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决定找一个理由,即便是错误的决定。有时候这个理由甚至“好”到让我们放弃更好的选择,去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坚持呢?甚至有些愚蠢?
手上的麻雀好过屋顶上的鸽子
迪特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不幸的单身狗。虽然,他处在一段关系中,但是这段关系却让他更加不幸。因为这个女人劈腿,尽管她与丈夫已经分开了,却没有离婚。在这段关系中,迪特和这位女友总是不断地分手。
这是一种所谓的“断断续续的关系”。两个人一会儿在一起,一会儿又不在一起了。在和女朋友分手的期间,迪特是单身,他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候迪特也会认识其他有魅力的女性。但当女友回来找他时,他会再次接受她。这是更加不幸的根源,因为那些有魅力的女性发现真相后,会第一时间抛弃迪特。
这种情况已经多久了?七年了!为什么有这么愚蠢的男人?迪特做出这种决定主要出于三个原因:
(1)迪特倾向于保持现状。
(2)迪特在事后为他的决定找了一个适合的理由。
(3)迪特将自己的决定归类为感情的代价,尽管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搞糟了迪特的生活,让他不时陷入困境。迪特不能在女朋友那里过夜,因为她的父母和她住在一起,而他们不喜欢迪特。但是迪特将这种情况解释为“他也需要时间过单身之夜”:运动、打牌、踢足球等。如果他和女朋友确定在一起了,就不能过单身之夜了!但是,迪特的女朋友却一再和她的老公、孩子去度假,但不会让迪特陪她和孩子去度假。迪特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她还需要时间”。
为什么迪特不去改变现状,在无数个孤身一人的漫长夜晚好好思考一下?这就是信息学中的“扭曲的现状”。人们倾向于“一条道走到黑”,不仅在感情生活中,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陷入这种思考陷阱的明显标志是:“手上的麻雀好过屋顶上的鸽子。”
面对改变,大脑通常是保守的
努力保持现状,是为了确保现有的权利不受损失。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缺乏灵活性。当人们被迫做出改变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紧张。与其在不确定的变化中花费时间和精力,不如“保持原状,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至少情况不会变得更坏”。
当人们被问起是否愿意在另外一家银行开一个储蓄账户时,通常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尽管如果换了银行,开户条件都是相同的,还会有更多的利息。我们就像可怜的迪特一样,在心里默默地说:“这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当我们想改变决定的时候,大脑是非常保守的。这种保守的选择,通常会带来直接损失。它就像一个惯性刹车,阻碍我们去探测其他可以明显改变现状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做决定前没有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是在事后找一大堆理由,为什么还能那么自信地认为,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呢?
这个思考陷阱揭露了一个基本过程,大脑在决定之后加入了之前并不存在的逻辑,也就是说它会先下结论,然后给这个结论虚构一个理由。而且,我们的大脑在找理由时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学术界将这种行为描述为:错误地表达客观事物,并且主观认为是正确的。
选择伴侣的隐性原因
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旅行线路,寻找有吸引力的工作,选择恋爱的对象,通常都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虽然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理由,但它们没有参与到事前的思考,而是用于事后为自己的草率决定开脱的。我们的大脑按照这种机制运作:先做决定,再找理由。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因为人人都能为自己的决定找到合适的理由。
就以找对象为例,当别人问你为什么选择了他/她,你总能给出一个理由。你感觉自己被他/她的美丽笑容、魅力和幽默所吸引……如果你想继续保留这些理由,就请直接进入下一章节。因为接下来你将了解到一些隐性逻辑。
木桥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和阿瑟·亚伦的一项研究恰好揭示了这背后的原因。
假设你是一位男士,正在穿越热带雨林,来到一个峡谷边缘,前方是一座由几个摇晃的木板和钢丝绳组成的木桥。你需要穿过这座木桥,于是大着胆子走了上去。桥在晃摇,一阵风吹过,你往下看,80米可不是小事情,而且木桥下是布满岩石、波涛汹涌的河流。你开始全身冒汗。但是最终你展示了英雄气概,成功地走过去了!在桥的另一端站着一位女士,她看着你并问道:“你能帮我一个忙吗?我正在做自然景色对人类创造力影响的调查。”“当然!”你乐于回答问题。当女调查员对你表示感谢的时候,她从调查问卷上扯下一条纸,并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说道:“我非常愿意在这之后为你做调查结果的详细说明。如果你感兴趣,请给我打电话!”
大多数参加这个试验的男人在拿到纸条之后,都会给她打电话。原因是什么?他们觉得自己被这个女人吸引住了。他们在木桥旁被年轻女人询问时的表现和平时很不一样。唐纳德·达顿和阿瑟·亚伦更确切地说明了这个现象,参试者在通过摇晃的木桥之后,出现了双腿发软、心跳加快等现象。这种生理上的兴奋状态和刚刚经历的过木桥的紧张状态有关。男人们错误地将这种兴奋的状态归因于女调查员。研究小组给出了结论:这种紧张反应触动了男人们,因过河产生的生理兴奋被归结为爱情。
我们做的每个决定都多多少少由经历的感情构成。大脑的工作机制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额叶为身体状态提供信息,然后为其寻找原因,而感情加工区域和额叶是相连接的。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理智,没有感觉就没有思考。
也许直到现在你都认为,一个人“触动”了你,对你施了魔法,这就是你做出个人选择的理由。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特定原因让你感觉到了身体的刺激。这个起因可以是从摩天大楼往下看时快要摔下去的感觉,可以是做年终演讲时的感觉,也可以是看到未来伴侣的感觉。这些会导致相似的身体反应。
A解决方法:跳出“归因理论”
我们的大脑习惯将原因和反应很快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因果关系”模板。我们无法影响这种行为,它的存在是自发的,并且我们的感知会一直寻找这种模板。而且,这种“归因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储存信息。试想,如果每次盘子掉下来的时候,我们都要重新思考原因,而不能将之立即归结为“地球重力”,就会有点儿耗费精力。请记住:大脑的目标不是正确地认识世界,而是尽可能有效地在世界中生活!
但是我们怎么做才能跳出“归因理论”的陷阱呢?有两个方法:
(1)追问行为的时间顺序
思考你对“原因”的认识是否仅仅建立在近期发生的行为上。
(2)寻找更多可能的起因
询问其他人的感觉和他们的归因模板,从而改变关联,将自己从“归因理论”的过快反应中解放出来。
多投入一些时间思考是值得的,这样你就不会被妄谈欺骗。无论你为自己或别人都找了什么理由,仔细核查就会发现,它常常和相关情况完全无关,只是来源于一个之前的类似经历。比如,当你对一个同事感到恼火的时候,大多和这个同事没什么关系,只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启动了你的“愤怒警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