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情网虽然只是一种幻觉,但却可以骗过大部分世人,使人神魂颠倒。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坠入情网的感觉,跟真正的爱极为相似。
由于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所以,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就是我们所爱的人或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例如,一个喜爱园艺的人,他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花园之中。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休息,很早就起床去为花园施肥、松土。园艺就是他的一切,为此,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视妻子。他在对园艺全神贯注的过程中,学会了不少东西:他清楚土壤、肥料、根系和嫁接的所有知识。对自己的花园更是了若指掌:知道花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说出每一株花草的特性,熟悉花园的地形和优缺点。与此同时,他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与园艺这件事融为了一体。他从对园艺的关注和爱中,不仅获得了无穷的满足感,也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自我界限。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自我界限延伸得越久,爱得就越深;爱得越深,自我与世界的区别就越淡;我们越认同世界,坠入情网那种自我界限崩溃所产生的狂喜就越容易出现。但这一次,我们是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结合在了一起,它也许并不像坠入情网时那样,拥有狂热的激情,但这种状态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心理学家亚伯拉罕·迈斯劳所说的“高原体验”与恋爱的“高峰体验”不是一回事,前者具有的高度,既不容易突然显露出来,也不会一下子消失,你可以长久地停留在上面,不会轻易摔落下来。
性和爱虽然可能同时发生,却不是同一回事。在特定情形下,性跟自我界限的崩溃有着某种关联,它可以让人产生狂喜。性的高潮让自我界限刹那间崩溃,使我们可能变得极度忘情,甚至会在妓女面前狂呼“我爱你”或“上帝啊”。但狂喜过后,自我界限就会恢复原状,我们也重新恢复了理智,对对方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连起码的喜欢也谈不上。在性高潮的刹那间,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只感觉灵魂出窍,迷离在了时空之中。但这样的感觉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甚至只有短短一秒钟。
真正的爱带来的喜悦,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可以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之为“人性和神性的结合,也就是天人合一”。在神秘主义者看来,宇宙原本浑然一体,我们通常所说的恒星、行星、房屋、树、鸟、自我,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人把眼前的事物都看成是孤立的个体,这只是一种幻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将此现象称为“空”。和其他神秘主义者一样,这些教徒们相信放弃自我界限,才能认知真正的现实;把自己孤立起来,感觉自己是宇宙中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体验到宇宙的和谐统一。不过,也有一些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走向了极端,他们认为尚未发展出自我界限的幼儿,比成年人更能感觉到世界的真实状态。有的人甚至认为,回归到幼儿时代,才能体验到真实的统一感。这一论调,对于不愿面对痛苦、不想承担责任的青少年来说,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会认为:“我不必承担得太多。别人的要求我可以置之不理。只要停留在青少年时代,拒绝成长为成年人,就可以享受到超凡入圣的感觉。”遗憾的是,他们非但不能因此成为圣人,反而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好在大多数佛教人士都相信,我们必须先拥有或完成某些目标之后,才有资格谈“放弃”。婴儿在还没有形成自我界限之前,也就谈不上自我界限的消失,婴儿也许比父母更接近真实的状态,但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无法生存,也无法恰当地表达智慧和见解。只有经过成年人的阶段,经过磨炼和修行,他们才有可能达到至高境界,体验到超凡的感觉。有的人认为,借助生理的性高潮或服用迷幻类药物,也可以达到涅槃之境,但实际上,那种境界绝非涅槃之境。想达到涅槃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要体验真正的爱,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这一意义上,恋爱或性却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因为恋爱和性爱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由于我们提前品尝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所以在激情过后,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成为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