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 »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第七章 袁了凡的另一位贵人

关灯直达底部

袁学海上栖霞山的时候,心如死灰。

袁了凡下栖霞山的时候,气定神闲。

行走在青山绿水的小径上,宛如游走在画卷中,他的心跟明镜似的透亮、澄明。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浑身充满力量,这力量就像身边滔滔的河水,源源不断,无穷无尽。

一路上,他将自己三十六年的人生经历快速做了一次回顾,那些生命中的大事一幕一幕呈现出来。

不过,这次回顾是平静的、超然的,没有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带半点感情色彩,与以前大不相同。以前一想起那位姓杨的厅长(学政)把自己贡生的资格刷下来,就义愤填膺,破口大骂,甚至还埋怨那位姓屠的厅长,埋怨他为什么不晚几天升官,偏偏要在那个节骨眼上升。

当然,想起那个算命的孔老先生,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股无名火腾的一下从心中蹿起。他怀疑孔老先生是不是使了什么法术镇住自己的命,抑或用什么妖术把自己的好命奇门遁甲给了他的干儿子、干闺女。

愤恨是眼睛中的沙子,常常模糊人的视线,甚至连那些历历在目的真相都看不见。《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是第二代教父传给第三代教父的秘诀——千万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样会让你丧失理智和判断力。

过去,袁了凡不仅憎恨自己的敌人,也憎恨自己的贵人。

现在,心中没有了愤怒,没有了憎恨,没有了抱怨,真相一下子裸露出来,他发现自己以前是真傻,不是装傻。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自己能够穿越,过去那些事情,自己绝对不会那样去想,那样去做。

不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们过去吧。

如果心生悔恨,沉溺于过去,眼睛里又会吹进沙子。

他想起云谷禅师那句话来:心是一条河!

继而,他又想,都说人一生中会遇见七个贵人。

那我生命中遇见了几位呢?

当然,孔老先生是第一位贵人。

如果没有孔老先生,说不定自己还在家乡的慈云寺卖枸杞、何首乌什么的,顶多再替别人看一看舌头,摸一摸脉,然后开一个方子,说:“吃上三副,看一看反应!”倘若稍不注意,辨错症,开错方子,病人拿根扁担,怒气冲冲找上门来:“袁郎中,阿无乱,你到底会不会看病,你那个方子我媳妇吃了,上吐下泻,你这是在治病,还是在制造病!”

自己刚想辩解,对方便举起扁担:“哦哟歪,你还想搞七捻三,看我不扑撒特你!”

按照袁了凡的个性,他肯定不会开一些绿豆呀红薯什么的食物,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却骗病人说,吃吧,多吃,你的癌症就好了,至于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什么的,只是捎带手的事情,轻飘!

所以,如果没有孔老先生这位贵人的指点,在从医的职业生涯中,医疗事故,对袁了凡来说,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他那暴脾气)。

袁了凡接着想。

除了孔老先生之外,毫无疑问,云谷禅师是自己生命中最大最大的贵人。

那么,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自己还遇见过别的贵人吗?

袁了凡在心中不断搜索、查找。

不禁心头一惊,自己竟然忘了一个人,这个人一直默默支持自己,帮助自己。

想到这个人,他很是自责,这么多年来,自己怎么没注意到生命中还有这样一位贵人呢?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她就是自己的妻子,那个将一生一世守候自己的女人。

袁了凡为什么认为妻子是自己的另一个贵人呢?

因为他想起了云谷禅师对他说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些年来,妻子一直在默默行善。家里并不富裕,可是每次遇到荒年,妻子都要把家中一半的粮食拿出去熬粥给那些逃荒的人吃。

每次看见乞丐,妻子也都会把自己饭碗里的饭分一半给乞丐,乞丐每次都感动地说:“今天遇见善良人了,好人有好报啊!”

袁了凡心想遇见云谷禅师是自己的好报,这个好报是怎么修来的呢?恐怕正是来自于妻子平日里的积善行德。

想起这个善良贤惠的女人,他感到十分愧疚,长期以来,这个女人一直在无怨无悔地承受着自己的怒气、埋怨和指责,自己几乎没有给过她好脸色,甚至还把没有孩子的事情全怪罪到她头上。

他想起那天晚上,自己醉醺醺地回家,指责妻子没给他生下一男半女,自己发完火后,倒头便睡。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听见妻子一个人偷偷在院子中的石榴树下哭泣,对于她心中的苦楚,自己根本不理解,还冲她大吼大叫:“哭什么哭,深更半夜的,不怕丢人现眼,明天别人还要上班呐!”

……

袁了凡越想,越惭愧;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她。

结婚以来,自己对这个善良女人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种虐待。

当然,袁了凡对自己在婚姻中的表现做出的评价,是客观的、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没有推卸责任,也没有故意加重自己的负罪感。

……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对方,认为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一切都是对方的问题,对方的错,不是自己的错。

这种人很烦,总是把身边人弄得很累。亲朋好友都烦他/她,纷纷躲得远远的,那些无法远离的亲人则会被他/她折磨得死去活来。(啃老族也属于这类)

这些人的心中没有羞愧感、负罪感,把对方折腾成那样,一点没有自责的意思,还认为那是对方反应过敏。

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专业名词叫人格失调症。

虽然袁了凡当时并不知道这个病的名字,但对这种病症却一点也不陌生,更深受其害。

为什么人格失调症折腾别人,自己还会受害呢?因为他们的折腾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一辈子只会成为一个抱怨控,被别人看不起。

袁了凡心想,自己与那些优秀的人都是男子汉大丈夫,可为什么他们那么杰出,而自己的人生则像碎瓦一样,四分五裂呢?

思来想去,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患有人格失调症,把责任推给别人,心中缺少羞愧感,缺乏羞耻之心。

没有羞耻之心,做了错事,或者干了坏事,一点负罪感都没有,傲然无愧。长此以往,人一天一天沦为禽兽,还不自知。

如果说天底下最可耻的事情是什么,正是没有羞耻心。(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不知耻的人是最可耻的,也是最可怕的。

过去,袁了凡折磨妻子,一点都不感到惭愧,现在想起这些,一股深深的羞愧感涌上心来。他忽然想起孟子那句话:“耻之于人大矣!”更进一步领悟:“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对于一个人来说,羞耻之心是最最重要的,有了羞耻之心,人就可以成为杰出的人;没有羞耻之心,人则将沦为禽兽。

所以,有没有羞耻之心,是能不能改过自新的关键。

千百年来,儒家心理学对于羞耻心的研究很深入、很细致,对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心理学只注意到了羞耻心的一个方面——一个劲儿地培养人的羞耻心,甚至还把其推向极致,忽略了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如果人有了超负荷的羞耻心,以至于不堪重负之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的白佳轩就是儒家心理学培养出来的典型,这个人正直刚强,腰杆挺得很直,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他一直在用儒家这套东西培养自己的儿子。

在他看来,有了羞耻之心,不管是谁当权,谁得了天下,自己都可以安安稳稳过自己的日子,永远不倒。

但问题是,人的羞耻心不堪重负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白鹿原》这部小说写得好,好就好在真实,陈忠实先生不仅写出了羞耻心对人的好处,也写出了超负荷所带来的坏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白佳轩的几个儿子在新婚之夜个个都像傻瓜一样,不懂男女之事,后来的长子白孝文还出现了性功能障碍。

最具有讽刺意味,也是最精彩、最深刻的莫过于,白孝文在性功能方面的毛病,是那个没有羞耻之心的淫荡的女人——田小娥给治好的。

白孝文对田小娥说:“过去要脸就是那个怪样子,而今不要脸了就是这个样子,不要脸了就像个男人的样子了!”

抛开对白孝文的道德评价,仅就这件事情来说,它无疑揭示出了儒家心理学最大的毛病,就是对人性的压抑——存天理,灭人欲。

也就是说,羞耻之心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度,太多了,为不必要的事情羞愧,人就会被沉重的负荷压死。

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与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人正好相反,遇到问题之后,不是一味地推卸责任,而是大包大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到自己身上,认为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一切错都是自己的错。

这些人心中背负着超负荷的羞耻之心,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比如念错一个字,发错一个音,他们都会感到羞愧,难过一天,自责一宿。

他们希望自己完美,一点错误都不犯。

如果像小布什那样,几国首脑一起开会,中间休息时,居然当众去按德国女总理默克尔的肩,弄得对方十分尴尬,舆论哗然,恐怕自己会羞愧得上吊。

事实上,中国古代因为拥有超负荷羞耻心和负罪感而上吊的人,真是不少。

也许,可以这样说,每一座贞节牌坊下面,都吊死过一个女人,或者还有一个男人。

有超负荷羞耻之心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形象,这个形象往往不是现实生活中具有的,而是东拼西凑想象出来的,隔壁林志玲的温柔,村东头章子怡的风情,村西头姚晨的幽默风趣等,他们把别人的优点都搜罗集中起来,组装成一个完美的人,并与之进行比较,试图让自己尽善尽美。

这些人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是犯了正常人都会犯的错,比如不小心放了一个屁,就会陷入自责的深渊:“我怎么能干那样的事情呢?全都是我的责任,都是我不好,我怎么是这样一个人?我压根就不配来到世上!”

他们似乎不知道孔子会放屁,孟子会放屁,老子会放屁,庄子更会放屁,而且庄子还很可能是故意当众放屁。

背负太重羞耻之心的人很可怜,总是把自己弄得很累。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专业名词叫神经官能症。

真正正常的人有羞耻之心,但不会为不必要的事情而羞愧;他们有罪恶感,但是不会被罪恶感淹没而失去理智;他们爱干净,但是不会洁癖。(物极必反,一个人在一个方面压抑得太久,就会在另一个方面爆发。比如袁了凡,过去患有人格失调症,总是推卸责任,心里不干净,行为很脏,但同时又有洁癖。又比如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但是另一个方面又很容易转化为躁狂症,叫抑郁躁狂症)

真正正常的人在自己犯错的时候,有恰如其分的羞愧感,不会放大这种羞愧感,以至于成为罪恶感。

真正正常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会推卸责任,也不会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会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会没做好自己的事情,却想去解放全人类。

真正正常的人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事情也能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不像一些疯子,一会儿觉得自己是神仙,一会儿觉得自己是臭虫,不是狂妄自大,就是自卑自闭,整个一神经分裂。

……

以前的袁了凡不仅有自闭症,还有人格失调症。

有人格失调症的人没有正常的羞耻之心,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肆无忌惮地增加别人的负担,谁离他越近,受伤就越深。这些人自以为是一团火,别人看见的却是一股烟。

如果说神经官能症是自己挖坑埋自己,那么人格失调症则是自己挖坑埋别人,他们是别人的地狱。

所幸,经过云谷禅师的心理治疗,以及自己勇敢的不懈努力,袁了凡所有的心理疾病已经彻底清除掉了。

只有清除自己的心理问题,才能看见自己身上真正存在的问题。

现在,袁了凡对自己在婚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看得一清二楚:自己确实没有尽到一个做丈夫的责任;自己确实对不起妻子;自己的的确确应该感到羞愧。

……

太阳慢慢西沉。

飞鸟结伴鸣叫着飞回鸟巢。

看到此情此景,袁了凡作出一个决定,先不去国子监了,改变方向,回家!

他想回家看一眼自己生命中的那位贵人。

他想回家对妻子说一声:“对不起!”

他想回家恳请她原谅自己以前的一切。

夜幕渐渐降临。

月亮缓缓升上天空。

绵延起伏的群山,在月色中露出清晰的轮廓。

他抬头望那一轮明月,他走,月也走,他停,月亦停。

这不由得令他想起李白的诗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袁了凡归心似箭。

回家,常回家看看。

他想庭院中的那棵石榴树是不是又长高了?

此时此刻,妻子是不是正站在那棵石榴树下,望着这轮明月思念远方的自己呢?

袁了凡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

对于已经了悟的袁了凡来说,他很清楚,家意味着什么。

家,不仅仅是那一百平方米的房子,用来遮风挡雨。

家,不仅仅是房子中的那些床和家私,用来睡觉和休息。

家,是一个可以用来想念的地方,自己走得越远,思念之情越深。

有这个家,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自己都能够承受,因为他知道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接纳自己,但是有一个地方注定不会抛弃自己,这个地方就是家。

家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是自己即将攀登人生高峰的大本营。

没有这个家,纵然自己在外风光无限,也犹如无根的浮萍,四处漂泊。

当然,对于已经了断的袁了凡来说,他同时也很清楚,哪些是应该了断的,哪些是应该坚守的。这其中,家就是应该坚守,应该用心来呵护和经营的地方。

不像有些人平时牛气哄哄,不重视家庭和亲情,等上了断头台,或者病入膏肓,临了,才恍然大悟,自己以前所追求的都白搭,唯有家庭和亲情才是最应该珍惜的。

……

翻过一座座青山,蹚过一条条绿水,家越来越近了。

他终于看见了那一弯清水,以及一弯清水旁那几间坐北朝南的房子,青青的瓦,白白的墙,这就是袁了凡的家。

有家的感觉真好,自己的祖上曾经是有家不能回。

自己的家也曾因父亲的离去,家徒四壁,现在虽然入赘到妻家,可是岳父岳母都相继离去,除了妻子和母亲,家中已经没有别人。这是他唯一的归宿,真正的家。

不过,以前,袁了凡可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入赘是一件很跌份儿的事情,有一种强烈的寄人篱下的感受。一想起这个家,就觉得有一根长长的木棍横亘在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病。

有心病的人一般不会把自己得心病的原因直接说出来,毕竟那些都是难以启齿的。但不说出来,并不证明心病不存在,它们总是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正常的情绪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就一定会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发泄。(同样,正常的消息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就容易谣言四起)

对于袁了凡来说,这一非正常的渠道就是发无名火,对别人,更对妻子。他经常找茬儿将自己寄人篱下的感受,用无名火的方式发泄到妻子身上,而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发火的真正原因。

这种情形很像一些女生嫌男朋友挣钱太少,无故发脾气,如果别人击中问题的实质,问她是不是因为这个才发火时,她会坚决地否认:“我才不是嫌弃他挣钱太少,我主要嫌弃他这个人。”

为什么她要矢口否认呢?因为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势利的人,她不想背这个名声。

很多时候,对于那些发无名火的人,你问的问题越准确,越深入,他们否认的声音越大,几乎接近声嘶力竭。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入赘的人凭什么能对妻子这么牛×,他有牛的资格吗?

实际上,越是内心虚弱的人,对外表现得越横。

经常发无名火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多么有本事,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太脆弱,不愿意承认一些事情,或者一直在逃避一些事情。

每一种尖锐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柔软的情感。

情感越强烈,内心越脆弱。

这就如同走夜路唱歌,内心越害怕的人,唱的声音越大,越欢实。

现在,袁了凡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清晰地看到,自己每一次发无名火都是自卑引发的,这是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逃避,这是把不正常的怒火以不正当的方式发在了不该发泄的人身上。

……

袁了凡怀着对妻子深深的歉意和不尽的感激之情,吱嘎一声推开屋门。

妻子看见是他,又惊又喜:“相公,你回来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迎上前来。

“娘子,你辛苦了!”袁了凡深情地望着这个为家日夜操劳的女人,紧紧握住她的双手,用发自肺腑的声音说道。

妻子很是诧异,这是怎么了?丈夫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听到外面有响动,了凡娘赶忙跑出来。看到娘出来,袁了凡赶忙放下妻子的手,快步走向前去:“娘,您老身体可好,儿子这一年多,每天都在想念您!”语气是高兴的,了凡娘猜想儿子肯定是中了举人,她心里想:“我就说嘛,孔老先生算得不一定准。”

“考上举人了?”娘问。

“没考上。”袁了凡回答。

没考上,你高兴个啥?娘疑惑不解。

疑惑的不仅是娘,还有妻子。她发现这次丈夫回家与从前很不一样,从前回家总是冷脸一张,说起话来,大多用祈使句:“喂,把饭端上来!”或者:“去,洗衣服去!”口气是命令似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但这次回家丈夫说起话来,和风细雨,温柔体贴。

妻子心中在猜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晚上睡觉的时候,看到三十多岁却依然风韵犹存的妻子,袁了凡把自己遇见云谷禅师的经历详详细细说了一遍。

他搂着妻子说:“娘子,这么多年来,都是我不好,让你受了这么多委屈,没有你,就没有这个家,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爱你一生一世。”

妻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二十多年来,她含辛茹苦,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丈夫的醒悟。

她也动情地说:“要是能给你生个儿子就好了!”

袁了凡说:“有孩子咱们要好好过,没有孩子咱们更要好好过,白头偕老!”

妻子无限温柔地依偎在丈夫的怀中。

那是一个幸福的夜晚。

酝酿着很多即将发生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袁了凡起床后,看见妻子正在屋子里忙着拆一件棉衣,好奇地问:“娘子,好好的棉衣,你拆了干吗?”

妻子望着丈夫说:“这件棉衣是丝绵做的,很值钱,我想把它拆了,拿去换一些便宜的棉絮,多做几件棉衣,送给那些贫寒之人过冬。你不是已经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嘛,从今往后,我要与夫君一起,共同行善积德!”

看着善良贤惠的妻子,袁了凡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紧紧抱住妻子:“你这样的菩萨心肠,正是咱们家的福祉。”

过了很久,袁了凡松开双臂,拿出一张纸来交给妻子。

妻子问:“这是什么?”

袁了凡说:“这是云谷禅师送给我的功过格,也就是一张表格,每天做了善事,就在功格上记一笔,做了错事,就在过格上记一笔,既可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目了然,又可以督促自己。”

沉默了一会儿,袁了凡又说:“娘子,我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心胸狭窄、爱发脾气、性情急躁等,你知道如何才能改掉这些毛病吗?”

妻子摇了摇头,望着丈夫。

“唯一的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袁了凡说得十分肯定。

在袁了凡看来,自己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毛病,最根本的原因是心中有个封闭的自我。

这个自我越强大,妄念就越多;妄念越多,自己就越稀里糊涂,懵懵懂懂,既看不清别人,也看不清自己,既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坚持,也不知道哪些事情该放弃。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善最大的作用是能够让人放弃封闭的自我,主动走出去。

有一块面包,你自己吃,这不是积善。如果你把这块面包分给别人一半,这就是积善。在分给别人一半面包的时候,你的内心也悄悄在发生着改变。自己吃独食时,你心中只有自己,分给别人一半时,你心中不仅有自己,也有了别人。

别人进入了你的心中,你的心会慢慢变大,自我也会发生改变。

不积善,人就会永远待在封闭的自我的小圈子中,过去是什么德行,现在还是什么德行;过去是什么命运,现在还是什么命运。

积善,意味着放弃自我,即使是把很小的一块面包分给别人,也说明那个紧紧封闭的自我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日积月累,随着缺口的逐渐增大,人就能慢慢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吸收很多新鲜的东西。

当这些新鲜的东西融入自己的世界后,人的世界变大了,眼界拓宽了,认识加深了,不再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这样一来,心胸也就会随之扩大,过去不能容忍的,现在一笑了之,过去耿耿于怀的,现在一笑而过。

这就是积善成德。

所以,积善最大的回报并不是你给予别人半块面包,等别人发财了,再回馈你一车面包。

这不是积善,是投资。

积善最大的回报不在别人的反应,在于其本身就能撑开自己的心胸,点亮心中的智慧。

所以,积善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对方,恰恰是自己。

积善可以把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变得大度,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看见更长远的利益,把一个迷迷瞪瞪的人变得心明眼亮。

这就是神明自得。

人有了神明,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智慧和胸襟。

袁了凡与他的妻子不同,他的妻子没读多少书,但心地善良,行动多于思考,对那些朴实的真理深信不疑。

袁了凡则读了很多书,凡事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

他曾问自己为什么积善能够改掉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品行?为什么通过积善就能“了凡”,结束平庸的人生,在平凡的世界中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经过云谷禅师的点拨,现在他终于弄明白了积善的伟大意义,也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但是,他也很清楚积善的道路并不平坦,临别之际,云谷禅师送他的那句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他一刻也不敢忘记。

不过,现在袁了凡对这句话有一种新的解读,这个解读更形象,更容易听懂。

他对妻子说,积善就像推着一块大圆石头上山,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稍一松劲儿,石头就会滚下山去,咱们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袁了凡的解读深深触动了妻子,她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默默地把那张功过格揣进怀中。

如果说袁了凡以前是破罐子破摔,行为放肆,无拘无束,有才任性,那么,现在袁了凡则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害怕自己稍有疏忽,那块大石头就滚回山下。

所以,治好人格失调症的袁了凡不仅有了正常的羞耻心,还拥有了敬畏心。

没有羞耻心,人干出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像一些人用身体投资,用人格经商,居然还到处炫耀:“看干爹给我买的车多牛!”压根儿就没去想自己卖得有多贱。

没有敬畏心,天不怕,地不怕,做点恶事算个啥。

这些人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都不敢把他们怎样,行为无法无天,肆无忌惮。

现在,袁了凡心怀敬畏,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是人前,还是人后,那个神明都在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不!

甚至还关注着他心里没有表露出来的念头。

因为这个神明不在别处,就在心中。

当然,他更清楚这个神明有一左一右两只手,他的左手是仁慈的,他的右手是残忍的。

如果自己一心向善,神明就会用左手抚摸自己。

如果是自己心怀恶意和妄念,神明就会用右手残忍地抽打自己,毫不留情。

所以,他要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不能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面是全民女婿,背后是一嫖客。

当然,人无完人,圣人也会犯错,何况像袁了凡这样的俗人。

犯了错怎么办呢?

改呗!

改有很多种改法,一种是从事情上改,这种改法很肤浅,甚至很狡猾,比如自己找小姐被警察抓住,就想自己怎么这么不小心呢?下回再干这种事情时,一定要先这样,不能那样,从而改变自己过去的方式,干得更隐蔽,更高明。

坏事人人有,不露是高人。

这种改法其中之一,就是试图成为干坏事的高手。

即使不是这样,从事情上去改,今天发脾气骂了人,就想今后禁止这样,不再乱发脾气,明天又犯了另一种错误,就想禁止另一种错误,不再让它发生。

这种就事论事的改错方法,是勉强将错误压住,带有强制执行的味道,而犯错误的病根还在心里。虽然这些错误暂时被压住,终究还是要露出来。最后自己就像一个忙碌的消防员,灭了东城的火,西城又冒起滚滚浓烟。

实际上,这是很多人的改错方法,天天都在改,天天都在犯。

正确的改错方法,是从理上去改。

袁了凡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善于改错的人,在还没有改正错误之前,先要弄明白这些错误究竟错在哪里,根源在什么地方,然后从道理上去改变。

比如自己杀了生,就想自己是一条命,它也是一条命,你把它杀了,那如果是别的能力更强的生灵把你杀了,你会有何种感受呢?

现在满大街都是烤鸭、水煮鱼、涮羊肉等餐厅,如果是更高级的生灵把人作为食材,悬挂上这样的招牌:烧烤男人、水煮婴儿、片涮女人……人又有何种感受呢?

再比如,妻子犯了一点小错,忘记洗碗,或者丢了东西,丈夫就怒气冲天,埋怨指责,但是丈夫想过吗,他自己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今天丈夫不能原谅妻子的错误,那么明天丈夫犯了错误,妻子能原谅他吗?

如果丈夫能这样去想,妻子一定是太辛苦了才忘记洗碗,丢掉东西,她现在应该比我更难受,她丢掉的那可是她好不容易托人从法国带回来的LV呐。这样一想,丈夫不仅不会发火,指责妻子,反而还会同情妻子。

又比如,自己无端受到别人的恶意攻击,造谣说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绯闻。如果你能够这样去想,就不会愤怒,至少愤怒会减轻不少:你看,每一个杰出的人都曾遭遇过别人的误解或攻击,自己连这一点点打击都承受不住,还想干什么大事情呢?

叔本华说:“所有的真理必途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众人蔑视,冷嘲热讽;第二阶段——全民公敌,强烈抨击;第三阶段——众所周知,不证自明。”

圣雄甘地也有这样的表述:“开始,他们忽视你;接着,他们嘲笑你;然后,他们抗争;最后,你赢了。”

如果你真能这样去想,别人的诽谤就不会让你恼羞成怒,你反而会将其视为一块磨刀石,把自己磨得更锋利,更明亮。

与此同时,如果你能够在遭遇诽谤的时候,不愤怒,不回应,即使绯闻如滚滚浓烟,弥漫天空,那也是举火空烧,没有可燃物,损害不了你半根汗毛,最终诽谤的邪火会慢慢熄灭。

事实上,这是对付小人最理想的方法。

小人最喜欢看热闹。

看热闹的人不怕事大,就怕事小。

在街上看见两个人吵架吵了半天,也不动手,最后别人一劝,居然还散了,于是长叹一声,唉,看了半天,也没打起来,很是失望。

如果你闻诽而怒,又骂又跳,那正是小人们希望看见的,即使你在各大报纸、网站上发声明,并威胁说要举起法律的武器,他们也自会有自己的解读。虽然你千方百计争辩,却越辩越黑,如同春蚕吐丝,越裹越紧,有百害而无一益。

……

毋庸置疑,袁了凡所说的这种改错法,是正确的,也是很实用的。

熟悉心理治疗的人都知道,这种方法正是后来美国心理治疗领域广泛使用的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来解决内心的情绪问题。

不过,在袁了凡看来,认知疗法是从道理上改正错误,还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方法则是从心上改正错误。

袁了凡说,人的错误千千万,都是由心中妄念产生的,如果心中没有了妄念,又怎么会产生错误呢?心就如同一份文件的原件,一切错误只不过是这份原件的复印件,只有改掉原件中的错误,复印件中的错误才能获得彻底的改正。

现在人们或沉迷于女色,或醉心于金钱、名声,抑或有钱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这种种过失没有必要一个个逐一去消灭,只需要一心一意发善心、做善事就行。

善是正念,扶正就能除邪。

人身上的那些过失就像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用善这盏灯照进去,光到之处,就可以把千年来的黑暗,一扫而光。

善念就像太阳,太阳一出照四方,各种牛鬼蛇神全都消亡。

错误由心而生,也应由心而改。

从心上去改正错误,就像铲除毒树,连根拔起一样,无法再生长,如果不从心改变,仅仅靠剪一剪枝叶,过不了多久它们又会重新生长,旧病复发。

所以,真正的改错在于修心,用什么来修心?就是用善。

但是,修心之前,必须心诚,必须先把残留在心中的渣滓清理干净。

而清理渣滓,最好的方法是宽恕——原谅别人,也请求别人的原谅。

回家后的第二天,袁了凡就去了一趟慈云寺,找孔老先生。

见到孔老先生后,袁了凡把自己以前对他的不敬之意,当面向他陈述,并请求原谅。

孔老先生听后哈哈大笑,匪夷所思,真是匪夷所思,我怎么能把你的命奇门遁甲给别人呢?何况自己也没有干女儿啊?

他仔细端详着身边这个年轻人,心想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心中的隐私告诉别人呢?多傻啊!这是什么招数?孔老先生似乎已经看不清楚这个人了。但无论如何,最后孔老先生都诚恳地原谅了他。

不仅是对孔老先生,袁了凡还要向自己曾经憎恨和伤害过的所有人当面道歉。尽管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内心活动,对方并不知道,但是他依然要这么做,因为他知道任何起心动念都会影响自己的人生。

比如在别人背后骂几句脏话,或者在心里暗暗诅咒别人,抑或虚拟个网名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放冷箭,谁都发现不了。虽然这些心理和行为瞒得了别人,但是却瞒不了自己,更瞒不了冥冥之中的神明。

袁了凡列出了一长串道歉名单——

他要向屠厅长道歉,因为他曾经埋怨屠厅长在自己最关键的时刻升迁。

他要向杨厅长道歉,因为他曾经十分憎恶他,是他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他要向镇子里的吴老二道歉,因为他曾经嘲笑吴老二患脑血栓后看谁都哆嗦。

……

看着这串名单,袁了凡忽然发现当面道歉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屠厅长在哪里,他不知道。杨厅长是不是进去了,在哪个监狱,他也不知道。吴老二前年就死了,自己更不可能当面去道歉。怎么办呢?

他想到了慈云寺里的那尊佛像,决定当着佛像的面,向他们道歉。

这天晚上,回到家中,他睡得格外香,属于深睡眠,好久都没有这样的睡眠了。

睡着睡着,还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口吐黑物,那黑物又臭又脏,让他恶心。不过,在梦中,他吐完黑物后,顿觉心旷神怡。

那时虽然还没有《梦的解析》这本书,但是中国从来就不缺少解梦的人。

做梦容易解梦难。

哪些梦有寓意,哪些梦没有寓意,这些寓意是什么,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对于梦,袁了凡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他认为梦境很难说清楚,但是对于梦的感受却很容易辨识。如果梦见的那些东西令人心情舒畅,这就是好梦,好兆头。如果梦见的东西让人心惊胆战,甚至被惊醒,这就是噩梦,不是好兆头。

袁了凡心想,黑物令人恶心,这不是好东西,但是吐出黑物后,自己心旷神怡,又说明这是一个好梦。

那么,黑物究竟代表什么呢?

他慢慢分析着这个梦,突然醒悟,莫非这个梦与今天自己在慈云寺的行为有关?过去自己心中的那些憎恨和恶念,不正是那些黑物吗?虽然自己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可它们一直盘踞在心中,从来就没有离开,总是时不时冒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今天自己在佛像前面把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掏出来,不正是吐出了那些黑物吗?

……

袁了凡对梦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梦是什么?

梦是潜意识与意识交流的平台。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就像大海里的冰山,露出冰山一角的是意识,隐藏在水下那庞大的部分是潜意识。

潜意识是意识的底座,默默地支撑着意识。

我们所说的呈现内心,并不是呈现意识中的那些东西,而是要呈现潜意识中的东西。

西方人说上帝在你心中,中国人说佛在心中,这个心正是潜意识。

如果人能够让意识逐渐贴近潜意识,就意味着越来越接近心中的佛。

如果人一意孤行,让意识背离潜意识,就意味着离心中的佛越来越遥远。

所谓妄念,就是意识违背了潜意识的那些想法。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意识抛弃自己的想法之后,终于领悟潜意识的想法,看清了自己的本性。

跟随潜意识的指引,人就行走在正道上;违背潜意识的指引,人就妄念丛生,必然遭遇厄运。

神是什么?

神就是潜意识。

当一个人背离自己的潜意识之后,潜意识的反抗是凶猛的、残忍的。看那些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情形,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抛弃意识中的妄念,遵循潜意识的指引,内心就会变得澄明,洞若观火。这样一来,行动办事便会如有神助。

过去,袁了凡常常做噩梦,梦见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令他恐惧、愤怒、生气,有时还会在梦中哭泣。这些梦都说明,他的意识与潜意识在发生激烈的冲突。

现在,他的梦轻松舒适,有时梦见自己飞翔在天空中,有时梦见与孔子孟子在一起,有时梦见自己坐在华盖内,旌旗招展。

这些梦说明,袁了凡心中那些阻碍潜意识的妄念一点点在消失,潜意识与意识逐渐达到平静和谐的状态。

实际上,每个即将发生人生重大转变的人,都会在一段时间内接受到潜意识的指引,而这些指引又多半来自于梦。

人与梦的关系,决定着人与现实的关系。

唯有亲近梦的人,才能够亲近自己的内心。

真正的改变来自内心深处,而内心深处的改变来自于潜意识。

……

在家中待了一段时间后,袁了凡便告别了妻子和母亲,上路去南京的国子监。

乡试马上就要举行了,袁了凡要去参加考试。

孔老先生算他考不上。

他的命运是不是还会按照孔老先生的命运图运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