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海盗电台》最后的音乐响起,字幕出现,我长叹一口气。
其实我是满心激动,满心欢乐的,长叹这声,是因为,我刚刚为媒体写了另一篇影评。如果早一天看《海盗电台》,那当然就写这个了。
看完这部片子,心中充满了念头,左冲右突。
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电台。
20世纪60年代,一群建立摇滚乌托邦的人。在茫茫大海上,播出他们的节目,全国的人都是他们的听众,打球的人们、休息的人们、晒太阳的人们……还包括窃笑的少女、学步的婴儿……
听众们随时听着他们的节目,听众们随时感受到他们的节奏,他们的喜乐,听众们也一起起舞……
这种互动,其实仿佛现在的网络互动,但更激情澎湃。
二
我们没有这样的电台,我们更不要想有这样的媒体。但好在我们有互联网。
互联网有一点这样的意思的。
互联网日益细分,如果你愿意去找同伙,花时间和精力,就能在网上找到他们。早先可以用豆瓣,从读书看碟的角度去找,后来可以在豆瓣小组找。后来豆瓣日益衰弱,但新的网络方式又起来了。
先是饭否。饭否聚集起气味相投的人,一个个关注者或被关注者链接起来,相近的声音就大了起来。你可以关注,每时每刻,你的同类在干什么,在说什么。此时此刻,你所关心的世界,你看得到。
这就有点《海盗电台》的意思了。
饭否有个地图,地图上,随时一个个点冒出来,是一句句的话,说着每个人各自的感受和行动,是来自北京、上海或者纽约……甚至海南的一个渔村。你看到这个地图,一句句的话冒出来,你能感到这个世界的鼎沸。
我曾爱呆望这个饭否地图,想象这个世界的辽阔和无解。
饭否很快挂了。但饭否却打开了一扇窗,大家一下子爱上了微博。
更多的人开始使用twitter.
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海盗电台。就算不能参与其中,至少能与他们同步。
三
英雄和美人,摇滚和爱,都是天然不可分的元素。
在《海盗电台》里,他们平时是禁欲的,但在特定的日子,少数的女人获准探访他们,她们带着尖叫和渴望而来……
女人爱这些摇滚的英雄。就像爱情是天生为理想主义准备的。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摇滚乃至很多看似不切实际的事情,就是王小波爱讲的“反熵行为”。按理说,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结果就是在现实社会里不讨好。但是,这种行为却能赢得尊敬和爱。
现实社会,商业规则,在爱中,却是大输家。赢得了全世界的钞票,也未必赢得来别人内心的爱。
因为爱,本身就是不合商业原理的反熵现象。
四
讲了一堆摇滚的好话,得说一下摇滚的坏话了。
说的不是电影里的摇滚,说的是我们现在的摇滚。
也说的不是个别的摇滚,我们还是有很少的一些人,有坚持,有理想,他们在摇滚里关心世界,关心现实。像周云蓬、盘古乐队这些。
但更多的是,现在摇滚变得软绵绵的,甜蜜蜜的。
有次我碰见一个搞摇滚的小子,他说,对他最难的就是歌词,他觉得用中文写歌词真是太肉麻了,他还是喜欢用英文的。我听了他的歌,结果,歌里果然只有英文单词,就是几个“宝贝”“我爱你”之类的词,剩下的就是些纯粹的哼哼。
有了这样的调调,就算你把吉他敲碎,把喉咙震破,它也不是真正的摇滚。
五
最后想说说关于乌托邦的电影。很久以前,我们习惯于乌托邦的破产结局。人们都是这么认为的,乌托邦嘛,最后一和现实碰撞,就碎了。
但《海盗电台》这部乌托邦电影不仅好看,还乐观。
反之我联想到也描写乌托邦的《海滩》。那就是一部写实的电影,写实到最后破坏乌托邦。一个隐秘的洞天福地,一群年轻人,躲在一个岛上,自给自足,远离现实世界,过着原始而浪漫的生活。但是要维持这个隐秘,却必须付出血的代价。乌托邦就被粉碎了。
又联想到这几年看的艺术类影片,似乎有种情绪和气氛与80年代90年代的艺术片很有差别。
比如这几年的《摩托车日记》《V字仇杀队》等等,和以前的《发条橙》《索多玛120天》《大开眼戒》《燕尾蝶》等等,多么不同。
我说到的这几部电影,也都很有乌托邦气质,有些不是一群人的乌托邦,但也是一个人的乌托邦。
《摩托车日记》《V字仇杀队》,没以前那种绝望了,有人间的希望在。
我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还查了一下《海滩》的年份,是2000年2月上映的。从摄制时间来推断,当然应该归为90年代末。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十年前,那种绝望的片子容易闯入我心,现在,是我改变了,我喜欢的是《海盗电台》这样的片子。
年纪渐长,却更加乐观和有力,更相信理想,坚持反熵行为,觉得乌托邦的背后照见了人间的希望。我很满意我能这样。