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记者提问技巧与应对策略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忽然,英国的记者让摄像机停下来,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
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
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他马上把话筒伸到梁晓声嘴边。
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梁晓声的形象和声音将会由摄像机转告给广大观众。此时,无论梁晓声回答“是”,还是回答“否”,都是笨拙的。可是梁晓声刚才答应了要用最“简洁”的一两个字回答问题,所以,如果不按照应诺的条件回答也不是个办法。看来对方是蓄意要出他的洋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想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在这里,梁晓声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转败为胜。
应对记者提问时,我们必须要了解记者与媒体的提问规律及方式,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回答策略。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进而夺回话语权,巧妙地应对各种难题。
那么,记者的提问有哪些规律呢?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1. 追索——放大。即记者不断地追问某一个新闻事件,在追问过程中不断放大此类事件。问应对此类型的提问时,回答者要对有关事件的信息全面了解,准备充分,回答时不要紧张,陈述事实即可。
2. 矛盾——挑战。有些记者会将不相关的几件事物生硬地捏合在一起,做出矛盾提问,甚至不排除个别记者有“寻暗”的心理。回答这类提问,不要被记者激怒,要善于看到矛盾提问中记者真正想问的问题,按照自己的逻辑、思路来回答即可。
3. 质询——尖锐。记者以不信任、质疑的态度为前提进行提问。首先,回答者要清楚,记者提问不是刻意针对你,更不是故意诋毁,毕竟往往问题越刁钻,越能表现记者的水平,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利益。因此,此类问题也给了回答者展示聪明才华的机会,要能够利用好这个机会将自己的智慧充分表现出来,而不是被激怒。
4. 假设——陷阱。也就是记者用“如果”“假设”“要是”等假设性词语来提问。对于这类问题,应对策略就是不回答假设性问题。
5. 极化——不当推测。记者有时会在提问的过程中,对问及的事情进行推论、推测,其中有些推测是合理的,有些则不是,但是这种不当推理却让人感觉很有道理。应对这类圈套式提问,既可以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又可以采用类比、迂回的方式,明确指出其逻辑错误。
6. 推理——归纳演绎。记者以提问方式带领发言人进入思维推理过程,进行某种逻辑关系的推演,目的在于让回答者说出记者想让他说的话。回答这类问题,就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问题中找破绽,不能被记者的逻辑牵着鼻子走。
7. 加强——强迫回答。记者与回答者临时达成共识,先通过提问让回答者认可某些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事实用无懈可击的逻辑,使其不能不回答。应对这类问题,我们应保持敏锐的直觉,在回答过程中,随时警惕记者想问的最根源的问题。
画龙点睛
当记者提出特殊的、不能回答的或者回答起来有些困难的问题时,回答者不要试图刻意逃避问题,我们可以从事件的另一个方面或者另一领域来强调说明,引导大家的注意力转到与该事物相关的另一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