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袁了凡榜上无名,但在考试的江湖上却渐渐出了名。
什么情况?
因为这位落榜生编了一本很牛的高考复习资料——《群书备考》。
也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高考复习资料,不仅有范文展示,教考生如何答题,如何写策论,还有高考前的心理辅导。
这本高考复习资料一出版,就畅销;一畅销,就断货。一不留神,居然不经意间用上了今天的商业奇招——饥饿营销。
那时,商业一点都不发达,袁了凡哪懂什么饥饿营销,完全是因为印刷厂太落后,印不出那么多来,印一批,就被人抢一批,类似于今天抢马桶盖,屁股太多,需求大于供给。
从袁了凡的经历可以看出,多参加几次高考并不是一件坏事(今天也不例外)。
俞敏洪参加了三次,最后创办英语补习学校——新东方,令美国人大吃一惊。
马云也考了三次,最后创立淘宝网,掏干净了女生的钱包。
多参加几次高考,还有一个好处:同学多,人脉广。人际关系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
那些一次就考中的人,同学只有一个班。而补习一次,同学就多一个班,补习两次,同学就多两个班,将来很占便宜。
袁了凡就是这样,丁敬宇是他的同学,冯梦祯也是他的同学,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考上了,不会再有同学了,而袁了凡还有补习的机会,注定会有更多的同学。
每一个班里都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同学。
丁敬宇第一次考上了,就不可能与杰出的冯梦祯成为同学,但袁了凡却可以。袁了凡不仅可以与冯梦祯成为同学,还可以与大名鼎鼎的汤显祖成为同学,因为袁了凡、冯梦祯、汤显祖他们是一个年级。
实际上,袁了凡这次落榜并不丢人,因为汤显祖也落榜了。
什么?
汤显祖没考上?
他可是全国最牛的大才子,不仅精通四书五经,是王阳明心学的继承者,文笔还铿锵有力,要文采有文采,要思想有思想,要学问有学问。这就相当于奥黛丽·赫本去参加选美,结果没选上。
怎么可能?
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先不说有没有猫腻,看一看金榜再说——
万历年丁丑科(1577年)
第一甲三名
沈懋学 张嗣俢 曾朝节
第二甲五十七名
宋希尧 陆可救 冯梦祯……
冯梦祯顶替袁了凡在会试中成为第一名,但在殿试中发挥得稍微差那么一丢丢,没能进前三甲,还不错,二甲第三名。
别看了,真的没有闻名天下的大才子汤显祖。
状元沈懋学大家都知道,他当时与汤显祖齐名。
榜眼张嗣俢是谁?
怎么以前一直没听说过呢?
只是最近才听沈懋学谈起,还一个劲儿说这个人了不起。
一打听,才恍然大悟,不是这个人了不起,是这个人的爹了不起,他的爹是谁呢?张居正。
张居正高考前曾派人去找闻名天下的沈懋学和汤显祖,让他们配合一下,把二儿子张嗣俢拉进朋友圈,先吹捧吹捧,混个脸熟,然后作弊才不露痕迹,回报就是让他们金榜题名。
汤显祖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改革,但对这种龌龊的手段却深恶痛绝,第一次张居正派人上门时,汤显祖婉言拒绝了。
拒绝别人是要有学问的,这种学问可归纳为两条:一态度坚决,二口气温和。
态度不坚决容易让别人误以为你默许了;口气不温和,会触怒对方,不好收场。
可能第一次汤显祖只考虑到了后一条,态度不够坚决,来人回去汇报后,张居正觉得还有戏,就又派人上门。
这一次汤显祖不得不把话挑明了。
当然,大才子说话总爱用个比喻什么的,既表明态度,又让人记忆深刻。
汤显祖说:“我宛如一处女,岂敢这样就失身(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这个比喻很生动很形象,真的让张居正记住了,并且永远没忘记。张居正恨得咬牙切齿:“好小子,有种,有我在,你汤显祖就别想金榜题名。”
男子汉大丈夫,说到做到。
后来,在张居正当权的时期,汤显祖永远落榜。
可是,尽管落榜,汤显祖的名气却越来越大,写的戏曲影响海内。
也许,很多人听说沈懋学与汤显祖齐名时,会暗恨自己孤陋寡闻,居然连沈懋学都没听说过,立马上网去搜索,结果除了那年考上状元外,什么也查不到,也就是说,这个人后来废了,什么事情也干不了。
为什么呢?
因为沈懋学同意张居正的要求,替张嗣修当托儿,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一个出卖了灵魂的人,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失去了生命本该具有的活力,一辈子依附于别人,注定碌碌无为。
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换取一个状元的头衔,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生命是无价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灵魂。
汤显祖没有出卖灵魂,他的生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辉。
二
没考上进士的袁了凡有一个超级牛的朋友圈。
朋友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云谷禅师,不过,这位老朋友总是潜着,不说话。
朋友圈中排在第二位的是丁敬宇,这时,这位小兄弟正在句容当县太爷,上传的东西都是句容的风土民情,以及当县长的心得体会。朝廷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他似乎并不关心,更不知道后来自己也会被张居正整,不得不辞官。
排在第三位的是冯梦祯,此时,这位仁兄正在京城郊外送一个人。
他送的这个人是个愤青,一根筋,名叫邹元标。
邹元标也是1577年的进士,与袁了凡同过学,这哥们虽然是个神童,九岁就能读儒家经典,考得却没有冯梦祯好,但这时却闻名天下。
他靠什么博取的名声呢?靠屁股!
他的屁股了得,挨了八十大板,居然没死。
原来是这样的,那四个弹劾张居正的人,挨完板子后,获得舆论界的一致好评,一夜成名。邹元标虽然考上了进士,但还是个待业青年,什么职务和工作也没有,看别人靠挨板子出了名,自己也赶紧写了一份弹劾的奏章。
恰逢这时皇帝下了一道敕令:有胆敢再弹劾者,杀无赦!
敕令刚发出去,就收到邹元标的弹劾奏章,皇帝和张居正想,是谁这么大胆,敢往枪口上撞,那四个人是不怕痛,这个人是不怕死。
不怕死,就让他死。
当邹元标快要被绑到菜市口砍头的时候,有人发现这是个冤案。因为他弹劾的奏章是在敕令颁布前写的,由于送快递的耽误了几天,才偏偏赶上了这个节骨眼。
邹元标逃过了死,逃不过痛,最终判决:廷杖八十,发配贵州!
邹元标这个名字,初看没什么意思,仔细一琢磨,不一般。
元,是什么意思?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叫元旦;考上第一名,叫状元。
标,是什么意思?就是标准、标志、标杆的意思。
元标,意思是自己要成为朝廷和社会最原始最根本的标杆。
这个名字预示着这个人的工作,就是职业搞度量衡的,不过,不是度量物品,是度量人。
邹元标整天拿个标杆去度量别人符不符合自己心中的元标,凡是符合的,他就支持,凡是不符合的,他就反对,包括皇帝(后面会提到)。
最后邹元标理所当然地当上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吏部左待郎),全国的官员都由他来度量。这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因为他的名字白纸黑字早就写在那里。
与此同时,这个名字也预示他的命运:拿着一个标杆东量量、西量量,专找别人的麻烦,与别人死磕,磕倒了不少人,也磕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邹元标经常在朝廷兴风作浪,后来还成立了一个党,叫东林党,与顾宪成、赵南星并称东林党三君。
不过,这时,这哥们正躺在担架上,屁股肿得老高,而冯梦祯眼泪汪汪地站在他的身旁。
从冯梦祯在微信朋友圈上传的图文中,可以看到,那天北京刚下了一场大雪,天寒地冻,万木枯萎,刺骨的北风一个劲儿地吹,鹅毛大雪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纷飞的雪花就像廷杖时锦衣卫口中的唾沫星子,汹涌喷洒。
此情此景,哥俩的心中悲愤万分。
不过,根据接受现实的五个心理阶段,这时恐怕更多的是悲伤。想到邹元标的屁股在这样大冷的天里,还要经受云贵山路的颠簸折腾,他们的心感到彻骨的寒冷,不过,更让他们寒心的还是朝廷。
也许,不久前,这哥俩进京赶考时走的也是这条路,那时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他们的心中充满憧憬。
这才过去多久啊!
一切都变了,北京已经了无生机。
理想与现实就是这样,落差很大,如同从拉萨坐飞机,刚才还在青藏高原,理想似乎与天齐,唰的一下,降落到了四川盆地。
送走邹元标后,冯梦祯也旋即离开了北京这个是非之地。
冯梦祯的离开,一半是被迫,因为得罪了张居正,一半是主动,自己也不愿意再干下去了。他按照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办了一个病退。
这非常符合冯梦祯的性格,温柔而坚强,绵里藏针,不像邹元标那么生猛,非要搞出点动静不可。
冯梦祯是这样想的:既然官场中找不到吉祥,自己就要按照“梦祯”这个名字所指引的方向,在梦中去寻找吉祥。
后来,虽然冯梦祯在张居正死后,官复原职,还升到南京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但很快又被人弹劾罢官,一辈子都没有在官场中混出什么名堂。
但是,官场中没混出名堂,并不代表冯梦祯没有名堂。
在冷酷的现实中,冯梦祯默默无闻,但是在梦中,在属于自己的思想领域,他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他天天穿梭于名刹古寺,与憨山德清和紫柏真可谈佛,与汤显祖谈人性,与袁了凡谈行善积德,与董其昌谈心灵,他的微信朋友圈中都是一些崇尚自由和追求真我的人。
心灵的自由,是没有人可以剥夺的。
梦,是没有人可以剥夺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说,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这是人所具有的最后的内在自由。
在这种自由中,冯梦祯成为了明朝最有名的佛教居士,他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真实。
“冯梦祯”与“冯真实”这两个名字,在我看来,应该是中国上下几千年来最牛的组合和搭配之一。看过《盗梦空间》的人,一定对电影的结局感到惊艳,因为你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是梦境,哪一个是真实的现实。同样,庄子在梦中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翩翩起舞,醒来之后,他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哪个是梦,哪个是真实。
“冯梦祯”和“冯真实”这两个名字,一个人,就如同两只纷飞的蝴蝶可以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冥想,最后触摸到宇宙的真相。
冯梦祯,不仅是明朝响当当的居士,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
不过,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袁了凡所处的时代,现实很凌乱,梦却特别多,在袁了凡的朋友圈中冯梦祯是一个梦。而汤显祖则有四个梦,叫作“临川四梦”,分别是《荆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梦》。
为什么叫“临川四梦”呢?
因为这四部作品分别写了四个梦,最感人的应该算《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那个梦。
“汤显祖”这个名字很好理解,光宗耀祖。但不好理解的是,以什么方式光宗耀祖。
有的人选择以当官的方式,有的人选择以经商的方式,有的人选择以做学问的方式,还有的人选择以旅行的方式,比如徐霞客。不管你选择什么方式,注意一点,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的灵魂,不要扭曲自己的人格,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好像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汤显祖是以一个戏剧家的方式光宗耀祖的,因为别的方式不是他喜欢的,也不是他擅长的,关键是还要出卖灵魂,这是汤显祖万万不能接受的。
人不能以出卖自己的方式获得幸福。
同样,人也不可能以背叛自己的方式光宗耀祖。
那样的光宗耀祖最后只能让祖宗蒙羞。
顺便说一下,汤显祖与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虽然是同学,却不来往,张嗣修仗着自己是张居正的儿子,整天牛皮哄哄的,汤显祖极为鄙视。
可后来他们却冰释前嫌,成为好朋友。
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半是出于同情。
张居正死后第二年,张家被抄,大儿子上吊自杀,运气好,吊死了,避免了继续受折磨。三儿子张懋修,在二哥舞弊当上榜眼后,他爹的胆子更大了,直接给他弄了个状元来当,现在东窗事发,想投井自杀,运气不好,没有死成,接着又绝食,还是没死成,最后被发配边疆,这回死成了,被边疆的乌烟瘴气给弄死了。
想起来就生气,一个几次都没死成的人,居然死在脏空气上面。究竟是生命太脆弱,还是空气太肮脏呢?
当然,二儿子张嗣修也难逃厄运,被发配到雷阳,即今天的雷州半岛中部。在这里汤显祖遇见了这个曾经很牛×的同学,他们手握着手,感叹不已。
人生多么像一场梦。
不!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对于张嗣修来说,以前的人生是一场美梦,现在的人生是一场噩梦。
对于梦境,汤显祖对张嗣修说,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抑或是“临川四梦”,都不要留恋,不要执著,也不要反感,不要拒绝,要心如流水,让它们自然流走(云谷禅师、袁了凡、冯梦祯和汤显祖等是一个群里的人,关于心是一条河的观念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看到汤显祖这样对待自己,张嗣修心生感慨,自己从前是大爷,现在是孙子,从来就没有成为过真实的自己——做大爷时,我瞧不起别人;做孙子时,别人瞧不起我。 但是,汤显祖从来都不做别人,只做自己。
做自己的人,在你是大爷的时候,他不答理你;在你成为孙子的时候,他同情你,想扶你一把,让你做回自己。
汤显祖给予了张嗣修最诚挚的同学情谊,不管他身上有多少跳蚤,不管他身上有多少人吐的浓痰,汤显祖都上前一把握住张嗣修的手,把温暖送了过去。
不仅如此,汤显祖还给他的三弟张懋修写信:“那年冬天,我与令兄在雷阳握手见面,既高兴又伤感。”
……
汤显祖就是这样的人,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不仅显了祖,也令中国戏曲脸上有了光。
三
冯梦祯作为官员常常出入寺庙。
那么,寺庙中的和尚在干什么呢?
和尚常常出入监狱——一会儿被抓进去,一会儿被放出来;很多时候,进去是个大活人,出来是一具僵尸(被严刑拷打至死)。
寺庙是官员的归宿,监狱是和尚的归宿。
多么的可悲!
在袁了凡的朋友圈中,接下来的应该是一位和尚,名叫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与“憨山德清”的名字类似。
“憨山德清”的名字是先有“德清”,后有“憨山”。
“紫柏真可”的名字也是这样,先有“真可”,后来才在前面加上“紫柏”。
名字大体一致,命运也应该大体一致,他们都是著名的高僧,被称为明朝四大高僧,也都进过监狱。
一天,袁了凡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微信,感叹过去的《大藏经》卷帙浩繁,不容易传播,希望改成方册,以便广为流通。
微信发出后,点赞的人很多,首先点赞的是一位名叫幻余的禅师。幻余禅师还有一个名字叫法本。
“幻余”与“法本”这两个名字搭配得也很好,一个“幻”字,暗含这样的意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言外之意,你看见的都是幻觉,钱是幻觉,状元是幻觉,美女也是幻觉,股市中的泡泡更是幻觉。
什么才是真实的呢?佛法的根本才是真实的。
由“幻余”到“法本”,这两个名字准确表明他的人生是一个由幻到真的旅程(类似于由“冯梦祯”到“冯真实”)。
接着点赞的便是紫柏真可,这个主意太好了,并提出自己亲自来办这件事情。
后来点赞的还有冯梦祯和陆五台等。
他们不仅点赞,还积极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是便有了后世的《嘉兴藏》。
……
紫柏真可比袁了凡小十岁,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不仅悟透了生死,关键还很仗义。
他出家本身就是一种仗义的行为。
十七岁时,青年真可离家远行,本打算到塞外去当兵。
当时科举很吃香,别人都想去考个秀才举人什么的,他却想当兵,太不合时适了吧?但这就是真实的真可,不走寻常路的真可。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还没有走到塞外,刚走到苏州的时候,天就下起瓢泼大雨,他无法继续前行,只能暂时住下来。
真可没有住快捷旅店,住进了虎丘云岩寺。
云岩寺中的高僧明觉禅师偶然看见他,这一看不打紧,只见真可仪表堂堂,高大伟岸,不免心中又惊又喜——这不就是传说中护法的法器吗?
明觉禅师并没有马上劝真可,佛门中人讲究一个“缘”字:有佛缘,早晚你会拜佛;没佛缘,天天都会拜鬼。
不过,请真可吃一顿饭还是可以的,并不违纪,明觉禅师邀请真可共进晚餐。
真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他作为俗世之人的最后的晚餐。
吃完晚饭后,真可在寺庙内溜达起来,走着走着,突然响起一阵声音,那声音浑厚雄壮,伴着悠远的钟声,令他热血沸腾,心中无比舒畅。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声音呢?
原来是寺庙中的晚课,僧人们在唱诵八十八佛名,即念诵八十八位佛的名字。在真可看来,这多么像一次出征前的点兵点将,抑或是一声声嘹亮的集结号。
难道自己追求的人生并不在塞外边疆,而在这里?
真可没有半点犹豫,立刻找到明觉禅师,解开腰带,掏出十多两金子全部赠送给他。
明觉禅师很惊讶:“你这是要干什么?”(好端端的人儿怎么学会了行贿)
真可说:“我要出家!”
明觉禅师心里想,出家也可以留点私房钱呀,怎么全捐了,这不是裸捐吗?
仗义的真可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彻底底,不留后路。
就这样,本来打算去塞外边疆杀敌立功的真可,现在却把自己献给了佛法,成为庄严佛国的一名卫士。
打仗是要死人的,捍卫真理同样如此。
真可的死,其实在他给自己取“紫柏”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隐含其中了。
“紫柏”,意思是挺拔的松树,具有超强的抗打击能力。但不要忘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紫柏真可就是这样。
进入佛门后,伴随着紫柏真可对生死的领悟,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已经与憨山德清齐名。
万历二十三年,紫柏真可与憨山德清相约一同前往六祖慧能曾经讲禅的曹溪,谁知约好的时间到了,憨山德清却爽约了。紫柏真可焦急地等待着,一等没来,二等没来,最后等来了憨山德清被流放的消息。紫柏真可赶忙顺着流放的路线追了过去。
隆冬之际,在半路上,两位高僧相见,紫柏真可握着憨山德清的手动情地说:“你不生还,我也没几天活头了。”(公不生还,吾不有生日)
看到没,紫柏真可出了家,依然是性情中人,多情乃佛心。
万历二十八年,朝廷征收矿税,宦官乘机扰民,南康知府吴宝秀抗税被捕,他的妻子悲愤交加,活活被气死。
紫柏真可听到这一消息后,又动了情,大声疾呼:“老憨不归,这是我要挺身而出的责任;矿税不止,这是我必须救苦救难的责任;佛法得不到宣扬,这是我必须采取行动的理由。”
紫柏真可决定到北京采取行动。
当时,冯梦祯发来私信劝他,别去了,那是个是非之地,凶多吉少。
他回答得很豪迈,五个字:“断头如断发。”
汤显祖也发来私信劝他不要去,他回复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最后依然是五个字:“断头如断发。”
后来,紫柏真可真的死在了监狱里。
憨山德清成为囚徒时,紫柏真可不想活了。
那么,紫柏真可死了,谁又不想活了呢?
冯梦祯。
紫柏真可死后,冯梦祯悲愤异常,抑郁成疾,两年之后,忧愤而死。
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找不到出路的人,一般都想去找死。
明朝这个时候找不到出路的人很多,所以,找死的人也很多。
最有名的当数李贽。
李贽开始并不想找死,是想找自由。
李贽是心学泰州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大胆而深刻,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解放,似明朝版的《狂人日记》。
当然,他的著作并不叫《狂人日记》,叫《焚书》。
一听这个书名,就有胆量,够气魄,充满火药味,是公鸡中的战斗机。那意思是说,这本书是禁书,将来是要被焚烧的,要看的赶紧看啊,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这还真不是忽悠,这本书的确很生猛。
首先他承认每个人都有私心,孔子有私心,孟子有私心,张居正有私心,朱翊钧有私心,他自己也有私心,从而揭露了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在主席台上正气凛然,实际上贪污的银子一大堆,搞过的女人一大群。
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吾心即天理”。
李贽却大声疾呼,天理就在人正常的欲望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推演下去,结论就是,遵循心中的意愿,追求人格的独立和自身的价值,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权利——天赋人权。
但是,在明朝的历史中,传统的政治已经腐朽,人的自由被压缩在了狭窄的空间中,像李贽、汤显祖、冯梦祯以及袁了凡这些不愿意出卖灵魂的人,自然倍感压抑和窒息。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只能在佛教中去寻求个性的发展。
李贽在六十一岁时剃度为僧,由一名厅局级干部变成了一名和尚,唯一的希望就是等死,但没等来死,却等来了祸。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
不是月亮惹的祸,是《焚书》惹的祸,他进了监狱。
明朝有两大怪,一怪是官员当和尚;二怪是和尚进监狱。
李贽在这两方面堪称双料冠军,令人叹息!
还是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吧。
这时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欧洲大陆盛行,中世纪愚昧黑暗的神渐渐被束之高阁,人开始慢慢被放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以及个性的解放,已经成为主旋律。一大批思想、文学和艺术巨匠纷纷涌现。
一句话,这时的欧洲不仅在思想上找到了出路,在政治上也找到了出路。
反观明朝,这时作为王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却遭到了官方猛烈的打压。
在这种环境下,李贽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李贽死得很惨。
他用剃刀在监狱中自刎,但一时没有断气。
旁边的人看到他鲜血淋漓,问道:“和尚,你痛不痛?”
李贽当时已经不能说话,用手在这个人的手掌心中写道:“不痛!”
那个人又问:“和尚,你为什么要自杀呢?”
李贽又用特殊的方式回答道:“七十岁的老翁还求什么呢?”
据说,李贽自刎之后,过了两天才死去,其痛苦可想而知。
不过,更痛苦的可能是他的心。
四
在袁了凡的朋友圈中,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名叫李世达。
“达”,是四通八达的意思。
“世达”,意味着这个人官运亨通,是官场中的达人。
名字是这样,但名副其实吗?
这样对你说吧,别人都是忙着在跑官,李世达呢,则是一顶顶官帽追着他跑。
李世达是陕西人,与袁了凡同岁,1556年,当二十三岁的秀才袁了凡被通判大人列为社会贤达人员,并邀请一起乘船视察嘉善防务的时候,李世达就已经在北京见到了皇帝(殿试),并考上进士。
我查了一下,李世达的成绩并不好,倒数第二名。
不过,考得好,不如名字好。
“世达”这个名字占了大大的便宜。
很多排名靠前的同学只能去当个县长、处级干部,还是比较偏僻的县,他可好,一上来就当上了财政部一个司的司长(户部主事),还在北京。
没干多久,一顶组织人事部考察司司长(吏部考功主事)的官帽又追上了他。
这顶帽子还没戴热,另外两顶更大的官帽又在空中盘旋——考功员外郎、考功郎中。
这时的李世达与陆五台两个人,成为朝廷中红得发紫的人。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李世达官运亨通的时候,他的曾祖父死了。张居正死了爸爸也不丁忧,李世达死了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也要守孝。
守孝是要影响官运的,但李世达不怕,因为他的名字取得好。
事情总是这样,当大家都认为一件事情不行的时候,这件事情往往就行;当大家都认为这件事情能行的时候,这件事情往往不行。
大家都认为李世达的官运这回应该停止了,毕竟官帽是稀缺商品,总不能老追着你一个人跑吧。
情况的确如此,在李世达丁忧期间,六部一个萝卜一个坑,屁股坐得满满当当,早就没有了位置。
怎么办?
难道“世达”这个名字是白取的?
谁知六部的位置满了,另一个位置却空了出来——中央信访办副主任(通政使司右通政),当时,这个位置是正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
李世达一屁股坐了上去。
看到吗?丁忧,没事,一点儿也没影响李世达的官运。
没过多久,另一顶更大的官帽又戴在了李世达的头上——南京太仆卿,从三品。
也许,有人会说,李世达的官职都是虚的,级别上去了,却没有实权。
不要慌,这时李世达才三十九岁,对于一个还不到四十岁的人来说,级别上去了,实权只是早晚的事情。
果不其然,万历二年,刚满四十岁的李世达就平调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万历五年,又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还未上任,又改任浙江巡抚。
袁了凡就是在浙江与李世达认识的。
虽然这时的李世达是堂堂巡抚,出门时鸣锣开道,八面威风,袁了凡不过是一名举人,但是,他们却一见如故,立马成为知己。
一个巡抚,一个举人。
这两个相见恨晚的人,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
也许,这个故事在后来清朝的湖南巡抚骆秉章与举人左宗棠那里得到了延续。
那时,左宗棠是一名连续考N 次都没考上进士的举人,没办法,只能委屈点,凑合当巡抚的师爷。
不过,这个师爷不一般,整个湖南的事情都归他管,巡抚上奏的折子左师爷要审查,左师爷以巡抚名义上奏的折子却不用给巡抚看。
左师爷霸道,很有点这样的气概: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怎么可以这样呢?
没办法,关系铁嘛,还有就是左师爷的确有本事。
后来,左师爷被人弹劾,有一句超牛的辩护词:“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这时的袁了凡与那时的左宗棠一样,也是读过兵书的,脾气秉性很相似,虽然没有太平天国,但浙江沿海却有倭寇。
按理来说,袁了凡也可以成为李世达的师爷,弄出一番貌似左宗棠的动静,何况李世达也诚恳邀请他来巡抚衙门做事。
但是,偏偏李世达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不行,生病了。
不是装病,是真病。
病了,就要卸任回家,别人还等着这个位置呢。
李世达苦笑着对袁了凡说:“了凡兄,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袁了凡说:“世达兄,我送送你!”
袁了凡是个实在人,这一送居然从杭州送到陕西。
路过秦岭(终南山)的时候,袁了凡想起栖霞山,想起云谷禅师,心中萌生出隐居山林的想法。
不过,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因为他想到家中的妻子,想到妻子还没有孩子。
还记得吗?袁了凡从栖霞山下来的时候,发愿做三千件善事,当他许下这个诺言的时候,命中不能中举的他,第二年便考上举人。
现在,十年过去了,在他与妻子的功过格上满满记录着那三千件善事。
是时候,该做一个总结了。
送完李世达,从关中回来的时候,袁了凡请了几位当地的高僧做回向。
所谓“回向”,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与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独享,这样可以积累经验,拓宽心胸,开阔视野。
做完回向,袁了凡又发愿再做三千件善事。
发完愿之后的第二年,命中本来没有孩子的袁了凡,终于有了儿子,他给儿子取名叫“天启”,意思这是上天送给自己的儿子。
很快,三千件善事又做完了。
大家奇怪,为什么做第一个三千件善事要用十年时间,而做第二个三千件善事却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呢?
这里隐藏着一个大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在理论上,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麻烦,比如扶老太太过马路,是不是善?一般人都认为是善,可是方清平在相声中说,那时他们学雷锋:一个小学生把老太太扶过去,另一个小学生又把老太太扶过来,折腾了半天,老太太也回不了家。这恐怕就不是善。
又比如,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凡是鲁国人被别国抓去做奴隶的,如果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来很多人,却不肯接受政府的奖金。
这应该是一种善举吧!
但孔子知道后,对子贡的行为深恶痛绝,他生气地说:“子贡,你错了!”
大家不要以为孔子缺钱,心想你子贡不要奖金,可以给老师我嘛。
孔子不是那个意思,孔子的意思是,政府的奖励对一般老百姓有鼓舞作用,可以蔚然成风,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说你是好人。但从今以后,别人再去赎人,就不好意思接受奖励了。一接受奖励,人家就会说他是为奖励才去赎人的。这样一来,大家都不愿意去赎人了。
本来政府出台了一个好政策,却因子贡这么一折腾,全废了,不起作用了。别忘了,那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还在眼巴巴盼着人去救呢?
你说这个子贡讨厌不讨厌,他究竟是在做善事,还是在做恶事!
与此同时,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看见一个人掉在水中快要被淹死了,就奋不顾身跳进水中把人救了起来,得救之人感激万分,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
孔子知道了,高兴地说:从今以后,人有危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都知道好的行为会得到好处,好人有好报!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好心办坏事,不仅没积善,还行了恶。
积善要看净资产,一些人动辄说自己的资产上亿,结果一算账,净资产是负数,不仅自己分文没有,还欠银行几千万。
积善也是这样,不要只看自己做了多少善事,还要看自己做没做恶事。
善事(资产)-恶事(负债)=积善(净资产)
袁了凡在积累第一个三千件善事时,走过很多弯路,所以,尽管他很努力,妻子也积极配合,但是由于负债太多,经过长达十年的时间,才获得了三千件善事的净资产。
但在做第二个三千件善事时,就不同了,负债很少,净资产快速积累,三千件善事很快就做完了。
接着,再接再厉,袁了凡又发愿再做一万件善事。
那么,这一万件善事又会给袁了凡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