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说 » 白说全文在线阅读

《白说》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关灯直达底部

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怀着好奇心看待每一次失败,试着弄明白,这是不是老天爷在提醒自己,要开启某种更好的人生?

成败与否,不在当下,往往需要历史的追认。

各位同学,你们应该都是高考当中的佼佼者,因此走进了这所大学,也算是这个阶段的成功人士。接下来,你的期望值将不断被调高,因为进了好大学就应该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应该有更好的未来,好的朋友、好的家庭,以及所有好的期待……你的人生将不断被这种更高的期望值,推向“不成功就会很麻烦”的境地,这似乎更像一个无底洞。所以,今天要跟大家沟通的话题,叫“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输得体面,并且有尊严

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2012年,我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记住了这句话。一方面,它让我更加明白,体育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此时的中国。有时,离故土越遥远,感受就越清晰。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谁躲得开失败?谁躲得开挫折?可是如果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接受过挫折与失败的教育,不能够体面且有尊严地面对失败,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输了一场球,一帮人居然痛哭了一夜,集体喝大酒。很多年之后,突然一回望,才知道和后来所要经历的一切相比,那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失败,而且是多么美好和难忘的失败。可是当时,我们以为世界末日来了。

近年来,在各个高校,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年轻学子在如此美好的年华结束自己生命的不幸事件。我们的分数很高,心脏却不够强,很小的挫折都会被我们放大。更何况,在太多“成功学”的概念笼罩下,稍微有一些不如意,便陷在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这样的悲剧值得探讨,社会应该教会我们的孩子什么?

因失败而伟大

其实,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你仗打得怎么样,被人家N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后还给办了,在当时的社会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可是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对吗?

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故事和百姓谈论当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里,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那么喜欢的感觉。

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大家只记住了他成功那一点—虎门销烟,但却不知道在很多“妥协派”的压力之下,一年之后林则徐被去职。从当时的官场角度来说,他成功吗?一点儿也不。

好了,我们不说具体的人了。为什么要补上失败这一课?不仅仅是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因为人生不是一次注定成功的旅程。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了全世界,也赢不了这个结果。死亡,是一个最大的“失败”,你应该怎么去面对它?

所以这一系列的举例,都是为了说明,补上“失败”这一课,对此时的中国和每一个中国人,是多么重要的事。

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当中。如果不是彻底的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后人,对于中文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莫扎特,我不止一次去过他的故乡萨尔茨堡。他生前在家乡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屡受排挤,命运多舛。但他又是一个天才,天才到什么地步?他一生中创造的音乐作品,交给普通人抄谱,都未必抄得完。但是现实中,他的人生很失败,不成功。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他的对手,一个宫廷乐师,处处给他阻碍和折磨,但是今天,你是否还能记得他的对手的作品?没有。然而莫扎特到今天始终是一个天才的形象,活在全世界的人心目当中,而且在他的音乐中,你听不到失败,听不到挫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所有的难言之隐。他的音乐,永远是人世间原本美好的那种存在,这是一个太奇妙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去探讨贝多芬的耳聋,探讨马勒家庭的不和睦—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写下《亡儿之歌》,连他的妻子都觉得,这将是一种预言,后来他的孩子真的夭折了……但是到前年,马勒的交响乐在全世界上演的频率已经超过了贝多芬,成为第一。他曾经说,自己的音乐是写给五十年后的人们,他说对了。

另外还有多少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难过,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作品太好了,但苏轼的官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屡屡被排挤,被贬谪,但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的佳作,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也找到了别出心裁的出口,否则“东坡肉”是哪儿来的?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失败是一门必修课

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了,所谓温水中的青蛙,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与挫折,是上帝对你的一个提醒,让你从“失败”这门课里,接受某些教育。

我采访过一位企业家,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司机,他说我喜欢出过车祸的司机。为什么?出过车祸的司机比其他人更懂得安全驾驶的重要性。这是二十年前我听到的回答,当时还不是太理解,越往后越觉得有道理。司机都是新的猛,越老越谨慎,因为刚开车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没经历过失败,觉得一切尽在掌握。当你自己剐了,撞了,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糟糕的事故,才会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小心,越来越知道安全驾驶的重要性。挫折与失败就是这样成为一种教育。

在一个人的成长当中,智商很重要,但是到我这个岁数就会明白,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智商决定你有资格与谁竞争,而情商决定最终谁能赢。想想看,在座各位经过大浪淘沙,从天南海北考到同一所大学,你们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但是接下来,走出校门之后,谁更有可能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恐怕更多要靠情商了。与人的合作,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调控,经得起失败,经得起表扬,让自己走得稳,走得远,内心强大而不失趣味,永远对前方充满好奇……

我自己弄了一个“东西联大”。清华、北大、人大、传媒大学,每所学校都会给我提供五六份研究生简历,我会从中选择两个。二期学员中有一个学生,始终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录取。我没跟她深说,其实就是因为在别的简历里,我看到的全是成功,得过什么奖,有什么优秀作品,如何年轻有为……唯独在这个姑娘的简历里,我看到了她的失败和她对挫折的态度。她写了她考研受挫之后,经过了漫长的努力和自我调整,终于又考上这样的心路历程。

那么,经历过这样的打磨,有些东西我不用再教她了。对于年轻人,我并不很关心你们得过多少表扬,有过多少成就,我只担心你们几乎没经历过像样的挫折。我觉得每一所优秀的高校,都应该在毕业证上列出一门课程的得分,证明这个学生是否接受了挫折教育,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有既得到过很多表扬,也经历过很多挫折的人,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去面对前程未卜、风险未知的人生旅途。

败局催生变局

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刚才我说过,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体育场上一直有一个准则—胜者不变败者变,对吗?在刚刚结束的“勇士”和“骑士”的NBA总决赛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四场时“勇士”的变阵?为什么?他在1:0领先的情况下,被“骑士”连扳两局,大局1:2落后。“勇士”变阵,而且刚一开始还不一定成功,上来就被打成7:0,但他坚持了下去,那一场完胜对手,最后“勇士”彻底击败“骑士”,奠定了大局。最关键的一场比赛,就是1:2落后之后的变阵。

问题就在这儿。体育赛场上永远是“胜者不变败者变”,生活中,往往也是这样,被挑战者以不变应万变,挑战者才要出奇制胜。失败逼迫人们不得不变革。

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拉开中国改革的大幕,请问这是胜利的结果还是失败的结果?如果我们一直都还不错,好没好到哪儿去,坏没坏到哪儿去,恐怕也不会做出如此之大的变革决定。但是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几乎到了一个崩溃的边缘,所以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恢复高考,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然后结束过去的错误路线,改革、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拉开改革大幕的邓小平,何尝不是在挫折与失败当中才真正想明白的领导人。谁能说他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就已经高瞻远瞩,看到中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正是他在所谓“三落三起”的过程当中,尤其是“第二落”和“第三落”,在江西走出了“邓小平思想”这条路。一定是巨大的挫折促使他真正冷静下来,清醒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且做出新的决定。

因此,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的GDP成为世界第二,从购买力角度来说应是第一。回头去看,恐怕应该“感谢”当初的大失败,逼迫我们走向变革。

再回到体育圈。今年巴萨得到了“三冠王”,但如果回到1月份的时候,这是几乎所有的体育迷都想不到的。因为当时巴萨已经近乎完蛋了,输给皇马,输给塞尔塔,尤其是在新年伊始,输给了皇家社会。

失败就像是一个挤破毒瘤的过程。一次失败好像还无所谓,两次失败似乎也还能扛,但是输给皇家社会之后,整个队的矛盾全面爆发出来:梅西和主教练之间的问题、足球风格的问题等等。这个时候球员们意识到惨了,如果不认真面对它,做出一个新的决定,我们将一事无成。快离队的哈维要跟梅西谈,难道你就准备继续看C罗得金球奖吗?然后去斡旋他跟恩里克之间的关系……

球队从那次失败开始,真正走上了正轨,创造了足球史上又一个“三冠王”的奇迹。如果没有此前接二连三的失败,尤其是输给皇家社会的这次惨败,如果当时稀里糊涂赢了,所有的问题,恐怕仍会稀里糊涂地存在着。隔几场输一场,隔几场再输一场,最后或许能拿到“三冠王”的一冠,但不会达到如此伟大的高度。

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失败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接下来还有一点,失败往往是更好的人生的开始。人的一生很短,仔细一想也很长,要经历多少关口。在这些关口所做出的抉择,往往会影响命运的走向。

我1989年大学毕业,分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8月15日我去报到,发现台里人事处的人都认识我,还用一种特别不好意思的眼神看着我。我去广电总局人事司,人家好像也对我的名字很熟悉,“你就是白岩松?”奇怪,那时候我可不是什么名人,只有一个人名。我问,怎么啦?人家说,对不起,你的关系已经被退回广播学院了,我们不要你了。

那一刻,五雷轰顶般的感觉,不亲身经历的话很难用语言描述。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完全有可能在一瞬间的情绪冲动下,采取某种方式去发泄。但是让我后来每每想到就深感庆幸的是,我决定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我去了圆明园,划了一下午船。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二十一岁这个年龄,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之后,会选择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那个独自划船的下午改变了我,我想明白了,不要愤怒、不要恨、不要报复,先要拯救。拯救别人,也拯救自己。

一年以后,仍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我去乡下锻炼了一年,工作证也比别人晚发了一年。回来后,让我猜自己被分到哪个部门,我猜了十五个都没有猜对,正确答案是《中国广播报》。当时觉得很沮丧。作为一个学新闻的人,当然希望战斗在新闻一线,而广播报当时在我心目中就是排节目表,同事几乎都是中老年人。

第一天上班的那个上午,始终打不起精神。但是到了中午,我做出一个决定:怀着万分沮丧的心情,到电台对面一家小书店里,买了一本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报纸编辑》,然后用一个下午把它看完。

我至今感谢自己的这个决定。再沮丧,再难过,也要走上这条道路了,而且一定要走好。想要改变未来,就从做好眼前的事情开始吧。当年的老同事们,是真心对年轻人好,也正是因为我到了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来的地方,才拥有更多的机会。

很快,我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版面编辑、业务骨干,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刊发出去,然后被别人看到,觉得这小子文章写得不错。所以后来,才会被推荐到正在创办中的《东方时空》。如果没有当初意想不到的挫折,如果我如愿被分配到梦寐以求的部门,会有今天吗?很难说。

有时候,也许老天爷很着急,本想给你一个更美好、更有趣的人生,可是你在消沉抱怨当中,让机会一一错过。等你终于想到那是命运的垂青之手在敲门时,再开门已经晚了,于是那些天天都在怀才不遇的人,最后可能真就一辈子怀才不遇。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企业家褚时健,1999年,因为所谓的“挪用公款”被判无期徒刑,女儿跳楼自杀了,请问还能比他当时的人生更失败吗?他作为八九十年代的明星企业家,接手玉溪卷烟厂之后,迅速使“红塔山”成为中国最牛的香烟品牌,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中国卷烟业的老大。他那时随便批个条,就可以使任何一个人致富,无数的人对他趋之若鹜。但是由于机制的问题,他被判了无期徒刑。

我在2000年出的那本书《痛并快乐着》里,写过一节《褚时健》,为他打抱不平,那时他刚被判刑一年。我认为这是机制的问题,不变革不行。其实我与他至今也从未谋面,只是出于一种理智与情感,觉得应该帮助他。但如果老爷子在这种巨大的挫折与失败中消沉下去,一切就结束了,我也不会崇拜他。

老爷子后来保外就医,跟老伴相依为命。没有时间去委屈,去流泪,开始种植橙子,打造了“褚橙”这个中国最知名的橙子品牌。八十七岁的老人,每天奔波在果园中,仍有无数的企业家排着队想要见他。

我们当然不忍心说,如果没有当年的惨败和挫折,他的故事好像显得不那么圆满。毕竟这惨败和挫折是如此地不该和残忍,社会也应反思他所经历和承受过的一切。可也正因如此,他自己的人生经受住了炼狱般的考验,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家都知道电影导演李安伟大的成就,奥斯卡奖都得烦了,当初呢?多年闲极无聊,无事可做,主要任务就是给老婆做饭。要不是有这么个优秀的老婆,他简直无饭可吃了。对一个男人来说,这几年的时光是怎么过来的?没有机会,没有电影可拍,在美国闯荡了很长时间,到处是可以撞的南墙,于是回台湾找机会。就是那次回台湾,看到了《卧虎藏龙》的剧本,为他未来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自幼学戏,打小专攻武生,唱花脸。到了青春期,开始“倒嗓”,嗓子废了,没戏可唱了。那就看戏吧,聊以宽慰。看到盖叫天的京剧《西游记》,从此开始琢磨打造这个猴戏,开创了绍剧猴戏,自立天下,独具一格。

所以,这样的故事看多了,每当我自己遇到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总会很好奇地想:老天爷又打算给我什么新的机会?

成败不在当下,而在历史

当然,接下来还要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失败都能立即转化为成功,有很多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是需要时光的追认。

比如在疯狂年代里,马寅初是失败的,梁漱溟是失败的,张志新是失败的,遇罗克是失败的……不仅观点或作品被批得体无完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不太认同“公道自在人心”这句话,为什么?当初,批马寅初的不也是人吗?批梁漱溟的不也是人吗?夺去遇罗克和张志新生命的不也是人吗?有时公道并不在人心,但时间,却可以将失去的公道追讨回来。

明末义将袁崇焕,镇守辽宁兴城这个关口。清兵已从东北起兵入关,直逼京城。袁崇焕赶回来救援,驻军城外,几度鏖战,击退清兵。但是最后却因为被人离间,反被崇祯皇帝治罪,凌迟而死。死后老百姓甚至分食他的肉,以解心头愤恨。公道总在人心吗?不一定。

然而后来,悄然为他守墓的也是老百姓,一守几百年,直到乾隆称帝的时期,才正式为他平反。说起来,他作为明末重臣,是清朝的敌人,因此这样的平反,显示出一种大义。并不是所有的伟大,都能在当世被认可,往往需要时间的追认。

所以,在一个大时代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得失论成败,很多所谓失败,只不过是此时的一个世俗观念,或者某种立场下的判断而已。

做人,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历史上见,时间上见,不能总是当下见。当你一门心思,只想成为现实中的成功者,也许就会失去历史和时间,甚至成为历史的阶下囚。

如果老舍先生能有一颗更强大的心脏,相信公道总会降临,也许就可以熬过最黑暗的日子。如果傅雷先生多活二十年,又能为世人多翻译多少伟大的作品。一方面,我们感慨他们的情怀和刚烈,另一方面又会有些难过,如果他们相信历史与时间呢?

2012年在伦敦报道奥运会时,我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纪念品上都写着“Keep calm and carry on”。后来有个在英国生活了很多年的朋友,给我讲了一段故事。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空袭英国。英国政府秘密印制了三百万张海报,上面写着“Keep calm and carry on”,翻译成中文就是“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印有英国皇家的标志。一旦城市沦陷,政府会将这些海报悄悄散布民间。因为它知道,如果领土被占,无法使用更激昂的措辞。这是冷静的英国文化。

在这句话的提示下,英国人会形成一种默契的共识,哪怕亡国,有共同的信念支撑着,也不会倒下。

当然这个结局并没有出现。二战结束后,英国悄悄将这三百万张海报全部毁掉,其中有一些存留下来。

有一个人整理亲属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份海报,经过考证搜寻,终于知道了这个故事,令整个英国震惊和感动。也因此,“Keep calm and carry on”成为传遍世界的、属于英国的标志。

伦敦奥运会结束的时候,我也穿着一件写有“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红色T恤做了收尾报道。这是双重含义。

第一,中国本届奥运会成绩非常优秀,但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中国正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烦恼,只要守住“保持冷静,继续前行”这条底线,中国就是安全的。相反,如果这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识,就会极其危险。

每一个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希望、危险与沮丧并存。你必须拥有足够的动力,在失败与挫折中迎接挑战。成功与失败都不那么重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回到体育中,很多人问我,哪个项目和人生最为相似。我说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手,即便你已获得最终的掌声,也仍然要把横杆再升高一厘米,进行又一次的冲刺。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

我希望我的人生如此!

2015年 江苏大学

自己的读后感

柴静出的书里,让我多年前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复活:“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我的确说过这句很心灵鸡汤的话。一是为了安慰当时很有些挫败感的柴静,也是我自己回望过去道路时真实的感受。

帮柴静走出困境的,不是我这句话,而是她自己。她有自己的标准与目标,别人的眼光打扰不了她,她信自己。

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

然后方寸大乱,然后就真觉得自己失败了。

如果你不为别人的眼光与标准活着,失败的感受会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大半。

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已成功一半。

有一个我尊敬但从未见过面的音乐人,没按照大家香车美女的想象过日子,而是被看到胡子拉碴地坐地铁,于是,照片在网上热传,下面没写出的文字似乎是:一个落魄的失败者……

这种展览与围观,正是一个时代很失败的真正标志。

你确定比他开心吗?更重要的是:你确定比他更自由吗?

更何况,他开不开心自不自由富不富有,与你有半毛钱关系吗?

你让自己变得更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