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全文在线阅读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第7章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2)

关灯直达底部

不仅是水果和蔬菜,人们还有想要改变花的颜色和形状这样的想法。但是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其中必然会导致失败,对自己产生“没有能力”“命不好”“达不到”这样的失望,继而产生新的烦恼和新的苦恼,活得很累。“想要改良西红柿”“想要改良苹果”,这样努力地想要改变世界,而这又会造成许多无法顺利进行的事情,最后只会让人连呼:“啊!

啊!失败了,太令人失望了!”

又比如,养育孩子也会令人非常失望。因为是养育自己本身以外的人,所以希望什么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但这是无法实现的。固执地希望对方不管什么情况都听从自己的话,是一定会遭到强烈反对的。

所以,如果希望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操控世界,只会产生无边无际的失落感。而且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而陷入困境,觉得自己达不到目标、运气不好,想要找人算一卦,胡思乱想,产生更多的痛苦,不由得感叹“心好累”。

这就是“我”的世界。

方法错了,越努力只会越痛苦

活着本来就是痛苦,这被称为“存在苦”。

单单只是活着就是痛苦的,并且我们又用错误的方法应对这一痛苦,所以更加痛苦不堪,心累不已。

在“存在苦”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期许落空的痛苦,失败的痛苦,遇到讨厌的人的痛苦,离开喜欢的人的痛苦,不如他人的痛苦,轻视他人、攻击他人而遭受非难的痛苦,即使努力也无法适应的痛苦,无法努力的痛苦,脑中幻想但无法把握的痛苦,输给他人的痛苦……

就这样不断地制造痛苦,无止境地制造痛苦。这就是“我”的世界。活着就是这么一回事。

怎么办呢?最后“我”造成的结果只是增加新的痛苦。

“我”不管做什么,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地在生活的苦上添加新的痛苦。

那么就试着努力吧。但是如果努力,也只是不断制造新的痛苦而已。

那么就试着不要努力。而不努力的话,也是痛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所有的错误认知。“我”就是由错误认知构成的世界。

错误的行动是由于错误的理解

上文中曾说过,世间普遍的认识都是无明的,也可以说成是无知、愚昧、愚蠢的。人类无法客观地认识事物,而是把事物都理解反了,这就是错误的认知。

之前已经说过了,万事万物是每个瞬间都在变化的。这就是无常。因为每个瞬间都在变化,所以不可以说每个瞬间认识的事物和“我”是“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事物都是在每个瞬间产生、每个瞬间消失的,如此反复。世间没有既定的事物。

但是我们常常只会认识“存在”。因为“否定”的认识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总是相反地认为“事物都是存在的”“自己是存在的”。

人类并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事物的状态每个瞬间都是在不断改变的,而是在捏造“存在”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行动。捏造“存在”的认识也就是错误的认知。从错误的认知中产生的行动、判断,通常只会产生错误的结果,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不管心里多么想要变得幸福,但“我”的行为、行动,都是由错误的认知决定的,因此实际上的所作所为,只是徒增痛苦而已。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错误的判断。

打个比方,即使进行严密的检查,医生也还是有可能弄错诊断,那患者该怎么办?即使不问也知道。如果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患者就会非常痛苦,甚至是丧命。我们就是这样对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行错误的判断的。即使希望自己能够幸福,也会不幸。这就是“我”。

那么该如何是好呢?即使想要变得幸福,也只会变得不幸,这就太可悲了。对此,佛陀告诉了我们使这种痛苦消失、使心上的疲惫消失的方法。

佛陀拥有转不幸为幸福的方法

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将错误的认知变成正确的认知,客观地发现事实,就是“正知”。

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感受到的东西都不要捏造,不要自己解释、判断,要客观地接受。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认识。

也就是说,要在短时间内停止捏造。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都要客观地看、听、感受,认真地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判断,用这样的方式活着。

这就是修行。不要妄想,不要思考,客观地接收外界的信息进行修行,自然会身心安宁。

没有“自我”,就没有贪婪和痛苦

人的耳朵总是会不断接收到一些声音。大家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听到一些声音吧。请试着只听这些声音。

“啊,这是鸟的啼叫”“这是乌鸦的声音”“这是孩子们玩的声音”,请不要作这样的妄想,只是听这些声音。

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每个瞬间感情都在变化,听觉都在变化,声音也是每个瞬间都在变化的。你就会发现,“我”“自我”都不见了,立刻达到了领悟。这样一来,痛苦也就消失了。

脑中不要有幻想,不要有捏造,只有“存在”。脑中只有“存在”,就能够达到领悟。

从此刻开始这样做,你就会明白:“自己这个实体是不成立的,所有都只是每个瞬间在改变的现象,不值得自己去贪婪、生气。”这样想的话,心情自然能轻松愉悦了。

领悟无常,就能舍弃执着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不要捏造,只是看、听、感受。

这样做就能够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不仅如此,自己这一感觉也是变化的。如此一来,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

因此,就没有生气的必要了。所有都是变化、消失的东西,因此,还要对什么生气呢?

并且,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变化、消失的,所以你也会发现没有执着的必要了。正确的应该是,不是不值得执着,而是发现从一开始就不能执着,这样就达到了领悟。

人们经常说“舍弃执着”,但是没有舍弃的必要。应该从一开始就不对任何事情产生执着。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的话,内心就能达到领悟。

如果自身出现“正知”,所有的问题、错误都会消失。

“正知”如果能在一瞬间出现的话就足够了。这样所有的错误、所有的痛苦就能消失了。

妄想是大忌

和“误知”一样,使我们的痛苦增加的原因是“妄想”。

如果是在失败的基础上进行的妄想,那就更糟糕了。

世间是由误知组成的世界,有很多被称为“认识”“知识”的东西,其实什么都不是,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但我所说的认知不是学问、知识、技术这些方面,而是许多生活上必需的东西。

有时候学问也不是正确的,甚至科学家的知识也是错误的、奇怪的。但是,人却必须学习。牛没有学问也能活,但是人不学习知识就活不下去了。

然而,人们在努力学习、培养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也会失败、出错。因为原本就是误知的世界,所以行动总是错误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家在学校里学到知识,但在此基础上行动却有可能失败。人甚至在此基础上还会经常妄想,而妄想又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失败。

你认定的事不一定就是事实

人类使用大脑进行理论的、有益的思考时间,真的很少。

人们大多数想的东西都是妄想,人生一大半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妄想上。妄想是脱离现实的、无意义的、徒劳的思考。

如果有一个小时,那么我们人类用来思考重要事情的时间,其实30秒都没有,剩下的59分30秒都用来妄想了。人类的妄想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这样的妄想就是浪费时间,也让妄想的心越来越疲倦。如果有工作的话,应该立刻停止妄想去处理工作。

但是大家都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妄想,在妄想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并想要转移到行动上去。基于妄想的行动,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并且,人类大部分的行动都是从妄想中决定的,所以,可以断言都是错误的。

比如去公司,一大早心情很好地跟上司打招呼,却没有得到回应,就会想“自己被无视了”或者“我没有被表扬”“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之类的,这就是妄想。也许上司是在深思什么东西没有听到,或者是忙得没时间回答。即使认为“一定是被讨厌了”“那个人一定很恨我”,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还是什么都不要做。如果随便认为“被讨厌了”,就做出一些事情,这是不对的、错误的。对自己来说,只会得到不好的结果。

妄想:一切精神疾病的根源

再举个例子,假如电车里坐着一位年轻的女子,她的对面坐着一位年轻的男子。这名女性突然想到一些有趣的东西露出了微笑。正好这时候,对面的男子看到了,她心想“不好”,然后立马低下头。

这名男子便开始妄想:“那女的一定对我有意思。好像是喜欢我,所以羞涩地低下头。”“因为我是男人,所以必须进一步采取行动来追求她。必须要查一查这女人的住处,在哪里工作什么的也必须调查清楚。”他开始这样妄想,并决定这么做,于是他开始跟在这名女性后面。

女人感到被人跟踪,于是跑进了自己的公寓。这名男子又开始妄想:“这女人不是很强势,而是弱势的、温柔的人,我必须要保护她。”一旦开始这样的妄想,这名男子就在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成了真正的跟踪狂,结果就是被请入警察局。

并且他还不认为自己做出了跟踪狂的行为。因为从他自己的立场来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跟踪狂的行为。

从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时会做出被认为是很丢人的行为。因为自己把自己封闭进了妄想的世界,所以自己也没有注意到。所有精神病的根源都是妄想。

假设一个孩子进了新的中学。班里的人来自各个地方,所以彼此都还不了解。而这孩子在小学里有很多好朋友,现在好不容易进入中学,却因为谁都不认识,所以没有人和他说话。

因此,他就会自己乱想:“自己被无视了,被当作笨蛋了。”虽然很想和其他孩子打招呼,但转而又想:“要是被当作笨蛋怎么办?被无视了怎么办?”因而没有这么做。

于是他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判定:“自己的人际关系很不好。”然后又进一步妄想,觉得自己“害怕人类”。如果让妄想持续的话,结果会怎样?精神上可能会出毛病的。

过去的事,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

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对发生的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耿耿于怀。然后,脑海中就会一直被唤起对那件事的妄想。如果想要一辈子做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活在世上,只要青春期发生一丁点事情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45岁的男性。他说想要辞去工作。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没有能力,我总是失败。”我说:“能力什么的,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的吧。”他说:“我没有那样的自信。”

我问他:“没有自信的理由是什么?”他回答:“我的父亲很严厉,我认为是他的原因。”于是我试着和他一起分析这个问题。

我试着让他回想:“你小的时候,一定会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宠爱。当你还是婴儿的时候,恐怕你的父亲觉得你是那么娇弱的一个婴儿,好像一抱就会坏掉,因此抱你的时候也非常紧张。等到你长到十岁了,你还是喜欢黏着妈妈,受妈妈的照顾吧。”

但是,男孩子在12岁的时候就应该养成非常大胆的性格,不应该再依赖母亲。即使是父亲,也不需要对已经长大的孩子事无巨细地照顾到。只有当孩子做了什么恶作剧或者坏事,引起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才应该由父母来处理。但即使这样,父亲能做的也只有用吓人的声音训斥了,只能威慑孩子:“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并且长到18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已经长成和父亲体格差不多的大人了。

这时,父亲也已经不会和孩子发生冲突、产生口角,并且已经把身段放得非常低了。这种相处模式已经基本固定了下来。

我了解到,这位男性从12岁开始到他18岁,父亲对他都是很严格的。虽然这段时间在他45年的人生中只占6年,而且父亲也不是每天都生气,只是在他做了什么坏事的时候才发火。

因此,客观地计算的话,父亲对其严厉的次数完全可以数得过来。并且,这并不是由于父亲自身的愤怒、憎恶,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我对他说:“你无视那39年的人生经历,只想着在过去6年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并且不断回首,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混乱。

明明有无数次饱含爱的人生体验,你却只记得被骂的部分,忘记了父亲为了你钻进被窝捂暖被子,为你读有趣的图书直到你睡着,以及为你买自行车的美好回忆。”

如果你要回忆过去,请将过去的一点一滴全部回想起来;如果你选择忘记过去,那就将过去的所有全都抛诸脑后,只把精力集中在当下,如此一来,忙碌、焦虑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这个例子中的男子,正是被恣意的妄想操控,自己构筑起了自己的不幸,甚至将这些归结于父母,更是妄想的借口。

因为自己不敢重来,所以只会抱怨,说些“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的话。

越妄想,心越累

总之,我们越是喜欢自我妄想,就越是自掘坟墓。大家最好要认识到:“就是妄想对人生产生了阻碍。”欲望、愤怒、憎恨、嫉妒、失落以及其他的感情,都是妄想引起的。妄想是这些情感的源头。人们可以在妄想中寻找所有失败的原因。

活着,对谁来说都不是件快乐的事情,大家每天都是很辛苦的。因此每次都必须客观面对遇到的问题。妄想的、愚蠢的人不会挑战生活,而是一个劲地提出逃避的理由,比如父亲太严格,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家境贫寒,运气不好,周围都是竞争对手等。但这里面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原因。

从一开始生活就是艰辛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无尽的挑战。如果能睁开眼睛客观地看待这些的话,生活的斗争就如同玩掌上游戏机一样,你会发现这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阻碍它的就是妄想。无法停止妄想,就是因为自己沉溺于妄想之中,心越来越累。大家应该仔细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自掘坟墓。

佛陀引领的幸福之道:慢动作冥想法对于期待幸福,但不管做什么都只会是不幸的人们,佛陀指出了真正幸福的方法。

其实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减少妄想。逐渐减少妄想的同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这样心灵就不会感到疲惫,俗世间的痛苦也会减少。

相反,活在错误认识的世界里,不管做什么都会招致不幸的结果。人要面向正确认识的道路迈出脚步,挑战正确的认识。

渐渐地,就可以在不断生死的瞬息幻灭间,直视生死轮回。不要将“我”囊括其中,只是单纯地观察、再观察,然后,超越知识、概念、思考,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些的时候,就能够达到最终的幸福,达到领悟。

佛陀教导我们,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向幸福的道路。

对于通往幸福道路的方法,最具体的实践方法就是慢动作冥想法。这是使佛陀得到领悟,对大家也都安全的,能够切实带来幸福的方法。

关于具体的做法,可以阅读本书同系列的另一本畅销书《慢慢喝水,就能消除焦虑的慢动作冥想法》。

佛教从一开始就向人们指出了幸福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