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全文在线阅读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第10章 不沉溺过去,不妄想未来(1)

关灯直达底部

现代人为了将来的幸福而盲目奔走,甚至放弃了现有的安稳和幸福,“再多赚点钱!”“再努力一点!”我们被逼得这么累,再也感受不到任何幸福,并在不满和悔恨中挣扎。

其实,人生就只有“今天”而已。真正的成功者是“成功地度过今天”的人。要让自己的今天过得充实,不要将希望放在明天。

什么是“美好的未来”?

我们大家都在追求“美好的未来”。你一定也是这样,为了追求幸福的人生,将美好的未来当作奋斗的目标,是吧?

然而,不知为何,人们虽然总是念叨美好的未来,却很少认真仔细地思考它。这样,即使他们对美好的未来畅想得再多,也只能描绘出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人们口中所说的未来是如此的不可靠。

而且,关于实现美好未来的具体方法,人们也没有考虑过。所以他们的希望总是实现不了。

在下文中,我想对妨碍人类实现美好未来的东西,作一次彻底的思考。并且,我还想尝试从佛教的视角来找出将这些原因去除的方法。

首先,关于“美好的未来”,佛陀希望人们至少分为两种来考虑。

一种是“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另一种是“个人的未来”。未来应该分为这两种。如果分得再详细点,还可以加上“孩子和亲人的未来”,在此先省去。

那么,未来是什么呢?

未来指的是某种现象的未来,对吧?并不只是时间上的未来。所以,当我们思考未来时,必须要先弄清楚考虑的是谁的未来。

带着欲望、愤怒或憎恨行事很危险

在佛教看来,有些时候社会看似在发展,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非常危险。

美国以大国自居,可要说它经济强大,却也未必如此。国民中称得上富有的很少,而且还有很多企业倒闭,多数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这种发展是否健康,是个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带着欲望、愤怒或憎恨,抱着“我怎么能输给那个家伙”的心情去努力,这样只是表面上做出的一副假象,并不是真正的发展。

相反,抱着帮助其他生命的心情去行动的话,就会获得好的结果。比如,我们之所以能享受到科学带给我们生活上的便利,不正是因为科学家们舍弃名利,只专注于研究的结果吗?

如果是怀着为了人类、为了所有生命的心情而努力,就会取得了不起的成果,社会才会长远地发展。

如果是以杀死某个人或赚钱等为目的获得的科学发展,那这种发展毫无用处,因为它不是为了人类、为了所有生命这些善意的目的。

而且,我们所谓的发展,其实和破坏关系密切。某一方面发展了,另一方面就得遭受破坏。由于发展和破坏是并存的,所以,现在也好,未来也好,很难说它绝对就是“光明的”或“黑暗的”。

破坏一件事物,然后再建造另一件事物,这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发展吗?

比如毁坏一座山之后再建几座豪华的别墅。这能算是发展吗?一座自然存在的山能带给人类多少幸福?而一座别墅又能带给人类多少幸福?如果要谈发展,有必要综合两者来计算。

山既能帮我们净化空气和河川,也能给予大海营养。同时还能保护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也让很多人生活幸福。

相比之下,建几座豪华别墅,能对多少人有用呢?也许住在里面的人会觉得幸福,但代价却是破坏了山和河川,毁坏了自然。

世人从不考虑这些被破坏掉的部分,所以,他们所谓的发展毫无具体性可言。

因此,在佛教看来,社会是否在发展,很难下定论。

竞争心的破坏力

一直以来,和平、长寿、疾病消失,这些像梦一样虚幻的词被人们不断称颂。其实这些都只是理想而已,但因为没有理由反对,所以大家都对它们充满憧憬。然而,几乎没有谁想过该如何实现它们。

比如,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实现长寿社会”这个目标吧?

所有人都觉得这很好。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什么,却没有人调查过。

关于和平也是这样,虽然大家总是在讴歌和平,但人们却无视破坏和平的原因,从不思考是谁、为什么破坏和平。

而且,和平是相互的。不可能只是某一国家单方面在破坏和平。但希望构筑和平世界的国家,却指责那些不合作的国家是“邪恶轴心国”。

可事实不是这样。大家不是应该以助人为目的、怀着对人类的爱,一起友好合作达成目标吗?可这些权力者没有这样做,他们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动,所以,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件,从古至今总是以非常暧昧、很难下定论的结局结束的。

人们想要建造某样东西时,基本上都是怀着由欲望或竞争心引发的“一定要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的心情行动。也就是说,他们是怀着这种感情来构筑未来,这样会让社会发生巨变。

正视死亡

以上都是关于人类和社会的未来的思考。

那么,个人的未来又是怎样呢?

个人的未来就是“执着于肉体上的快乐”。这正是个人的问题所在,即确保自己的财产、知识、地位不受损失,或者让自己变得健康、美丽、长寿等。

可是,这些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谁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再次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死”。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终究会死,但又都将它从自己的人生程序中删除了。

这样的话,不管怎么计划人生的未来,未来也不可能变得更好。

比如,大家都将死抛诸脑后,拼命赚钱,这样会得到好的结局吗?无论费多大的精力去维持健康,最终都不可能逃离死亡。

死亡是必然的事实,所以,不将死亡列入人生程序中是不行的。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如果早早计划在死之前尽量不瘫痪在床,那么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变高。可人们都讨厌提到死亡。

还有一些人听到医生宣告“你到了癌症晚期”时,会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因为他没有将死列入未来的人生程序中,所以精神上遭受刺激,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这能称得上是幸福吗?如果从小就意识到“人是会死的”,那么,即使被宣告来日无多,只要考虑剩下的日子该怎么度过就行了。平和地度过最后的日子不好吗?只要这样想想就好了。这样即使惊闻噩耗,精神也不会失常,反而心态会更为平静。

活着的乐趣是什么

人们总是想“我要享受人生”,所有宗教也都说“享受你的人生吧”。但是,为什么要享受人生呢,却没有人关心。而且,也没有人将享受和获得享受需要付出的辛苦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人们虽然希望享受人生,但从一开始就没有研究过到底什么是人生的乐趣。

这和没有理解“活着是什么”,就期待永恒的生命是一样的。

假如是因为研究过“永恒的天堂里有幸福吗”“幸福是什么”“怎样才是长生不死”这些问题后,才觉得“天堂太棒了,我一定要去天堂”,那就没什么不对,可是没有这样的人。

佛教希望大家在去所谓的“永恒的天堂”之前,先认真地研究一下活着这件事,如果最终发现“活着确确实实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活着没有任何不好”,再继续也不迟。这样就理性多了。

穷人有穷人的累,富人有富人的累

那么,佛教研究“活着”后得出了什么答案呢?

答案是“苦累”。也就是说,活着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欧洲人站在形而上学的立场上,对活着、生命作了很多思考。而佛教的思考则非常具体且合理。总的来说,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活着的本质。因此,佛教认为,活着其实就是在感觉。有感觉就是活着,活着就是在感觉事物、思考事物。人总是在一边感觉一边活动。

那么,为什么要活动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会感觉很累。

一直站着会很累,于是走路;一直走又会很累,于是坐下;一直坐着也会很累,于是躺下;一直躺着也会很累,于是又站起来;肚子饿了很累,于是吃饭;一直吃下去会很累,于是停下。只是吸气的话会很累,所以需要吐气;一直吐气很累,所以又吸气。这就是活着。

像这样,感觉一直都是“累”,所以只能不停地动,活着也就等于“动”。这么说的话,我们脑中所想的“活着”这个词就有些模棱两可,不太准确了。

比如,用显微镜看变形虫时,活着的变形虫是动的,死了的变形虫是不动的。而变形虫会动是因为身体里的每一个活着的细胞都在动。

站着的你如果坐下了,那就是动了,对吧?因为你站累了,如果继续站下去很舒服,那就不会坐了。

所以,活着就是动,而且动很累,是不值得期待永恒的。

但即使不期待,生命也会继续下去。

而且,佛教追求的不是永远地活着,而是解脱。佛陀推崇的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但那不是人们期待中的世界。

人们所企求的,归根结底其实只是从现在的苦累转变到其他的苦累。

比方说,贫穷的人因为贫穷很苦,所以想成为有钱人。看起来这似乎是想变成有钱人从而拥有快乐,实则不是,这只是想转变到有钱人的苦而已。

有钱人同样也很累。他们的内心不安定,总是无法满足。

比如,穷人即使只是吃了一个冷饭团,也可以很满足,但成为有钱人之后,连这点幸福都会失去。假如买了件真皮大衣,就禁不住担心,怎么保管好呢,怎么才能不被小偷偷去呢,怎么才能不弄脏呢,真够累的。

即使有了贵重的项链,也不能总是戴着它。因为参加晚宴的人中总有上次见过面的熟人,如果戴着上次同样的项链,别人会想“又是上次那条项链啊”。服装也是这样,每次聚会都不得不考虑不同的着装。很没意思,是吧?

而这些都是穷人没有的累。穷人只需要随便借一件晚礼服就行了。别人即使知道是借来的,也不会说什么,只会认为“这次想必也是借来的吧”。

就像这样,穷人想变成有钱人,只不过是想换一种苦罢了。

可是这很奇怪,不是吗?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假如一个肠胃不好的患者胃痛时,医生说“如果制造另一种苦就可以忘记胃痛”,于是将他的双腿切断。确实,切断双腿的痛可以让他忘掉微不足道的胃痛,但对患者来说,这绝对算不上是件好事。

佛陀拥有慈悲之心,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他只会如实地指出人类的矛盾。只是,世人并不一定愿意看到事实,或许也有很多人嫌佛陀的教诲不够悦耳。

别把想做的事留到明天,现在就去做

所以,模仿他人而活的人生,不能算是自己的人生。

这种人一定只知道稀里糊涂地努力,却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骗。因为他认为自己在为未来有保证的幸福而努力,所以完全不在意放弃现在的安稳、幸福和充实感。现在就算累点也没关系,因为未来会幸福,这就是他们的理由。理性地想想,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其中只有累。

比如,某个人决定明天要吃点好吃的,于是期待着美好的明天,今天就得过且过。可是,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今天”。

如果按照这个人的道理来做,那就到死都吃不上好吃的。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所以,在佛教看来,人类是到死都体会不到快乐的。

这不是悲观论,只是事实。能够一直幸福地活着,没有任何遗憾地死去的人能有多少呢?很多人都是没有感受过任何幸福,在不满和后悔中迎接死亡。“没有做完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带着这样的遗憾死去。

所以,如果你讨厌这样,就改变计划吧。佛陀给我们的教诲就是“现在马上就做能让你感觉幸福的事”。

我想,那些遵照他人的意见而活的人,以他们的认知程度,即使想破头也明白不了这句话的意思吧。

不停奔走的现代人最累

上述情况在人类历史中一直都存在,而到了现代,社会变得极其复杂,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场没有目的、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们总是在不停奔走,不是吗?

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样是为了什么。我们通常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忙,连好好睡个觉的时间都没有。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连早饭都不吃就开始奔走。

我时常看到有女孩子在日本的电车里化妆,甚至刷牙。而且不只是女孩子,有时还看见中年妇女和男性在新干线里做这些事情。大概是因为出门太急,只能在电车里刷牙或换衣服。

这就是现代人的人生。

他们自己似乎还有点得意地说“因为太忙了嘛”,但最终也只是没有目的和终点地奔走而已。这样奔走到底有什么目的呢?什么目的也没有。

那为什么还要奔走呢?这是因为他们害怕休息,害怕享乐,还害怕输给其他人。于是就像身上的衣服着了火似的,如受了惊吓般到处乱跑。

这就是现代社会,这种不教人如何休息的社会思想是极其黑暗的。我们就这样像是衣服着了火一样,惊恐地不停奔走、奔走。可是,如果衣服着了火,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将火熄灭吗?跑是没有用的,不是吗?

“再努力一点!”“再多赚点钱!”“学习再刻苦一点!”“研究再深一点!”像这样,我们被禁止休息。然而,尽管没有休息地辛苦工作了一年,我们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只是忙得连孩子都顾不上,严重的还死于过劳这样的结局。

真正的成功者是“成功地度过今天”的人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活着其实就是一个老去的过程,每天我们都在变老。因为明天的我们比今天老,身体在变弱,所以明天永远比今天差。

如果说这是悲观论,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呢?明天比今天美好吗?比今天年轻吗?谁都明白这是谎言。

真正的失败者是“失败地度过今天”的人。这种人期待明天会变得美好,而实际上却让今天更失败。但他们满不在乎地认为“算了,反正还有明天”。假如重复下去,就成了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

假如走到极端,他们或许连自杀性爆炸恐怖袭击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理由是“没关系,死算不了什么,反正有美好的天堂在等着我”。有些年轻人还不到20岁就制造自杀性爆炸恐怖袭击,从而丧命,人生就此失败、完结。可是,这些人并不是因为这个目的才生而为人的吧?难道上帝创造出人就是为了这个吗?

人生只有今天

人生其实只有“今天”,所以,如果不想人生失败就不能让今天失败。不让今天失败的人,如果有明天,明天也不会失败,如果有后天,后天也不会失败。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成功的人,会让自己的今天活得充实,不会将希望放在明天。

因为在佛教中,“死”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包含在人生的程序中,佛教认为:“就算你明天死了也没什么不正常,所以,努力让自己今天活得充实吧。”

要做到这样需要超常的智慧,所以,无论其他宗教怎么批判佛教无知,我都不会反驳。因为真理自在人心。

天堂和涅盘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作为生命,我们应该以什么为终极目标呢?

如果从宗教的角度考虑,也许有很多人会回答“去天堂吧,去极乐世界”吧。

但是,天堂是什么呢?极乐世界是什么呢?去那里就能得到幸福吗?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吧。

在这里,我想讲一讲佛陀关于“人类以及其他生命应该以什么为终极目标”这个问题所给出的回答。

佛教之外,有的宗教讲的是“天堂”,但在佛教中变成了“涅盘”。这里我们必须先想一想,“天堂”和“涅盘”是不是本来就是同一个地方。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永恒的天堂”这个词,而且这个词的意思也很容易明白。但是“涅盘”这个词呢?大多数人都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