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脚本包含一整套的决定,这些决定是在幼时根据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脚本讯息(script messages)而来的,脚本讯息主要来自父母。
本章要讨论脚本讯息的本质,以及传递讯息的方式,还会讨论脚本图(script matrix),这个模式是一套标准方法,用来分析每一个人的脚本背后有什么讯息。
脚本讯息与婴儿对讯息的解释
这里要再强调一次,婴儿是根据自己对周围所发生事情的解释而做出脚本决定的,这种解释是出于他自己的感受方式和他对现实的经验。所以婴儿对父母和环境所传达的讯息而做的解释,可能和成人的解释完全不同。小宝宝会被突然发出的巨大声音吓到,他可能解释为“有人想要杀死我!”这时,疼爱他的父母却可能正为自己提供了婴儿安全的环境而沾沾自喜呢!
脚本讯息的种类
脚本讯息可以经由口语、身体语言,或是结合两者而传递(注一)。
口语和身体语言所传递的讯息都可能包含了父母所做的榜样(modeling)。
口语的脚本讯息可以经由命令(commands)或属性(attributions)两种形式来传递。
口语和身体语言
在婴儿懂得语言以前,他是根据非口语的表现来解释别人的讯息,小宝宝已经能敏锐地观察表情、身体的紧张、动作、音调和味道了。
如果妈妈亲切温暖地抱着小宝宝,让他整个人靠在她身上,他能接收到妈妈所传达的“我接纳你、爱你”的讯息。如果妈妈全身紧绷、僵硬地抱着小宝宝,没有贴紧他,小宝宝可能会把她传递的讯息解释为“我排斥你,不希望和你亲近。”而妈妈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紧张和疏离的态度。
有时婴儿接收到的脚本讯息可能来自周围的事件,与父母无关。比如巨大的声响、突如其来的动作与父母的分离(如生病住院),都可能让婴儿觉得生命受到威胁。由于婴儿认为所有现实世界的状况都是由父母掌管,他可能因此认定这些威胁是父母造成的。
稍大以后,小孩开始懂得语言,这时非口语沟通仍然占了脚本讯息很重要的份量。身体上的虐待或是威胁要打他,对孩子来说都可能解释为被父母拒绝、甚至希望他死去。父母对小孩说话的时候,小孩也会根据说话时所表现的身体语言来解释。记不记得伯恩所说的沟通定律三是:暧昧的交流会有什么结果,是根据其心理层面的含义,而不是根据社交层面。
比如小孩放学回家,拿着老师新发的书来念,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念得结结巴巴,爸爸说:“你念错了。”这时伴随的非口语意思可能有好几种,每一种对小孩的意义都不一样。
爸爸的音调可能大声而严厉,同时撇嘴、脸孔扭曲,甚至把手上的书重重地摔下来,或是一拳打在小孩身上。对孩子来说,会把这些讯息解释为:“我不喜欢看到你,你死掉算了。”
爸爸也可能音调平板,头也不抬地继续看手上的报纸。小孩会把这种非口语讯息想成:“你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重要。”
爸爸还可能边说边眨眼,吃吃地笑,小孩会从小教授予以回应,也吃吃地笑回去,当然了,爸爸会笑得更开心了。这时小孩接收到的讯息是:“你要表现得很笨,才能讨好我。”
爸爸的音调也可能很平稳,坐在旁边把错字指出来,让小孩再仔细看那个字,这时小孩会觉得爸爸的意思是:“你再想想看,没有关系(你愿意思考是一件好事)。”
榜样
小孩其实是人类行为的敏锐观察者,他们特别会注意爸爸妈妈彼此如何相处,如何对待其他家人,然后以父母为榜样。小孩会运用小教授来了解现实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并且不断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也许小女孩注意到,妈妈想从爸爸那儿得到什么的时候,都会先和爸爸发生冲突,接着大哭一场,然后得到那样东西。于是小孩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我想从别人(特别是男人)那儿得到我想要的,就需要先吵一架,再大哭一顿。”
也许小男孩有一个弟弟死了,他注意到父母每个礼拜都带着鲜花去墓园,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伤心,老是想着死去的弟弟,花费的心力比对待活着的孩子还多。小男孩的结论是:“人要死了才能得到别人的注意。”他没有成人的理解力,不知道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所以他可能决定:“我要像弟弟一样死掉,才能得到父母的注意。”
命令与属性
脚本讯息可能是以直接的命令来传达的,如“不要烦我!”“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滚蛋!”“快一点!”“不要调皮!”“如果没成功,就要一试再试!”大多数父母会以成千上万这类的话对孩子疲劳轰炸。这些话做为脚本讯息的影响程度,与父母重复的次数,以及所伴随的非口语讯息有关。
有时父母不只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还会说孩子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讯息称为属性。例如,“你是个笨蛋!”“你是我的小女孩!”“你这么坏,最后一定会坐牢!”“你永远无法成功!”“你很会念书!”这些例子都是直接告诉孩子他的属性是什么,内容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它们做为脚本讯息的影响程度,也和所伴随的非口语讯息有关。说“你是个笨蛋”时,以严厉的口气,还重重地打孩子一下,所传达的意义,和微笑搂着孩子、轻声细语地说,是完全不同的。
有时候,属性是以间接的方式表达,也就是说,父母对别人谈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样的人,小孩可能当时在场,或是后来以别的方式知道。“他总是静静的不说话!”“吉尔好聪明!”“你知道的,他身体不够好!”“她好调皮,真是烦死人了!”“爸爸说你烦死人了!”像这些间接传达的属性,对小孩来说是很强烈的脚本讯息。由于小孩认为现实都是父母所决定的,当他听到父母对别人谈到他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话都是事实。
在某些家庭里,属性会经由心理层面,一代传给一代,这种传递是根据一个人在家族里的地位或是所取的名字。例如有一位叫爱伦的女子,因为害怕自己发疯而来接受心理治疗,经由分析脚本,发现在她家族里曾有两位女性都在受洗时将教名取为爱伦,这两人分别是姑妈和祖母,她们都在爱伦现在的年龄发疯。在心理层面上,虽然没有明言,但却传递了这样的讯息:“在我们家族里,教名取做爱伦的人,都会在三十五岁时发疯。”
创伤事件与重复的次数
小孩最核心的脚本决定可能是出于遇到单一的事件,这个事件的经历造成很大的威胁。比如小女孩受到爸爸性虐待,这次事件可能造成很强烈的脚本讯息,她因此决定:“我再也不信赖任何男人。”有时在早年里一段与母亲分离的时期,可能会形成类似“我再也不信赖任何人”或是“别人希望我死”这类的非口语决定。有些沟通分析师相信,光是生产的过程所造成的创伤,就可以形成很强烈的脚本决定。
更常见的情形是,小孩持续在一段长时间里,不断重复体验到某种脚本讯息,于是据此做出决定。比如婴儿伸手希望妈妈抱,她却转身不理,婴儿一试再试,却得不到反应,重复很多次以后,他可能会做出结论:“妈妈根本不想亲近我。”一个听到父母说“他很害羞”的小男孩,可能要经年累月重复听到,才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真的很害羞。
伯恩把脚本讯息的累积比喻为叠硬币,硬币一个一个叠起来,数目不多的时候只有一点歪,越往上叠就歪得越厉害,最后终于整排倒下来。一个叠得很歪的硬币可能造成整排很快就倒下来,如果是一连串稍微叠歪的硬币,最后也会倒下,尤其是在歪斜的方向一致的时候倒得越快。拿这个例子来解释创伤事件和重复讯息对脚本形成的影响,实在非常贴切。(注二)
脚本图
你的父亲和母亲都各有自己的父母、成人、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都可以传递脚本讯息,你接受到讯息以后,又会分别存放在自己的三种自我状态里。史坦能从这个角度发展出TA中一个很重要的模式:脚本图(见图13-1)。(注三)
从父亲和母亲的父母自我,所传递出的讯息,称为应该讯息(counterinjunctions),你会把这些讯息存在父母自我里。
父母的榜样或是关于该如何做事的讯息,可以经由爸爸和妈妈的成人自我传递到小孩的成人自我,形成所谓的程式(program)。
从父母的儿童自我传递出来的讯息有两种:禁止讯息(injunctions)和许可讯息(permissions),你会把它们存到自己的儿童自我里。
不同的沟通分析师对脚本图的看法,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以下所介绍的,是综合各家说法的版本。
应该讯息
这些从爸爸妈妈的父母自我传递到小孩的父母自我的讯息,原先被称为反禁止讯息,那时以为这些讯息和禁止讯息是相反的,可是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应该讯息有时可能和禁止讯息相反,有时却可能会彼此加强,或是互不相关。称之为反禁止讯息容易造成误导。(译注:应该讯息的英文counterinjunction就是与禁止讯息injunction相反之意,译者根据定义予以意译,以避免造成误解。)
所谓“应该脚本”(counterscript)是指小孩根据应该讯息所做出的一连串决定。而应该讯息包括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命令,以及对于他人和环境的看法。我们从父母和具有父母形象的人接受了成千上万这样的讯息,最典型的几个如下:
“要好好表现!”
“不可以顽皮!”
“要当我可爱的小公主!”
“要努力工作!”
“要当全班成绩最好的人!”
“不可以说谎!”
“家丑不可以外扬!”
大多时候,我们会以正面的方式来运用应该脚本,好使自己能舒服地适应这个社会。身为成人,我们不需要经过一番思考,就知道坐在餐桌前当众打嗝,或是把不喜欢的食物丢到地上,都是不礼貌的,这种常识就是出于应该脚本的正面运用。同样的道理,我们既不会在过马路时往车潮里冲,也不会伸手去碰火。
可是大多数人会把某些应该讯息,以负面的方式写进脚本里。比如,我牢记着父母的命令“要努力工作”,可能因此在学校得到很好的成绩,在事业上也得到升迁,可是也可能因此而承受太大的压力,为了工作,把休闲生活、放松的心情、友谊等全都牺牲掉了。如果我的脚本属于悲剧,还可能因“要努力工作”这个讯息而得到胃溃疡、高血压或心脏病。
在应该脚本中,有五种命令特别会造成上述的情形,分别是:
﹡要完美
﹡要坚强
﹡要努力去试
﹡要讨好别人
﹡要快一点
它们都是带有驱策力量的讯息,简称为驱力。用驱力来形容,是因为小孩会感受到强迫的力量,而觉得必须遵守这些命令,他相信只要自己遵守这些驱力,就表示自己是好的。每一个人的应该脚本都会有这五种讯息,只是强度不同。当我内心重现某种驱力的讯息时,同时会表现出对应于该驱力的整套典型的行为,称为驱力行为。不同的人会有相同的驱力行为,所以藉着研究一个人的驱力行为,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那个人某些脚本的重要特质。第16章会详细讨论驱力行为。
程式
所谓程式是指教导如何做事的讯息,在脚本图里,传达这些讯息的话通常都是这样开头的:“我教你该怎么(做)……”,我们都从父母和具有父母形象的人学到成千上万的程式讯息,例如,“我教你该怎么……从一数到十、写你的名字、煮稀饭、绑鞋带、当个男人(或女人)、讨人喜欢、成为班上顶尖的人、隐藏自己的感觉……”
就像应该脚本一样,我们会把大部分的程式讯息以正面、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运用,可是有时也会以负面的方式运用程式讯息。比如小男孩可能从爸爸的榜样学到“要如何努力工作、承受过大的压力,然后年纪轻轻就死了”。小女孩可能从妈妈学到“要怎样隐藏自己的感受,最后抑郁以终”。
其实这种负面的程式讯息,多半来自爸爸妈妈受到污染的成人自我,然后存放在小孩受污染的成人自我里。还有许多“我教你该怎么做”的程式讯息,其实是从爸爸妈妈的小教授(A1)来的,然后存到小孩的小教授里,但是一般画脚本图时,不需画得这么详细。
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
母亲生下小宝宝以后,会在照顾小孩时,把父母自我里所存放的讯息传递出来,比如“小孩需要被保护,他们的需要第一优先”。在她的成人自我里,也会学习如何照顾小孩。至于她的儿童自我会带出什么影响呢?
如果这个妈妈重演自己婴儿期的景象,她可能会觉得:“太棒了!现在有另一个小孩在这里陪我玩!”她会很享受和婴儿间的肢体接触并交换安抚。小婴儿从她所传递出的非口语讯息认为:“妈妈喜欢我,希望和我亲近。”
以脚本的用语来说,这个妈妈是给婴儿许可讯息,这个例子里的讯息包括许可婴儿的存在、许可婴儿与人亲近。
可是如果妈妈的儿童自我的感受是:“这对我太危险了,现在有了小宝宝,他会抢走所有人的注意力,还有谁会注意我?我得不到足够的照顾该怎么办呢?”当重演自己这种未觉知的儿时感受和冲动时,这个妈妈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到来感到害怕和愤怒,在她内心儿童自我的深处,可能会排斥小宝宝,甚至想要杀他。
她自己一点也没有察觉到这些感受,在她意识中或是旁人的观察里,都会认为她是个疼爱、照顾孩子的妈妈。
可是小宝宝知道,他能很敏锐地察觉到非口语的讯息,也能感受到妈妈的害怕和愤怒。在很小的时候,他不用语言就做出了结论:“妈妈并不想和我亲近,事实上,她根本就不希望有我的存在。”
这类从父母的儿童自我传递出来的负面讯息,就是禁止讯息。在上述的例子里,禁止讯息是“不准活”和“不准亲近”。
长大成人以后,每个人都带了很多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它们都存放在儿童自我里,我们针对这些讯息所做的决定则是人生脚本的主要根据。有人把禁止讯息、许可讯息、所做的决定等这整套复杂的组合,称为脚本的本体(script proper)。
讯息的区别
要怎么分辨某个讯息属于负面的应该讯息,还是禁止讯息?或属于正面的应该讯息,还是许可讯息呢?有两个方法来区别。
(1)应该讯息藉着口语传达,而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则是以非口语的方式传达。如果倾听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就可以听到应该讯息是以什么话来说的,通常你会听到最早向你说这些话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的声音。
如果你违反了应该讯息,这时再仔细听脑子里的声音,很可能会听到给予命令的人责备你的声音。
相反的,禁止讯息和应该讯息则不一定听得到具体的话语,而会在情绪和身体的感觉里感受到这些讯息,然后反映到行为上。
如果你违反了禁止讯息,会感觉到身体的紧张和不舒服,心跳可能加快、开始冒汗或是觉得胃部打结。你会想尽办法避免违背禁止讯息,并可能以为这些办法是出于成人自我,其实只是你把它们合理化罢了。
比如,假设我从母亲接受了“不准亲近”的禁止讯息,而且据此做了早期决定“我最好不要和任何人亲近”,现在,已成人的我去参加会心团体,带领团体的人请我们闭上眼睛,只藉着触摸来找寻同伴,凭着碰触别人的手所感觉到的特征来辨认对方,这时我开始冒汗,心跳加快,当有个人来摸我的手时,我打开眼睛说:“嗯,不知道这个练习的重点是什么,你有没有什么看法?”
有时禁止讯息也可能听得到声音,比如一个接受到“不准活”这个禁止讯息的人,可能会回想起父母所说的类似“我希望从来就没有生你!”或是“你去死好了!”这样的话。
(2)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是在很早期的童年就接受到的,而应该讯息则较晚一点。从发展上来看,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比应该讯息发生得更早,这当然和小宝宝还不懂语言、不会说话有关。一般说来,小孩在学会掌控语言以前的年龄就能接受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但是并没有一个截然清楚的年龄来划分,根据我们的经验,小孩到了六至八岁时还会接受禁止讯息,而应该讯息则通常是在三到十二岁之间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