域营造一个精神的世界的时候,自然与精神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领域,而他们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工作终于失败之后,不仅动摇了信仰的基础,也使人们对理性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在此之后,哲学家们需要收拾残局,重新恢复理性的地位——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学科当以理性为其基础,不研究认识论问题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因此,在近代哲学中,认识论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自从怀疑主义以来,自从基督教思想否弃了自然现象的真实存在之后,柏拉图——甚至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的两个世界,亦即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的划分,就必然使认识论问题成为人们思考的重心。与主张思维与存在是一回事,还没有将知识与知识的对象分离开的古代哲学不同,现在对近代哲学来说,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和对象本身究竟是否是一致的,很成问题,甚至哲学家们终究也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与追求知识的古代哲学一样,近代哲学也在追求知识,但是随着经院哲学的衰落,哲学必须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合理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认识主体。确立主体性的地位,是笛卡尔的伟大贡献,近代哲学就从此开始。

正像在希腊哲学中突出了柏拉图的先验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样,近代哲学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倾向,这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围绕着知识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显然我们的确有科学知识,那么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这两种观念,前者被称为经验论,以培根、洛克、巴克莱和休谟为主要代表,后者被称为唯理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模式。

经验论者关注的是经验,并且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没有其他的来源,因而他们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从经验中得来的感觉材料是如何构成知识的,由于英国的唯名论传统,它的经验论者通常都是唯名论者,他们不认为理性在认识中除了组合与分解感觉经验材料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所以他们普遍排斥形而上学。因此,经验论的体系实际上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者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然而由于近代哲学的二元论立场,这两者必然发生矛盾。知识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有着外部的源泉。但是我们的知识只是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这就使我们的认识与外部对象之间横着一道经验的鸿沟——我们只能知道经验而不可能知道经验背后的事物本身。因此,经验论模式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既无法说明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也无法证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所以经验论在某种意义上必然导致怀疑主义或者不可知论。

唯理论者意识到感觉经验的相对性和个别偶然性,认为在此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如果知识不是以经验为其基础,那么就只能以理性自身为其基础,所以他们在数学(几何学)的启发下,认为在理性中有一些“天赋观念”,以此为基本原则严格按照逻辑的必然性进行推论,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人类的知识大厦。因此,唯理论的模式表现为“逻辑”的:知识是按照逻辑(数学)的方式构建起来公理化系统,它从第一原理推演而来,只要第一原理是可靠的,那么整个知识系统就是可靠的。唯理论模式的特点是,它能够比较有效地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然而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在所谓第一原理问题上难逃独断论的嫌疑,而且像经验论者一样将知识封闭在思想范围之内了,不仅如此,它与经验论一样面临着二元论的难题——如果知识完全是理性自身推演出来的,而且与经验没有关系,那么它们如何可能与外部事物一致呢?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因为它一方面坚持知识是从理性中推演而来的,另一方面又必须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主观主义,所以必须以某种本体论作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对比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经验论的方法最初是培根制定的,他称之为“经验归纳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经验出发,主张对足够充分的经验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抽象出事物的一般性质——共性。唯名论的立场使经验论者不认为有独立存在的共性或共相,这就使这种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仅仅依靠经验归纳难以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唯理论的方法是由笛卡尔按照数学方法(主要是几何学方法)制定的,他称之为“理性演绎法”。这种方法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是理智直观,其一是逻辑演绎。我们可以保证推演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无法保证推演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可靠的,这就需要理智直观的作用。整个知识系统所依据的第一原理是无法由知识本身来确定的,需要理智直观来给出一个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原理。然而理智直观是如何可能的?我们如何能够保证直观到的第一原理是可靠的?所以唯理论的知识大厦固然美妙,但是它的基础却是它最致命的薄弱环节。为了弥补这个薄弱环节,唯理论就需要一个可靠的本体论基础。所以,虽然一说到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我们就会想到,这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但是实际上两者花在认识论问题上的精力似乎是不一样的。经验论者排斥形而上学,所以他们的哲学就是认识论。而唯理论更关注的是知识的形而上学基础,这一方面构成了他们的哲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