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 »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准确地意识到对方存在的问题

关灯直达底部

反应和判断能力可以说是辩论的基本素质,它们都是为了让人准确地意识到对方存在的问题。反应慢,还可以慢慢练;反应错,就会越走越偏。所以,我们将以反应为主题,谈一谈如何应对反应慢这个常见缺陷,以及“陷阱式提问”和“洗脑式忽悠”这两种常见的问题。

反应慢怎么办

〈误区〉

他快他赢,我慢我死

很多人害怕跟人辩论,就是因为脑子慢、跟不上。他们觉得,辩论就像打架,全凭反应快。对方一拳过来了,如果要想很久才知道如何招架,自然就会被打趴下。既然在辩论时谁都不愿意吃哑巴亏,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大多数人反应没那么快,怎么办?

实际上这话对打架来说是真的,对辩论来说却不一定。因为辩论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其实是说给中立第三方听的。单纯只是反应快,只能噎死对手,不一定能赢得观众。说白了,要是只有两个当事人,那也没什么可吵的;辩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来评评理。这与其说是需要“反应快”,倒不如说是需要“反应准”。

〈小诀窍〉

以慢打快

反应快,当然是辩论时的加分项,但是这得慢慢练,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没有什么捷径好走。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速度问题,而是准确性问题。只要掌握复述问题、慢而不断、化繁为简这三个诀窍,不需要跟人比拼速度,也能稳稳当当地把道理讲清楚,在激烈的争论中捍卫自己的立场。

第一招:复述问题

很多人害怕辩论是因为心虚:“对方要是突然问我一个问题,答不上来怎么办?”可是你要知道,身为在辩论中全神贯注的一方,当我们反应不过来的时候,大多数观众其实也反应不过来。所以,无论如何,先不要担心。

而且,很多问题我们之所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往往不是回答它,而是把它用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好让大家能明白里面的荒谬。

比如,辩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对方以这样的逻辑抬杠:

你说你要减肥,他问:“你想饿死啊?”

你说你不穿秋裤,他说:“你想冻死啊?”

你说这个鸡蛋真难吃,他问:“难道你要吃鸡毛吗?”

很多人听到这种话,都是一口老血憋在心里,觉得对方胡搅蛮缠,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其实很简单,我们别着急地跟对方以快对快,我们要慢慢地重复一遍这个问题,大家就会发现它有多扯淡。

比如,你可以假装笨笨地这么说:“你说我要吃鸡毛?没有啊?你为什么会觉得我要吃鸡毛呢?鸡蛋不好吃,为什么就会吃鸡毛呢?好奇怪啊。”

可见,这些扯淡的逻辑都是藏在对方话里的。你非要靠反应快,第一时间顶回去,反而容易中埋伏、吃暗亏。如果你不着急,慢慢把它复述出来,让大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对方有多荒谬,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反驳。

第二招:慢而不断

反应慢,其实在观众的心里并不一定是劣势。因为只要我们有一以贯之的逻辑,一步一步地慢慢讲,观众心里是会自动脑补很多潜台词的,比你像机关枪似的不停地说效果要好得多。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偏离自己原有的逻辑,不要被对方带跑了,我们的逻辑线不能断,这就叫“慢而不断”。

还是拿刚才那个例子来说。我说鸡蛋不好吃,对方要我去吃鸡毛,我如果真开始跟他讨论鸡毛不能吃,看起来反应快,其实就是被他带跑了——

“鸡蛋不好吃。”

“东嫌西嫌,那你为什么不去吃鸡毛呢?”

“神经病,鸡毛又不能吃。”

“对啊,鸡毛不能吃,鸡蛋能吃,能吃的你觉得难吃,不能吃的你又不吃,你到底想怎样?”

所以,真要辩论的时候,很多所谓反应快的人都喜欢纠缠一些特别无聊的问题,貌似以快打快,其实只是把辩论变成了斗嘴,在旁人眼里一点意思都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应对方有关鸡毛的问题,而是回到自己原本的问题上来——

“鸡蛋不好吃。”

“东嫌西嫌,那你为什么不去吃鸡毛呢?”

“不好意思,我反应慢,不太理解鸡蛋和鸡毛的关系,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我觉得这个鸡蛋难吃,是因为它太咸了,如果你觉得这个鸡蛋好吃,请给我一个理由,不要扯别的。”

其实,很多诡辩都是挖个坑让我们跳。对方冷不丁问一个问题,就是希望我们快问快答、没时间思考。这时候,千万不要跟对方斗气、你快我也快,而是要让节奏慢下来。我们要经常问自己:对方这个问题跟我原本的逻辑是什么关系?我有没有必要回答他这个问题?

在这个时候,反应慢一点反而才安全。

第三招:化繁为简

反应慢,是因为问题太多应接不暇,那不用想那么多问题不就可以了吗?其实很多时候,无数个小问题都可以包含在一个大问题里面。只要掌握了这个大问题,就可以把那些小的东西归纳进来,不用一个一个去回应,自然就不存在反应不过来的问题了。这就像是无数条分岔的小路总归要通到主路,我们只要把握住这条主路,在辩论中就不会迷路。

继续上面案例的分析:当你说鸡蛋难吃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无数的反驳,但你仔细想想,无论对方反驳什么,归根到底,都是在质疑你吃东西的品位——所以只要了解这一点,事先有个预期,就能够迅速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到这条最根本的主路上来。

比如,当你说这个鸡蛋难吃时,对方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吃鸡毛呢?”

你可以傻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你这么说,无非是要质疑我的品位嘛,可你知道我吃过多少种做法、多少个产地的鸡蛋吗?你没吃过好的,有这种质疑也不奇怪啊。”

在这轮辩论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证明自己是有品位的,是有资格评价这个鸡蛋的。既然万变不离其宗,总归是要讲到这个问题上来,那你事先认真想想怎么证明自己的品位不就行了吗?既然敌人总要走这条路,你事先把工事修建好等着就行了,反应慢一点,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总之,很多时候对方所谓的“反应快”,都是建立在岔开话题、回避核心争议的基础上。因此,作为反应慢的一方,我们最优先要做的事情其实不是快速回应、去占场面上的便宜,而是要沉下心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再结合上面三个原则,自然就能把该讲清的东西讲清了。

〈使用注意〉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问:就算我也想照你说的以慢打快、慢慢讲,可是万一对方不给我时间,我该怎么办呢?

在此,还记得我们第二章提到的“买时间”策略吗?可以回顾一下哦!

常用句型

● 等一等,我反应慢,你不要骗我……

对于反应慢的人,最有效的避免落下风的方法就是努力让讨论节奏放缓。所以,多用“等一等”“好像哪里不对吧”这样的说法,先缓和节奏,之后无论是复述对方的问题,还是继续自己的论述,都会更加从容。

● 我们原本讨论的好像是……

时刻提醒大家,我们原本讨论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即使场面上看起来可能暂时吃亏,但至少不会被带偏主线。

● 你无非是在说……

明确对方的潜台词和讨论核心,摆脱对方的花招对自己的影响。

怎样回应陷阱式提问

〈误区〉

顺着对方思路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不怀好意的陷阱式提问。

陷阱式提问,俗称“刨坑”。就是通过提问,来引导我们得出某个预设的、其实自己根本不同意的结论。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老婆和老妈都掉进水里,你要救谁?”除了拒绝入坑,没有全身而退的答案。在生活场景里,也有大量形式相近但却更为凶险的陷阱。

而面对这样的陷阱问题,一般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很多人在遭遇到陷阱式提问时,并没有意识回避,往往顺着对方的思路跌落“坑”里。例如:

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兔子警官朱迪找到了失踪的发狂动物,受到了表彰。可是她在记者会上,却毫无自知地连续陷入记者三个提问的陷阱。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凶险。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野蛮化的动物,在种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是不是只有肉食动物野蛮化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询问罪犯的种族特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搞个大新闻,给某个种族贴上罪犯的标签。但是兔子朱迪完全没有觉悟,老老实实地回答:“是的,目前只有肉食动物野蛮化了。”

于是,在第二个问题里,记者就刨了一个更大的坑,问:“只有肉食动物‘会’野蛮化吗?”

请注意,朱迪前面说的“目前只有肉食动物野蛮化”是一个事实描述,但记者后边问的“只有肉食动物‘会’野蛮化吗”则是一个非常危险、非常政治不正确的性质判断。

更何况,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我见到的变态都是男的”,并不代表“只有男的会变态”,所以目前发疯的都是肉食动物,不代表只有肉食动物会发疯。然而朱迪并没有识别出这个逻辑陷阱,她直接回答:“是的!”

而当记者追问第三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肉食动物会野蛮化”的时候,朱迪可能已经蒙了,为了圆场,也就是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反而越陷越深,把局面弄得更加不可收拾。

她说:“可能跟DNA(脱氧核糖核酸)有关系吧。毕竟,数千年前,肉食动物就是靠攻击和猎杀来维持生存的……”话说到这儿,朱迪的言论就变成了这场歧视风暴的源头,再也不能翻身了。

回顾以上的过程,你会发现陷阱式提问就像一个只进不出的巨坑,一旦陷入就会越解释越糟糕。不过,其实只要一开始的时候,朱迪对问题的走向有足够的警觉,就可以绕过这个坑,还可以向在场所有人指出这个陷阱。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责怪她逃避问题了。

〈小诀窍〉

点破意图

第一步:增强意识,发现陷阱

我们同样用《疯狂动物城》的例子,来解释该如何面对陷阱式提问。

记者:“野蛮化的动物,在种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是不是只有肉食动物野蛮化了?”

朱迪:“我知道你很关心这些发狂的动物有什么特征,可我不明白,这跟种族有什么关系。”

记者:“我的意思是,目前看起来,所有野蛮化的都是肉食动物,所以是不是说,只有肉食动物‘会’野蛮化呢?”

朱迪:“目前野蛮化的动物的确都是肉食动物,但相对我们动物城的人口数量,野蛮化的动物只是特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野蛮化与种族有任何关联,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只有肉食动物会遭遇野蛮化的变异。”

所以,当涉及种族、政治等敏感问题时,要谨慎小心,提高防范意识,在对方问出问题时就发现陷阱,并规避它。

在这个例子中,朱迪话说到这里,其实就相当不错了。然而这只是避免了自己掉进坑里,接下来,我们可以用进阶式招数对刨坑的坏人来一点惩罚。

第二步:斥责刨坑者的动机

再举个例子,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勇士队的球员格林曾经遇到一个不怀好意的记者提问:“去年你们来休斯敦比赛时,洪水一来,你们就输了;洪水一走,你们就赢了。今年你们又来休斯敦,也是洪水一来,你们就输了,呵呵,你怎么看?”

格林迅速就判断出,这个记者应该是为了博人眼球,故意炒出一条无聊的新闻,才会不断向他暗示——他们的胜负和洪水之间似乎有什么神秘的联系。

于是格林不仅直接拆穿了对方的陷阱,还顺便怒斥了对方伤天害理的“陷阱式提问”。

格林说:“哥们儿,因为洪水,这里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这些天一直在帮忙搞募捐,帮忙做这做那。你呢?你居然有心情拿洪水跟我开玩笑?我真是为你感到羞愧!”

格林的怒火,不仅没有被看作公开场合的失态,还获得了非常正面的反响,让大家对他的人品分外尊敬。所以,不要害怕遇到类似这种带坑的问题,如果能发现、拆穿并痛斥对方的陷阱,它还能转化成一个公众表达的好机会。

〈使用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讲的陷阱大多是面对公众,你的回答可能会在舆论中被误解,所以才需要格外注意。

但生活里有些类似的问题与公众无关,比如女朋友问你跟前任是怎么分手的,面试官问你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也是坑,因为怎么回答,说轻说重都会有问题,但是他们只是想要了解你的看法,犯不着拆穿和指责。

常用句型

● 你这种问法只是想通过我的话来证明××的观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区分事实与观点,避免被对方带入陷阱。

● 你这样提问只是想套出我的话,并歪曲报道,我真为你有这样的想法感到羞愧。

点破对方用意,先发制人。

反忽悠的心智免疫法

〈误区〉

怕忽悠?那我不听总可以了吧

如果有人拿着似是而非的东西来忽悠我们,想给我们洗脑,应该怎么提防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被忽悠还不简单,不听他的不就行了,顽固一点不就行了。可是,满大街都是广告,我们能一眼都不看吗?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洗脑术,我们能什么都不想吗?如果只靠坚定的意志就能站稳立场,世上也就没那么多骗子了。

这就好比练武术,没有哪个师傅会告诉你只学进攻就能习得武术,别人打过来时我们死扛不认输就行了。不管是闪转腾挪还是见招拆招,防御总是一个重要的练习项目,和练习进攻一样需要下功夫。而不被忽悠的实质就是心智防身术,心智防身术中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技巧就是“心智免疫”。

〈小诀窍〉

先打预防针

第一步:关键词脱敏,做到态度免疫

很多人觉得,不接触不同观点或者见到不同观点就一棍子打死,肯定就不会被忽悠。其实正好相反,有些忽悠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我们想拒绝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有些忽悠是故意激起我们的反驳,然后打一个防守反击让我们猝不及防。所以关键不是塞上耳朵不听,而是态度上要脱敏。毕竟,人被忽悠是正常的,防忽悠是必需的,遇到忽悠不着急、不上火,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要知道,你对某件事越是敏感,反应越是激烈,你反而越容易受影响。为什么呢?就像皮球压得越紧,反弹就越厉害;钟摆拉得越高,摆荡回去的幅度就越大。所以,当你发现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严峻的时候,你的态度最容易被过度修正。

举个例子,据警方总结,很多人误入非法传销窝点,第一时间当然都是抗拒的,因为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传销者都是一群面目可憎、凶神恶煞的家伙。可是,为什么最后他们却被洗脑成功了呢?就是因为进了传销窝点一看,那帮家伙也没那么可怕嘛,既不打也不骂,天天拉着自己唱歌做游戏,端茶送水讲笑话,反而显得自己一开始的拼命抗拒很可笑。所以反应过激其实反而使自己更脆弱,因为这意味着你很容易被敲开第一条裂缝。

当年美国著名的邪教团体“大卫教派”,便是利用外界对于他们的过激反应来加强自己信徒的忠诚度的。他们的“教主”会指着报纸对信徒说:

“这上头写着,你们都是受迫来的!”

(信徒笑)

“你们每天生活在痛苦与绝望中!”

(信徒笑)

“上头还说,我每天都用谎言在给你们洗脑!”

(信徒大笑)

“而你们知道,谁才是给你们在洗脑吗?这些充满谎言的报纸、媒体……才是在给外面那些人洗脑!”

同样的道理,有些对传销特别敏感的人也会认死理,不管对方说什么都是一句:“你们是来骗我钱的,我信不过你们!”

可是,如果人家一开始根本不跟你谈钱,你不就尴尬了?事实上,善于忽悠,就是善于给炮弹包上糖衣,人家好言好语叫你去“听课”,而且还现身说法,讲自己当时也跟你一样有抵触情绪。这一来二去的,你的态度自然就会软化,甚至会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反而自己显得理亏了。

所以,面对洗脑,脱敏是第一步。

第二步:模拟辩论,做到论点免疫

疫苗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知道病毒长什么样子;而我们要防忽悠,也正是要模拟对方可能使什么招。在辩论上,这个环节叫“模拟辩论”,简称“模辩”,就是在辩论前把对方所有可能的论点都在底下过一遍,先想想怎么驳,这样上场之后,自然就能做到论点免疫。

还是拿传销洗脑来举例。传销组织把人稳住之后,就要开始跟他们讲所谓的“道理”了。而且他们早有准备,会针对一般人对传销的反对理由逐条进行反驳。

如果你说:“传销不合法。”

他们会说:“不合法,但也不违法啊!因为根本就没立法嘛!”或者说:“我们是直销,不是传销,那些非法传销跟我们没有关系。”

而如果你追问:“你们不违法为什么非要骗我过来?”

他们会说:“骗有善意的骗和恶意的骗,我们这是善意的啊。”或者说:“直说会引起误解,而且直说也说不清楚啊。”

类似的反驳还有很多,甚至还有说国家暗中支持传销的,总之就是人家已经预料到大多数人会问什么,早就准备好了该怎么说,这些都是套路。

所以,之所以很多人都会被传销组织洗脑,就是因为别人有预案,我们没有预案;对方已经摸清了我们的论点,我们没有摸清对方的论点。这就跟打仗一样,谁事先对敌人了解得透彻,谁在实战的时候就占上风,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你稍微用常识想一想就会知道,不是每一个违法行为都需要专门立法来禁止的,不然国家得出台多少部法律。又比如说,靠发展下线赚钱一点儿都不“直”,还谈什么“直销”呢?再比如说:“你都把我骗过来了还说是善意的,那你有本事买张机票善意地送我回去啊?”这些反驳其实并不难,只要花点时间认真想想,你自己就能琢磨出来。关键是要事先在脑子里过一遍,不然临场真不一定反应得过来,很可能一下子就被对方说动了。

第三步:模仿表达,做到影响力免疫

如果通过模拟对方的思路已经做到了论点免疫,那就可以进入最后一步——通过模仿做到影响力免疫。这就是说,很多时候,对方之所以有说服力,倒不是因为观点有什么了不起,不是逻辑和论据让人心服口服,而是因为有极强的渲染力和表现力,能绕过我们的理性,直接在感性的层面起作用。

比如,早年万宝路香烟有一则非常著名的广告,画面是健硕的西部牛仔,一边骑马一边吸烟。它讲了什么道理吗?没有,但就是让我们本能地觉得吸烟很酷。

这个时候,就只能以毒攻毒——你不是不讲道理吗?我也不讲道理;你不是很酷吗?我就模仿你那个样子让你不酷。

有一则反对吸烟的公益广告,就直接拿万宝路的牛仔形象开涮。你不是牛仔吗?我也牛仔;你不西部吗?我也西部。我每个细节都跟你一样,甚至演员都长得差不多,只是他一边哆嗦一边咳嗽。这叫二次创作,通俗点说就是恶搞。看过这则广告的人,再看那则所谓万宝路牛仔的形象,味道就变了。

美国有些中学做过尝试,只要给学生上2~6小时预防吸烟课,让他们看看这样的反吸烟广告,讲解一下怎样抵制来自同伴的吸烟压力,青少年在未来两年内开始吸烟的比例就能下降一半。这就是“影响力免疫”的力量。

〈使用注意〉

所谓的忽悠和洗脑,目的都是要改变我们的态度。换言之,当我们抵抗忽悠和洗脑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抵抗被改变。所以,它虽然会让你不容易被影响,却也很容易让你变成一个顽固的人。

因此,这些技法其实是中性的,我们只能教你避免受影响,至于要挑选什么样的对象还得靠自己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