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会造成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如果我们能有系统地辨别漠视的本质和程度,就等于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确实有这种工具,那就是漠视的矩阵图,由肯恩·麦勒(Ken Mellor)和艾瑞克·西格蒙(Eric Sigmund)研究出来的。(注一)
漠视的矩阵图是根据三个项目,将漠视分类的方法。这三个项目是:
范围
类型
层次
漠视的范围
漠视的范围有三种:自己、别人、情境。
以前章的例子来说,当我为了侍者没有端水给我而懊恼地坐在餐厅时,我漠视了自己,忽略了自己采取行动以满足需要的能力。
我那个生气而批评侍者的朋友,漠视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他批评侍者无能,是忽略了侍者所有的能力。
假如我懊恼了一会儿,转向朋友说:“你看看,这真是不公平,其他人得到服务,我却得不到,这真是个不公平的世界。”这时,我漠视了整个情境。
漠视的类型
漠视的类型有三种:刺激、问题、选择。
漠视刺激是指忽略某件事的发生,我坐在餐厅时,可能忽略自己其实很渴。而说侍者无能的朋友,没有看见其实侍者在服务其他客人时很成功,说不定眼前就有客人对侍者很满意。
漠视问题的人知道某件事的发生,却忽略这件事所造成的问题。我在餐厅里觉得很渴,却可能对自己说:“我现在很渴,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漠视自己有选择的人,虽然知道发生了某事,也知道这件事造成问题,却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我在餐厅懊恼地坐着,知道自己很渴,也知道口渴对我是个问题,可是却忽略自己有好几种解决方法可以选择,不是只能坐着期望侍者过来。
漠视的层次
层次和模式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层次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比较清楚。有四种漠视的层次:存在、意义、改变的可能性、个人的能力。
现在把四种层次应用到刚才所举的例子。在餐馆里我漠视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好像没有别的方法存在似的。比如说,除了比手势叫侍者过来以外,我还可以直接走过去告诉他。
如果我漠视的是其他方法的意义,就会对朋友说:“我想我可以过去告诉他,可是我打赌跟他说也没有用。”这表示我知道有别的方法可以选择,只是轻忽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如果我忽略的是其他方法造成改变的可能,我也许会说:“当然了,我可以走过去直接告诉他我需要水,不过没人会在餐厅里这么做。”这表示我知道有别的选择,也知道这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却忽视把这些方法付诸行动的可能性。
如果我漠视的是个人能力这个层面,我可能会说:“我知道可以走过去向他要开水,可是我没胆子这么做。”这表示我知道其他方法的存在,也知道其他方法是可行的,也知道如果别人这么做的话会有效,可是我忽视自己也有能力这么做。
漠视的矩阵图
漠视的矩阵图是根据漠视的类型和层次,把所有可能性结合起来,见图18-1。
纵向划分出三行,分别是漠视的三项类型;横向划分出四列,分别是漠视的四种层次。这三行四列交错形成十二格,表示类型和层次的各种组合结果。
我们以别的例子来解释漠视的矩阵图的意义。假设有两个朋友在谈话,一个烟抽得很凶,当他又点燃一根香烟时,爆出一阵咳嗽,朋友对他说:“你咳得好厉害,我很担心你的身体,请戒烟吧。”如果抽烟者有漠视的话,他会在漠视的矩阵图中的不同组合情形下,分别怎么回答呢?
如果他漠视刺激的存在,就会说:“什么咳嗽?我没有咳嗽啊!”
如果他漠视问题的存在,他会说:“喔,没有啊,我很好,谢谢。我本来就有咳嗽。”他知道自己有咳嗽的问题,但是不认为咳嗽可能表示身体有问题。
这里要注意,如果他漠视问题的存在,那么同时也会漠视刺激的意义。当他漠视咳嗽可能表示身体有问题的时候,同时也漠视咳嗽对他的身体有什么意义。
这可由漠视的矩阵图上,把两个方格连起来的斜线箭号表示,“问题的存在”和“刺激的意义”以箭号相连,箭号表示其中一种漠视一定也隐含另一种漠视。
所有图中的箭号都是这个意思。每一格的左上角有个号码,互相隐含的漠视会有相同的号码,如漠视“问题的存在”和漠视“刺激的意义”两者的号码都是T2。
我们可以试看编号T3的斜线格子,看彼此是不是隐含对方。先看右边最上面那一格,表示漠视选择的存在,这种情形下,这位瘾君子可能会回答:“你说得没错,抽烟的人确实容易咳嗽,可是生命苦短,过得快乐就好了,我说得有没有道理?哈!哈!”
这时他知道自己咳嗽,也知道咳嗽表示身体有问题,因此抽烟可能致命。可是他忽视自己有办法避免抽烟造成的咳嗽。
在这同时,他也忽视自己顾虑的“抽烟可能造成致命的问题”这种可能性,所以他也漠视了“问题的意义”。
他否认有什么办法可以解除抽烟造成的咳嗽,这表示他还漠视了“刺激被改变的可能性”。
有相同号码的格子,其漠视的程度都是相同的。如T4这个号码,抽烟的人会说:“对,我想我真的应该戒烟了,可是我已经抽这么久,就算现在戒掉也没什么用了吧。”
在T5号码中,他可能会说:“你说得没错,我需要戒烟,可是就是戒不掉。”
在T6号码里,他可能说:“对,我已经告诉自己很久了,应该把香烟和打火机都丢掉,可是我就是没有时间。”
漠视的矩阵图还有一个特性,任何一格里的漠视,也包含了这一格之下的格数和右边格子及以下格数的漠视。
比如说,有一个人漠视问题的存在,既然他根本就不知道问题的存在,当然也会忽略掉这个问题的意义,也不会想到任何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等于把整排与问题有关的格子里的项目都漠视了。
还有他既然忽略问题的存在,连带也不会去注意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选择,所以他也会把整排与选择有关的格子里的项目都漠视了。
由于漠视问题的存在也会漠视刺激的意义(号码都是T2),所以包括刺激最下面的两格里的项目也会被漠视。
所以漠视某个箭头斜线里的项目时,在这个斜线右边和下面的所有项目都会被漠视。
你可以用上述所举抽烟的例子来练习,以了解漠视的阶级顺序。
﹡以另外一个例子来画漠视的矩阵图:太太和先生躺在床上准备睡觉,隔壁房间忽然传来婴儿的哭声,先生对太太说:“你想我们是不是有人应该去看看小宝宝为什么哭啊?”
以漠视的矩阵图写出他太太的漠视情形及反应。
同时注意是否符合漠视的阶级顺序。
使用漠视的矩阵图
每当有问题未得解决时,必然有某些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信息被忽略了。漠视的矩阵图是一种有系统的方法,可以指出什么信息被遗漏,同时也指引我们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解决问题。
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漠视了图上某个阶级的项目,那他也会漠视其右方和下面的所有项目,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线索。如果一个问题经过努力还是解决不了,通常是因为我们低估了漠视的程度。
把漠视的矩阵图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时,要从漠视的最高阶级来寻找,先看漠视的矩阵图里左上方,如果在那里就发现有漠视的话,就必须先针对这个部分来处理,然后才逐渐往下、往右一一核对。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漠视,而试图从较低阶级的漠视来处理的话,这个处理的方法会被当事人漠视。
以那位抽烟的人和关心他的朋友为例,假设你是那位朋友,当你听到抽烟的人一阵猛咳时,你心里想:“如果他不戒烟的话会把自己给害死,一定要想点办法。”
所以你大声说:“我很关心你,请你把烟戒掉。”
你这种处理方式是把问题界定在漠视的最低阶级:抽烟的人要选择某个特别的行动。
可是如果他漠视的阶级比这个项目还高的话呢?比如他是在T2这个阶级,他知道自己咳嗽,可是不认为这有什么关系,他不以为咳嗽有什么问题。以漠视的矩阵图来说,他漠视了刺激的意义和问题的存在。
很明显的,他根本不会在意你说的话,既然他根本不认为咳嗽有什么健康问题,为什么他会想戒烟呢?
由于你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除非他告诉你,否则你不知道他的漠视在哪个阶级。这里要注意一个重点,他可能会把最高阶级的漠视表现出来,但是也可能会从较低阶级来表现。
比如他回答:“恩,对,我知道我应该戒烟,可是我认为一旦你染上了烟瘾,就很难戒掉了。”这句话表示他漠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看起来好像是T4这个阶级。
于是你误以为这个人有可能把烟戒掉,可是你后来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个人漠视的阶级是在T2,他其实会不自觉地对自己说:“没错,是有戒烟的方法,可是这关我什么事?咳点嗽有什么关系嘛!”
如果你想藉漠视的矩阵图有系统地帮助这位朋友,就要从T1这个阶级开始核对,先问他:“你知不知道自己咳嗽得很厉害?”
如果他表示自己知道,就可以到下一个阶级问他:“咳嗽有没有造成你什么困扰?”如果他回答:“没有啊,我已经习惯了。”于是你知道他漠视的阶级在T 2,所以要想帮这位朋友戒烟的话,就需要先让他了解咳嗽表示健康有问题,也要让他了解这个健康问题所造成的结果可能很严重。
﹡现在把这个方法运用到之前你提出,问题未得解决的处境。
从漠视的矩阵图中最左上的格子开始核对,逐渐往右下的格子进行,直到你确认某个格子里的项目就是你所漠视的部分。像以前一样,如果你在团体中进行,或是有自愿的朋友在场,听听他们的看法。
试试看你是不是也漠视确认的格子右方和下方其他格子里的项目。
你漠视的范围是什么?你漠视自己、别人还是环境?
当你确认自己漠视的内容以后,想想看是出于哪一个自我状态的漠视?出于污染,或是排除的现象?是资讯不足,还是得到错误的资讯?
注意自己以前漠视现实的什么部分,如果你想得到正确的或是新的资讯,就去想办法得到。
现在以想象的方式重新经历那个处境,当你到了开始有漠视的那一点时,以你现在对现实的新认识取代原来的漠视,你现在的做法、想法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处境的结果有没有什么不同?
漠视的矩阵图最早是为了心理治疗的运用而发展出来的,不过在机构组织和教育问题上,它也是很有效的解决工具。这些问题的不得解决,原因也常出在低估了漠视的阶级。解决方法和心理治疗时一样,从漠视的矩阵图最左上方的格子开始核对,再逐渐往右下方找,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记住,很多人常常是因为信息错误或不足,而造成漠视,并不一定是因为进入脚本的关系。
例如大学老师问学生问题,看他们是不是了解上课内容,老师惊讶地发现,学生几乎什么也答不出来。课堂结束后,老师自问:“怎么这些学生这么不用功,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们怎么一点也不想学呢?”
当他假设学生不用功时,表示他认为学生漠视的范围是“别人”,在漠视的矩阵图上是T5或T6的阶级。他已经假设学生知道如果不努力就会造成问题,却没有想到学生可能是听不懂,不知从何努力起,也可能是还没有开始努力罢了。
如果老师能以漠视的矩阵图来核对的话,就会发现真正的问题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事实是,当他上课的时候声音太小了,学生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所以漠视的阶级是T2,要改善这个问题很简单,老师上课时音量大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