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正如神山,是神明的杰作,也是神明本身。
第一次和布达拉宫见面,是在宾馆的10层。从窗户望出去,恰好可以看到布达拉宫挺直的后背,我说不出什么感觉,如果不是它那独具特色的白色墙体,我总感觉是在居庸关下仰望城垛。也就是说,我听说的布达拉宫和我第一眼见到的布达拉宫有不少的差距。当然,第二天我见到它的正面时,这种印象就荡然无存了。
那天去拜见它时,天空蔚蓝,万里无云,我看到它的金顶骄傲地映衬着蓝天,轮廓清晰,金光闪烁,整个布达拉宫好像戴了一顶燃烧着烈火的桂冠。
我们一行先在布达拉宫对面的广场,虔诚地注视了它一会。就在我们身边,很多藏民正向它磕长头。在我们身后的公园中,也有很多藏民磕长头,甚至还有背着书包的小孩,他们磕头时没有多余的动作,是那样娴熟,如同天赋。
过了马路,在布达拉宫入口的台阶上,也有很多藏民匍匐着,念着六字真言。而布达拉宫,就那样俯瞰众生,讲述着它的历史。
这是西藏妇孺皆知的一段历史,很多有知识的藏民都说,一部布达拉宫史,就是它和西藏人民的修行史。
在藏民导游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下面的史实:公元前641年,名震西藏的松赞干布在红山开始建造自己的王宫,这就是布达拉宫,“布达拉”又译为“普陀珞珈”,都是梵语“Potalaka”的音译,为“佛教圣地”的意思。松赞干布始终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据说,观世音菩萨居住于普陀珞珈山,所以自然就用了“布达拉”命名了自己的宫殿。
布达拉宫建成后,共有四座城门,南面的城墙下,挖了深壕,深80尺,宽90尺,长1500尺。上面铺上了精致的木板,木板之上再铺火砖,于是,奇妙的效果顿生:一匹马从上面跑过,听起来“有如万马奔腾”。
据正史记载,建成后的布达拉宫有999间房间,加上宫顶的藏王寝宫共有1000间房子。宫殿上树立着长矛旗帜,旗帜上缚着红绫,风来时,红绫飘飘,煞是好看。飞檐走廊又装饰起各种珠宝、丝绸、风铃,在清风的抚摸下,万铃齐奏,云霄之上都是音乐。
藏民导游介绍说,这并不是最奇妙的地方。最奇妙的是,松赞干布为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在南面修建了一座九层高的宫殿,用白银和黄铜打造一座桥连接起布达拉宫,桥上也装着风铃,挂着帷幔,两位公主过桥时,桥就歌吟飞舞,两位公主就像是从佛国而来,飘飘欲仙。
今天的布达拉宫,是一座宫殿、寺庙,实际上,它建造的初衷本是军事堡垒。它依山而建,占据险境,可攻可守,有军队驻防,城墙上宽度可以并跑三匹马。
然而,正如佛教所说的那样,苦才是正道。布达拉宫并非始终光芒,它也有不堪回首的一幕。
布达拉宫的命运多舛。公元7世纪至8世纪,它先后遭遇了火灾和雷击,很多宫堡都倒塌。藏王达玛乌东赞时代,佛教遭遇灭顶之灾,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首当其冲,被人毁坏得几乎面目全非。再后来,达玛乌东赞的两个儿子微松和云丹互相攻战,拉萨成为重要战场。布达拉宫就在战场的中心,可想而知它的命运。又后来,各地平民暴动,兵连祸结,吐蕃王朝与它共同化为废墟。史载,灾难之后,布达拉宫只有法王洞和圣观音殿两座殿堂留传下来。
从此之后800多年,布达拉宫只把一片废墟留给后人凭吊。直到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削平西藏群雄,彻底掌握西藏政权。为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听从幕僚的建议——在红山之上修建一座“宫殿”。
按幕僚的初衷,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国王的宫殿,它应该成为西藏的政治、宗教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它应该让天下所有的佛教信徒前来虔诚朝拜。当然,最主要的是,这座宫殿还应该是军事堡垒,与哲蚌寺、色拉寺连成一线,互助互望。
三年后的1645年藏历3月26日,新的布达拉宫正式开工。据说开工那天,有很多奇异“瑞兆”出现,五世达赖这样描述道:“在此前的日子里,狂风不时大作,从当天起,晴空碧霄,连一丝微风都不曾吹起,虹光四射,白云萦绕,美不胜收,贵贱人等都亲眼目睹花雨飘落,出现了奇异的瑞兆……开始挖出的都是油质的土,后来出现的都是白土。”
这一工程持续了三年,1648年5月,新的布达拉宫拔地而起,从此后,它成了西藏的灵魂。
今天,当我登上台阶,感受那份宏伟、宽大、厚重,只需看上一眼,就知道它有千年的生命。很多人不禁要问,这样大的工程是如何建起来的呢?
据说,当时西藏所有最杰出的工匠都参加了,清朝康熙皇帝也特别派出了100多工匠来,尼泊尔也派了200名工匠来。你想想当时的情形,天底下最杰出的工匠济济一堂,建造起来的宫殿,该是多么地耀眼。
当时,太阳正停留在布达拉宫顶端,形成一个耀眼的光环。它的确是那样与众不同,除了天庭,世界上没有任何建筑比它高,比它更威严,比它更神秘。
我想起了一位初来布达拉宫的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的话:“它(布达拉宫)具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尊严,这种尊严与其他周围粗犷朴实的大地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它还独有一种迟钝麻木、一种一成不变的特质——似乎在说‘我在这里已经有几百年了,我将永远待在这里’。布达拉宫给人这样的印象:它不是由人建造的,而是长在那里的,与周围的环境极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虽然我对建筑一窍不通,可我依然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它在基岩上直接垒石砌墙,墙体敦厚,向内收分,自然稳重,把山体隐于建筑之内,使建筑与山体结合得浑然一体。山体扩大为建筑的基座,建筑好像长在山上,雄伟气势和高耸入云的效果立即凸显。
工匠建造的布达拉宫的最大特点是平顶、高层、厚墙。布达拉宫几乎所有建筑的外墙都是厚重的石墙,石墙用石块、片石、碎石和湿土垒砌。
向导指着宫墙,像煞有介事地说,看,东半部的宫墙是由拉萨一带的前藏工匠砌筑,西半部的宫墙则由日喀则一带的后藏匠人修成。工匠们各出奇招,于是你看,东部墙体笔直尖峭,如果一只山羊从上部滑下,到底下时就成了两半;而西部的墙体则浑圆厚实,讲求流线造型,从上面滚下一个生鸡蛋,到下面也会完好无损。
从布达拉宫出来,踩着台阶,看天上的云彩,不仅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一种对布达拉宫和西藏人民信仰的敬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西方人在布达拉宫前问一位工匠:为什么布达拉宫修建完后,再也没有修建类似的建筑?
那名工匠怒目道:布达拉宫是神明的杰作,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岂是凡夫俗子所能建造的?
也许,这名工匠说的是对的,布达拉宫正如神山,是神明的杰作,也是神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